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概括及时代意义*

2021-04-17 09:00:59林国标
关键词:总书记精神国家

林国标

(海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过许多关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也作过概括和提炼,对其优秀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用“思想中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等字句来形容和评价。习近平总书记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和深刻把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和表述,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概括和提炼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散见于历次讲话、多篇文章和报告中。把它们贯通起来进行学习和体会,就会发现,它们呈现出严谨的逻辑和完整的体系。具体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从三个角度对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和基本精神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一、从国家精神培育的角度概括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古代的哲学,总体上看是关于“人事”的哲学,通过尽“人事”而体“天道”,通过明“天道”而尽“人事”。哲学思维的基础和落脚点都在“人事”上。“人事”即“人道”,包括两个方面:一为治国理政实践及典章制度;二为各种人伦道德实践及其规范法则。由此说明,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致力于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与国家治理活动、构建人间秩序相关的。由此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有丰富的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资源。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和生动的国家治理实践,贯穿着深沉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国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进行了精辟的概括。他说:“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164

这里,把传统文化浓缩成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看似比较分散,实际上有一根红线一以贯之,这根红线就是:国家精神的培育。即它们是从国家精神培育的角度被概括和提炼出来的。

国家作为特定的政治共同体与主权实体,通过制度规制和施政活动,可以展现出总体的精神状态。国家精神也就是一个国家所追求的精神价值,说得具体点,就是管理者通过管理和交往实践以及对理想的追求所呈现的共同体的精神气质和整体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就是中国古代国家通过政治制度的运行和官员在行政活动中所体现的基本价值。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所蕴含的仁爱、民本、大同、和谐等传统的价值理念在当今的世界依旧光彩夺目、魅力无穷,是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2]。

(一)讲仁爱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它甚至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精神标识,“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标签。但一般人习惯于把仁爱与仁者、仁心相等同,认为它是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范畴。其实不然,仁爱是古人基于人性本善的设定,结合血缘亲情的内在特征而总结出的社会化的人的行为原则,其最终的指向是确立一套实施“仁政”的基本规范。所以,仁爱(仁者爱人)的内涵,与其说是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还不如说,统治者、管理者、国家秩序的维护者要秉持“推己及人”的“恕道”来实施“仁政”,通过行“不忍人之政”达到“天下可运于掌”的目的。所以,“仁政”是古代儒家德治的基本制度框架,而“仁爱”则是德治的理论基础和执政理念,准确地说,是哲学基础。所以,孙中山先生曾指出:“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在政治一方面讲爱的道理,有所谓‘爱民如子’,有所谓‘仁民爱物’,无论对什么事,都是用爱字去概括。”[3]这里,孙中山先生所指的好道德,很显然指的是国家的道德,即国家精神。它主要体现在国家制度设计和行政管理活动中所体现的价值指向。

(二)重民本

“重民本”同样是一种国家精神。“民本”思想本就是传统政治思想中富有特色的、也是很重要的内容。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已说明了儒家思想的这种价值取向。在思想家的理论阐释中,“民本”是针对运用权力的统治者而言的,它是对统治者行政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规定。“民贵君轻”“民惟邦本”“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等中国传统民本叙事,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去勇于担当国家的大任,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基于对“天生蒸民”的生存状况的关切而发愤图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民本的责任主体,当然是国家政治的承载者或国家制度的执行者。因为“民本”作为一种理念只有为统治者、权力行使者所珍爱并通过他们的行政活动才能落实。作为一种国家精神的“民本”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思想家们的思想中,二是各级官僚的行政活动中。这也就是“民本”的两种存在形态,即理想形态和现实形态,或者说思想形态和制度形态。两种形态既有协调的一面也有不协调的一面,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正是这种矛盾关系所构成的张力,古代权力的运行才展现出某种积极的向度。

(三)守诚信

人们都倾向于把“诚信”当作一个针对个体的道德范畴来看待,认为这个概念所对应的现实实践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这种认识不够全面。其实,诚信也是国家的道德责任。孔子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而有信”“民无信不立”,这都是针对个人说的,就是说要求人们说话要真实可靠,做事要信守诺言。诚信是人立身行事的根本,这固然是正确的,然而古人立说,遵循的是从“天道”到“地道”再到“人道”这一逻辑理路,就是为人的行为合理性寻找“天”上的根据,再依形而上的根据落实于人的具体行为。以“诚信”而言,依据天地的“诚”,再落实到人的“信”。因为有天地的“诚”,才有人的“信”,所以,《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干脆说:“诚者,天之道也;信者,人之道也”。“诚”属天地,“信”属人类。天地本有的豁然大公的本性就是“诚”,落实于人间便是“信”。人以“信”来显现“诚”,天以“诚”来化育“信”。这里的“人”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人类或人间,也就是群体、社会、国家。“信”的形成,只能从某种“间”性关系中来,即人间性、主体间性等等。所以,将“诚”与“信”合起来用,就是以之凸显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国之间的真实无妄的关系。以天的“大公”特性来譬喻社会、国家的清平、公平,这正是“诚信”的原初意蕴,所以古人常把好的社会环境、好的国家形象比喻为“清平世界,朗朗乾坤”。故诚信在本来的意义上,表现为一种国家精神的特质。

(四)崇正义

正义,毫无疑问也体现了一种国家精神。何谓正?何谓义?《中庸》说:“义者,宜也”。义就是恰当的行动。社会中人怎样的行动才算是恰当的行动?显然是以国家、人民的总体利益为标准的。它要求国家的日常管理及制度的设计要以符合民众的整体利益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也阐释过正义思想,他说:“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利,就是要遵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4]他还说:“政治上要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4]很显然,“正义”属于对国家的价值要求,也是国家所追求的价值理想。

(五)尚和合

“和”有和谐、和平、中和之意,“合”有联合、结合、融合之意。这个词的重点在“和”字。一个“和”字概括了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精华。《中庸》说明了“和”的本体论内涵以及发用为社会化行为的途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是“时中”,即时间维度的动态平衡;“和”,即“致和”,即空间维度的综合平衡。分开来讲,是“中”与“和”,合起来讲,就是一个“中和”。“中和”也就是一个大写的“和”,它是中华文化中包含的多元一体、动态平衡的世界观,进而展开为一种化解各种矛盾、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虽然“和合”观念对中国历史上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和”更适合作为一种处理大系统中各种复杂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法。也就是说,适合作为治国理政活动中处理复杂性矛盾关系的原则与方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和”的阐发,更多的是结合当今中国如何处理个体、群体、国家、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利益关系来谈的。

(六)求大同

“大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一种国家理想。所谓国家理想,就是国家通过政策的制定、制度的设计和发展道路的选择,集合全部的资源和力量所要达成的目标。正因为“大同”是一种国家理想,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反抗剥削阶级的斗争中,曾经树起“大同”的旗帜来凝聚民族的斗争意志,激发民众的共同体意识。甚至借用“大同”来解释“共产主义”的内涵。《礼记·礼运》对“大同”世界的描绘,展示了古人试图通过国家制度的运作所要达致的理想社会形态。大同思想尽管被人诟病为一种空想,其实没有哪一种理想不带有空想的成分,过分世俗化的规划因缺乏基本的超越性,往往对现实缺乏起码的督察和指引作用。作为一种国家理想,“大同”思想当然是一种国家精神的表现。

二、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角度概括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从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进行了概括。

(一)国家层面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与国家精神是不同的。国家价值观是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就是各个个体对于国家的看法和要求,包括个体代表国家的时候,作为“国家人”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国家精神体现出的则不是行为规范,也非针对个体,而是国家作为一种实体、一种政治单位,它呈现出来的总体的价值追求以及精神特质。

对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在价值观国家层面的揭示,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所阐发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治国理政思想中。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他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5]他还说:“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1]164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而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只能立足中国大地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那么,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的传统智慧有哪些呢?有道家的“无为而治”,有儒家的“仁政”“德治”,有墨家的“兼爱”“尚贤”,有法家的“以法治国”“刑无等级”。有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为政任贤的执政思维,勤俭奉公的廉政思想,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等等。习近平总书记还十分看重古代的“爱民”“敬民”思想,他还引用过“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等典故和思想,它们无不表达了尊民意、重民生、安民用等观念。习近平总书记还引用了古代有关治国的比喻和名言,如用“政者,正也”“治大国若烹小鲜”“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法者,治之端也”等来概括执政之要。

从上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在传统价值观的国家层面上,比较看重德治、廉政、选贤举能,仁政、爱民等思想,并给以充分的介绍和阐释。

(二)社会层面

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指个体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秉有的行为原则,也就是秉持什么样的价值原则去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传统价值观中关于社会层面的内容同样丰富。

儒学倡导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家庭伦理,倡导“亲亲”“尊尊”“恻隐辞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社会伦理,倡导“义利相兼,以义为先”“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利义观,倡导“修齐治平”“修己安人”的治理观。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优秀的家风家训、乡规民约,都对推进社会公序良俗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习近平总书记说:“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6]习近平总书记在传统价值观的社会层面上比较看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等思想,并倡导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三)个人层面

传统价值观的个人层面,主要指关于个人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思想。

古人特别注重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因而,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传统文化无疑具有丰富的内容。儒家构建了以品行修养、道德实践、人生境界为主要内容的话语体系和概念体系,如“养浩然之气”“格物致知”“谦谦君子”“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等。这些思想和观念构成了个人奋斗的基本价值导向和实践指南,也形成了儒家独具一格且内涵丰富的道德实践学说。在道德修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关于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内容,如“尽人道而合天德”“严以律己”“敏学笃行”“慎独”等。他曾引用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等加强道德修养的格言名句。在立身行事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学习古人“慎初、慎独、慎微”的自我约束精神和“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意识。在知行观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等古代名句,以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行稳致远的重要意义。他对古代“知行合一”思想的借鉴和阐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经典范例。有学者评论说:“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根植于中国知行合一的思想沃土中,找到一条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这既是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7]“习近平对中国古代知行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为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借鉴性示范。”[8]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对古代诸如推己及人的待人之道,尊师重道的优良学风,重视家庭、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都进行了阐释与说明,并要求当代人应该好好学习并予以批判地继承。

三、从主体精神培育的角度概括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这里“主体精神”中的“主体”,主要指个体主体。所谓从主体精神培育的角度,就是指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塑造与发展的角度。从这个角度所概括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自强不息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在国家命运多舛,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精神,凝聚了民族的意志,形成了团结一致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在改革时期,以不断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谱写了新时期不断走向繁荣昌盛的动人乐章,也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息的精神,被许多人看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问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反省自身民族的文化精神时,都可能看到自身民族的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一面。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还有另一半不言自明的内容,那就是“厚德载物”。这也就是说“自强不息”先天地包含有“厚德载物”的内容,正如讲“阳”必有“阴”相对应一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二者结合,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主体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才注重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赞扬和讴歌。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凭借艰苦卓绝的奋斗,走出了一条正确但迂回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未来,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如果没有既忍辱负重又奋发进取的自强不息精神,我们是不可能取得当今的成就的。因此,中国道路的成功,离不开中华文化所涵养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支撑。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1]158

(二)勇于创新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6]因此,创新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贯穿于民族延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基本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还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170-171

中华民族自古秉持创新精神,《大学》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尚书·盘铭》讲“作新民”,《诗经》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传统文化里,关于创新的话语有很多,一部《易经》可以说就是研究变易及其规律的著作,从变易中掌握不变的道理,以不变的道理来掌控变易的世界。变易本身不一定是创新,但通过掌握规律,主动推动事物按照人的预期目的变易就是创新。在古代的儒家话语中,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世界,人就是通过创新活动来参与大化流行。所以,创新就是与大化流行相匹配的人的主体性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创新精神,具有独特的风貌。那就是创新不是笼统地讲变易,不是一味地强调以旧换新,而是讲变与不变的统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正因为讲求“变有不变者存”“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华文明才能够一脉相承地发展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因此,中华文化中的创新是一种理性创造活动,是在延续传统、观照现实前提下的创新。这种创造精神,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所需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把勇于创新的精神概括为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因为当今时代精神的建构需要从传统中吸取这种精神营养。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面临着大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以大无畏的精神突破旧的思维框框和行为模式,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同时,在创新中注意继承和保护各种有益的文化因素。

因此,新时代大力弘扬勇于创新的中国精神,是助力中国梦的应有之义。积极倡导创新精神,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关于新的精神资源,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精神与时俱进的科学性,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

(三)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1]170-171基于这种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时代精神建构的参照。艰苦奋斗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韧性。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走上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史同样是一部艰难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探索,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从封闭到开放,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转变,同样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出一条正确但迂回曲折的道路,中国道路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同样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不竭的精神营养。

四、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概括和总结,包含有非常丰富的问题意识,如: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把传统文化阐释成什么样的形象、结构和体系?着眼于当今的时代性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挖掘、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等等。

概括和阐释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思想精华的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服务,为改革开放的实践服务,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思想精华的概括,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一是从国家精神培育的角度;二是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角度;三是从主体精神培育的角度。从国家精神培育的角度,实际上是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立场出发,总结传统的国家治理和制度管理的经验,为培育现代国家精神服务;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角度,实际上是从个人与社会、与国家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主体精神培育的角度,也就是从个人修养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来借鉴传统文化的有益资源,以利于当今的公民道德建设。这三个方面结合,也就是从大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总体视角来概括和总结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确立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

因为特殊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充满了曲折和矛盾,传统究竟能不能助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个问题困扰和纠缠着中国人的头脑。现代化中的中国人究竟应不应该尊重自己的传统,这个看似不证自明的问题,竟困扰了我们几代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无数次地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意,并强调对中华文化中“积极养分”的汲取。他说:“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积极的养分。”[9]因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的是总体肯定的态度。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之前,首先确立一种正面的积极肯定的态度。也就是说,对待传统文化要有一种基本的文化自信。这种态度很重要,它决定了日后借鉴和弘扬传统文化实践的深度和力度。

长期以来,我们有不少人嘴里喊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但由于缺乏一种明确的态度和严正的立场,所以要么动不动给传统贴上封建的标签,要么因缺乏基本的辨析能力而糟蹋了传统文化,以一种功利主义和狭隘的实用主义的眼光来分析传统文化,最终因传统不能满足其物质主义的胃口而走向否定的立场。钱穆先生早就告诫过: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应该对其本国的历史略有所知,尤其必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这就是倡导一种总体的肯定的立场。对于这种总体的肯定的立场,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一堆可能藏着金子的垃圾和一堆包含泥沙的金子。对前者,拾荒者可能对之仔细翻捡,披沙捡金,但没有人把它当宝贝,它始终是垃圾;对后者,虽然金子不纯,同样需要洗涤淘汰的工夫,但在做这些功夫之前,人们是把它当宝贝看的。这种在做辨识功课之前把它当宝贝看的态度就是总体的肯定的态度。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也应该是这样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民族复兴当然包括民族文化的复兴,而要复兴民族的传统文化,就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这就是总体的肯定的态度。一堆含有金子的垃圾,不可能因为捡到其中的金子而成为一堆金子;一堆含有泥沙的金子却可以通过洗掉泥沙而成为一堆金子。“包含泥沙的金子”这应该是传统文化呈现给我们的整体印象。

(二)确定了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主要范围和基本内容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叫“扬弃”,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用来处理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关系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同时,这也是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处理与其他种种文化关系的一个有益的经验。长期以来,我们以这种手段来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虽然也有争议,但总体而言是比较顺利和成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但我们用这种方式来处理与自身传统文化的关系时,却往往处于困惑和纠葛之中。或者不由自主地把传统与现代割裂,把传统塑造成供人展览和娱乐的古玩;或者把传统等同于封建糟粕而大加挞伐;或者陷入精华与糟粕的谜宫,而造成“传承”旗帜下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当代文化与国外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关系,是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的。当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本就不是两种异质的文化体系,而是同一种文化体系的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同一种文化体系的不同阶段的关系的处理,却用不同的文化体系关系的处理方式,所以难免会遭遇挫折。也就是说,我们处理与他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依据的是“主客二分”的方式,自身是主体,它种文化是客体,然后主体以工具理性为手段,把“他者”文化的精华拿来。例如,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工具,从西方文化中切割出来,搭配到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去,经过调适之后,大致能做到比较完满地结合。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一样,对传统文化不能用“主客二分”的方式来对待,如果以同样的方式来处理,则会陷入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的陷阱,或者说只把传统文化当作一种可利用、可拿来、可以分割的资源,而被切割的传统文化的碎片很难在新的机体上重新激发活力,因为他们本身属于同一个机体。对待同一个机体,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自身活力,打通自身的血脉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采取一种总体性视域来梳理和理解传统文化,并且厘定了传统文化精华的真正内容,对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概括也就是划定了传统文化精华的基本框架,确定了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大体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按照与时代要求相协调的原则,划定了传统文化精华的总体内容。从三个方面的划分来看,无论是国家精神的培育,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还是个体主体精神的培养,实际上都是围绕民族精神的建构而来的。因而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应该从国家治理、社会管理、个体精神培育等各个方面依据时代的需要去进行。

(三)建立了学习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

创立了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基本方法论。这些方法包括历史思维的方法、辩证思维的方法、创新思维的方法、战略思维的方法等。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概括与总结,揭示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对我们学习和运用传统文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思维的方法就是把历史与现实贯通起来,在现实中去捕捉历史和传统的回响。把传统文化放在历史和现实相交汇的大背景下来评判,在历史的变动中去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要尊重历史,尊重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不忘初心,以鉴古通今的博大胸怀,通过借鉴民族几千年积累的重要历史经验来提高现实实践能力。要牢记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要用一种纵深的联通的视野来看待历史,看待历史中的某一个事件、某一个人物,避免掉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要把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通过把握其演变过程,分析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走向,结合时代发展来评估历史现象的性质、特点和意义,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辩证思维方法就是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厘清有益于解决时代性问题的文化资源并予以保护。就是对历史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的原则,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的因素,以现实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为中心,根据是否有利于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标准进行选择、吸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使之为我所用。

创新思维方法就是在传承中创新文化,在创新中传承文化,在重温历史和传统中推进历史的发展。新时代的创新思维,除强调除旧、革新的一面之外,同样强调继承,不把继承理解为发展的对立面,而是把继承看作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更准确地说,继承是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战略思维就是着眼于国家未来的发展中来评估传统的价值,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中来重温历史并吸取精神的价值。要摆脱过去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形而上学的钻牛角尖的处理方式,不要拘泥于古人一句话、一个观点,不要把传统文化作碎片化的切割,更不要以今人的标准来苛求古人。要把传统文化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视野来认识和理解,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来看待传统文化,从国家未来发展的实践逻辑来估量传统文化的价值。伟大的国家必须有伟大的传统来支撑。

正是运用以上多种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和总结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而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理论和政策上的谋划变成了科学的实践步骤,也使我们有了一条可以遵循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明晰的实践路线。

猜你喜欢
总书记精神国家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习总书记“下团组”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13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