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昱,金 妍,窦广会
(1.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2.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2020年初,一场传播时速飞快、覆盖群体广泛、防控难度空前、被界定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人们本应沉浸的新春佳节的快乐氛围。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同疫情展开殊死较量。这次疫情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打击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同样,这场疫情也让世界再一次看到了中华儿女面对风险挑战时的无所畏惧。“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1]的伟大抗疫精神在这次抗疫活动中应运而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抗疫精神在中国精神的发展史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能实现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还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抗疫战斗打响后,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集中领导下,医护人员、军队战士勇敢奔赴抗疫一线,建筑工人不分昼夜抢建医院,以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医疗专家组冒着被传染的风险,全身心投入科研攻关全民救援、全民抗疫的紧急状态拉开帷幕,举国上下倾尽全力对武汉给予全方位、全覆盖的援助。正是有灾难中磨砺和升华出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坚强的后盾,在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新进展[3]。
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了一批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90后”“00后”青年爱国者,他们用舍小我保大我、以生命赴使命的坚决态度和实际行动诠释了拳拳爱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4]这次抗疫狙击战中,不少大学生首当其冲,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既是伟大抗疫精神的创造者,又是其见证者。所以,以学生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的故事为教育材料展开教育引导,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知,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爱国热情对大学生的感染作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我国稳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养强大的青年后备军。
疫情爆发后,被视为娇生惯养的“90后”“00后”一代义无反顾地奔向抗疫一线,“在支援湖北武汉的医务人员中,‘90后’‘00后’共有1.2万人,占援鄂医护队伍的三分之一”[5]。抗疫过程中那一句句的豪言壮语让世人彻底感悟到“90后”“00后”是好拼搏奋斗、有理想信念的青年一代。身为“90后”“00后”群体中的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每一个人在成长道路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供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6]要以发生在抗疫实践中体现青年一代崇高理想信念的鲜活事例为素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典型模范人物的坚定理想信念对青年大学生的感染与熏陶,使理想信念的种子逐渐播撒在大学生脑海中、扎根在大学生心田里、结果于大学生行为上,力求通过融入教育实现大学生心中有理想信念与脚下有实际行动的有机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部分课程内容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学生理解和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加之有的思政课教师储备的教学案例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做到深入浅出和生动灵活,使思政课成了乏味无趣的说教,严重影响了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可以增强理论教育的鲜活性、生动性和可感性。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没有距离感的抗疫事例引入思政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用具有强烈代入感的、绘声绘色的具体事件作为辅助,可以增强理论的趣味性,使原本晦涩的理论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性,从而缩小学生与理论之间的距离,解决部分学生因自身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抵触心理、怠慢态度的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要确保融入教育方案能够顺利且高效的实施,教育工作人员就应牢牢抓住教育载体的这一变化而做大文章,通过实现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的结合、坚持显性载体与隐性载体的融合来实现教育载体的多样性遵循,尽可能使多样的教育载体为提高教育效果服务。
(1)实现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的结合
思政教育载体的样态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以社会发展的纵向维度为研究对象,思政教育的载体可以划分为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前者是指“基于语言、文字及平面媒体的载体”[7],其呈现形式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和平面化。现代的思政教育载体是指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而得以广泛运用、体现鲜明时代特色的载体,如微信、微博平台等。从载体本身的优势来看,传统载体相比较而言更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例如:报纸作为传统载体的一种形式,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广泛的受众,并且受众对其内容的认可度和内容呈现出的公信力仍然较高,由此可见,报纸是一种比较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的教育载体。现代载体具有生动形象地呈现教育内容的优点,例如:学生通过观看网络平台上讲述抗疫英雄事迹的相关视频和音频,在受到视觉、听觉上的冲击以及心灵上的触动后,会自觉将培养像英雄人物一样的优秀精神品质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鉴于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各有所长的情况,教育者在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时,应注重将两种载体的优势进行整合,形成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的强强联合,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时代前沿,在教育过程中灵活运用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心理诉求的、以网络载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载体,如自媒体平台等。高校相关部门应创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及时推送发生在抗疫过程中的相关事件和相关人物的文字与视频记录。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要高度重视传统载体的应用,例如:以报纸作为载体,从报纸上大量而精准的文字记录中为自己所运用到的相关抗疫内容寻找可靠的依据,确保引用教学内容的精准性和权威性。
(2)坚持显性载体与隐性载体的融合
以载体在发挥作用过程中的存在方式为尺度进行划分,常见的教育载体可以划分为显性载体与隐性载体。高校显性思政教育载体指连接构成思政教育活动的教师与学生,可以承载和传达思政教育内容,并且能为教师所掌控的、可以促进师生双方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外显的存在物形式[8]。例如:大学生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都是显性思政教育载体,此类载体的特征在于其本身就具有特定的方向性和明确的目标性,这也是其优势所在,运用此类载体开展的教育活动自然而然带有强烈的导向性。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显性载体在功能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不同之处就在于隐性思政教育载体是在不知不觉中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在悄无声息中协助实现教育目的一种中介物。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实践活动等都属于隐性思政教育载体,隐性载体的优势在于润物细无声,使大学生受启迪于无形之中。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时,在载体的运用上既要充分利用显性载体,又要兼顾使用隐性载体。例如:教育者在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将所讲内容与抗疫过程中体现的人民至上原则以及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可以说,思政教育的显性载体因其以外显的形式呈现出来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隐性载体亦因它的内隐性而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隐性载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不及显性载体。所以,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加大对隐性载体的开发利用力度,例如:高校应致力于营造优良的学风、校风、教风,形成向上向善、团结互助、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和谐共进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在知识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合作中,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会更容易实现。
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时,教育工作者应关注教育过程的长期性,主要体现在遵从大学生思想认知和道德行为形成的渐进性、遵循教育目标实现的顺序性两方面。
(1)遵从大学生思想认知和道德行为形成的渐进性
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道德行为形成是一个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深受学生自身知识储备、成长实践、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可一蹴而就。学生在初次接受了抗疫精神教育后,其对抗疫精神教育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比较片面、直观、肤浅的层面,若要使学生对抗疫精神形成系统、理性、深层次的认识,必然经历由表及里、由外向内不断渗透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抗疫精神教育时要深入了解教育对象思想认知和道德行为形成的规律,在教学中严格秉承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用一种不厌其烦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反复性、长期性的教育引导。只有坚持抗疫精神教育的持续性,才能使学生在知识储备持续丰富、成长实践不断充实、良好心理素质逐渐养成的过程中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转化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中的向导和财富。
人是社会的人,在这个由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构成的复杂社会中,每个人都脱离不了巨大的社会关系网而存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个人、离不开他人、更离不开社会这个有机整体,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的影响。不断发展的社会向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道德行为不断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当其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明显落后于社会前进的步伐时,就会与社会要求构成一对矛盾。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明确认识到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只能无限趋近于终点,但是永远都不会到达终点的教育活动。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认识到引发教育过程长期性的内因是大学生的自身因素,还要意识到社会环境作为外因同样会导致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应以培养与时俱进的时代新人为己任,积极寻找学生现有的思想认知和道德行为水平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所要求的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进而对学生展开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持续不断的抗疫精神教育,将培养与时俱进的大学生作为开展抗疫精神教育的落脚点之一。
(2)遵循教育目标实现的顺序性
教育目标是指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之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能达到高度的一种期望。依据目标实现所需要的时间、付出的努力和完成的难易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近、中和长期3个不同时间段的目标。如果用一个小孩从学会站立到可以跑步的过程来比拟思政教育3个目标的实现顺序,那么,学会站立就是近期目标,能够走稳就是中期目标,可以跑步前进则是远期目标。由此可见,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这一过程具有不可颠倒性,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10]。从确立近期目标到实现长期目标的这一漫长过程中,学生要经历接受教育熏陶、教育内容内化于心、教育成效外化于行3个不可逆的阶段。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短期目标重点在于强化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知,中期目标重点在于筑牢抗疫精神在学生内心的根基,长期目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抗疫精神。短期目标的树立就譬如盖一栋大楼时先要打好的地基,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将树立近期教育目标作为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明确近期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竭尽全力实现近期目标,进而实现其中期目标,最终使长期目标得以真正实现。同时,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所要实现的3个教育目标的困难系数是依次加大的,尤其是长期教育目标的实现,无论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还是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都是一种考验。所以说,在开展融入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随时关注学生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真实的学习状态,根据所得反馈信息及时作出教育评估和反思,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反复性、长期性抗疫精神教育,进而助推长期教育目标的实现。
抗疫精神作为中华儿女面对新冠疫情时的坚强后盾与精神支柱,不仅体现了中国力量,而且充实了中国精神。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一种合作式教育,教育主体的范围不应局限于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营造全员育人氛围,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进而把学生培养成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