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1-04-17 00:31韩美凤高小涵徐春明
关键词:工匠精神时代

韩美凤,高小涵,徐春明

(1.沈阳科技学院管理系,辽宁 沈阳 110167;2.大连科技学院董事长办公室,辽宁 大连 116052;3.大连科技学院学生处,辽宁 大连 116052)

2016—2020年,“工匠精神”连续5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其重要性显而易见。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学生传承、创新工匠精神,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培养“大国工匠”的时代需求[1]。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1.传统内涵

工匠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并非舶来品或新鲜事物。“工匠精神”中包含“工匠”和“精神”两个组成部分,而“工匠”又可拆分为“工”与“匠”。“工”一般是指“手工业者”,“匠”是指“手工业者”中技艺达到一定造诣的人。“精神”是人类生命体征的直接反映。有些“工”终其一生都无法成为“匠”,而有的却能够实现从“工”到“匠”的飞跃,两者存在本质差异[2]。

工匠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角度讲,工匠精神是指以手工劳动者为基本身份的生命体征的直接反映。从广义角度讲,工匠既涵盖体力劳动者,又包括脑力劳动者。可以将广义的工匠精神定义为付出体力劳动、手工劳动或脑力劳动的各阶层劳动者所呈现出的整体生命体征。因此,概括而言,传统的工匠精神是指劳动者在具体的岗位上开展工作所呈现出的敬业意识、专注精神、严谨作风、踏实品格等[3]。

2.时代内涵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指传承文化与坚守品牌的民族精神、不断革新与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一丝不苟和不遗余力的服务精神,新时代工匠的终极目标是追求“道技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新时代工匠精神也可概括为:坚守执着、精益求精、专业专注、追求极致、一丝不苟、自律自省。坚守执着是匠之本分,精益求精是匠之追求,专业专注是匠之作风,追求极致是匠之使命,一丝不苟是匠之境界,自律自省是匠之修为[4]。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新时代工匠精神有益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新时代工匠精神并非要求大学生去从事重复性的手工劳动,而是要领会和秉承工匠精神宝贵的生命体征,在专业学习及专业实践中能够不断培养和秉承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勇于蜕变的宝贵精神[5]。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具有内在同源性。新时代工匠精神中蕴含的传承文化与坚守品牌的民族精神,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启蒙发挥重要作用。

2.新时代工匠精神有益于启迪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中国要想赶超和领跑世界,首先要培养出可以赶超和领跑世界的优秀人才。到21世纪中叶,要把中国建成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这为中华民族复兴设定了“时间表”,为如期实现这一奋斗目标,迫切需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首创精神的优秀人才[4]。

付守永[4]在总结工匠的六大特征时,将“创新”排在了首位。新时代工匠精神中蕴含的“不断革新、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有助于启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使其转变学习和工作思路,用创造性思维方式面对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中的各个关卡与挑战,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笃定前行、奋力拼搏。

3.新时代工匠精神有益于孕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

创新创业成果的孕育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其中不可避免地要承受诸多挫败、承受巨大压力,而要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就要使其在勇于试错、反复试错和坚定前行的过程中逐渐取得创新成果[6]。中国要争做“雁型模式”中的“头雁”,就要培育大学生新时代工匠精神,使之在坚持不放过任何细节的同时,坚持原创并勇于接纳创新过程中的失败。国内、国外,各行、各业的大师巨匠们,无不是经历了数不清的挫折后仍然乐观坚定、不轻言放弃的勇者。工匠精神接纳失败,但并不是任由同一个问题上反复犯错,而是要从中汲取经验,在后续工作中力争获得突破、蜕变和飞跃。新时代工匠精神中蕴含的“精益求精与质量至上的品质精神、一丝不苟和不遗余力的服务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志存高远,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不断锻造自我,接受创新中的失败,悦纳不完善的自己,明辨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的“快”与“慢”、“成”与“败”、“完善”与“不完善”等辩证法,才能在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摘得累累硕果,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流建设者。

三、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分析

1.未体现工匠精神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目前,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情况是舶来多、传承少。创新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初期就逐渐得到重视,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伴随着美国创新型企业和硅谷的崛起,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7]。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1990年开始,教育部发起了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研究,并于2002年确定了全国范围内9所综合实力较强的试点高校,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010—2015年,《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主要指示文件陆续出台,为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开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8]。

从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先后顺序和开展的模式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初期,中国更多的是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有效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推广和实施。但不可忽视的是,无论是在各高校组织落实推广过程中,还是在高校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短平快”的舶来做法,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创业精神挖掘略显不足。在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创新创业精神源远流长,尤其是蕴含于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与“推陈出新”等理念要素,对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民族自信心意义重大。

2.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融入不足

在创新创业赛事方面出现了“赛事多、实效少”的现象。1998—2014年,主要有清华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创翼”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10余项国内知名创新创业赛事[9]。丰富的创新创业赛事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强力助推的作用。赛事的创立及其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开展,对激发全社会和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意识、启发创新创业智慧以及引发创新创业成果孵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对大连某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参赛作品与学生毕业就业方向关系的调研中发现,75%以上的学生参赛后并未进行相关方向的延续性研究或创新创业活动,82%的学生就业方向与在校期间参与的创新创业赛事作品相关性较低。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在激发学生对特定领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方面的作用仍不理想,学生参与赛事活动的创想、立项、研发过程也一定程度上缺乏审慎性和兴趣导向性,存在盲目性。

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大纲制定、教案撰写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方面存在“理论学习多、专创融合少”的现象。存在“一个模板走天下”的情况,即同一套大纲、教案及具体的课程设计应用于全校各专业各学科的学生。培养目标制定和教学设计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等学情信息。课程内容方面,多数高校仍以理论学习为主,例如: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普遍会为学生介绍创意、创新、创造的含义,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特征,思维障碍及其突破以及联想法、类比法、TRIZ理论等创造发明方法。而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举例大多是“万用举例”,并未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背景进行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的教学设计。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热情不高、认同感不强。学生很难感受到创新创业课程对本专业学习的帮助,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无法真正赢得学生欢迎并取得实效的原因之一。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演练环节存在“实践平台多、落地成果少”的现象。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开展的相关调研显示: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已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但仍有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定位不准确,组织管理不科学。同时,存在“硬件有余、软件不足”的情况,即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空间场所宽敞大气、设施设备齐全完备,但是存在管理和运营的制度流程不完备、管理服务意识和环节设计存在不足、指导教师资历有限或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不高等“软件”问题。这些问题既不利于学校合理、有效地利用宝贵的教育资源,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创新创业教师对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目前,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配置方面大多呈现出师资多、专任少的状况。2010年以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在全国各高校中全面铺开,多数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是在师资配置方面,多数采用“专兼结合、兼职为主”的配置模式。兼任教师一般为思想政治辅导员、经济学或管理学专业教师、来自企业的创新创业导师以及自愿参与的各学科专任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数量较多,专门研究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占比较少。对于从业的多数教师来说,创新创业教育仅为“非主攻方向”的授课内容,其在教学研究、教学探索方面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者很难随着教学轮数的增加和开展年限的累加而逐渐累积经验并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尝试。兼任的创新创业教师稳定性不足,根据笔者在大连某高校中进行的调查,长期稳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兼任教师不足校内创新创业师资人数的25%。正如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中流传的一句话:铁打的创新创业教育,流水的创新创业教师。这种情况会影响学校创新创业学院或相关管理部门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热情和动力,不利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四、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1.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学习素材

(1)新时代工匠精神应尽快融入创新创业教材。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与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不足的直接原因为相关学习材料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体现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相对单一,学习形式缺乏趣味性,教材内容主要借鉴美国等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早的国家,以其经验为主要设计来源和知识来源。因此,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最直接且最易行的策略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

各高校在选用、编撰或改版创新创业教材的过程中,应重视新时代工匠精神。要将蕴含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元素与现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对其架构进行合理填充。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材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反映祖国赋予青年一代的时代使命,有助于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潜移默化地将新时代工匠精神植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2)新时代工匠精神应尽快融入教学辅助资料。与传统学科和专业不同,相比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创新创业教育更重要的使命是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乐于创新、敢于创业的“火种”,因此,在教学手段和教育资源的选择上应更重视榜样效应的发挥[10]。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值得大学生认识和学习的“新时代匠人”,如全国道德模范陆建新、普通工人中的“大国工匠”张永忠、齐鲁工匠崔明强等。这些“新时代匠人”身上的闪光点和正能量往往比单调、枯燥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助于其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内涵。

2.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全过程

(1)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应明确体现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课程应与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衔接,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导引,培养大学生立足专业方向的就业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纲设计过程中应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不同专业拟定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纲。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应避免泛泛而谈,要围绕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教育素材和教学案例,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工匠精神培养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例如:讲述“新时代匠人”应结合专业相关性选择不同的典型人物,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并形成共识[2]。

(2)新时代工匠精神应融入创新创业教学过程。第一,课程教学环节中,应结合融入工匠精神元素的教材及教辅案例材料,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引导学生培养打破常规、勇于质疑的创新思维方式,保持开放、坚韧的创业心态,更好地面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第二,通过讲座或主题交流等活动,灵活采取线上、线下等形式,邀请典型的“新时代匠人”走进课堂,并与学生开展交流和互动,用鲜活的“匠人”事迹和“匠人”思维,使学生真切感受新时代工匠精神中潜藏的巨大精神引领力量。第三,在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孵化项目等实践活动过程中,邀请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大赛或创业项目指导,助力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精髓。

(3)新时代工匠精神应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过程。熊璐[11]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工匠精神内涵排名前15位的特征要素分别是精益求精、严谨性、创新力、爱岗敬业、坚持性、工作投入、专业性、求真务实、注重质量、职业素养、奉献、不断挑战、持续学习、尽职尽责、耐心。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应放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显性提高学生具备这15项内涵要素的情况和程度。15项要素中的7项,即精益求精、创造力、坚持性、工作投入、不断挑战、持续学习、耐心,同时也是普遍公认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的培育目标。因此,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也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维度。

3.培育具备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要培育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必须首先培育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教学师资队伍和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1)要选拔和培育一支对新时代工匠精神具有强烈认同感的教学师资队伍。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创新”,并非仅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而应将眼光从中观与微观层面转移到更高层次的价值观层面的创新[12]。因此,一方面,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师选拔的过程中应注重针对其对工匠精神理解的正确性和充分性进行考察;另一方面,在夯实教师创新创业教学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技能的同时,应着力加强其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并提高践行能力。

(2)要选拔和培育一支能够真实践行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一方面,学校可在内部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软硬件条件,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资源丰沛、流程简单、机制灵活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使教师和科研人员能够真正在实践中培育“匠人”精神;另一方面,高校应继续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在合作企业或组织中甄选出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过硬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企业导师,引导学生与专业领域“大国工匠”近距离接触,得到耳濡目染的机会。

新时代创新创业教师及导师要有“匠心”,但不能有“匠气”,即不能墨守成规、拘泥一格、因循守旧。具有鲜明受动性的“匠气”与体现能动性的创新是格格不入的。创新创业教师及导师需要恪守 “匠心”,破除“匠气”,带领学生敢闯勇为、不断开拓创新,为中国早日成为创新强国提供强劲的支撑和动力。

五、结 语

当前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的“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日趋清晰可见的伟大历史时期。新时代大学生应永葆不渝的创新意识,保持宝贵的新时代工匠精神生命体征,将之融入自身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有利于弥补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推动和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在时代召唤下不断完善和迭代,有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如期达成。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时代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