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宇楠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区别于学术型本科的一种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形式。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4年,教育部提出将1200所普通本科院校中的600所逐步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型人才,就业定位是面向技术产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更加倾向实践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也是以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基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更加符合企事业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岗位能力需求[1]。近年来,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压力不断提高,2020年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相较去年增长20万人,综合考虑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尽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较大帮助,但受制于传统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市场用人需求和个人创业了解较少,就业意识普遍不强。由于就业压力较大,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对本专业的企业用人标准缺乏认知,对于就业过程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准备不足。在经历多数的面试失败后,部分大学生还会对就业产生畏难和消极情绪[2]。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不强、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就业心理存在盲从、自卑、过度自信等问题。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过于理想化,对于高收入和优越工作环境的过度追求导致就业难度较大。
由于毕业生的人数众多,市场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部分企事业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设置一些用人标准,如学历、性别、身体条件等。近年来,我国高校研究生考试一直在扩招,高学历人才总数不断增多,部分非技术岗位的学历标准都已经达到硕士研究生以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以本科学历为主,在面对高学历要求的用人单位时就显得束手无策。另一方面,我国对职业院校的支持使得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学习周期短,实践能力强,薪资待遇要求低,市场口碑较好,这就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再次加剧[3]。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在高学历毕业生和职业毕业生的夹缝中谋求就业,其竞争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由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和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既有学校专业设置的问题,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还有就业指导教师的问题。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仍处于摸索阶段,部分由综合类、师范类转型而来的高校仍在沿用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展开,而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生产力水平保持一致。但从目前情况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盲目追求专业数量和创办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点,学生的毕业条件也是以论文、科研等工作为主。这样的办学形式虽然可以不断提高学校的规模和社会影响力,但不利于毕业生就业,也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学校应在做好广泛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准确预判毕业生就业形势,建立以企事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4]。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多是“90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这些大学生对优越生活的追求意识较强,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不切实际和过于理想化的就业观念导致就业困难。部分毕业生和其家庭对就业的期望过高,追求待遇优越、环境好、压力小的一线大城市用人单位,对大型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岗位比较热衷;部分毕业生对自身认识不足,并且缺乏系统性的就业规划和选择意识,只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导致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部分毕业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心理素质也较差,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后选择逃避就业。上述问题都会造成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难以开展和就业率偏低。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由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共同完成。由于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多为校内行政人员和辅导员组成,普遍缺乏专业资质,参与指导和教学的教师人数和水平均难以保障。部分院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就业指导服务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方式方法的创新程度也不足,对毕业生的心理状态、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都没有准确把握,就业帮扶、创业指导和资讯发布等工作不够细致全面[5]。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限于毕业前,应在学生升学进入高校学习开始就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职业规划和选择,不能以给学生找工作的心态来进行就业指导服务,还应做好毕业回访和就业质量调查工作。
就业指导课程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的一门必修课,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真正把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就业问题的重要性。认清就业形势,才能正视自身优缺点,避免在就业规划阶段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就业指导课程不同于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家庭背景都不尽相同,他们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也不同,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为每个学生推荐合适的岗位。就业指导教师要对各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和岗位需求进行充分研究,分析学生适合哪些岗位和岗位需要什么样的学生,然后结合学生综合素质来进行定向就业指导。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到校内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器进行学习,邀请企业导师来校进行指导。在毕业季,就业指导教师还要和企业联系起来举办宣讲会和双选会,给学生与企业直接见面洽谈的机会。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要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形成供需关系,课程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应与岗位技术能力保持一致。为了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完美对接,高校应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教师则应在分析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要向市场需求看齐。专业课程体系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承担教师岗位培训和专业课程任教的工作,让学生与企业导师直接接触,有助于他们了解自身水平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有效提高就业规划和职业选择的准确性。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提前让在校生进入实践基地和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水平和职业综合素养。在企业实习期间,鼓励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签署就业协议,在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岗位工作,实现在校教育与企业招聘的完美对接。
除了在校期间的指导课程和校外实习外,毕业阶段的一对一就业指导工作也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手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就业导师一对一服务体系。就业导师可以是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也可以是辅导员或本校任课教师。每个就业导师应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和指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就业形势和自身的优缺点,教师应客观地对学生进行就业评价和引导工作,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个性化推荐他们进行企业面试、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或自主创业等。在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就业主体地位。通过接受教师的分析和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更加明确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教师的督促和指导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实现个人的就业规划和职业选择,有了目标后就更加有利于进行就业和创业。
就业指导工作对于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有效的就业规划和职业选择。学生应明确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就业方向,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不是盲目追求大企业、高薪和优越的工作环境。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眼于未来,进行有前瞻性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明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