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珍
(东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资源保护,并从制度、组织、机制等多个维度进行设计,以期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从而保障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从制度维度而言,我国实行由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组成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各项耕地保护制度各有侧重又互为衔接,发挥制度合力;从组织维度而言,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考核,而省级政府通过层层分解耕地保护任务,逐级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从机制维度而言,我国不断完善监督、惩罚、激励机制,从管控、建设、激励等方面多措并举,加强耕地保护力度。总体而言,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以政府管制为主的耕地保护体系。由于可依托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动态监控各个地区的耕地数量,以政府管制为主的耕地保护体系在耕地数量保护上效果较好。《2014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我国实有耕地面积20.26亿亩,其中含有难以稳定利用的耕地和根据国家政策需要逐步调整退耕的耕地,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保有量18.65亿亩[1];《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从耕地数量保护来看,我国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但在耕地质量与生态保护上,地方政府的执行偏差、社会公众的参与缺位造成了“占优补劣”的后果[2]。虽然政府采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保护性耕作补贴、生态补偿等激励性措施鼓励或引导耕地资源使用者产生有利于耕地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但由于耕地质量与生态变动情况较难监测,上述措施难以有效引导耕地资源使用者可持续利用耕地资源。
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耕地资源使用者片面追求产量产值、重利用轻养护,长期累积性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导致耕地资源系统结构和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危及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安全。以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为例,由于农业生产强度大,东北黑土区耕地资源长期透支,黑土层厚度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 cm下降到20~30 cm,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原来的3%~6%减少到现在的2%~3%[1],土壤生物多样性、养分维持、碳储存、缓冲性、水净化与水分调节等生态功能退化[3]。耕地质量与生态保护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引导耕地资源使用者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农村社区(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是耕地资源的所有者,且在约束或引导耕地资源使用者行为上有着不同于政府管制的途径与机制。那么,农村社区能否在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补充政府管制的不足?如何形成农村社区集体行动,建立有利于耕地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新规则?在何种情况下,农村社区耕地资源管理的自治规则才能得到有效执行?本文尝试在分析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农村社区行动关键有利条件的基础上,以哈尔滨市爱强村为例,探索从保护与发展双重视角如何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耕地资源系统的特征是:因果关系为非线性、多元性和不断变化的[4]54。因而,耕地资源系统是复杂系统。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影响耕地资源状况的因素在不断增加,社会经济系统与耕地资源系统的相互作用在不断加深,进一步模糊了因果关系,耕地资源系统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针对复杂系统,跨尺度保护的效果要优于集中管理。跨尺度保护必须自下而上进行规划,而不是自上而下,因为从尽可能低的组织级别开始实施解决方案与要管理的资源系统的规模更为匹配[5]。社区作为跨尺度保护中横向连接和纵向连接的重要一环,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一些研究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包容性,有助于吸引社区成员参与其中,能带来更好的社会和生态效果,与政府管制相比,更为高效且低成本[6-8]。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在实践中也有不少成功案例[9-11]。然而,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需要多种条件的配合[12-15]。下文将分析耕地资源得以可持续管理的关键有利条件。
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管理规则来引导或约束耕地资源使用者的行为。然而,由于耕地资源状况会随着时间和地点发生改变,因而没有适用于所有环境的单一管理规则。从我国耕地资源特征以及地方知识对于耕地质量、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角度来看,农村社区制定适应本社区耕地资源状况的规则对于耕地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而言是最为合适的。
就我国耕地资源产权状况而言,农村社区是耕地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九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第十一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因此,农村社区可以清晰界定耕地资源系统的边界以及对耕地资源拥有权利的个人或家庭,这可以使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带来的价值增量为农村社区所有。耕地资源产权特征使得农村社区管理与耕地资源规模相匹配。此外,Agrawal研究发现,各种资源系统功能之间的重叠度越高,治理结构的效率就越高[16],农村社区还可以整合社区其他资源,以发挥耕地资源的多功能性,进一步释放耕地资源价值,提升耕地资源管理效率。耕地资源的产权属性、多功能性、低流动性等多重特征决定了由农村社区自身制定适合其耕地资源状况的本地化规则,更有助于实现耕地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耕地资源系统是复杂系统,农村社区在制定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规则时,需以充足的科学知识与地方知识作为支撑。如果不适应耕地资源系统的需求,管理规则不仅难以起作用,甚至可能损害耕地资源系统。我国耕地类型有东北黑土区、华北及黄淮平原潮土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区、南方丘陵岗地红黄壤区、西北灌溉及黄土型旱作农业区等5大区域,针对耕地土壤的区域差异,我国制定了不同的管理措施[1],且不断进行科学研究,为耕地资源使用者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智力支持。但对于不同农村社区的耕地资源而言,科学知识也存在局限性,而使用来自社区层面的知识和观点可以帮助建立一个更为完整的信息库。首先,农村社区是熟人社会,在激励耕地资源使用者方面有相对充分的地方经验,更能理解资源使用者的具体动机,从而创建和实施的规则能够有效激励耕地资源使用者可持续利用耕地资源,这是外部管制者所不具备的优势。其次,农村社区具备更新和重组、学习和适应以及应对变化的能力,可以在社会经济系统和耕地资源系统之间起中介作用。农村社区耕地资源使用者拥有关于本社区内耕地资源状况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因地理和气候状况而异[5]。在动态变化的当地环境中,农村社区耕地资源使用者在实际参与、体验耕地资源管理过程中观察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并在持续学习中促进关于耕地资源系统的地方知识不断再生,使地方知识更加完整、动态和实用,从而建立起关于本地耕地资源系统的地方知识库。第三,地方知识库有助于农村社区耕地资源使用者识别影响并采取应对耕地资源系统特定变化的策略,进而可以使管理规则与耕地资源状况更为匹配。
耕地资源特征与地方知识库使得农村社区在管理耕地资源上比其他外部管制主体更为有效,农村社区应该成为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的制定主体。对于农村社区而言,耕地资源特征都是相同的,而每个农村社区也基本具备地方知识库,但为什么有些农村社区能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而有些农村社区则难以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呢?原因在于,有些农村社区无法达成集体行动,建立与有效执行本地化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下文将分析在何种情况及条件组合下才能建立与有效执行新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
建立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的最终目标是使农村社区内部的耕地资源使用者接受某种新规则。这种新规则将降低耕地资源使用者短期收益,以使其能获得更高的长期收益。农村社区中的每位耕地资源使用者(i∈U)都会比较现行耕地资源管理规则(GRO)下的预期净收益与新耕地资源管理规则(GRN)下预期能实现净收益。每位耕地资源使用者i都必须自问其改变规则的动机(Mi=BiGRN-BiGRO)是正还是负。如果对农村社区中的所有耕地资源使用者来说,Mi都是负值,则没人有改变规则的动机,也不会建立新的耕地资源管理规则。如果对农村社区中的部分耕地资源使用者来说,Mi为正值,那么他们需要考虑设计新规则并一致同意新规则所需花费时间和精力方面的前期成本(C1)、执行新规则的短期成本(C2)以及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监督和维持自我管理系统的长期成本(C3)。当制定并遵守新规则(以及逐渐修订这些规则)的预期收益(Mi)超过预期成本(C1+C2+C3)时,耕地资源使用者重新制定规则的可能性大大提升[4]223。
较容易达成集体行动的情况是,既有耕地资源利用行为造成耕地资源系统损害,如果不改变既有耕地资源管理规则,农村社区中所有耕地资源使用者都难以从耕地资源系统中获取较高收益,甚至无法获取收益。在此情况下,由于社区精英在农村社区中具有权威性,在社区精英采用新的有利于耕地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式取得更高净收益后,农村社区中的其他耕地资源使用者信任社区精英的选择,并采取跟随策略,从而达成耕地资源管理的集体行动,形成新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虽然从长期收益与集体利益角度来看,建立新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有利于实现耕地资源使用者长期收益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化,但如果耕地资源系统在短期内还能提供较高产出时,农村社区中的每位耕地资源使用者对规则改变后的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很难达成共识。在自动思维、心智模型思维的支配下,一些耕地资源使用者只重视耕地资源利用所带来的短期收益,而较少考虑其行为对耕地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这些耕地资源使用者往往因其存在现状偏见而过度使用资源[17],对改变耕地资源管理规则持怀疑、抵触态度,除非改变一个或多个影响这些耕地资源使用者感受到的成本或收益的变量。而另一些耕地资源使用者可能已经认识到现有耕地利用行为给农村社区耕地资源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将威胁个体的长期收益获取以及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认识到建立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能提高个体的长期收益和农村社区的集体利益。在改变耕地资源管理规则后能获取的潜在净收益上,农村社区内部耕地资源使用者的感受不一致,将导致集体行动较难形成。
有研究表明,当农村社区内部存在分歧时,农村社区精英的引领与社会资本的介入,有利于形成建立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的集体行动[15]。农村社区精英一般拥有较多高质量的结构洞,能从外部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信息、资源,且在农村社区内部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节点,不仅能给农村社区带来新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信息,也能提高农村社区小世界网络中耕地资源使用者对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信息、规则的接受度,甚至使农村社区成员可能会接受某种程度的农村社区内不平等作为对社区精英管理能力的认可。因而,在社区精英的带领与影响下,一些存在现状偏好的耕地资源使用者可能改变认知,接受能给其带来更高的长期收益的规则,使建立新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成为可能。另外,社会资本存量较高的农村社区更可能达成改变耕地资源管理规则的集体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共用一种规范、彼此信任以遵守协议并保持互惠关系的使用者为获得更好结果而努力时,将面临更低的预期成本,以及更低的彼此监督与惩罚的成本。因此,相较于缺乏社会资本的农村社区而言,具有高度人际信任或社会资本的农村社区建立新的耕地资源管理规则的预期成本更低,更容易达成共同商定的规则。
新建立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只有被有效执行,耕地资源系统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当前,社会和经济因素越来越成为自然资源保护成功的关键。一些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保护经验表明,如果保护自然资源带来的收益水平较低,要么会降低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的吸引力,要么会增加社区内的争议[18],均将导致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难以持续发挥作用。因而,耕地资源保护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价值,使耕地资源使用者的可持续耕地利用行为得到正向激励。目前,在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我国正在探索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社区)为单位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的有效执行。但对于农村社区中的耕地资源使用者来说,现有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标准的激励较弱,更为有力的激励方式是通过市场路径来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价值。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生态、绿色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高质量农产品。与依赖石油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村社区不同,进行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农村社区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更高,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小。进行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农村社区可以抓住市场机遇,以耕地资源为基础,整合社区内部各种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获取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将耕地质量、生态保护的价值转化为可以进行直接市场交易的商品价值,通过游客“进入”消费、商品“对外”销售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价值实现。只要能从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中持续获取较高收益,就可实现对耕地资源使用者执行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的强激励。综合而言,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耕地资源保护取得成功的主要策略在于整合耕地资源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目标,为耕地资源使用者保护耕地提供经济和发展利益。
为耕地资源使用者带来经济和发展利益的耕地资源社区保护,能促进社区内部的耕地资源使用者执行可持续管理规则。但如果利益分配不公平,则会影响以社区为基础的耕地资源保护绩效[19]。通过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农村社区发展生态产业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而要想持续获得高收益,就需要保证农产品质量,维护农村社区在市场上的声誉。但在高收益的诱惑下,农村社区中的部分耕地资源使用者有较强的动机来过度利用耕地以获得短期内产量的快速增长。即使在一个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的农村社区,如果坚持规则没有奖励,打破规则没有惩罚,人们也会增强打破规则的倾向[20]。换言之,如果耕地资源使用者的投机行为不能被有效监督、惩罚,那么,投机行为势必频繁出现。耕地资源使用者的投机行为一方面会损害农村社区的声誉,威胁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其他耕地资源使用者观察到这一行为后,难免产生收益分配不公平的感受,进而背叛者策略会迅速传播,将导致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成为摆设。因而,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的有效执行需要提高监督与惩罚能力,在有效监督的基础上,利用已建立的惩罚规则惩罚采取投机行为的个体,遏制个体投机行为发生,维护农村社区集体利益,持续达成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集体行动,最终实现耕地资源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的双重目标。总的来说,要使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得到有效执行,整合耕地资源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目标,使耕地资源使用者从执行规则中获得更高的经济和发展利益是关键,而具备精准惩罚某些耕地资源使用者的投机行为的能力是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被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
爱强村位于哈尔滨市双城区希勤乡北4公里处,全村520户,耕地面积14 947亩,种植作物以玉米为主。如前所述,与外部管制主体相比,农村社区管理耕地资源更能促进本地耕地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但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农村社区行动需要多重条件的配合,当本地化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能建立起来并被有效执行时,农村社区耕地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方有可能。下文将揭示爱强村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过程。
爱强村耕地多为二洼地,耕地基础地力低,耕地土壤排水能力差,导致爱强村耕地单产低,生产出的玉米品质差。20世纪80年代开始,爱强村开始施用化肥补充耕地地力,在短期内提高了玉米产量,但也加剧了耕地土壤板结程度,进一步损害了爱强村耕地资源系统,致使玉米单产、品质进一步降低,爱强村生产出来的玉米等粮食不被市场接受,爱强村村民难以通过耕地获取收益。由于爱强村耕地资源使用者不根据本村耕地性质利用耕地,而是盲目施用化肥,这种不合理的耕地利用行为严重损害耕地生产功能,导致爱强村耕地使用者几乎不能从耕地资源利用中获取收益。在压力倒逼下,爱强村的精英开始思考适合本村的耕地资源管理方式。社区精英根据经验、地方知识分析得出爱强村耕地适合施用农家肥,从而增加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耕地土壤理化性质,持续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社区精英在自家耕地施用农家肥后,耕地单产得到提升,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品质也得到提高。由于社区精英的权威性和耕地利用方式改变带来的收益可视化,爱强村耕地资源使用者开始效仿社区精英的行为,在自家耕地上施用农家肥,其收益普遍得到提升,进一步强化了耕地资源使用者施用农家肥的动力,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自此,全村耕地资源使用者都施用农家肥,并人工除草、收割以降低对耕地资源系统的损害,在村内形成了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这使得爱强村耕地资源系统功能明显提升,耕地资源系统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但随着社会经济系统的变化,爱强村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受到挑战。具体而言,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外出务工的收益高于种植农作物的收益,于是爱强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程度不断加深。而空心化又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尤其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价格下跌的信息在爱强村传播,强化了耕地资源使用者从农业生产中脱离的倾向,导致耕地抛荒风险不断加大,对爱强村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极为不利。
外部环境的变化使爱强村的耕地资源使用者执行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的预期成本升高、预期收益降低,如果不能提升执行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的收益,爱强村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将难以为继。在此种形势下,由爱强村精英牵头成立了村级合作社,合作社依托爱强村良好的耕地生态系统,发展生态农业。在合作社成立之前,爱强村的粮食售价与其他使用石油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的粮食并没有区别,因而,相较于外出务工带来的收益,在耕地上采用可持续管理方式获取的收益过低,并不能体现耕地生态保护的价值。合作社成立后,爱强村抓住市场对绿色产品需求大的契机,将村庄耕地资源使用者生产出来的玉米等粮食加工成面条等产品,贴上其注册的“满六屯”商标,主打绿色有机,统一进行销售。由于合作社坚持零化肥、零农药、零添加的原则,其生产的“满六屯”系列产品在2018年通过了国家绿色农产品认证。获得国家绿色农产品认证后,合作社生产出的产品受到消费者的信赖,虽然价格较高,但市场销量好,远销深圳、上海、大连等城市。爱强村加工出的绿色农产品销售价格高、销量大,可以为执行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的耕地资源使用者带来较高的收益,激励其持续遵守社区制定的耕地资源管理规则。爱强村精英根据环境的变化,利用其在社区内外部关系网络中的资源,进行动态学习,通过成立合作社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价值,使耕地保护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相契合,激发爱强村耕地资源使用者保护耕地质量、生态的内在动力,从而使耕地资源管理规则被有效执行,提升了以社区为基础的耕地资源保护绩效。与强制性措施相比,充分考虑耕地资源使用者利益的柔性助推措施,有力地整合了耕地保护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降低了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的实施成本,实现了在耕地保护中发展产业、发展产业促进更有力的耕地保护的良性循环。
爱强村发展生态农业是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有效执行的助推器,但随着耕地资源使用者从生态农业中获取的收益越来越多,在更高收益的驱动下,某些耕地资源使用者可能会有破坏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的冲动。由于得到绿色农产品认证后的粮食价格高,爱强村的某些耕地资源使用者可能有施用化肥以在短期内快速提升产量的动机。如果这些耕地资源使用者认为采取投机行为难以被发现或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受到严重的惩罚,在投机带来的高收益的刺激下,这些耕地使用者将采取投机行为,不按照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进行生产。对于生态农业来说,品牌声誉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品牌声誉的维护需要社区中每位耕地资源使用者的共同努力。一旦耕地资源使用者采取投机行为生产出来的粮食被合作社加工为农产品流向市场,并被消费者发现不符合绿色农产品标准,那么将会对品牌形象造成恶劣影响,甚至导致爱强村的农产品彻底失去市场。投机行为将严重损害爱强村集体利益,威胁社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阻碍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持续发挥作用,打破耕地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为遏制社区内部投机行为的发生,爱强村建立了完善的监督与惩罚机制,从而确保每位入社的耕地资源使用者严格按照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利用耕地。一方面,爱强村利用非正式规则,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社会资本,形成采取背叛者策略、损害集体利益是不道德行为的氛围,促使耕地资源使用者在共享规范的约束下进行自我监督,减弱其采取投机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爱强村建立了完善的正式规则。爱强村农业合作社制定并实行违规自动退社机制,一经发现社员不遵守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那么该社员将即刻被踢出合作社。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与惩罚机制,爱强村有效地遏制了社区内部耕地资源使用者的投机行为,耕地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得以持续,在动态环境下成功地实现了耕地资源的自组织治理。
耕地资源特征与地方知识库使农村社区在管理耕地资源上比其他外部管制主体更具优势,农村社区应该成为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本地化规则的制定主体。但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农村社区行动需要多重条件,并不是所有的农村社区都能达成有利于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集体行动。只有当农村社区有社区精英的引领、高水平的人际信任或社会资本,有足够的建立、监督和执行规则的决策自治权,并能整合耕地资源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双重目标,具备精准惩罚某些耕地资源使用者投机行为的能力时,基于农村社区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才能实现。在实践中,有些农村社区通过自治实现了耕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但并不表明基于农村社区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不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反而要求政府更好地提供服务与支持。实现耕地资源保护目标,关键在于为耕地资源使用者可持续耕地利用行为提供经济与发展利益,因而,政府一方面应针对耕地资源使用者的耕地保护行为提供直接补偿,另一方面应为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价值实现提供良好服务,如在不违反耕地保护制度的情况下,给予社区对于耕地资源的控制权,为生态产品认证提供便捷服务等。
需要说明的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是促成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农村社区行动的制度基础。因为当农村社区耕地资源数量固定,对耕地资源进行可持续管理的收益相对稳定、可持续时,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才能被建立及有效执行。如果耕地能很容易地自由转变或被强制性转变为其他类型用地,那么,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要么难以建立、要么建立了后也难以被有效执行。而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成为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制度安排前,地方政府往往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置于核心位置[21],但耕地占补平衡一般无法在农村社区层面实现,且影响耕地资源使用者从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中获取收益的预期。因而,政府需加强对永久基本农田数量的管制,为基于农村社区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稳定的预期。另外,虽然农村社区作为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主体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但可能出现精英俘获现象,精英俘获将造成收益分配不公平,会影响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的可持续性。本文的案例是一个相对静态的农村社区,如果一些农村社区出现大规模的耕地流转,耕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那么,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在此种情况下能否得到建立,或者已建立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还能否继续发挥作用,仍需要进一步分析促进这类型农村社区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关键有利条件。是否能将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作为必要部分写入耕地流转合同,以使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则得以有效执行,也是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