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燕婷
慢性乙型肝炎(CHB)属肝炎疾病,临床往往给予药物治疗,以抑制患者HBV复制,部分严重的患者甚至需终生服药抑制病毒[1]。阿德福韦酯(ADV)常用于CHB抗病毒治疗,常规剂量(10 mg/d)可有效抑制病毒,而且安全有效[2]。然而2009年,相关研究中给予患者ADV常规剂量治疗,持续治疗2年后发生低磷骨软化,这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此类病例,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发生低血磷性骨软化症[3-4]。ADV引起低磷血症,导致含阴离子转运蛋白1(HOAT1)的肾近曲小管对ADV的亲和力较强,耐药相关蛋白2,4,5较多,致使药物外排效应相互竞争,可导致药物在肾近曲小管大量堆积,致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甚至导致脓肿,ATP合成受阻,影响肾脏再吸收水平,导致低磷血症。血磷酸盐过少会导致骨矿化障碍,造成骨密度下降,患者轻微碰撞后容易断裂,甚至造成骨盆、胸廓、长骨发生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文报道1例ADV相关性低血磷性骨软化症,对其全身骨显像、腰椎MRI显影、PET/CT显像及以往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的回顾,详细报道如下。
患者,男,63岁,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骨痛,开始为双侧踝关节疼痛,活动时明显,休息好转,无活动受限,随后出现双膝关节、髋关节及腰椎疼痛,伴活动受限,行走困难,伴胸骨压痛及肋骨疼痛,当时未进行诊治,半年前患者出现排泡沫样尿,夜尿3~4 次/d,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血尿。既往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5年,规律服用ADV抗病毒,未停药。现患者为进一步诊治,于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骨痛查因:多发性骨髓瘤?”收入我院血液科进一步诊治,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如下:尿蛋白(++)、尿葡萄糖(++++)、酮体(±)、尿潜血(++);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403 U/L;血磷0.30 mmol/L,血钙2.23 mmol/L;骨髓细胞检查、血常规、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大便常规、免疫五项、自免八项及血清肿瘤标记物(男)均正常。住院期间行胸腰椎MRI显像,提示胸腰椎体信号异常,未排除血液系统所致。行全身骨显像:考虑全身多发骨转移。后行PET/CT显像:全身多处骨质改变,大部分代谢不高,结合病史,考虑ADV相关性低血磷性骨软化症。
2.1 概述 治疗CHB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可持续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ADV、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酯是目前最重要的CHB抗病毒药物。该药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在美国和中国上市,使用近10年。我国大量生产,广泛用于基层医疗机构。CHB由于其病毒和疾病特点,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但长期治疗的不良影响也值得注意。进口阿德福韦二磷酸苷的说明书中只提到了肾损害和低磷血症,当肌酐清除率下降时继续使用可调剂量,未提及低磷软骨病的不良影响。然而,国内的阿德福韦的说明书并没有提到低磷血症,甚至有些说明书甚至没有提到肾损伤。
2.2 机制 ADV是一种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逆转录酶,进而有效抑制艾滋病及乙型肝炎患者病毒的活性[1,5]。目前,国内有少数类似的报道,2011年,国内首次报道5例长期服用ADV的患者发生骨软化症,此后,国内接二连三有类似的报道,越来越多的患者发生低血磷性骨软化[6]。目前,口服ADV引起低血磷性骨软化症的作用机制仍未明确,该药一般很少通过肝脏代谢,往往以原形通过肾脏排出,具有一定肾毒性,对ADV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研究表明,肾脏近曲小管HOAT1在肾脏具有明显高表达,具有肾毒性,与ADV导致的肾毒性相似[6]。长时间口服ADV或大剂量口服ADV,可明显提高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药物浓度,进而有效抑制线粒体DNA合成,明显降低线粒体功能[7-8]。上皮细胞线粒体发生显著肿大,甚至发生变形,可引起上皮细胞凋亡。ATP耗竭可让运输活动发生变化,缓解磷吸收的重量,排除某些溶质在尿液增加,尿磷水平显著提高,造成患者血清肌酐及血磷显著减少,致使低血磷性骨软化、范科尼综合征[9]。尽管肾小管对原有尿液稀释能力下降,因为肾小球滤过功能是正常的,所以患者并不存在水肿情况。肾脏近曲小管对磷酸盐重吸收障碍,肾脏丢失磷,增加低磷血症风险,而低血磷导致骨骼释放更多磷,造成骨基质矿化障碍,进而出现骨质软化。另外,肾小管酸中毒时肾小管不能正常交换氢离子,碳酸盐发生丧失,致使低钾性、酸中毒低钠,而且合并尿液碱化,这也可能导致骨质软化症。
2.3 临床特点 低血磷骨性软化症也称之为骨软化症,指因为患者活性维生素D生成量不够或低磷血症导致的骨矿化不良,具有骨软化及佝偻病的临床表现,突出特征为患者肌无力及骨痛,病情严重者甚至发生假性骨折。该种药物导致骨软化症是患者在长时间处于低磷血症基础上出现的,早期患者具有骨痛、四肢无力、行走障碍及腰酸腿痛等表现。ADV导致的低血磷性骨软化症主要与肾小管损伤有关,致使血磷重吸收明显下降,因此不同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骨软化。维生素D缺乏导致血清钙磷减少,而血液碱性磷酸酶和甲状旁腺激素增加。肾小管损伤可引起血磷下降和血碱性磷酸酶升高,而甲状旁腺激素和钙含量基本正常。服用ADV患者较多,仅有部分患者存在低磷血症,其原因值得探讨。一些学者将抗病毒时间、年龄、是否合并高脂血症、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诊断、体质量、性别、是否应用ADV作为风险因素,二分类变量逻辑回归结果发现,抗病毒治疗、糖尿病、老年、应用ADV是低磷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的原因是糖尿病、抗病毒治疗和高龄患者更容易并发肾小管功能障碍。倘若得不到有效诊治,不少患者发生骨折。骨痛一般位于腰骶部、膝关节、股骨、足跟及双侧肋骨等。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骨痛,开始为双侧踝关节疼痛,活动时明显,休息好转,无活动受限。
2.4 实验室检查 低血磷、高尿磷、高ALP、尿蛋白和尿糖阳性、血钙可正常,本病例实验室检查均支持该诊断,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如下:骨髓细胞检查报告、血常规、大便常规、免疫五项、自免八项及血清肿瘤标记物未见明显异常;尿蛋白(++)、尿葡萄(++++)、酮体(+/-)、尿潜血(++);ALP 403 U/L;血磷0.30 mmol/L,血钙2.23 mmol/L。
2.5 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因严重低血磷性骨软化症会引起多发骨折,影像上需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代谢性骨病鉴别[10]。据报道,低血磷性骨软化症患者骨显像表现为多个部位局限性核素摄取增强,病变累及骶髂关节、四肢骨、盆骨、肋骨、脊柱、颅骨,但很少累及足部、膝关节、髋部、肘部、肩关节及脚踝。给予本病患者骨显像检查,结果表明,本病病变分布无显著规律,而且病变形态不相同[11]。本例患者住院期间行胸腰椎MRI显像,提示胸腰椎体信号异常,未排除血液系统所致。MRI提示未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全身骨显像提示多处不规则放射性浓聚,首先考虑骨转移,PET/CT示多处骨折,全身多处骨质改变,大部分代谢不高,结合病史,相应位置18-FDG代谢未见明显增高,全身亦未见明显高代谢肿瘤征象。行全身骨显像:考虑全身多发骨转移。全身骨显像的灵敏度很高,然而全身骨显像是功能显像,不能显示病变的解剖,故在临床看片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散自己的临床思维,一种疾病可以有不同的影像表现,同一影像表现也可以是不同的疾病。
2.6 应对 告知患者口服中性磷制剂,继续服用ADV 10 mg,但血磷检测结果并没有持续下降。重度低磷血症患者因症状停药,调整抗病毒方案,补充中性粒细胞、钙片和活性维生素D,症状于2~4个月消失,血磷逐渐恢复正常。可见,以ADV引起的低磷血症居多,轻至中度低磷血症早期多无临床症状, 如果患者发生疲劳、骨痛等情况,必须重视,必须积极治疗低磷血症。
世界上约有35亿CHB患者,大量研究表明,ADV单药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CHB同样有效,拉米夫定、ADV的不良反应能被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因此,临床上服用本药的CHB患者应定期检查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钙、血磷等。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应强化监测,缩短检测周期。倘若患者出现范科尼综合征,需减少或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一旦发生低血磷的进展,需要马上停止ADV。结合文献并对病例进行诊治过程分析,可以看出ADV对近端肾小管损伤对时间及剂量具有依赖性,肾小管吸收功能减退可逐渐恢复,预后良好。ADV为10 mg/d的范科尼综合征,由低血磷引起的骨软化的病例并非很多,病例几乎都是亚洲人,但其确切机制、种族发生率等情况需进行长时间、大样本观察及实验室监测才可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