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中坤
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做好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保证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高校实现新的发展目标的必要途径。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可以为学生解决很多就业难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指明就业方向,是缓解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应引起高校高度重视。
近年来,随着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成为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不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避免职业规划上的失误和就业上的迷茫,而且在就业指导的帮助下,还可以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压力,使学生在正确的职业道路上取得长远的发展。总而言之,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市场形势,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出更加合理的职业规划,帮助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正确地进行职业选择,从而达到就业和发展的目的[1]。
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依靠专业机构指导工作,而完善、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是高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关键。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开设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如香港各大高校都普遍开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而且这些机构的组织体系完善、成员专业性高、职责划分明确,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所以香港各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大多数内地高校并未意识到专业机构建设的重要性,就业指导工作普遍交由就业处教职员或者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师兼任,一方面是缺乏精力,另一方面是缺乏专业机构的组织指导,不仅专业性无法提升,开展效果也得不到有效保障。虽然部分高校也开设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是大多存在智能单一、工作开展缺乏统筹性等问题,而且内部机构设置比较局限,导致工作开展水平较低,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2]。
教师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序开展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保障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只有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具有足够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与能力,才能够发挥出就业指导工作在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题方面的价值。尽管教育部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配置比例做出了明确要求,但并不是大多数高校在实施和落实过程中都能实现这一要求,不但比例不足,教师专业性也存在较大缺口,存在着就业指导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实际指导经验欠缺、不具备相关资质等问题[3]。师资队伍专业化不足也是制约高校就业指导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理论课程的方式开展的,而且一般是针对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存在空缺,直到大四才会再次开设一些与就业指导有关的讲座课程。这一教学模式一方面具有理论教学法过多、普遍性的特征,既缺乏了实操价值,又不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个性化需求,其就业指导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同时,这一指导模式还存在着不够规范和严重脱节、两学年中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毕业前紧急讲课等问题,更体现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化,无法真正体现就业指导工作的价值。另外,这一教学模式具有枯燥的特点,学生在少数理论课的参与过程中,也很容易因为教学枯燥而失去兴趣,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就业指导效果的体现。
就业指导机构的建立和完善,首先需要学校领导提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在此基础上组织建立完善的专业就业指导机构,从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并结合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建设经验,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对就业指导机构的组织结构、部门分工、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等进行研究,确保机构建设各方面的完善性,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奠定基础保障。与此同时,要针对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情况,建立完善的反馈与评价制度,确保机构的就业指导工作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评价,为机构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开展问题改善提供帮助,并对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将教师的指导工作开展效果与实际薪酬相结合,以达到提高机构整体工作水平的目的[4]。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并结合人员配置需求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教师团队的构建上:首先,应积极聘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与能力,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整个就业指导教师团队的领导者,并以此为主导,引导整个机构教师及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在保证教师团队负责人专业化的基础上,有效提升教师团队整体专业化水平,从而达到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有效性的目的;其次,高校应重视对教师团队培训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开展,并结合新的就业形势、人才需求等相关信息,及时对教师进行培训,确保教师团队能够对充分了解市场环境的变化;最后,培养过程中,还应注重教师指导能力与技巧的培养,避免就业指导出现枯燥性、单一性缺点,从而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效果。
针对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创新方面首先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关于现阶段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脱节问题,应根据四学年的不同就业形势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课程设置,既要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又要保证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就业问题,在毕业时能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更加科学、明确的规划,从而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就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开展方式单一且枯燥的问题,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特点,在就业指导机构的领导下,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基准,开展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的理论教学,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指导效果。同时应适当更贴近实际、更具实践性的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如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以达到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目的。另外,还应对就业指导课程制定相应的考核体系,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并发挥其强制性作用,更加严格地要求学生进行就业指导[5]。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效果的优化,还必须依靠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细化与优化,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服务,提高其实效性:第一,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践过程中要培养职业道德所必需的素质,不仅有利于学生就业,而且有利于就业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在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中,应重点对勤劳、敬业、爱岗等职业道德进行宣传教育;第二,要重视对就业心理教育的开展,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面试失利、工作失误而产生的就业压力、焦虑、失去自信等消极情绪,如果不加以排解,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他们的就业发展及身心健康[6]。在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中应重视就业心理教育的开展;在就业政策制定上,要注重就业形势教育;第三,通过分析当前的就业政策与局势帮助学生更准确详细地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就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产生正确的定位,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市场局势对自身的职业进行调整和优化。
综合上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认清就业形势及自身特点,达到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目的,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高校在实施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之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分析自身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其他地区、国家的经验,改进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效果,为学生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更加专业、有效地服务,同时也为高校自身提高就业率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