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丹 高伟杰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对于劳动,要欣赏、尊重,以劳动为美,这样在走入社会之后,才会热爱劳动,以切实的行动投入到劳动中,进行辛勤的、诚实的、创造性的劳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在社会中建设积极向上的热爱劳动氛围,形成浓厚的劳动精神,提升社会群众的合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1]。”从这些讲话和文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国家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按照时代发展的方向,为教育指明了方向,确保教育的科学性,明确地指出在劳动教育的育人取向上,劳动价值观占据着核心位置。就大学生而言,终将担负起建设祖国明天的重任,该群体的劳动价值观念会对其思想、行为等产生几乎是决定性的影响,进一步影响社会风气和整个社会的劳动观念。
新时期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涌现,改变了传统的劳动方式,在劳动形态中,脑力劳动占据了主导地位,新时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需要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青年群体的劳动价值观带来了极大冲击。一方面,稳定的社会环境、富裕的物质生活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让部分青年形成了消极的劳动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好逸恶劳、不尊重劳动成果、搭便车等。在任何时代,有关劳动社会价值与资本逻辑的博弈一直都在进行,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彰显程度、劳动创造人生意义与价值,构成社会劳动积极性与发展动力来源的重要因素,同时关系到社会劳动价值认同。以此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表示:“青少年劳动教育异常关键,必须要让青少年深深地意识到,劳动是最崇高、最光荣、最美丽和最伟大的[2]。”。
劳动可以让个体拥有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同时可以提升主题追求的自由程度。大学生参与劳动,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体力融入对象中;同时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发展,从而拥有更高的道德判断能力与鉴赏能力等;在劳动中,大学生更能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与他人进行合作,彼此交流,彼此促进,铸就更好的自己,拥有更强的生活经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劳动形式更加丰富,比如数字劳动、共享劳动、非物质性劳动等,这些劳动形式的出现,助力于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也为个体劳动力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使个体能力可以得到更好地发挥。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两面性的,一部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出现了劳动本质幻化的现象,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以数字的方式与他人沟通,面对面的交流时间缩短、次数减少,体脑结合的劳动频率也随之降低,随着现实和虚拟的存在,表象与实质的界限越来越不清晰,部分大学生的劳动观念陷入误区。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尽快对大学生展开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使大学生拥有强烈的劳动意识,崇尚、尊重劳动,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少年强、青年强,这种强,要体现在诸多层面,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身体健康等都被涵盖其中。”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在大数据时代中,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一种针对性的锻炼机会,经历实践的大学生,可以将体力和智力相结合,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体验所学知识的价值,在付出体力和脑力的过程中,释放压力,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在团队劳动中,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相互促进,彼此指导,共同进步,可以让大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形成对自己客观的评价,在和他人共同劳动中,增强管理自己的能力,学会和他人相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让大学生释放压力的科学方式。
创新劳动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主要是使大学生运用新的思想、方法、技术等,提高劳动质量与效率。不管何种形式的劳动,都离不开创新,每个时代都要将当时拥有的技术转化为劳动生产力,提升劳动水平。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今天,我国更离不开科技与产业革命,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都需要劳动创新。对大学生展开创新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新的思想、方法、技术,根据时代发展与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劳动能力、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在未来踏入社会后,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栋梁。所以,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与时代同步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发光发热。
劳动需要脚踏实地,付出汗水,现实中很多劳动楷模以及在岗位上默默努力的员工,无一不是有着坚强的信念作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在社会中形成崇尚、尊重劳动的良好风气,普通的劳动者是最美的,每个人都应靠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的生活,杜绝不劳而获。”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要从观念入手,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简单说教便形成的,而是要进行精神层面的教育,让大学生发从心底感受劳动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作为苏联教育家曾经指出,“孩子在发现自己所学的,对于改变现实确实有用之后,才能明白劳动的价值,在这之后孩子才真正的认可、喜欢劳动,在没有达到这个层次的前提下,要求、迫使孩子去劳动,并不会让孩子喜欢上劳动,然而对其越来越厌恶。”习近平指出:“先进工作者与劳动模范,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将自己的工作观念、劳动精神等传播给他人,在整个社会中形成热爱劳动、踏实认真、勤劳致富的良好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表示:“要以灵活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劳动教育,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与收获,促进大学生埋头苦干劳动观的形成。”
在劳动教育中,要确保劳动难度和劳动频度的合理性,即坚持量力性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体力等情况明确劳动的难度与频度。劳动难度和劳动教育的连续性息息相关,太难的劳动,会让学生不能适应,无法完成劳动任务而最终放弃,更无法定期开展,长久的坚持下去;而太简单的劳动,会让学生无法感到挑战性,无法在劳动中获得技术与其他能力,这样的劳动不会给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积极作用。劳动频度也是相同的道理,频度太低或者太高,都不利于学生的劳动教育。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要坚持量力性原则,根据大学生的年龄、身体情况确定劳动的难度和频度,且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也要对其难度和频度进行动态的调整。具体来说,安排大学生参与劳动的时候,让大学生的体力和脑力能够得到一定的休息,劳动形式要灵活,将劳动和其他活动相结合,赋予劳动趣味性,例如可以安排大学生在博物馆进行整理文物等的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也可以见识各种历史物件、走近历史人物等。
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内容与类型,可以让大学生更容易发现劳动的乐趣并长久地坚持下去。“当学生参与的劳动与自己的兴趣相符合的时候,在劳动中就会更主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将会更加充分。”高校对大学生展开劳动教育,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不同的劳动选择,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更要使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够从事于与自己所想从事的劳动有关的工作,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劳动中;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也可以得到发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内容与类型,是对大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彰显。例如:天津工业大学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便基于专业的不同,设置了各异的劳动内容,包括主题班会劳动、金属工艺实践活动、“我是消防员”体验活动等,学校则根据学生的专业及以后将要从事的领域,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做到了因材施教。
大学生要形成终身劳动的精神,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构建教育网络是其中的一项。“健全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其中发挥主导力量的是学校。”大学生的成才过程中,学校是教育的直接安排者与实施者,学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可以通过这些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教育。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学校需要做的工作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学校要在思想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建设劳动教育基地,购置必要的劳动设备,为大学生参加劳动提供指导与支持;第二,学校要对大学生劳动成果进行评价,应以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劳动教育工作的改善情况为基础,且评价内容要全面,实现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覆盖,评价方法应灵活多元,采用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等,确保评价内容与结果的客观性。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与指导大学生更加科学地开展劳动,提高劳动水平,在劳动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并持续性地改进劳动教育方式。
强化劳动教育工作,是党和国家结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与需求,经过深思熟虑以及缜密思考后提出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教育理念与国家政策。我们应本着“任重而道远”的态度实施大学生劳动教育。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观念与实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必须铆足干劲加以克服,寻找新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生积极劳动、快乐劳动、持续劳动和终身劳动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