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世春,秦丽莉,关 曼
(1.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2.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调“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延安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时期,党领导高校政治课建设成就斐然,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以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于延安时期的界定在学术界有不同的划分,本研究中的延安时期是指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1935年中共中央长征抵达陕北起,至1948年离开陕北)。该时期在南京国民政府领导下成立了很多高校,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校改革的政策制度,国民政府颁布的《大学组织法》和《大学规程》将高等教育机关分为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3种。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先后创办和扩大了多所高校,如陕北公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大学等[2]。党十分重视这些高校的政治教育工作,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时代背景,这些学校既是青年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成为党中央对青年干部和知识分子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延安时期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并日趋成熟的关键时期。
(1)延安时期复杂的国外形势
九一八事变以后,世界法西斯势力日趋猖獗,1935年意大利发起了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之后又蓄意干涉别国内政。1938年9月召开的慕尼黑会议上,英、法、德、意四国首脑更是签订了荒唐的秘密协定,强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意志第三帝国,而这所谓的协定竟然是在没有当事国参会的情况下作出的。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西方法西斯阵营加速侵略扩张,妄图瓜分世界的阴谋和侵略行径使世界人民深受灾难的同时,也激发了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热情。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抗战意志和抗战热情高涨,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强高校政治教育工作,延安时期的高校政治教育工作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延安时期紧张的国内形势
“延安时期起源于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时期。”[3]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主力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1935年,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军到达陕北后,自然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不仅面临着艰难环境下根据地的建设,还要抵抗数十万国民党军队持续的围堵追击,环境的转变导致很多人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客观上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时的局势。另一方面,虽然敌后抗日斗争环境十分艰苦,但延安及陕甘宁边区属于中国革命的大后方,同时加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得延安暂时拥有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客观上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课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九一八事变以后,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有来自国统区和被占领区的专家学者,也有在校生、商人、爱国军人、手工业者,大家都怀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诉求,渴望民主和自由,但是由于大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阶层,文化和思想水平都参差不齐,客观上需要兴办学校,加强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同志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要取得这样一场战争的胜利,必须有伟大的党的正确领导,而优秀的党员干部是党组织的基础,随着党和军队工作范围的扩大,毛泽东[4]同志多次强调要培养大量的优秀干部,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陈云[5]同志也指出了“党员干部作为党组织的骨干,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应当充分重视干部的作用,没有坚强的干部队伍,我党就不能更好地取得革命胜利”。在党对干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同时,对他们的综合要求也逐步提高,各类高校应运而生,这一时期,很多高校都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创办的。当时很多高校长期为抗战服务,毛泽东[6]同志指出:“如果我党有一两百个系统、实际地掌握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零碎地、空洞地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能够很大地提高我党的战斗力,从而也有助于加速我党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这一时期,党中央对高校政治课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许多指示、决定和通知,对高校政治课的开展和建设给予了政策性的支持。
延安时期,高校政治课建设结合当时的环境特点,在教学师资、教学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该时期思政课建设的着力点和创新点。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各所高校对于各类人才的培养。而师资建设毋庸置疑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突出强调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一时期高校政治课建设成效显著,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重视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具备专业的科学知识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延安时期的高校高度重视各级干部和教职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例如,开展不定期的培训班,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相应课程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1942年3月,《解放日报》发表社论《业务教育和政治教育》,批评干部只具有空疏浮泛的浅薄常识,而缺乏专业科学知识的弱点,要求干部加强业务教育和政治教育,具有德才兼备而学有专长、精通业务和高瞻远瞩、通达政治这两种品质。”[7]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全面发展。如果高校教师只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或者缺乏相应的实践知识,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纸上谈兵。毛泽东同志坚持要把理论学习教育同抗战实践和生产劳动实践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统一。
(2)加大力度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为了解决当时面临的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各高校在自主培养教师的同时,从全国各地选拔聘用兼职教师,同时,鼓励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和优秀党员代表以及各地参加过抗战的指战员代表走进课堂。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就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党的高级领导人到高校作报告或任教,明确“高校所在地,领导机关的负责人,必须经常有计划地到学校作报告,其中能够任课的同志必须担任教课”[8]。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陈云等同志经常到高校作报告或者讲课。毛泽东同志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在“抗大”作形势报告或授课,教政治课,甚至哲学课[9]。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政治课的师资水平,还从中央机关和部队中选派优秀的政治家、教育家到高校任教,提高了当时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这些教师不仅政治立场坚定,而且多数都经历过战争考验,能够给全体学员带来深刻的启发和教育,帮助他们打下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
理论修养决定着思想修养,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思想修养,才能不断进步,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因此延安时期的高校对于政治课程的设置十分重视。1937年7月,中央军委在对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工作指示中提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因此教育是中心”,而思政教育是中心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理论教育是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教育的基础。1937年8月,毛泽东[10]同志指出:“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这一时期,各高校都将其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任务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例如:陕北公学训练班的课程设置比例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高级班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问题等课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课程设置分为政治课、军事课、文化课3类,主要强调军事战争、中国问题、马列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学习;鲁迅艺术学院和延安自然科学院同样设置了政治课程。当时的政治课程主要有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和阶级教育、党的先进性教育、中国革命、时事政策、形势任务等[11]。随着高校正规化的发展,文化课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是政治课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各所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体现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重视教授学员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学员政治思想和品德的教育。
延安时期环境艰苦,特殊的环境决定了边区高校没办法像和平时期那样进行政治课教学,因此高校政治课教学必然是灵活多样的。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高潮和各种经济、军事封锁,学员白天上课,晚上可能就需要站岗放哨,大部分人还需要开展劳动生产,保证必要的生活供给。虽然教学环境比较艰苦,条件有限,但学校因地制宜地总结出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经验,实现了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就多样性而言,高校实行理论教育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民主讨论和自学相结合、课堂和实际斗争相结合,从课堂教育到传唱革命歌曲,从出板报到举办文艺晚会,从组织读书辩论会到开展课外讨论,学员不仅从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的教育,而且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提振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高校在开展多样性教学的同时,也兼顾当时受教育群体的差异化,面向不同的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根据当时的情况,到延安的革命干部和求学的青年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在成分、文化程度、政治素养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其中,既有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同志,也有参加过土地革命的党员干部,这些人实战经验丰富、政治立场坚定,很多人已经成为党员,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水平较低,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教师,甚至有些是来自高等学府的教授,他们大多是知识分子,有文化,但革命经验等相对缺乏。面对水平如此参差不齐的学员,要取得良好的政治教育效果,就只有根据不同学员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高校在入学之前会对本届学员的成分和水平进行归类和划分,根据不同的学员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并组织其相互开展不定期的讨论交流,从而使政治课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
办好高校政治课,教材是根本。好的教材是讲好政治课的前提和保证。延安时期高校特别注重基本原理的学习,同时也加强了对政治课教材的使用和指导。在哲学教材的使用上,鼓励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典批判主义》《联共党史》《国家与革命》等;为了增强学生对现实情况的了解,学校将一些中央重要文件与领导人著作等作为教材和学习资料,如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实践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目前的时局和方针》《中国宪政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等,朱德同志的《党的建设》,张闻天同志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等;除了充分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外,还要求教师根据客观情况的改变,自编教材,搜集整理中国革命运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教材进行完善与更新;同时,还鼓励学生关注和学习党中央的重要文件,对于决议、指示、宣言等进行认真的讨论和研究,将其作为高校政治课教材内容的扩展和补充,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高校政治课建设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为今天的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延安时期从党中央领导人到各所高校都非常重视政治教育,在边区的各类学校中,政治课都被放到了重要位置,并且成为所有高校的专业必修课,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出大量杰出的党政军干部和各方面人才。在新时代,仍需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各高校应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思政课不可替代的“主渠道”功能,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各高校的专业特点和课程设置,开展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延安时期“一校一模式”的经验,发挥各高校的优势,形成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思政课体系。
延安时期教学环境差、条件艰苦,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因势利导形成了不拘一格的多样化教育途径。当前,在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教学模式智能化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继续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外,高校思政课教学还应坚持不断探索,形成更加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以全新、生动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并结合当前流行的网络教学载体,如微博、微信、抖音、直播课堂等平台,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同时,课堂之外采取开展学习竞赛、举办文艺演出、参观纪念馆等多样性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断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和亲和力。
延安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特殊环境,政治课的开展必须围绕革命战争和生产劳动的实践,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和操场,同时,党中央领导人和各高校都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分和学分,坚持学以致用。而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理论的教学,对于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或者只是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却没有真正从教学的角度进行改进。各高校对于思政课的开展和设置,除了对经典著作和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还应当从当下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开展具有生活性和时代性的教育,彻底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旧式教育理念,培养“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新青年。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育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群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思政课教师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宣讲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延安时期的高校政治课对于教师的培养和挑选十分严格,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延安时期政治课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依然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要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的配备方面,高校应当建设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保证数量充足的同时做到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在教师队伍的培养方面,教育部门应当加强思政课教师后备队伍和人才的培养,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师资培训方面,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要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大力培养思政课的骨干教师,“使思政课教师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学为人的表率”[12],使其成为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同时,也应当加强高校间思政课的相互交流,促进各高校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思政课教学,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作为教学环节的基本构成因素,教材对课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乃至整个教学效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延安时期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依然对于政治课教材的建设和把握有严格的要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验和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高校思政教材建设,在高校思政课教材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21世纪“马工程”教材的出版,完成了教材统编,结束了高校思政教材不统一的局面,但教材建设仍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材的可读性、时代性。延安时期将教材建设同当时的革命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学以致用,这恰恰是值得今人学习的宝贵经验。另外,在使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出版电子版教材,数字媒体的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教材建设的形式也应该多元化,不拘泥于传统的纸质教材,在注重提升教材可读性、时代性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具有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高校应借鉴延安时期政治课建设的宝贵经验,有效推进思政课建设继续向好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