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普光 王 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地纷纷出台包括落户、住房等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人力资本得以聚集的首要诱因。[1]而“筑巢引凤”是人才工作的关键,因此,要吸引人才,在完善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条件为主的硬件环境的同时,更要建立起有利于人才发展成长的软环境,以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人才。
近年来,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山东省不断强化人才机制改革,旨在建立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并陆续出台人才改革22 条、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20 条、引才用才18 条、人才兴鲁行动32 条等综合性政策。2020年,山东省又以“人才制度改革攻坚行动”为契机,将“人才兴鲁”战略转变为具体行动,颁布实施了《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从人才激励、服务、住房等环节入手,以营造尊才、用才和优待人才的良好氛围。但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山东省要在新一轮人才引进工作中把握先机,需要综合考虑人才就业观念的改变,根据地区实际,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在外部环境日益多变的复杂形势下抢得先机,成功招揽更多的人才,为地区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注入新的血液。
人才发展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构建?指标权重如何确定?与广东、浙江、江苏3 省相比,山东省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劣势在哪里?如何优化山东省的人才发展环境?以上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山东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开发与利用效能、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此,本文试图分层分类构建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各指标权重,并将其应用于山东、广东、浙江、江苏4 省人才发展环境现状评价,通过对标得出山东省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势及不足,提出山东省人才发展环境优化对策,从而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优化山东省人才发展环境提供借鉴和指明方向,最终实现“天下英才纷至沓来、源头活水驱动创新”的愿景。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心理力场理论认为,人的内心需求可以看成内在的心理力场,而外界环境因素则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个人绩效不仅与个人能力和素质有关,还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2]个人绩效与个人能力、素质、环境之间存在着B=f(P*E)的函数关系。其中:B 代表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向量;f 代表某个函数关系;P 代表个人的内部动力;E 代表环境的刺激。根据心理力场理论,个人对于环境的抵御和影响较差,而环境对个人的影响较为明显。
人才发展环境主要指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外部因素,这些因素是人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从宏观角度看,一个地区的人才发展环境是该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人才市场与政策、自然环境、教育科技环境和地理位置等要素的综合。便利的公共交通设施、健全的医疗卫生设施以及劳动薪酬的提高、舒适的工作环境、消费物价水平的降低和创业机会的增加对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具有积极影响。[3]因此,人才往往倾向采取脱离较差环境、进入较好环境这一最简捷、经济的方法降低环境的影响,并试图选择与自身特点最相符合的环境。
由于人才发展环境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为确保研究的时效性和适用性,本文主要选取近5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
1.关于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应验将人才发展环境概括为经济环境、生活环境、政策环境3 个指标。[4]司江伟、陈晶晶以“五位一体”总布局为理论框架,构建了包括5 个指标的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5]何立华、杨崇琪采取文献法,将人才发展环境划分为经济发达程度、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人才市场和政策、自然环境、教育科技环境和地理环境7个二级指标。[6]周文鹏、王志玲构建了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才投入、人才产出和人才发展环境,又将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划分为创新环境和生活环境。[7]
关于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研究,王见敏、康峻珲及王雅荣、易娜均采用德尔菲方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8][9]赵普光、吕尧太运用专家排序法确定了人才发展环境的指标权重。[10]
2.关于人才发展环境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
李朋林、唐珺运用投影寻踪法对我国新一线城市的人才发展环境进行评价。[11]王亮、马金山运用熵值法对各省高层次人才发展环境进行评价。[12]崔宏轶、潘梦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深圳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进行评析。[13]赵炳起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人才发展环境竞争力进行比较和评价。[14]王见敏、康峻珲从人才结构环境、经济发展环境、人才生活与服务环境3 个方面对贵州省人才发展环境进行评价。[15]王雅荣、易娜从经济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及政策环境四个方面对内蒙古自治区3 市人才发展环境进行比较。[16]靳琳对山东省地级市的人才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比较。[17]李朋林、唐珺从区位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经济环境、创新创业环境5 个方面对我国15 个“新一线城市”进行定量评价。[18]
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总结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以往研究者多基于某一理论或借鉴以往研究成果构建了人才发展环境指标体系,并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验证,但目前学术界关于人才发展环境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哪些指标、权重如何划分等尚未形成统一定论;第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从关注对某一特定城市的人才发展环境的评价延伸到对各城市之间人才发展环境的比较评价,但对省际人才发展环境的比较和评价研究鲜有涉及。
基于此,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理论建构并验证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将其应用于对山东、广东、浙江、江苏4省人才发展环境现状评价,通过对标找出山东省人才发展环境存在的不足及优化策略,以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为后续山东省人才发展环境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本文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如下:首先,采取文本分析法与文献法,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相关文献为依据,初步构建人才发展环境的理论框架;其次,采取问卷调查法、信效度分析等,对初步构建的人才发展环境指标体系进行实证验证,确定最终的人才发展环境指标;最后,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划分。
科学合理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对人才发展环境现状评价的基础,因此,需要对人才发展环境具体包含哪些要素进行梳理与建构。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并明确了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5 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本文二级指标的选取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本文政治环境包含的各三级指标主要反映了科技政策及人才政策执行效果,其中科研经费数量占财政支出比例反映了政府对科技政策的执行效果,而年末人口净流入量反映了人才政策的执行效果)、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5 个指标。三级指标的选取遵循SMART 原则(明确性、可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时限性),考虑到指标的全面性、数据的可获取性、操作的可行性等原则,并以司江伟、王见敏、王雅荣、李朋林、周文鹏、刘佐菁和邢乐斌等学者关于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为依据。初步构建了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基于“五位一体”的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框架
表2 人才发展环境指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检验结果
为验证调查结果是否可靠,问卷设计的有效性、准确程度及各测量题设计是否合理,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效度检验。信度分析发现,各分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在0.83~0.93 之间,总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97,说明量表信度良好。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与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对量表效度进行检验。首先,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最大方差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变换,以特征值≥1 作为提取条件,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发现年末人口净流入量与GDP 总量两个指标与原有理论框架存在较大歧义,无法解释意义,因此予以删除。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后,共提取了6 个公因子。此时,总量表KMO=0.95,Barlett 球形检验显著性达到0.000 水平,累计方差贡献率71.31%。说明量表结构效度较好。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
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对因子理论结构进行检验(见表3)。在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结果符合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看出,各维度的AVE 值均达到0.6 以上,表明量表收敛效度较好。且二阶CFA 的拟合结果也达到理想状态,说明人才发展环境的二阶验证性因子模型可以被接受。
表3 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结果
理论框架中的经济环境指标细化为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2 个二级指标,政治环境指标中的“科研经费数量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重新整合到经济环境中,社会环境指标细化为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2 个二级指标,文化环境中的“本科录取比例”“公共图书馆数”2个三级指标重新划分到教育环境指标中。经过实证检验后的指标框架较原有的指标框架更为详细,各二级指标的归属和解释也更为清晰。
综上,人才发展环境可以划分为6 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经济环境。各指标释义如下。
第一,文化环境指一个地区影响人才聚集和发展的信仰、价值观、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等文化因素的集合,是地区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是人才聚集的不竭动力和人才发展的风向标。
第二,生态环境是指与人才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通过影响人才工作与生活的空间舒适度,影响人才职业区位选择。
第三,社会环境是指一个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和生活的便利程度,反映了人才发展的社会与政府保障水平,是吸引人才流入和稳定现有人才的重要因素。
第四,教育环境是指一个地区为人才聚集和人才发展所提供的所有教育资源的集合。
第五,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是指一个地区吸收聚集国内外人才以及推进人才国际交流的物质和载体的集合。
第六,经济环境是指一个地区吸引、保持和发展人才的物质条件和基本载体,是衡量地区发展实力和影响人才职位选择的根本因素,是反映地区人才发展环境的最基本指标。
本文对人才发展环境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采取主成分分析法,之所以采取该方法,因为该方法既充分考虑了各因子的贡献程度,又可以消除人为主观判断对结果造成的影响。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主成分模型,计算指标在不同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
公式μij中代表各三级指标在不同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αij代表各三级指标的因子载荷值,代表各公因子所对应的特征根。
第二步:计算各指标系数在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中的比重
公式υi代表指标系数在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中的比重,hj代表各个主成分所对应的方差贡献率。
第三步:将指标权重进行归一化
公式 wi中代表指标权重。维度权重为各维度下指标权重的加总求和。
根据上述步骤,计算得出人才发展环境各级指标权重(见表4)。
为实现对山东、广东、浙江、江苏4 省人才发展环境的比较评价,首先,收集山东、广东、浙江、江苏4 省人才发展环境各指标数据(由于4 省2018年高技术产业企业数和大学学历及以上人口占比、城市污水处理率没有公布官方统计数据,故分别采用2016年、2017年数据;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后,山东、江苏等省份2018年GDP 总量、人均GDP、GDP 增长率有所调整,故本研究采用2019年最新数据;其余数据均采用2018年官方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8》、2018年各省《统计年鉴》、各省《201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各省2018年相关统计数据公报及官网数据等。其次,对4 省人才发展环境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根据各指标权重,计算得出4 省人才发展环境评价得分。具体步骤如下。
表4 人才发展环境各级指标及权重
由山东、广东、浙江、江苏4 省人才发展环境的综合评价结果(见表5),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人才发展环境总体得分方面,广东省得分为1.082分,排名第一;江苏省得分为0.986分,排名第二;浙江省得分为0.976 分,排名第三;山东省得分为0.972 分,排名第四。
表5 山东、广东、浙江、江苏4 省人才发展环境的综合评价结果
第二,各二级指标得分方面,山东省除社会环境和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指标排名第一、教育环境得分排名第三外,在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方面均落后于其他3 个省份。
2018年,广东省人口净流入约842 400 人,浙江省人口净流入约490 000 人,江苏省人口净流入约29 900 人,山东省作为4 个省份中唯一的人口净流出地区,人口净流出约195 500人。山东省人才发展环境落后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
1.传统思想影响大,对知识和技术的尊重不足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耕读传家,遵守礼教,讲究规矩,因循传统。农业文明历史久远,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改革创新魄力不足,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经济发展缺乏活力;“考大学,做大官”等传统守旧思想严重,求稳思想根植于血脉中,等级观念深远,官僚主义、论资排辈现象严重。
在互联网经济大潮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经济形态伴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涌现,这种求稳守旧的思想必然使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缺乏活力,导致对知识和技术缺乏应有的尊重。
2.生态环境污染较严重,人才宜居环境欠佳
受传统因素影响,山东省形成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效益较差、污染严重、以粗放型发展为主;另外,新旧动能转化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不彻底,过度依赖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如山东省省会济南市多次在中央环境评估中排在全国诸多城市后面。环境污染同样影响着人才对山东的印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安全的需求尤其是健康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强,环境污染成为阻碍山东省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3.教育体系弊端明显,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不高
山东省是教育大省,但山东省高校资源有限,且高校质量普遍不高,导致山东省的优秀学生资源大量外流。另外官僚主义在高校的盛行,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省内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加速了人才的外流。2018年国内双一流高校名单显示,山东省入围的高校只有2 所(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截至目前,山东省仅有1 所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全国95 所),有6 个学科进入全国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全国465 个)。江苏省双一流高校2 所,世界一流学科13 个,双一流学科43 个。因此,从宏观角度看,江苏省的教育实力、高校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环境都要优于山东省。良好的教育资源优势,使得江苏省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走在了国内各省前列。
4.经济环境方面,过分强调平均分配,未形成重量级的经济圈
缺乏经济体量大、带动力强的超级城市。从全省范围看,山东省各市(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大。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中,山东省有15个城市入围,而浙江省8 个,广东省11 个,江苏省13 个。但从万亿级城市数量看,山东仅有青岛这一座城市入围,而广东省、江苏省为3 个,浙江省为2 个。此外,中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的2019年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城市排行榜,在排名前10 的城市中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均有城市上榜,而山东省无一座城市入围。同年,中国社科院与经济日报社共同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 次报告》显示: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前20 的城市中,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的城市占比45%,而山东省无一城市入围。如广东省除了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优势外,还拥有广州、深圳两个影响力大、辐射能力强的超级城市。与之相比,山东省中心城市数量缺乏,而且仅有的超级城市青岛市辐射面较小、带动力不强。
区域协调发展不足,未形成经济圈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山东省提出“一群一圈一带”经济发展战略,旨在推动东西部整合发展。此外,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以便为省内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为产业链的整合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集群效应的凸显开辟新的渠道。但由于长期以来产业布局不合理、缺乏创新驱动、粗放型发展等,导致山东省各市之间存在内耗和无序化竞争,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同质化日益严重。从宏观角度看,广东省背靠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江苏省怀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而浙江省肩靠长三角,山东省显得形单影只、孤立无援。
新旧动能转化不足,硬件软件实力不够。从产业结构看,山东省主营业务收入排在前列的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多为资源型产业,能源原材料产业占40%以上,经济发展长期依赖能源、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产业附加值低,对人才吸引力有限;金融、互联网和高新技术等产业落后,效益差,工资待遇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人才对环境较为敏感,谁拥有了环境主导权谁就拥有了人才,而随着人才的大量聚集,则有助于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山东省人才发展环境建设对策如下。
新的人才引进工作中,山东省应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促进改革,鼓励和引导创新,打破传统机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抛出引才橄榄枝,提高引才政策含金量、扩大引才政策覆盖面和提高引才政策吸引力,为人才的成长发展构建和谐的环境。
1.深入实施“人才制度改革攻坚行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随着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各地在吸纳人才政策制定方面出现了各种创举,除解决人才户籍、医疗、子女就学和配偶就业等问题外,通过软实力的提升,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针对正高级职称等高端人才,放宽落户所需的证明材料,只需要简单的职称证明即可办理落户;对于高学历人才,只要年龄低于50 岁,可以先落户后就业。对于紧缺的专业性人才,按照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的方式,通过放宽落户政策,简化落户手续,降低落户门槛,为更多人才的涌进铺就道路。
2.对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打破人才成长的“天花板”
人才看重的不是短期利益,而是平台和发展空间。因此,山东省应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打造人才发展平台,畅通人才发展渠道,为各类英才在山东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对各类人才给予资金、服务等全方位、全链条扶持,在教育、医疗、出国(境)审批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服务。实行人才分类管理,根据人才到山东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出台针对性措施,解决人才到山东发展的实际问题。
第一,制定非山东籍人才政策。除在住房、医疗、就学和户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外,从配偶工作、创业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大对非山东籍人才到山东发展的政策吸引力。
第二,出台创业人才帮扶政策。创业人才虽然拥有创业激情、创业创新等方面的知识财富,但资金限制是其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山东省要从财政、税收、金融贷款等方面加大对创业人才的创业支持。
第三,完善高层次人才入山东发展政策。对于行业领军人物、国家级人才及团队,从知识产权保护、经费保障、软硬件支持等方面完善和落实政策,加大对领军人才、企业的全方位服务,提高高层次人才及其产业对省内经济、产业的带动性。
第四,加大国外高级人才政策扶持。从政策、奖励资金、营商环境等方面加大对国外高级人才及其团队的支持,为其搭建发展平台,使其专注于事业发展,同时,严格执行海外人才到山东发展一事一议政策,为海外人才到山东发展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后勤保障服务。
第五,建立企业家、企业博士后等入山东发展渠道。从户籍、创业、社保、住房等方面为其做好后期服务,如对双一流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到鲁创业者,山东省为其缴纳3年社保,给予其为期3年的人才津贴。
1.协调经济生态发展关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19]山东省应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为依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污染高、能耗强的钢铁等产业,树立环保、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关闭产能落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从区域规划和产能发展、生态环保的角度逐步推动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转移和退出。同时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针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整改目标,确保职责分工明确,整改措施到位。从而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提升人才居住生活满意度。
2.遵循生态规律,挖掘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保护具有生态价值的农业用地和绿化用地。利用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提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零碳产品、优质生态产品,提升城市人才生活品质。园林绿化是实现城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城郊绿化建设,兴办林地、绿色通道、公园、保护区等绿色基础设施,增加城市宜居环境舒适度。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城市布局规划,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果,有利于塑造城市品位和形象,提升城市人才对城市的认可度与自豪感。同时培育新时期优势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具有集群优势的新产业链。
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离不开高质量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大力支持。在这一背景下,政府、社会和教育系统必须树立时代发展教育先行的正确理念,以教育强省建设为契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弥补教育工作方面不足,不断将教育事业做大做强。
1.转变教育发展理念,实现教育发展从重速度向重质量方向转变
在基础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转变教育发展理念,实现教育发展从重速度向重质量方面转变,实现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将素质教育改革落到实处,构建起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前教育方面,重点是增加教育资源,提高适龄儿童入园率。在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方面,针对“乡村弱、城镇挤”的现状,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普及和发展。在高中教育方面,应注重特色学校建设,促进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在高等教育方面,要响应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号召,重点推进高考改革,整合省域内各种教育资源,促进高校和学科结构和布局优化,提升创新能力。坚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产教结合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构建起与普通教育并重的职业教育体系,强化校企合作力度,实现学校、企业、社会等各维度职业教育要素的有机整合,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
2.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破解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
在坚守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激发各教育因素活力。同时,进一步加大教育评价改革,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教育改革的导向作用。
在实现基本均衡前提下,进一步向高位均衡发展。教育改革要关注群众和社会关心的问题,破解学前教育阶段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的问题,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义务教育。关注每一个孩子受教育问题,努力破解“关爱少”“服务弱”等问题,保障所有孩子的平等受教育权。
推进教育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加大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增加有效制度供给,调动各教育要素的作用和价值,推进教育的全方位和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助力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高端人才引进和在职教师培训,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发扬优良传统,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将教师职业打造成全社会最受尊重的职业。
3.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打造高水平的大学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出台重点大学建设规划,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是“筑高峰”。支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3 所重点高校,提升双一流高校建设水平,做好关键学科建设工作,对标一流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标准,按照培育国家一流和A 类学科标准,选择和支持高水平的潜力学科建设,打造省内学科高峰,争取达到世界一流。
二是“冲一流”。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康复大学(筹)3 所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同时在省属高校中遴选5 所院校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在10年之内进入国家一流高校行列。
三是“强特色”。强化省域内特色高校建设,选择和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高职院校,不断推进省内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基地。
1.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域限制,突破体制机制制约
人才聚集的前提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应颠覆传统的行政区域划分,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促进产业链形成。根据经济圈特点,突出重点,激发活力,推动知识转化,人才、产业和资源的融合等。深化体制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紧紧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强化制度改革,做好知识产权转化,逐步建立起一套可以大范围推广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例如,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胶东经济圈可以扮演好领头羊的角色,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一条可以复制的成功之路。
2.以创新为驱动力,实现各区域一体化发展
在强化制度、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同时,以创新为驱动力,实现城市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根据区域地理环境优势和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结合胶东、鲁南和省会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强化青岛、济南在驱动创新方面的辐射力、带动力,以同城化发展、区域化发展为导向,致力于济南、青岛两大经济圈打造,在构建城市中心为经济主体的经济圈的同时,推动城市辐射地区的同步发展。
3.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山东省要以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要紧紧把握国内国际经济发展机遇,特别是国内新旧动能转换的空档期,为山东省经济的崛起助力。强化顶层设计,促进产能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加强创新驱动等。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转变发展思路,做好知识产权转化,大力发展互联网、物联网等新经济形态,加快在大数据、信息产业、云计算等领域的布局,逐渐形成以高科技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实现山东经济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人才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环境,筑巢引凤,吸引和留住人才在本土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