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边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2021-04-17 06:06白伟龙
西部探矿工程 2021年5期
关键词:采出程度砂体渗透率

白伟龙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新疆采油厂,新疆奎屯833200)

1 研究区概况

春光油田构造上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隆起车排子凸起东部。地势北高南低,轴向为北西—南东向,其东面和南面为两大生烃凹陷即沙湾凹陷和四棵树凹陷,西面和西北面邻近加依尔山。春光油田地层由老至新分别为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石炭系以上地层连片分布,并层层超覆于下伏地层之上,构造相对平缓,地层倾角一般约为2°,地层较宽缓。目前已在沙湾组、白垩系、古近系发现各类含油小砂体60余个,埋藏深度在829.3~1964.5m之间,油层厚度在1~7.2m 之间,油层平均厚度3.4m,储层孔隙度26.48%~35.3%,渗透率358.9~3729.4μm2,属高孔、高渗储层。

2 剩余油分布特征

2.1 构造模型建立

由于春光油田稀油小砂体属于单层油藏,建立顶面构造形态是搭建构造模型的基础。储层的顶面构造形态是依据地震反射波与地质层位的对应关系,应用地震解释软件对含油层位进行解释追踪而得到的,同时利用调整后的井点分层数据和构造面进行双重控制,在Petrel软件中建立层不同稀油小砂体面模型。

2.2 边水模型的建立

春光油田属于强边水油藏,考虑到水体模型适合程度以及模型运算速度,模型采用Carter-Tracy 法解析水体。

2.3 属性模型的建立

在测井数据离散化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正态变换和变差函数分析,运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分布模型,主体部位含油饱和度为75%。

2.4 历史拟合

应用Eclipse 软件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对典型区块开发生产全过程进行历史拟合,在拟合过程中,确保变化趋势与数量级上,以及对应的累产液量、累产油量、含水率上均有较好的模拟,保证单井拟合率达85%以上,全区拟合率达90%以上,从而保证模型的可靠性。

2.5 剩余油分布特征

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可得到油藏目前的含油饱和度及压力分布状况。典型砂体目前含油饱和度分布图见图1,从含油饱和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剩余油主要在砂体高部位及侧翼较富集。

根据剩余油分布特征、水淹特征和剩余油丰度特征总结出春光常采三类剩余油分布模型:一是高部位压力保持水平高,泄油程度有限,储量难以充分动用(40m),形成阁楼油富集区;二是边水沿砂体主体区域推进,砂体两侧部分储量未充分动用,形成侧翼油富集区;三是非主流线区域滞留型剩余油。

3 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

利用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合油藏实际情况,在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影响因素时,主要研究了原油粘度、水体能量、储层非均质性、砂体形态、采油速度。最后使用响应面曲面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

图1 不同类型砂体剩余油分布饱和度图

3.1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建立渗透率级差为2、4、8、16 的典型模型,进行模型运算,对比不同方案的开发效果。当渗透率级差越大,无水采油期越短,含水上升越快,相同含水率的情况下采出程度越低,开发效果越差,此外渗透率极差越大,边水易沿着渗透率大的地方突进,更容易导致窜流现象,最终剩余油饱和度越大。

3.2 油水粘度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为了研究流体粘度对稀油油藏开发影响的敏感度,以外部水体体积100倍、采液速度取6%,采用300m直井排状井网开发的典型模型为例,建立不同原油粘度条件下的典型模型,通过对比原油粘度1、2、5、10和50MPa·s 不同原油粘度模型(图2),可以看出,随着原油粘度的增加,边水突进越严重,水窜越严重,油井见水后含水上升速度越快,采出程度较低。

图2 不同原油粘度油藏油井含水95%时含油饱和度图

3.3 砂体形态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为了对比不同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的不同,储量的合理开发,建立了不同横纵比1∶1、1∶3和1∶5三种类型的单元典型模型,研究在相同采液速度、原油粘度下的储量动用情况。为了符合春光稀油小砂体的特点,以外部水体体积100倍、油水粘度比1∶1,采用单井点井网开发的典型模型为例,建立不同横纵比油藏的数值模型(图3),对比可以看出,随着横纵比的加大,侧翼剩余油越来越多。

3.4 采液速度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图3 不同横纵比典型模型油井含水95%时含油饱和度图

为了确保今后新区水线的均匀推进,储量的合理开发,建立了横纵比大于5的单元典型模型,研究不同采液速度下的水线推进情况,确保新区的合理配产。边水水体体积100倍、油水粘度比1∶1,采用300m直井排状井网开发的典型模型为例,对比不同采液速度下边水均匀推进情况(图4),采油速度越小,其开发效果越好,相同含水率情况下采出程度越高,随着采液速度的增大,边水突进逐渐严重,在8%以下的采液速度边水推进相对均匀,当边水速度大于8%以上时,边水突进严重,影响了单元的开发效果。

图4 不同采液速度下含水95%时含油饱和度图

3.5 边水能量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春光油田稀油小砂体具有充足的边水能量,属于刚性水驱油藏,边水的大小对油水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为研究边水能量对流线特征的影响,在本次流线数值模拟中,设置的水体为网格和数值类型,采液速度4%,边水大小是油区体积的20、50、100、200 倍分别进行计算对比分析。从图5流线图对比来看,边水能量越大越不利于采油井上方砂体顶部泄油。

图5 不同倍水体流线图

不同水体体积大小下的高部位泄油半径,随着外部水体体积的增大,高部位泄油半径快速减小;当水体体积大于50倍时,高部位泄油半径下降幅度有限,泄油半径在30~40m左右。

3.6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

采用响应面曲面法对剩余油富集规律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响应面曲面法是一种实验条件寻优的方法,适宜于解决非线性数据处理的相关问题,通过对过程的回归拟合和响应曲面、等高线的绘制,可方便地求出相应于各因素水平的响应值。在各因素水平的响应值的基础上,可以找出预测的响应最优值以及相应的实验条件。

通过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越大,所以显著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采液速度、油水粘度比、边水能量、砂体形态、渗透率级差。然而对于确定的区块,其油水粘度比、渗透率级差、砂体形态、边水能量等因素已是确定的,通过调整采油速度和井距可以影响区块的采出程度和采收率。

当渗透率级差较小时,采出程度随采液速度增大而增大;当渗透率级差较大时,采出程度随采液速度增大而减小。这是因为渗透率较差小,层间非均质性较弱,边水波及较均匀;而渗透率级差较大时,层内非均质性较强,采液速度增大,使得边水更容易沿着高渗部分突进,其波及程度和采出程度降低。所以实际油藏应该根据渗透率级差而制定合适的采液速度,以保证油藏高效开发。

当油水粘度比较小时,采液速度对采出程度及波及程度影响不大,当油水粘度比较大时,水油流度比较大,采出程度和波及程度随采液速度增大而减小。说明当油水粘度比较大的情况下较高的采液速度更容易引起舌进。

4 合理工作制度研究

为了确保今后新区水线的均匀推进,储量的合理开发,在本项目中分别研究了不同油藏类型横纵比、不同边水能量大小、不同采液速度、不同原油粘度等油藏和开采元素对刚性水驱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通过前面的理论模型、实际模型和油藏工程方法相结合的研究,给出今后新区开采的合理采液速度。

5 结论与认

(1)建立了不同横纵比1∶1、1∶3和1∶5三种类型的单元典型模型,研究显示随着横纵比的加大,侧翼剩余油越来越多;

(2)随着采液速度的增大,边水突进逐渐严重,在8%以下的采液速度边水推进相对均匀,当边水速度大于8%以上时,边水突进严重,影响了单元的开发效果;

(3)通过对比原油粘度1、2、5、10和50MPa·s不同原油粘度模型,可以看出原油粘度越大,边水突进越明显,井间剩余油越富集;

(4)统计不同水体体积大小下的高部位泄油半径,随着外部水体体积的增大,高部位泄油半径快速减小;当水体体积大于50倍时,高部位泄油半径下降幅度有限,泄油半径在30~40m左右。

猜你喜欢
采出程度砂体渗透率
延长油田南部长8致密油藏注CO2吞吐实验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中煤阶煤层气井排采阶段划分及渗透率变化
采出程度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不同渗透率岩芯孔径分布与可动流体研究
SAGD井微压裂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
聚合物驱油田交替注聚参数优化研究
井震结合砂体识别与含气评价技术在致密气井挖潜中的应用
高渗透率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失步振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