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服务艰苦地区的调研分析
——以江汉大学为例

2021-04-17 09:20甘来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基层服务

文/甘来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应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1]。这一指示不仅有助于改善地区贫困现状,在扶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同时也是党对青年大学生人生发展方向的科学精准定位,是大学生将“鸿鹄之志”的初心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当前,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匮乏问题仍很突出。高校是智力资源的聚集地,加大对毕业生的激励和引导,鼓励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贡献才智,是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江汉大学高度重视毕业生基层工作,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一)学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

学校积极响应《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等文件的号召,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精心组织,自2004年以来,笔者所在院校毕业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选调生”的毕业生达到1000名,笔者所在院校为参加“三支一扶”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同学举行隆重的欢送会,发放荣誉证书,以每人30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金,其中,2016年~2019年为基层服务毕业生发放奖励金共计16.8万元,获得奖励金人数共62人。显著的工作成效为基层建设增添了活力,对基层就业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二)培育出一大批服务基层的优秀典型

在贫困乡镇、革命老区,在农村中小学、畜牧兽医站、国有农(牧、林)场、农业技术推广站、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文化站等基层,笔者所在院校数千名毕业生,开展了一次次基层服务的爱心接力,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青春之歌……

美雅如,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6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生、中共党员、武汉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她放弃考研、出国机会,毅然选择了去艰苦的基层做选调生,经历了艰苦地区的基层锻炼,赴咸宁崇阳县铜钟乡和赤壁市柳山湖镇,同基层干部群体一起解决上访群众的矛盾问题,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感受到老百姓的淳朴感情,同时也认识到农村资源的匮乏和发展的局限之处。通过走访抗美援朝战士、老支书、致富能人等农村楷模,深刻体会到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当问到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时,她骄傲地回答:“要把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献给自己所忠诚的事业和梦想,这样的青春才绚烂而有价值。”

鄢地丽,2012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共党员,从小家庭贫寒,生活在革命老区。毕业时,品学兼优的她通过了武汉市和贵州省多家医院的面试,其中不乏令人羡慕的事业编制职位,但是她放弃了高收入的医院,放弃了铁饭碗的岗位,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大学毕业后就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工作,因为她知道,家乡的医疗水平相对落后,欠发达地区更加需要她,那里更需要有文化有学识的年轻人。她常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想要为这个社会,为我的家乡尽自己微薄的力量。

韩金玲,2007级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中共党员,从小家境贫寒,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母亲双目近乎失明,毕业后的她毅然决定回到自己所生活的农村。2011年以综合成绩第一名的优异表现考取湖北省选调生,到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团坡镇工作,投身基层农村工作,为山区留守儿童争取5万元资助,为山区建设爱心书屋,每个月收入仅760元的她,竟拿出200元工资捐献给留守儿童。有人对她说:“我们这里的大学生都去城里工作,你城市大学生却跑到我们山沟里来,真搞不懂。”她和同事一起走遍全镇72个村,走访所有小学和企业,深入基层广泛调研,掌握第一手信息,在团坡镇工作期间,获得浠水县青年岗位能手、黄冈市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

设计学院的齐丽平同学,放弃了家中为她安排好的规划设计院的工作,去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追寻自己儿时梦想,成为一名农村特岗教师。原就读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熊伟同学,在母校的支持下,为留守孩子们建立一个1000多余册的简易图书室;原就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就读的江庆同学,通过自制教具,为学生授课……这些投身基层艰苦地区的学生们,在农村的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同时也收获了自己人生果实。他们中,有的获得了当地县市的劳动模范称号,有的获得省级教学竞赛成果奖,有的成为《湖北教育》的封面人物,有的服务期满后考取了当地的公务员,还有的已决心扎根基层。

这些基层就业典型展示出了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精神,为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培养指明了方向。为促进艰苦地区服务毕业生计划健康发展,学校应不断加大力度,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在对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同学给予奖励的基础上,对在“三支一扶”工作期间受到市、州级以上表彰者,学校还将再次给予奖励。学校在招聘教职工时,对“三支一扶”服务期满且考核优秀者,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例如,在艰苦地区服务的2004届教育学院王艳梅同学,被笔者所在院校录用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辅导员,在艰苦地区服务的2007届政法学院李银霞,被笔者所在院校录用为商学院辅导员。学校还将进一步健全“三支一扶”工作档案,完善跟踪培养制度,继续执行校领导带队定期看望慰问制度,从思想政治、学习生活、工作发展等方面给予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学生们跟踪关怀,协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保证学生们在岗位上能安心工作、健康成长,不断进步。

二、高校引导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就业的建议

当前,我国正在加强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就业的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基层存在就业条件差、待遇相对偏低、交通不便、发展机会少等问题,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完善,部分措施落实不到位,毕业生自身存在“唯城市论”观念等客观事实,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一职难求”,而偏远地区、西部、农村城镇等基层单位却“一人难求”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尖锐。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国家对于人才战略的实际需求,高校应该以思想引领为基础、理论引导为突破、专业建设为着手点,从三个方面指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一)思想引领为基础:不忘初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是首要问题,我们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有纯正的初心使命,勇于担当的人才。要培养全面型人才,一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艰苦地区工作往往条件艰苦,只有将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才能顺利完成艰巨的任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三全育人”模式,树立“大思政”观念,将“把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渗透到日常教育。二是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有机结合,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将学生价值取向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想、民族梦想,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实现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三是将新的就业观念植入学生头脑,将国家毕业生服务艰苦地区的激励政策与毕业生个人相联系,与现实的就业状况相联系,与往届毕业生基层就业发展相联系。通过现实的例子,端正毕业生的心态,树立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的崇高职业理想,避免强烈的“唯北上广”“唯大城市”和“唯体制内”观念滋生。

(二)理论引导为突破: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多角度、多方式宣传基层就业政策

基层工作毕业生往往在国有林(牧)场、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乡镇卫生院等单位工作。对理工科专业有一定需求。调查显示,文科生在服务基层意愿上往往高于理科生,但理科生却在基层就业中表现出较低意愿,出现基层“理工科”人才短缺现象。一方面,高校应深入一线调研,适当调整培养模式,提高服务基层就业匹配度,开设农村、农业相关理论和技术实践课程,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该不断将服务艰苦地区带来的优势进行宣传教育,各部门协同其精准开展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三)专业建设为抓手:优化专业培养模式,拓宽实践锻炼渠道

为了让毕业生获得充分的基层锻炼机会,高校可以将专业与基层工作实际结合,适当开展校企合作、校村合作,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专业人才到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赴农村基层实践,从而找准教学短板,丰富师生基层实践经验,为高校毕业生今后到基层就业提供平台。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趋势日益明显,但仍存在不少亟须解决的问题。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艰苦地区就业进行正确指导,并不断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方法路径,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基层。

猜你喜欢
毕业生基层服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