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

2021-04-17 14:36马正立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减贫贫困人口攻坚

马正立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摆脱贫困、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史。经过百年来持续向贫困宣战,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并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历史性地解决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走出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和书写的时代华章。

一、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减贫成就,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扬

始终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马克思把贫困的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因而预见性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引导无产阶级通过自主劳动改善贫困现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最广大人民广泛支持和拥护,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寻找摆脱贫困的路径,着力破除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通过持续发展生产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消除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厘清贫困来源,识别贫困表征,明确为了谁反贫困、依靠谁反贫困,并取得显著成就,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在人类减贫史上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减贫奇迹,彰显了中国精神和大国担当。

始终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贫富两极分化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共同富裕就是“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解决的是贫困问题。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兑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郑重承诺。随着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恩格斯对贫困状态的划分等理论观点出发,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继续解决好以发展、共享为重点的相对贫困问题,继续创造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刷新消除贫困的中国速度、诠释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价值。

始终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充分表明无产阶级运动的群众性和广泛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真挚厚重的人民情怀,践行着党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贫困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出发点,把确保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当作庄严承诺,把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当作执政目标,把限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当作底线任务,发挥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汇集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磅礴力量。始终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推动工作的方向指导、思想动力和现实依据,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贫困问题,持续探寻消除贫困的中国方案

贫困问题是复杂多变的,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根据我国实际和所处时代,客观认识不同时期贫困问题发展变化,持续探寻消除贫困的中国方案。

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因地制宜中解决贫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问题只能在实践中得以认识、得到解决,也唯有实践才能检验社会现象的真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分析贫困及相关问题时始终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在具体脱贫实践中,始终立足贫困地区存在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寻找消除绝对贫困的良方。例如,根据贫困的分布和区域差异,明确扶贫范围,通过易地搬迁方式解决贫困问题,或以重点扶持方式集中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思路和方式,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强调“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精准扶贫方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脱贫成就:“8年来,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对于贫困人口集中地区,集中力量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其中,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万个、安置住房266万套,960多万人“挪穷窝”,过上了小康生活。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唯物辩证法要求坚持两点论,防止一刀切;同时坚持重点论,防止主次不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在减贫实践之中,在各个时期抓住主要矛盾、明晰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针对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普遍贫困现象,毛泽东同志不仅提出要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而且强调了在农村建立合作社的重要性。为此,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解决温饱提供物质准备。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思想。我国加强了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着力发展种养业和家庭承包经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集体经济发展中稳步实现减贫,创造了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重新配置资源、让各种要素向农村贫困地区汇集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抓住了“农民是中国贫困群体的主体,中国减贫脱贫的工作重点主要在农村”这一矛盾,在农村开展精准扶贫并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此外,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既有量的标准,更有质的要求;既强调外在扶持,更强调内因驱动,而非仅仅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在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中解决贫困问题。在减贫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将外部帮扶与自我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培育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意识,激发其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例如,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宣传宣讲、文化扶贫、移风易俗等活动,使得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决心增强。另一方面,注重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能力,并采取有效方式预防返贫。坚持教育扶贫,尤其注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20年,教育扶贫目标转向城乡并重的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坚持科技扶贫,尤其注重提升贫困人口科技素养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通过开展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总之,伴随脱贫工作不断深入,精准扶贫方略也在不断调整,从促进脱贫向防止返贫转变,从决胜脱贫攻坚向抓好乡村振兴转变,始终聚焦实践变化不断演进、不断完善。

经过持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今后,要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成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全面振兴,继续为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减贫动能,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减贫贫困人口攻坚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理解发展和减贫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