督灸治疗恶性肿瘤研究概况*

2021-04-17 18:50陈梦利邵帅许彦超董良段铮周超锋马纯政李洪霖
中医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异病同治因性

陈梦利,邵帅,许彦超,董良,段铮,周超锋,马纯政,李洪霖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恶性肿瘤是一种难治性疾病,2014年,全国估计死亡病例约229.6万例(男性145.2万例,女性84.4万例),死亡率为167.89/10万[1-2]。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以扶正祛邪为治则,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根据证、症不同,以益气健脾、滋阴养血、补肾温阳法扶正,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理气化痰、软坚散结、逐水除湿、以毒攻毒法祛邪,内外相合,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督灸治疗恶性肿瘤的中医机制

“异病同治”思想源于《黄帝内经》。至汉代,张仲景运用病证结合的辨证论治法,从辨病性、病机、病因、病位遣方用药。到清代,医家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理论;医家叶天士云:“医道在于识证、立法、立方”,指出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证型,而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肿瘤研究深入到基因水平后,发现不同部位的肿瘤具有相同的病理特征,表现出相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故在精准治疗过程中,可据此对不同的肿瘤采取相同的治疗手段[3]。这与中医强调要抓主“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采用异病同治法进行治疗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处。

督灸治疗恶性肿瘤以《黄帝内经》为理论指导,沿督脉循行部位(人体后正中线)进行隔物灸,以激发阳气而温补督脉及膀胱经,达到调和阴阳气血、益阳固本,通络除痹、活血化瘀、透邪外出等效。在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督灸治疗不同肿瘤引起的并发症具有一定疗效[4-5]。

1.1 调和阴阳,扶助正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认为,在辨证论治恶性肿瘤时,对于不同肿瘤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相同的辨证分型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方药治疗。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预防调摄时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人之所以患恶性肿瘤,多是正气虚弱的缘故[6]。患者接受放化疗后虽可以延缓恶性肿瘤的病程进展,但是会大伤元气,造成五脏衰变。此时,以中医药治疗可从根本上调整患者脏腑阴阳气血亏虚状态,提高患者机体的抗病能力,降低放化疗后的毒副作用。《景岳全书》载:“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藉火力不能速也,所以极宜用灸。”对于积聚,灸法既可补虚又可消瘀散结,标本同治。

1.2 温肾健脾,培元补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提出顾护阳气的重要性。阳气亏虚,则无以温煦脏腑机体,脏腑功能衰弱,津液精血凝聚于内,同时,阳气不足又易遭受寒邪侵犯,阴气凝结,积久成瘤。阳虚不仅是发病的内在因素,也是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病理表现,且始终贯穿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变过程。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行“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阴中络者,合少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故督脉与肾息息相关。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真阳所寄之处,肾阳为“元阳”,肾阳充足,可上温脾阳,温煦“后天之本”,顾护阳气;脾阳充盛,则水谷精微运化正常,聚可散,积可去。因此,督灸可以温肾健脾,培元补气。

1.3 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寒邪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感受寒邪伤及人体阳气,影响人体正常的温煦气化,若寒湿、瘀血在机体局部凝滞,则会引起局部气机逆乱,导致肿瘤的产生。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故多以疼痛为临床表现。赵令竹[7]认为,肿瘤与寒邪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肿瘤因寒而起,表现出寒象;与寒邪正气相搏,有化热之象,促进肿瘤快速生长;同时,肿瘤复发主要是由于寒邪伏匿于体内。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为“正气虚损、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8],日久积滞而成有形之肿块”。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标实为气滞、瘀血、痰浊、热毒互结,聚结成块,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督脉为“阳脉之海”,统帅全身诸阳经,同时诸阴经通过经别的联系合于阳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都汇聚于督脉,具有总督诸阳,调节和鼓动人体一身阳气的重要功能[9]。督脉沟通全身经络,督灸在辅助治疗恶性肿瘤时借助艾绒温热的药力和火的温煦作用,配合经络、穴位和生姜作用,具有“因病而治”“因人而治”的特点,从而达到扶助人体正气、祛除病邪的作用[10]。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往往伴有阳虚证,采用督灸治疗可以温通全身经络,达到温阳散结、散寒止痛之功效[6]。

在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结合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选择督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遵循扶正祛邪、温阳散结的治疗大法,可进一步调节患者机体阴阳失衡,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 督灸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西医辨病,是一种微观的“辨病”,细分到细胞、分子水平解释疾病的生理过程、病理变化,从局部的“病”的角度进行治疗,而中医辨病则是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辨明病位、病因病机、病程变化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调和人体阴阳,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在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督灸疗法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主要为纠正骨髓抑制、增加白细胞数量、降低放化疗胃肠道副作用及辅助治疗癌因性疲乏、癌性疼痛等。

2.1 督灸治疗化疗相关性骨髓抑制化疗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细胞也有一定损害,通常会引起化疗后骨髓抑制[11]。中医认为,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是由于素体正气亏虚,加上药毒内侵,引起机体气血耗伤、脏腑功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四肢酸软无力、畏寒肢冷、心慌等阳虚症状。

研究表明,灸法能够明显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毒副反应,提高白细胞总数及免疫球蛋白含量[12];能够提高恶性肿瘤的免疫功能,使T细胞的免疫效应增强,提高恶性肿瘤血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6];能够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督灸疗法可以降低阳虚体质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优势明显[13]。胡玉娜[14]进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督灸可以纠正骨髓抑制。李扬帆[15]实施督灸治疗1次,并结合雷火灸在颈7椎至胸12椎施行灸疗,对81例放化疗后经确诊为白细胞减少症的恶性肿瘤患者有效率为86.42%。张影等[16]选取化疗后白细胞下降且中医证型属脾肾两虚的9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督灸结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100 μg皮下注射相比单独给予G-CSF 100 μg皮下注射,在升高白细胞方面,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范明文等[17]将226例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背俞穴艾灸组)119例,对照组(常规治疗)107例,观察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变化情况,发现艾灸背俞穴可以防治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使人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用量减少。张基荣等[18]发现,背俞穴姜灸可预防肺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赵喜新等[19]研究发现,隔姜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疗效优于口服中成药,安全可靠,且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李培红[20]通过观察癌症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90例,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均可提升,但治疗组(应用隔姜灸)白细胞的提升更加平稳持久。实验室数据表明,艾灸提升白细胞的机制在于促进骨髓细胞DNA的切除修复,保护造血细胞避免因化学药物引起损伤,进一步保护造血功能[21-23]。同时,能够影响骨髓细胞增殖周期,干预骨髓细胞信号通路,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等[24]。

2.2 督灸辅助治疗癌因性疲乏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一种机体阴平阳秘遭到破坏的阴阳失衡症状,多因年老气血亏虚、脏腑功能衰退、肝脾肾不足,最终导致气血阴阳失衡[25]。肿瘤患者接受手术、药物化疗、放疗等治疗后,元气大伤,损伤脾肾,致气血亏虚,进一步导致虚劳,在治疗上应遵循“虚则补之”“劳则温之”。督脉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人体一身之阳,可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行督灸可以振奋人体阳气,扶正祛邪[26]。高雪云等[27]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督灸治疗癌因性疲乏遵循“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温分肉,肥腠理”“劳则温之”的理论基础。袁敏等[28]通过比较61例大肠癌术后化疗具有癌因性疲乏的两组患者的疲乏程度和体力状况,发现督灸能明显改善大肠癌术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提高患者体力状况。聂斌等[29]发现,扶阳火艾灸可有效改善阳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阳虚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外,于蕾等[30]对癌因性疲乏患者进行隔姜灸、温灸架灸治疗两个疗程后,也得出艾灸治疗配合常规护理可明显缓解癌因性疲乏的结论。

2.3 督灸辅助治疗癌性疼痛癌痛是影响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内经》认为,痛证多与阳虚寒凝有关。《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31]。”《诸病源候论》认为:“积聚者,由寒气在内所生也[32]。”张晓迪等[33]从现代医学角度研究分析,温阳法对恶性肿瘤具有减轻癌痛、抑制与杀灭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转移与侵袭之功效。临床试验证明,督灸可以通过激活脑内阿片肽系统,起到中枢性镇痛作用;也可以降低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等的含量,起到抗炎镇痛的效果。此外,灸法可增加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镇痛物质的含量,进一步证实督灸可以调节参与炎性反应的多种细胞因子,改善疼痛症状[34]。孟欣等[35]发现,90 min内适当延长督灸的时间,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

2.4 督灸改善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化疗药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易损伤患者元气,导致脾胃失调。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虚失运,而致阴阳升降失序,故胃气不降,从而导致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多发。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营卫生化之源,随着化疗的进行,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脾胃无以运化水谷精微,而致五脏气血阴阳不足。栗书元等[36]发现,化疗后的癌症患者较化疗前多表现为虚证,而实证较为少见。化疗药物所致呕吐的机制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使肠嗜铬细胞释放5-羟色胺,激活中枢或迷走神经的5-羟色胺3受体,引起呕吐反射[37]。鲁燕等[38]为探讨督脉灸在预防胃癌化疗后毒副反应方面的疗效,进行临床试验,结果治疗组(在化疗前给予督脉灸)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乏力、失眠的患者数量均低于对照组(直接进行化疗),指出督脉灸可以预防胃癌化疗后毒副反应。穴取大椎、膈俞、脾俞等113例隔姜灸患者,其在体力增强、恶心呕吐症状改善方面优于108例口服参花片、强力升白片中药组患者。姚新等[39]对32例癌症化疗患者进行隔姜灸配合穴位注射法治疗,在第1个和第2个化疗周期进行观察,发现使用隔姜灸配合穴位注射防治化疗呕吐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王玉娟等[40]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发现,隔姜灸治疗恶性肿瘤可以明显改善消化道症状,且杨明权[41]发现,隔姜灸法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后的胃肠道反应效果优于格拉司琼注射液。

3 评述与展望

肿瘤研究进入到基因水平后,不同部位的肿瘤因具有相同的病理特征,从而显示出相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在精准治疗过程中,根据其相同的分子基因特征,对不同的肿瘤采取相同的治疗手段与中医强调要抓主“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采用异病同治法进行治疗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处。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故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病机相同,才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为正气虚损、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8],日久积滞而成有形之肿块,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在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结合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选择督灸作为治疗的手段,遵循扶正祛邪、温阳散结之治疗大法,能够调和肿瘤患者机体阴阳失衡状态,增加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督灸可纠正骨髓抑制、提升白细胞、降低放化疗胃肠道副作用及辅助治疗癌因性疲乏、癌性疼痛等。督灸治疗恶性肿瘤具有“因病而治”“因人而治”的特点,艾绒反复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不仅有利于温热药物的透皮吸收,同时可以促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42],从而达到调和阴阳、扶助正气,温肾健脾、培元补气,温通经络、散寒止痛之功效。例如,在临床上,肿瘤患者多体质偏寒,证型也以中寒证居多,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往往伴有阳虚症。阳虚不仅是发病的内在因素,也是疾病过程的一种病理表现,并且始终贯穿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变过程中。肿瘤患者接受手术、药物化疗、放疗等治疗后大伤元气,临床表现以疲乏、食欲减退、四肢酸软无力、畏寒肢冷、心慌等症状为主,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采用灸法既可补虚,又可消瘀散结,标本同治。

大量报道证实,将异病同治理论应用于督灸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安全可靠、方法简捷,有利于发挥中医治疗优势,值得普及推广,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督脉灸的临床试验研究样本量较小,随机对照设计不严谨,缺乏多中心合作的临床数据,推广应用遭受质疑。故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合理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同时,从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免疫机制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以明确督灸对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异病同治因性
基于“异病同治”探讨当归芍药散治疗子宫腺肌病和盆腔炎的作用机制
林雁健脾益肾针刺法治疗结直肠癌术后癌因性疲乏临证经验
傅云其异病同治针灸验案举隅
脾胃同治的应用探讨
子宫内膜功能亢进性疾病的“异病同治”诊治研究思路
睡前音乐疗法对乳腺癌放疗患者睡眠质量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四水同治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九句因理论的形式语义学
“异病同治”理论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