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百年历程与启示

2021-04-17 07:04谢小飞吴家华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发展

谢小飞 吴家华

[提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决贫富差距症结的根本方针与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历程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是党的初心与使命的深刻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系统地梳理和回顾党追求共同富裕的百年实践可以看到,追求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党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这些经验将为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借鉴。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从未停止对富裕和美好社会的追求。近代以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以及西方列强惨无人道的入侵,彻底击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使中国人民长期遭受贫困和落后之苦。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无数仁人志士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民看到只有马克思主义从生产与分配的角度科学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能性。为此,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经过比较鉴别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1]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始终把实现理想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的目标,并进行了筚路蓝缕的多方面探索,取得了丰富经验的同时也经历了曲折。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对共同富裕艰辛的探索和伟大的实践,实现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赢得了民心,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在此背景下,梳理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百年历程及其经验,对于新时代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幸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同富裕思想源远流长,从《礼记·礼运》中表达的“大同”思想,到不同的历史时期起义者针对统治者的残暴剥削制度而提出的各种“均贫富”的口号,再到近代孙中山为了消灭财富的过度集中、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提出了富民思想。几千年来,共同富裕思想都是中国人民一直向往和憧憬的美好理想。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成长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始终将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之一。中国是以农民为主的国度,只有让农民拥有土地,才会具备实现富裕的基本前提。早在1919年,为了改善工农阶层悲惨命运的现状,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指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全体国民的苦痛。”[3](P.648-649)瞿秋白在《农民要的是什么?》一文中阐述了解决农民问题的措施,即工人阶级团结和领导农民,抗捐抗税抗债抗租以推翻地主阶级的压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解放农民的目的。青年毛泽东生活在列强入侵、军阀混战的内忧外患时代,针对军阀张敬尧横征暴敛、无恶不作的行为,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提出了“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4](P.292)这充分显示了毛泽东不仅注意到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重要性,而且将其上升到推翻军阀地主阶级的统治就必须依靠农民,才能为革命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高度。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并将其作为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目的就是废除封建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尤其是这一时期高度重视党的经济工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等文章中大量论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强调:“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5](P.119)这种以共同富裕为目的的思想,切切实实地改善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社会各方面的进步谱写了壮丽篇章,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巩固了苏维埃革命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克服经济封锁造成的严重物质困难,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制定了减租减息、增开荒地、增加农贷等政策,实现了粮食和其他日用品全部自给或部分自给,保障了抗战经费的供给,取得了巨大成就。尽管这一时期还不足以谈富裕,但与剥削阶级的旧制度形成了鲜明对比,穷苦人民得到解放,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具有史诗般的革命意义。此后,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做了《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并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6](P.46)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一系列文件,推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废除了原有的苛捐杂税,使贫苦农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农民得到了土地,负担减轻、生活改善,为了保护自己的胜利果实,激发了人民群众支持战略大反攻的热情,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政权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再次强调:“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7](P.1509),深刻体现了对共同富裕矢志不渝的追求。

总之,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农民最关心最重要的土地问题赢得了稳固的阶级基础,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追求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在此过程中,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去。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摆脱农民生活捉襟见肘的现实,毛泽东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恢复国民经济斗争,开展了土地革命,发动了“三反”“五反”运动,并于1953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并试图通过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合作化的道路,避免两极分化,消灭剥削制度,使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劳动成果。正如他在《关于农业合作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达到目的。”[8](P.429)二是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由于新中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毛泽东根据西方国家以及苏联发展的经验,阐述了共同富裕必须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理念,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三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主张社会公平,警惕两极分化现象。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只会让少数人富裕,造成贫富差距严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毛泽东针对当时农村中开始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主张通过消灭富农经济和个体经济,实行合作化的方式,实现对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造。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在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上来保证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为人民通过劳动致富开辟了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阶段,为了尽快使全国人民摆脱贫困,毛泽东提出将小社合并为大社的建议,试图通过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形式,把平均分配、消除差距作为共同富裕的前提。然而“人民公社化”严重脱离了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强行拉平贫富差距,人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于1963年进行了经济建设方面的大调整,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很大的恢复与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此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导致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经历了挫折。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求共同富裕伟大战略目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例如在国家经济极端困难的环境下,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试爆,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人们追求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对生产力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尚不深刻,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导致追求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也出现了偏差,但无论是正确的经验还是错误的教训,为后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追求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共同富裕探索的全方位提速阶段

面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步履蹒跚的局面,邓小平在总结历史教训和重新审视国际形势后,果断摒弃了之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做法,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9](P.152),这是邓小平先富帮后富不均衡发展战略的最初表述。此后,他又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目的是为更快的实现共同富裕。”[10](P.374)“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发了人们普遍压抑着的求富欲望,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和创造热情高涨,城市和农村不同程度地都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带来的红利,从而更加坚定和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渠道和途径。但随着改革在我国的全面展开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城乡、劳动者之间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的问题,共同富裕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于是,邓小平多次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一定要避免两极分化,并在1986年明确指出:“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10](P.172)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如果仅仅停留在“先富”上,那就丢掉了根本,必须制定政策促使“先富”转向“共富”。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促使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11](P.377)但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运行规律呈现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邓小平在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又根据现实需要不断告诫大家要注意避免“富的越富,贫的越贫”的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并将共同富裕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最终在南方谈话中将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地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P.377)总的来说,邓小平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水平、具体内容和标准是不同的,并通过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为我们通向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全新的眼光,与时俱进地继承并发扬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了更好地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公平,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2](P.227)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已经率先发展起来,为了尽快让这些落后地区的人们脱贫致富,1999年6月,江泽民认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在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此后,江泽民在200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帮助贫困地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过程的历史任务,全党全国上下必须锲而不舍的长期奋斗。”[13](P.249-250)总之,江泽民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率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致力于区域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调整,打响了“扶贫攻坚战”,实现了全民总体小康,保证了转折时期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安定。

党的十六大以来,广大群众的富裕程度普遍大大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入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依然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党中央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提出了减免农业税、实行粮补等惠农政策,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再一次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其核心就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致力于维护和增进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4](P.15)坚持以人为本,在保证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此后,胡锦涛在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5],有助于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从制度方面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坚强的保障。

四、党的十八大至今,共同富裕的全面深入和逐步实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续遵循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从改善民生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角度,提出了中国梦、精准扶贫和共享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在建党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是全体人民脱贫,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人民脱贫。为此,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此后,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阐述了既要扩大财政支持力度与范围,又要帮助贫困群众学会反对贫困的本领,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能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在社会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16],标志着党坚持用科学统筹的思维方法向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追求共同富裕的百年历程中,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17],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庄严而伟大的承诺,在追求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同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城乡收入差距大、发展不协调依然是阻碍共同富裕的羁绊。因此,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18]这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的前进方向,描绘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共同富裕将在新时代逐步全面落实。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19]

五、总结与思考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遇到的阻碍人类幸福的各类挑战、矛盾和风险,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体系。纵观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百年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有益的宝贵经验。

(一)坚持党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全面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经过鉴别得出的正确选择。回顾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到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最终能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20](P.1081)这充分表明党始终肩负着实现民族独立、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和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了不同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特别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党中央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始终把“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尽管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由于缺乏经验造成了实践中的曲折,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确立并巩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敢于承认错误,敢于纠正错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各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离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越接近,就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不仅需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而且需要在落实中协调各方利益,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的根本原因就是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利益求幸福,而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正是人民群众愿望的现实体现。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没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可言。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持续改善民生、满足人民需求作为复兴之本、梦想之基。早在井冈山时期,为了让贫苦的百姓共享革命成果,我们党围绕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展开斗争,并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以彰显我党始终来自人民、融入人民、不脱离人民的政治本色。此后,又在中共七大召开期间,毛泽东明确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0](P.1094-109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社会结构也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转变,为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创造了广阔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引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承诺,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谱写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此外,收入分配是体现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我们还应处理好利益增长和利益分配问题,必须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把“蛋糕”分好,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提高,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切实维护公平正义,调动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和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我们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于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实际,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持续扩大经济总量,是增加社会财富、改善人民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通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2010年在总量上已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如何使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21](P.146)才能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激发对美好生活奋斗的动力,不断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共同富裕意味着全民共享、城乡共进。早在建国初期,为了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毛泽东阐述了“统筹兼顾”“弹钢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拉大。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颁布了各种有利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把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农村的面貌也随着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乡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依然面临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突出、城乡文化教育差距明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们在全面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基础上,通过振兴和激活农村产业及资源,逐步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以防止农村在脱贫之后又陷入贫困的境地,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安全平稳地向乡村振兴过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广大农民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总之,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为今后乡村发展、农村改造指明了方向,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然,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行了长期而艰辛的探索,形成了多方面的有益启示,除了上述提出的四点内容,还应包括坚持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和生态文明相协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分目标逐步进行,等等。为此,我们应深刻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在实践中继续践行和总结基本经验,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发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