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的实践进路

2021-04-17 02:37:17孙作青何旷怡窦广会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学生育人

孙作青,何旷怡,窦广会

(1.沈阳建筑大学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2.沈阳建筑大学党政办公室,辽宁 沈阳 110168;3.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2020年2月4—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终身学习研究所(UIL)举办的高级会议中,与会专家认为,虽然当前世界各国高等院校都采取积极措施,增加学生入学机会,实现大学的社会功能,但在促进终身学习方面还需要制定全面的政策和框架,并建立机构网络和伙伴关系,以分享并推广在大学中形成的创新做法[1]。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是指高校主动把“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强化终身学习动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培养终身学习习惯、提高终身学习能力”等一揽子工程,使学生建立自信和提高能力并适应社会变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等教育板块一样,“终身学习”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子类教育板块,以“实现学习过程的延续性和终身性、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学习目的的双重性”等方面为主要教育内容。学界认为,“大思政”是以特定的活动或联系机制为纽带,整合多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从而形成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描述[2]。“大思政”本质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思维、整体性理念”为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大思政”内容中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呈现、多场域运作、多层面影响”为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提供了实施参考范式。

一、“大思政”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思政”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将其融入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和人格心理健康发展的整个过程,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1.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3]。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内容和载体存在叠加部分,也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当前,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五育”并举不是“敲锣打鼓”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要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培育终身学习意识,使其明晰终身学习的意义,学到终身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及毕业后运用终身学习理论,实现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大学生思想观念转化和道德水平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刻伴随着人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4],将“终身学习”教育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实践活动,融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契入各类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激发其主动学习“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知识,鼓励其不断探索“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这个“一生修行”的问题,推动学生不断更新对“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认识,并在人生实践中学以致用。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长效机制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掌握终身学习方法,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具体举措,也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指标。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大学生一生的“必修课”,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掌握终身学习方法来完成这门“必修课”的学习。

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群体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具有“主动学习、不断探索、自我更新、知识优化、学以致用”等终身学习习惯的学生,表现出了思想追求上进、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科技创新和社会工作能力强等特点。如果当前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思想积极进步、专业学习扎实、科技创新能力强、社会工作能力突出”的人才,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得到了有效提升。因此,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理应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方法。

二、“大思政”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立体式的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政策体系尚未形成

198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关于终身教育的政策文件,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为我国有效实施 “终身学习”教育提供了价值指引和范式指导。但专门以高校学生为对象的“终身学习”教育的立体式、上下有序、内容形式系统完整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政策方面仍存在一些空白,亟需填补。我国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还未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其“教育目标、具体内容、考核评价依据和政策保障机制”等相关规定尚未出台,势必面临缺乏政策依据的困境。

2.全过程的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育人环节还不畅通

当前,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部分内容。高校开展科研、实践育人工作,在引导学生探索科技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教育内容需要有效融入高校党团工作、课程教学、科技创新、管理服务、文化活动、网络育人等各项工作,但是目前这些工作既未形成共同推动“终身学习”教育的合力,也未与之形成共同育人的体系。

3.系统性的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文化氛围尚需营造

卢梭在《爱弥儿》中反复强调外在环境对个体成长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对于文化育人而言,外在的给予必须净化教育环境[5]。当前高校部分大学生存在“有事问度娘”“不懂上知乎”“为获得奖学金、保送研究生资格和就业发展机会而学习”等学习、学业功利化等现象,要营造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文化氛围这个“外在的给予”,改变学习、学业功利化等现象。另外,高校“终身学习”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和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都需要高校加强“终身学习”教育的宣传力度,发挥文化活动的吸引力,营造系统性的“终身学习”教育文化氛围。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大营造“终身学习”教育文化氛围的力度,强化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宣传引导,积极组织开展以“终身学习”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净化学习环境,提升“终身学习”教育的实效性。

4.全员型的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实现全员育人,要强化高校全体教职工的育人意识,彰显高校每项工作、每个领域的育人功能[6]。同样,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也需要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鼓励高校全体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共同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但是,当前高校全员参与学生“终身学习”教育的局面尚未形成。例如:专任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专业知识时,“终身学习”教育的内容融入还显著不足;高校领导干部在组织、管理、服务育人工作中,未能将实现“终身学习”教育与组织、管理、服务育人工作相融合;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缺乏将“终身学习”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主任(班导师)在引导大学生进行班级建设的工作中,还缺少制度设计,不能主动将“终身学习”教育融入班级班风建设和学生学习指导。

5.融合性的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教学模式亟需突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自然科学基础课及各类专业课程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终身学习”教育的功能。但是,当前高校尚未形成将“终身学习”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高校要将“终身学习”教育内容融入高校各类课程教学,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终身学习”教育理念、元素;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各类课堂上实施“终身学习”教育,要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探索、自我更新、优化知识、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

6.前瞻性的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长效机制亟待研究

只有聚焦当前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吸收借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的有益成果和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各项制度,形成实施“终身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才能保障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前瞻性的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是解决当前“教育一阵风,雨过地皮湿”问题的关键之钥。高校要结合当前“终身学习”教育的实际,通过分析研判,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7],尽快明确学生“终身学习”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明晰学生“终身学习”教育的内容,精选载体,用好师资队伍,细化评估体系。

三、“大思政”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实践的进路分析

1.完善顶层设计,构建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制度体系

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制度体系应该呈现“立体式”的特征,实现“建立立体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立人人可学的服务机制和人人享有的教育服务”的目的[8]。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机构、各大高校要建立健全反映“终身学习”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内容上下协调一致、层次排列有序的制度体系,围绕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在“科学合理、务实管用、适应需要、便于执行”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在制定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制度的工作中,既要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前瞻思维,又要体现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9],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制定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制度时,既要解决问题,又要简便易行,采取务实管用的措施,切中问题要害;既要坚持目标导向,又要立足实际,力求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统一起来;既要创新发展,又要有机衔接,同高等教育法规,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高等教育政策文件融会贯通,构建“坚持—完善—建立—落实”的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建章立制”的动态机制。

2.立足学生需求,构筑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系统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0]这就要求高校党团工作、课程教学、科技创新、管理服务、文化活动、网络育人等工作立足学生需求,不断为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德行教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教育服务。

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将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契机,围绕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发挥学校教育360 度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11],将 “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①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过程中树立“科学探究无止境”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②坚持“实践出真知”,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实践”的理念,在亲身实践中,主动学习,不断探索,自我更新,优化知识,学以致用。③注重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终身学习”教育的元素,传承好“终身学习”的文化基因。④将“终身学习”教育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网络思维,创作网络文化产品来传播“终身学习”理念,弘扬“终身学习”的优良传统。⑤推动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终身学习”教育纳入教育法规,融入大学章程,体现于校规校纪、自律公约中。⑥在“终身学习”教育中,注重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思想问题,把握学生需求,找准学生“终身学习”教育的“靶向”,使“终身学习”教育接地气、显活力。⑦将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内容纳入高校家庭困难学生扶贫励志教育,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懂得感恩、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⑧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终身学习”教育职责,将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作为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党建工作述职的重要内容,同时,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将“终身学习”教育贯穿于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形成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的系统合力。

3.注重以文育人,营造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文化氛围

高校要以文化氛围营造为抓手推动 “终身学习”教育,设计开展以学生“终身学习”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①把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打造成高校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持续挖掘“终身学习”教育的文化内涵。依托特色校园景观开展“终身学习”教育文化活动,利用校史馆、建筑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开办主题展览。②开设以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为内容的传统文化特色任选课和艺术类选修课程。制定“终身学习”教育高雅艺术演出计划,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终身学习”教育深度融合。③举办各项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原创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和校园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报道,加强文化引领和校园人文情怀塑造,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4.用好“四支队伍”,加强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专任教师、领导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构成了学生“终身学习”教育的“四支队伍”。要将“终身学习”教育作为教师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学生进行“终身学习”教育作为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级、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同时,加强教师相关培训,真正用好“四支队伍”,形成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的合力。

①引导专任教师将“终身学习”教育内容融入课堂和科研工作,在课堂上教授专业知识及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工作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②发挥高校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在组织、管理、服务育人工作中做好学生“终身学习”教育。③鼓励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动融入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④激励班主任(班导师)主动将“终身学习”教育融入班级班风建设和学生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探索、自我更新、优化知识、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5.线上线下结合,拓宽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工作途径

将“终身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各类课程,发挥线上线下融合的优势,彰显课堂的主渠道作用。①保持现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自然科学基础课及各类专业课程所承载的“终身学习”教育功能,进一步明确相关激励机制,深挖这些课程“终身学习”教育的元素和内容。②要以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为突破口,将“终身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各类线上线下课程。③引导广大教师积极践行“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将“终身学习”教育与教学工作和思政工作深度融合,共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④要通过“终身学习”教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注重因材施教,增强课程的弹性和选择性,形成校、院两级学生“终身学习”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6.推动机制建设,形成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长效机制

要形成学生“终身学习”教育长效机制,需要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激励考核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全方位予以推进。①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工作统筹,发挥决策咨询功能,完善评估督导机制。各基层学院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建立长效机制,狠抓落实。②完善制度保障。将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写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明确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③健全激励考核机制。将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工作纳入教师评聘和考核体系,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重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投入更多精力,扎实推进学生“终身学习”教育。④要落实经费保障。设立学生“终身学习”教育专项经费,支持开展“终身学习”教育工作。设立学生“终身学习”教育专门预算科目,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设立学生“终身学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和课改课题,支持广大教师结合工作,开展学生“终身学习”教育研究。

四、结 语

“大思政”背景下实施我国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是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具体要求。在系统分析“大思政”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终身学习”教育制度体系,构筑“终身学习”教育系统合力,营造“终身学习”教育文化氛围,用好“终身学习”教育“四支队伍”,拓宽“终身学习”教育工作途径,形成“终身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方能有效推动新时代“大思政”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终身学习”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大思政高校学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52:30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求知导刊(2016年25期)2016-10-17 23:41:55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 22:11:53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