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嘉义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地逐渐开始进入疫情防控阶段,各主要经济体均出现经济增速陡降、失业率上升、贸易与跨境投资减少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异动等负面影响[1]。在此背景下,已经有一批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开始走向工作岗位。他们在就业方面面临以下困难:
本次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感染人数已经超过1亿,其影响可能会持续数年时间,在世界经济增速整体下降的背景之下,大批企业陷入经营困难,不少企业开始裁员、大幅缩减招聘人数等,使得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要超过往年。从2020年举行的线上招聘会来看,招聘会的数量以及所招聘的人数都低于往年,就业机会相较往年大幅减少。
从社会就业需求的角度分析,受疫情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是经济管理和金融专业的学生,社会企业对经管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给经管类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不小的压力[2]。受中美贸易冲突和疫情危机的影响,原本最为繁荣的国际贸易、零售行业的经营态势急转直下。在这些行业危机的影响下,机械制造、能源、互联网等行业的招聘计划也不断减少。
我国的制造业和代工工厂大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疫情暴发,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受到打击,部分企业濒临破产,造成了沿海地区企业的人员招聘需求量下降。沿海地区无法顺利就业的毕业生向各地回流,冲击内地的就业市场,加剧了全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在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就之时,国外疫情却愈演愈烈,全球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紧张。在本次疫情的影响下,大量流动劳动力出现,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工资期望和职位期望有所降低。由于经济发展不景气,企业的财力有限,毕业生薪资待遇也有所降低。
在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存在机遇。
在就业情况不佳的大环境之下,具备交叉学科特色的专业毕业生人才却供不应求。从此次疫情防控人才需求来看,在前期研判、中期救治、后期常态化防控等方面,多技术、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有效配合了病毒溯源、资源调配等工作。新型智能呼吸机、负压救护车等科技产品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之下,对于具备多学科融合能力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这也为高校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在疫情暴发之后,一系列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工作学习方式逐渐普及,如云上课、云办公等形式。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崭露出新的特点。
1.疫情防控促进了产业升级
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医疗等行业加快发展,其股价行情较好。此次疫情将促进数字技术与生物医疗行业的结合发展。在疫情防控期间,医疗资源日渐紧张,强大的供需矛盾催生了在线医疗。数据显示,在疫情期间,在线诊疗软件的使用率大幅度增长。这说明公众开始逐渐接受在线医疗的形式,同时也说明部分的医院已经逐步认可了线上医疗服务。
2.远程办公、线上课程、在线娱乐等产业蓬勃发展
由于疫情原因,传统的线下活动,如会议、科研活动等,都可转为在线上完成。网络游戏行业的发展也较为优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之下,短视频、直播、游戏等娱乐形式逐渐融入生活中,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智慧供应链发展迅速
智慧物流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及自我调整功能,从而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现代综合性物流系统。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传统物流供应方式的弊端尽显。疫情期间,我国的智慧物流建设稳步推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之下,物流行业的数字化改造有望加速完成。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战略物资的调配中将占据重要位置。
目前,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数据要素+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和发展韧性的关键。数据作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新生产要素,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的传统政治理念讲究家国一体,自古以来,爱国与爱家密不可分。高校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要突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动员大学生参与基层建设工作。目前,处于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利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学校要利用思政教育课程鼓励大学生将自己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大学生不畏艰险的精神,鼓励学生投入到国家基层建设中。
在疫情影响下,部分高校的线下招聘会数量减少,很多高校开展了“云招聘”形式,这种招聘形式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建立专门的线上招聘平台,收集线上招聘信息,发布国家相应的就业政策,公布学校制定的就业安排计划。学校要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利用多种渠道掌握企业的用人需求,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适合本校毕业生工作的岗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有义务对发布招聘信息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查,对其岗位信息仔细甄别,全面考察招聘企业的工作待遇、薪酬奖励、信用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利用数据排查技术,杜绝皮包公司、传销公司混入之中。另一方面,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对相关信息统一整理之后,在平台上发布企业的招聘信息,使得毕业生能够及时掌握各类型企业的用人需求,把握自己的时间。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要结合学院的培养方案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向企业推荐人才,在企业与学生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推进学生的精准就业。学院创办的就业指导平台还应该发布往届学生的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校友会就业数据和资源的共享,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开设专门的课程培训学生的面试技巧和简历制作能力,提升面试通过率。
就业指导中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管理平台,深入分析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掌握每位学生的家庭信息和个人情况、求职意向、工作经验、求职困难等,综合分析毕业生的就业需要,量身制定精准就业帮扶计划,实现有针对性的就业帮助。
对贫困大学生群体来说,就业形势的剧烈变化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对这类群体需要给予更多的帮助。例如,开设针对性指导课程,动员指导老师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全面解读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创业优惠政策,培育其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高校要丰富毕业生的就业形态,这次疫情虽然导致企业用人规模缩减,但是部分新兴行业却应时而生,远程办公、在线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蓬勃发展,甚至有部分线上行业开始了内部升级,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要着力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其形成积极的就业观。
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国家对应届大学生群体设置了多项就业优惠政策,例如设立选调生职位、招聘特岗教师等。就业指导中心要加强政策解读,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基层工作问题,培育大学生扎根基层的精神。与此同时,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存在依赖心理,如果不加以疏导,容易错失就业良机,贻误一生。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树立积极向上的择业观。
高校要立足社会岗位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三结合”的原则。即培养内容要与工作岗位需求的重点相结合、培养方式要与工作岗位需求的导向相结合、培养计划要与工作岗位的变化相结合。高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学生的敬业奉献精神,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其次,高校要构建适应现代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既要强化课程设计的个性化,又要增多实践教学的比重。最后,要营造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培养,培养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现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更为广泛,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在校实践的机会,完善自己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提升适应岗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赢得企业的青睐。
总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要通过对当今形势以及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出大学生的就业新机遇,设计探讨大学生就业的创新措施,为高校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