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牧 冯 谊 马晓燕
(1.郑州市骨科医院康复医学科 郑州 450052;2.郑州市骨科医院CT核磁室 郑州 450052;3.武警河南总队医院门诊部 郑州 450052)
踝关节骨折是骨折中的常见类型,目前临床主要是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方式,保守治疗时间长且容易发生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加上现代手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1]。但是术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预后,需要加强临床护理干预。快速康复护理是采取各种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来加速患者的康复速度[2]。本研究主要针对不同护理模式在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7月60例医院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18~75岁,平均(46.3±7.3)岁。入选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踝关节骨折且符合内固定手术适用证,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患者。
两组均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体位护理、饮食护理、康复指导等措施。观察组采取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措施为:(1)病房护士在患者转移至病房时要做好与手术室护士的交接工作,了解患者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重点护理内容,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咨询医生的意见,进一步优化护理方案;(2)术后6h若患者无不适反应之后才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并加强饮食指导,确保患者术后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3)术后加强疼痛护理,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从而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促使患者早期开展康复锻炼;(4)早期开展康复锻炼,术后6h之后患者可在床上进行脚趾活动,同时可以利用肢体智能运动训练器进行被动训练,需要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度,避免造成内固定松动。此外,还可以通过手法按摩的方式松解下肢肌肉。术后1个月可以借助助行器短距离行走并使用弹力绷带保护关节,术后2个月可逐渐开展负重活动。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骨折部位疼痛评分的变化,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踝关节功能评分分数越高代表踝关节活动度以及功能越好。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评价,分数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高。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骨折部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的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1个月后的骨折部位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骨折部位疼痛评分变化 (分)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
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之后需要卧床静养一段时间,导致患者容易出现关节僵硬的问题,且部分患者由于术后食欲下降而机体代谢升高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增加了切口感染的风险,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3]。快速康复理念是指通过围手术期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加速患者疾病转归。快速康复护理中关注护理工作的合理分配,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在传统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多为被动式护理,而快速康复护理中需要护理人员树立主动护理意识,重视患者的主体地位[4]。快速康复理念需要保障患者的安全,促使医护人员分工协作并拓展具体护理工作,摆脱传统护理中机械执行医嘱的工作方式,分析患者的需求,并提高医生在护理决策中的参与度,并将护理计划落到实处。术后护理主要集中在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疼痛护理以及康复锻炼等环节,快速康复理念下需要加强患者的指导,并根据循证医学以及临床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诸琳[5]通过对比观察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上肢功能评分为(56.5±6.4)分和(49.8±5.6)分,住院时间为(7.3±2.3)d和(11.3±3.1)d,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快速康复护理路径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患肢功能及康复进程具有积极影响,这与本次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护理前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骨折部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的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1个月后的骨折部位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快速康复护理能加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快速康复护理能够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改善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以及疼痛症状,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