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汉族中心主义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评《汉民族史记》

2021-04-17 06:17:09
关键词:历史观中心主义交融

邱 硕

(四川大学 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近年来,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大众认知中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汉族中心主义,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非常不利。徐杰舜教授主编的《汉民族史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版)从中华民族历史观出发研究汉民族历史,强调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交融性和走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事实,对汉民族自我认知误读有所矫正,在开放的视域中认识汉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对消除汉族中心主义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标出自我、回归“一元”:中华民族历史观下的汉族历史书写

在中国民族史的书写中,汉民族专史一直缺乏,中国通史和中国专门史也通常以汉族史代替中国史,这反映了汉族中心主义下中华民族史观的缺失。《汉民族史记》打破国家王朝史的结构框架,按照汉族历史、族群、文化、风俗、海外流动诸专题分类,把汉族作为一个具有自身发展规律的民族实体来描述。即使在总括汉族发展过程的历史卷部分,也并不按汉族王朝的断代方式来结构,而是按照汉民族的五帝时代、起源时代、形成时代、发展时代如其所是地描绘该民族的发展历程。如此,《汉民族史记》昭示了自己书写的只是汉民族史,避免了以汉族“一元”之历史替代中国、中华民族“一体”之历史。这种写作范式不仅是对中国各族群历史进行平等研究的学术伦理需要,而且是中国民族史和中华民族史研究的必要前提;以“汉族”之名明确地标出自我,不再以汉族替代中国,将促进中国通史、中国专门史告别汉族史的窠臼。

二、“一”与“多”:汉民族自我认知误读的矫正

除了学术纠偏,《汉民族史记》也能从根本上纠正现实社会存在的汉族即中华民族、汉族血统最纯正等汉族中心主义言论,对汉民族的族群认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汉民族史记》以内部多元、过程开放的多民族史观,研究汉民族这个“雪球”如何在民族互动中越滚越大、多元性差异越滚越趋于一体的历史过程,并将该过程作为一个阶段性案例指向中华民族实现多元一体的历史趋势。《族群卷》详细描述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互动交融的具体过程,认为汉族起源主源为炎黄、东夷两个族群集团,支源为苗蛮、百越、戎狄三个族群集团,其形成经历了从夏商周三代至西汉时期三次族群大融合阶段,之后又在两千多年的族群互动中吸收各兄弟民族的新鲜血液,造就汉族多元一体的结构模式。

三、在开放的视域中认识汉族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汉族中心主义最为核心的部分是文化优越感,反映为自我封闭格局,在彼此之间筑起明显的“边界”。《汉民族史记》不否定各区域文化对华夏汉文化的贡献,不排斥汉族文化与非汉民族文化的交融,不以汉族文化为最优越,以文化相对立场走出了文化认知的汉族中心主义。《文化卷》融汇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地理学等诸学科的研究成果,仔细爬梳汉族各地域各时代的文化形态、特点,把华夏汉族文化的发源地概括为黄河、长江、辽河、珠江“四大摇篮”,在文化起源上打破“黄河摇篮说”的一元说。《族群卷》同样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以方言、地域、大城市、风俗习惯为特征划分汉族的各个族群,表明汉族是在开放包容的状态中发展其语言文化的。《海外移民卷》描绘了汉民族走向世界的历史,严正驳斥了“殖民”“侵略”等大民族主义的错误观点。该卷还用“主位”视角来看待离散汉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选择,对于汉文化在海外的传承、同化、交融等现象都给予理解,体现史家走出汉族中心主义的取向。

《汉民族史记》秉持开放的中华民族史观,从学理上阐明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平等地位、汉族与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隶属关系。这必将有助于推动政治取向、政策实践、学术研究和社会生活等领域走出汉族中心主义,走向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猜你喜欢
历史观中心主义交融
真美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法大研究生(2020年1期)2020-07-22 06:06:04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2:04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12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00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04
习近平的历史观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