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姣娇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面对互联网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所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学生如何把握、如何甄别适合自己的岗位都需要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给予帮助。而互联网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就业市场的转变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带来了新的思考。
通过互联网就业平台,大学生对就业市场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他们能够通过各种互联网中的就业信息搭建自己对于当前的就业市场的认知链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些新的岗位,如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网络数据分析运营师、网络游戏开发师、网店职业经理人、网页设计师、网店运营专员、线上营销专员等,这些岗位在大学生熟悉的网络空间中应用程度很高,所以受到很多大学生的认可和欢迎[1]。大学生毕业后的求职就业活动也正在向着互联网平台迁移,无论是各城市的人才市场还是招聘中介平台,都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扩大了业务范围,这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内容。
互联网背景下,一切资源都能实现实时的交互共享,比如学生、企业、岗位、待遇等相关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共享,同时,互联网平台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能够为所有职场人提供表达意见和看法的机会,这可以让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从更多方面对工作岗位和自身能力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做出更符合社会以及自身实际情况的个人职业选择。另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也能对互联网上各类涉及大学生就业的平台数据加以收集,整合并输入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大数据库,从而可以以更广泛的视角对当前就业市场的形势作出一定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成批的互联网业务上线,从而为就业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新兴岗位,这对传统的就业指导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传统的就业市场当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企业、单位招聘联系密切,各个传统专业技能实用性较高,岗位对口性较强,高校大学生也能够按部就班地跟随相应的指导快速实现就业;然而面对互联网新兴岗位时,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这些互联网行业中的岗位了解不够深入,接触的互联网从业人员较少,以往的就业参考案例稀缺,很难能够及时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规划指导,难以形成一定的参考标准,导致大学毕业生缺乏相应的指导,只能依靠自己的实践摸索来获得经验。另外,互联网降低了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门槛,互联网创业、就业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许多大学毕业生的独立意识强烈,容易在冲动之下草率创业,虽然这使许多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甚至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但互联网带来的这种跟风就业的冲动行为,仍对就业指导造成一定的冲击。
互联网使得大学生就业的流程更为便捷,大数据和云计算释放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带动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的高效互通。互联网就业市场的活跃给大学生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的注册成本低、隐蔽性强,导致互联网就业市场上逐渐混进了一些不正规的招聘活动,在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当中,有些从事着违法违规的经济活动,有些则是利用套路诈取求职学生的钱财,还有一些是蛊惑学生为他们从事不正当的业务活动,等等。这些行为破坏了网络招聘的正常秩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网络平台的公信力,对就业指导活动的具体执行造成一定的干扰。
互联网时代下,就业市场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各式各样的岗位都走进了求职者的视野,然而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却缺乏对于岗位的判断能力和个人的就业规划。大学生在面临社会劳动市场的转变时,会感到巨大的困惑,如果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够给出合理的建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很有可能出现从众现象,比如看到别人创业就跟着创业,看到别人去互联网公司应聘也跟着去互联网公司应聘[2]。如果大学生搞不清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很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受到挫折。虽然现在学生勉强接受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情况大大减少,但是学生难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情况也十分普遍,这也是因为他们对于岗位缺乏了解,无法根据岗位确定自己的定位。
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所以互联网对于社会的渗透性极强,社会逐渐加深对互联网的依赖是目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互联网公司的招聘给就业市场带来了转变,对于精通于互联网操作的人才需求缺口增大,而这类岗位的招聘对员工的信息解读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创新策划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在普通的高校毕业生中,完全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并不多见。在互联网市场的挤压下,很多难以向互联网转型的传统市场行业正在面临萎缩,而高校大学生的课程体系当中,对当今的就业市场认识存在不足,一些正在萎缩的行业在高校当中仍然设有相应的专业。这类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凭借自己的专业就业的话,就业范围狭窄,且前景渺茫,在参与其他行业岗位的就业时,又缺乏竞争力。由此可见,在处理这类专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时,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会存在一些相对困难的情况。
就业指导工作是为即将参与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可靠的职业选择,所以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既要能跟得上当前互联网平台中的线上就业服务趋势,又要在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中保持警惕的审查。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要注意加强网络渠道就业信息的核对,对于学生能接触到的招聘信息也要主动进行收集掌握;要了解新兴行业的运行结构,完善对于企业和岗位的评估标准,帮助学生核对学生意向公司的资质和信誉,尽量让学生可靠入职;要保持与人才市场信息库的无缝对接,避免学生的信息外泄;对学生入职后的工作状态进行定期追踪,形成反馈机制,建立线上就业指导的参考数据库。只有将网络平台加以正确科学地利用和开发,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帮助,让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更加安全。
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应当根据每一年最新的大学生就业数据,给予大学毕业生最全面的就业市场分析和就业前途指导,帮助大学生对市场建立正确的认识,根据自己的情况搭建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3]。当大学生想要参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兴岗位时,就业指导体系就需要关注从事该行业所需的资格和技能,并将其告知大学生,从而减少大学毕业生对于前景的担忧和困惑。就业指导工作除了要向大学生剖析相关行业和岗位的利弊因素,更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就业观念,不跟风从众,更不要带着偏见进入市场;不唯利是图,要注重个人长远的成长与发展形势;理性看待当前互联网行业,不要眼高手低,避免错失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对于自媒体、电商这类新兴行业,许多学生都对这类公司提供的岗位也有较高的兴趣,这就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观念不应仍然滞留在组织招聘会、请专家做讲座、宣传就业政策等传统的工作组织形式,更要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加以创新,综合社会现状给予大学毕业生客观的就业分析指导[4]。
为了改善高校一些专业就业竞争力被削弱的情况,高校就业指导、社会就业指导机构应与高校教务部门加强交流,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科加强规划,在当今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就业市场中为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更顺利就业作出帮助。当前,大学毕业生专业能力与心仪岗位不匹配的现象逐渐增多,而这种问题的源头在于高校的专业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新兴岗位的技能要求,学生只能自己在课余时间加以学习。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应当根据丰富的指导经验向教育部门提供明确的社会就业数据,积极参与高校教育改革的意见讨论,在与高校管理人员的交涉中积极普及就业市场的人才技能需求,帮助高校做好在校生的学科规划,从而能够缓解大学生因技能不匹配而导致就业困难的情况。
在社会发展新趋势面前,处在从学校迈入社会、从学习走向工作节点上的大学毕业生对于未来的迷茫和忧虑与日俱增,而作为帮助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应当对于当前就业市场行情有着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以确保能够提供给待就业的大学生更可靠的就业信息和参考数据,让处在毕业阶段的大学生真正获得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