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正元
我国高等教育随着办学规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从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凸显出来。各高校为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过程中,着重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分析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明确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高校针对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而开设的一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意识,顺利完成学业,并快速迈入社会。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推动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进程。目前,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对择业就业的方向始终不具备明确的认知,未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同时存在许多外界因素影响着学生择业观、就业观的形成,最终导致学生出现无谓职业转换意识的出现。因此,加强大一阶段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对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让学生明确市场经济的配置,并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成熟的职业观,在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大学四年应付出行动的事情,作出职业生涯规划,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分为“一就业,二择业,三创业”,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精准定位自身毕业迈入社会的出发点,减少学生对职业前景的迷茫性,帮助学生始终结合自身条件,进行专业学习,为实现人生理想奠定扎实基础[1]。
随着不断攀升的毕业生数量,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职业生涯规划应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就业具有明确认知,明确自己的兴趣以及今后发展方向,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促进学生最终成为“结合型人才”。学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后,能够明确人生职业发展具体分为探索、确立、维持、下降四个阶段,能够切实增强学生探索意识,促使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明确所学专业在市场中的配置,坚持以职业为载体,不断为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断努力。
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社会的用人要求,大学生由于本身具有较强的学历优势,便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凸显出来。大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对就业创业具有一定了解,此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应注重增强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意识,进而实现就业能力的提升。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是灌输学生一些有关职业的理论知识,或是过于注重学生就业渠道的扩展,而忽略了学生能力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堂的主体,应注重专业技能以及各项就业能力的养成。学生应根据自身学习特点以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同时学校也要给予切合实际的引导,充分发挥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作用,进而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职业生涯规划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此为实现就业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完善学生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市场竞争力,为学生顺利迈向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现阶段猎头公司以及招聘软件中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机电工程、财会金融、经济管理等领域对员工的任用与培养具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不仅会考察求职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会考察学生工作经验、业务成就等,这就意味着在校大学生应竖立就业主动观,积极利用业余时间或是寒暑假时间参与到企业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宽自身社会了解面,为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许多学校更加注重大三以及大四阶段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大二阶段学生的锻炼,使得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出现断裂,导致学生在没有形成就业主动观的情形下,就进行职业选择,便会导致学生出现无谓职业更换问题的产生。因此,高校要注重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结构体系,并针对大二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相应的实践课程,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为学生做出下一步事业规划做好铺垫,切实增强学生主动观,提升学生就业积极性。此外,学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应落实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改革,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分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自主性,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选择更加感兴趣、擅长的课程,以此对学生做出更加全面的考察。同时,为提升课程学习效果,可设置符合企业岗位的选修课程,以此充分发挥出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与作用,进而实现学生主动就业观念的持续增强[2]。
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了学生对就业的认知,许多大三阶段的学生均面临着考研还是考公务员的决定,往往导致学生陷入两难的困境中。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职业价值观不明确导致选择困难,或者是过分注重高工资而忽略了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在这一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应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学生提供与就业对口的企业岗位,使得学生明确自身应增强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做出更加理性的决定,做出符合自己性格、兴趣以及能力的就业选择。
对即将迈向职场的学生来说,向HR表达自己、展现自己、介绍自己,对就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此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应注重为学生提供符合实际的职场技巧,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在求职过程中的优势是什么,使得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学历背景、工作经验、优势特长向面试官顺利地表述出来,同时让学生了解一系列的场合礼仪,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想法,在日常求职练习中展现出最优秀的自己,为毕业后求职奠定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应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实际相连,拓展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通过企业参观、企业实习,丰富学生个人履历,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为求职就业做好铺垫。
应变能力是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项就业能力,与学生自身性格、价值观、能力结构有着密切联系。现阶段,在校大学生普遍应变能力较差,主要由于缺少锻炼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在课堂中模拟出各种求职就业过程可能出现的场景,要求学生制定完善的生涯规划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增设一系列的突发问题,以此锻炼学生思维转化的能力,并帮助学生社会岗位中的人际关系,使得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更加充分的认识,帮助学生度过迷茫阶段。
毕业生难免会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影响积极就业的心态。此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在理解学生心理冲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产生挫折的原因,是没有符合岗位要求还是过于紧张而没有充分展现自我,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正视求职过程中的困难。据统计,百分之五十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都想进入事业单位或是具有未定岗位的企业,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注重学生对职业的期望,通过科学的手段激发学生创业动力,促使学生将大学期间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与此同时,注重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社会资源,教师应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社会岗位,进而增强学生就业信心,促使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3]。
社会与学校最大的不同是,人际关系较为复杂,这也是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从社会整体角度来看,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向优质、高端、中层层面转变,进而导致学生对就业有了较大的误解,产生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大四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进而实现就业能力的提升。例如,学生在参加企业实习后,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相应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公司事务、个人职责、私人事务时间的关系,缓解由于人际关系为学生带来的就业压力。同时,让学生根据现阶段的想法重新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计划,让学生坚定择业目标,并将职业理念贯穿求职过程始终,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在认知社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能力。
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意味着学生在高校学习中已经拥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对学生终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认同感低、发展前景迷茫、就业创业困难等问题,应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学生选择就业的能力,最终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减少无谓职业转换而带来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