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竞技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分析及损伤康复路径探讨

2021-04-17 02:56杜承润王子朴
中国体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电子竞技竞技运动员

杜承润,王子朴

纵观人类发展史,每一次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都会促使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体育项目快速出现。从农耕时代田径的诞生、工业时代赛车的兴起(韩思音,2013),到现如今信息时代电子竞技运动(electronic sports,e-sports)的出现,无不说明人类对于娱乐和精神文化的追求是某一项目产生的根本动因。电子竞技运动是体育运动娱乐化的必然产物,目前围绕电子竞技产业化发展和体育化争论、电子竞技对青少年的危害以及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的区别等问题的探讨较多,但鲜有研究关注电子竞技项目的特征、训练等内容。基于此,本研究对电子竞技起源、概念以及特征进行概述,在认识电子竞技项目特征的基础上从运动训练学视角出发,探讨其竞技能力特征、损伤原因及康复路径。

1 电子竞技项目概述

1.1 起源追溯

电子竞技的产生是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的必然结果,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为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需求。就电子竞技究竟如何发展而来,学界尚未达成共识。就其起源而言,归纳有如下观点:1)电子竞技起源于单机版游戏,最早为“人-机”互动的电子游戏,电视游戏是其先驱,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2)电子竞技运动源于电脑游戏(庞俊娣,2020),并以电脑的演变发展为依据,虽然电脑出现较早(1946年),但第1款电脑游戏“Space War”太空战模拟游戏直到1961年才出现;3)电子竞技来自网络游戏,但又不同于网络游戏,其显著区别是网络游戏不存在竞技化特征(宋强等,2007);4)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玩耍、游戏是体育运动项目的共同起源,电子竞技作为运动项目亦起源于游戏,区别是电子竞技是源自以高科技手段支撑的电子游戏(吕树庭,2020),这一观点同时印证了电子竞技起源于电子游戏的观点。上述4种观点中,电子竞技起源于电子游戏是当下的主流观点。

综合以上4种观点可以得出:1)电子游戏由游戏发展而来并以电视游戏作为先驱,这标志着科技手段开始与原始游戏相结合并产生不同的游戏形式;2)电脑的诞生和普及促使电子游戏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此后电脑游戏(单机版)逐渐替代电视游戏成为电子游戏发展的主流方向;3)网络时代和数字化浪潮袭来,以致电脑游戏由单机版游戏慢慢分化为网络游戏和电子竞技运动,二者区别之处在于电子竞技具备了竞技体育运动的特征。

1.2 概念

概念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要清晰认识电子竞技运动,须对其概念进行界定。电子竞技运动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硬件设备为器械,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中,在统一的竞赛规则下进行的对抗性电子游戏运动。它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毅力,以及对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参与者的全面发展(何慧娴,2004)。此概念初步定位并认可了电子竞技是运动项目,并随之引发了“电子竞技运动体育化”的争论(张丽军,2018)。细致分析概念可知:1)电子竞技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运动,这是其定位和项目特征;2)电子竞技是网络+电子+竞争,网络是前提,电子是器械和设备,竞争是表现形式;3)虚拟化的线上竞争模式是有别于现实运动项目的核心。

1.3 基本特征

从概念到特征,是进一步解析事物的常用逻辑。徐锋(2005)指出,电子与竞技是电子竞技的2个基本特征。程瑾瑜(2009)认为,电子竞技的基本特征为电子、竞技运动和人(队)与人(队)之间的竞赛。由“二分说”发展到“三分说”,表明对电子竞技认识深度的增加,但无论是“二分说”还是“三分说”都不全面,电子竞技的虚拟性是其有别于其他现实运动项目的根本之处,理当成为其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电子、网络、竞技和虚拟都是电子竞技的基本特征,电子是方式和手段,背后是科技产物——可见的软硬件设备、设施,属于运动项目器械的范畴;网络是媒介,即隐性的、不可见的数字化信息传输与诸对象之间的联系;竞技既是显性的、可见的体育特征,也是区别电子游戏的关键所在;虚拟即指比赛空间和环境的虚拟化。

2 电子竞技项目竞技能力特征分析与训练方法

自我国认可电子竞技为体育项目至2017年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电子竞技运动为正式体育项目以来(杨越,2018),电子竞技项目已在实践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然而从现阶段电子竞技比赛日益增多、运动员职业化进程逐渐加快、电子竞技专业训练备受重视的迫切需求来看,运动训练方面理论对电子竞技项目实践的指导和赋能还远远不够。存在电子竞技项目竞技能力特征理论分析不足以及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未能相互配合的情况,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电子竞技运动训练的主要瓶颈。只有清晰地认识竞技能力特征才能让训练有的放矢。以下结合运动训练学的基础理论,依据电子竞技项目竞技能力需求,从心理、智能、战术、技术、体能和能量代谢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心理特征及其训练方法

竞技运动的激烈性和高强度的对抗性决定了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电子竞技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地图和庞杂的动态信息时易产生焦虑情绪,加之比赛时心理负荷增加,需要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既要专心于比赛,保持良好的心理唤醒状态,又要熟练运用技术,保持时空感、动作感觉以使动作高度协调,还要保持高度的认知能力以阅读、分析比赛情形而做出精确的决策。因此,本研究认为,电子竞技运动员必备的心理能力为高度自信、注意力快速集中以及杰出的抗压和运动认知能力。对电子竞技运动员心理能力的训练至关重要,即使是已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运动员若想进一步提高自身运动成绩,也必须采用包括心理训练在内的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加之电子竞技项目的训练也会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因此,心理能力的训练也要配合训练的阶段性,力争使运动员在不同训练时机、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完成相应的训练目标。表1为根据电子竞技运动员训练的阶段性所制定的心理训练方法。

表1 电子竞技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Table 1 Psychological Training Methods of E-sportsAthletes

2.2 智能特征及其训练方法

电子竞技是脱离现实以虚拟环境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短暂而快速的反应和正确的判断是运动员的智能体现。操作技艺的比拼固然重要,然缺失智谋的较量则会迅速走向失败。例如,当比赛过程中有多个目标威胁“自身安全”时,在短时间内判断各目标的威胁性是个体执行操作的基础。加之虚拟空间中“声、光、色、人物、场景”等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信息量丰富且繁杂,必然要求运动员具备迅捷的脑信息加工效率,这些都对运动员的智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快速又准确的判断涉及运动员脑的多元化活动(图1),其智能训练途径主要包括:1)增加手中操作器械的认识并培养细腻的“手感”(包括键盘感觉、鼠标感觉等);2)知识教育培养与专项相关战术、技术等知识积累以及经验升华;3)以加工系统为核心,以动作输出为目的,不断优化智能训练过程(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训练);4)建立测试和评价制度,以制度检验智能训练水平,促进运动员运动智能全面发展。

图1 电子竞技运动中脑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Figure 1.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p of E-Sports

2.3 技术特征及其训练方法

赛场上发挥高难度技术是取胜的主要因素之一。电子竞技运动的技术与其他运动项目存在较大差异,运动员只有凭借器械——鼠标和键盘的性能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运动技术。故而,电子竞技运动的技术特征主要表现在运动员点击鼠标的频率和操作键盘的熟练性方面,其动作特点是以单一周期性的重复动作居多。虚拟环境下的运动技术完成则是眼、脑、手的高度协调,以眼睛收集地图中复杂多变的信息为依托,以大脑快速加工处理信息为核心,以信息反馈至效应器——手为目标,技术完成表现为精准、娴熟地敲击键盘按键,轻而快地点击鼠标以及双手同时操作的灵巧性。所以准、快、灵、巧、轻成为电子竞技运动项目技术的主要特征。在其训练过程中要关注信息源、感受器以及动作要素和技术结构之间的关系(图2),通过分解、递进、重复、直观示范等方法重视协调能力、节奏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以促进运动员的技术发展。

图2 信息与技术的学习关系(俞继英,1988)Figure 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Learning

2.4 战术特征及其训练方法

电子竞技运动项目与其他运动项目在战术方面的共性是在比赛规则允许的情况下为达到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有策略的行动(李宗浩等,2005)。不同之处在于电子竞技运动项目是在虚拟环境中以扮演不同角色的“虚拟人”为形式实施“现实人”制定的战术计划。虚拟人和现实人相比其自主性不足,意外情况发生的频率相对较少,所以电子竞技运动的战术实施方面具有一定“理想化”的特征。基于此,电子竞技运动的战术制定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也较为简单,运动员之间的协调配合比其他运动项目更易实施,战术执行过程中不会因为“虚拟人”的“体能不足”或“运动损伤”而终止,也就是说战术的执行率和成功率相对较高。综上,电子竞技运动的战术特征主要是理想化、简易化和高成功率,其训练方法主要是利用分解、完整、减难、加难、模拟及实战等方法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战术形式以及战术执行力。

2.5 体能特征及其训练方法

把握电子竞技体能和专项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定位体能在电子竞技运动中角色与位置的关键要素。体能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运动素质)组成。电子竞技运动对运动员身体形态方面无太高要求,因其运动姿势单一(坐姿)且缺乏大肌肉群运动。但若想成为职业运动员,则需要匀称的身形和细长的手指,这和技术以及能量消耗有较大关系。在身体机能方面,运动员几乎是在静息状态下完成比赛,以脑部和肢体末端手指活动为主,主要对其心血管系统有一定要求。在运动能力面,电子竞技运动技术特征背后的生理机制是神经系统对小肌群的控制能力。换言之,精细动作的完成是运动员身体远端关节的灵活性以及神经系统控制下的小肌群收缩活动。电子竞技运动员双手需要同时操作键盘和鼠标,动作速度较快,既要求神经对肢体末梢小肌群的控制能力和关节的灵活度,也需要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快速转换能力以求五指灵活并精准的按键。因此,运动能力方面主要表现为手、眼、脑的协调能力,点击鼠标的动作速度,手指灵活性以及深层小肌群的抗疲劳能力。训练主要选取以信号刺激、运动感觉、移动目标练习以及选择性练习等方法为主,以复杂多变的外界刺激信息让运动员集中注意力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等。在深层小肌群抗疲劳能力训练方面主要是以递进原则为基础,充分考虑专项需求同时以分离和整合训练方式开展(表2)。

表2 深层小肌群训练Table 2 Deep Small Muscle Group Training

2.6 能量代谢系统特征及其训练方法

任何人体运动都离不开能量供应,供应方式主要为无氧(磷酸原和糖酵解)和有氧两种形式。人体运动则是生物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在运动的任何时刻,无氧和有氧代谢均同时存在,只是二者对能量供应的贡献比例不同(黎涌明,2015)。由比赛时间可知,电子竞技是一个长时间的耐力性项目。电子竞技需要在虚拟环境下实现比赛胜利的目的,整个过程以坐姿为基础,在大脑控制下肢体末端肌肉、关节、神经系统的协调工作以完成对精细动作的控制。这就决定了该项目不会出现大肌肉群参与且运动范围较大的全身性动作。虽然人体几乎处于静息状态,但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状态致使能量消耗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尽管成人脑重仅占身体总体重的2%,但却消耗了人体大约20%的氧气和25%的葡萄糖(李静静,2018)。看似只需基础代谢就能提供运动员所需的能量消耗,但比赛过程中压力、焦虑以及紧张情绪等心理状态变化引起的肌肉不自觉紧张收缩活动、血压变化、血流速度改变、耗氧量增加等都会促使能量消耗增加。此外,对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比赛激烈程度等都是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综上,电子竞技运动员供能方式主要是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其训练主要采用低强度的耐力训练,具体方法详见表3。

表3 培养低强度运动耐力的方法(Bompa et al.,2012)Table 3 Methods of Low Intensity Exercise Endurance Training

3 电子竞技运动员损伤原因分析及其康复路径探讨

对所有项目的运动员来说,训练和损伤都是相伴相生的。缺乏科学化的训练或过度训练易造成运动损伤,电子竞技运动员所从事的运动项目较为特殊,因常年压力大、久坐体力活动不足以及过多依靠特定身体部位和关节而导致的一系列损伤威胁着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因此,我们在关注竞技能力需求进行科学化训练的同时,更应对电子竞技运动员的损伤问题予以重视。

3.1 损伤原因分析

电子竞技主要以静态坐姿为主,相较于其他运动项目缺乏动态姿势之间转换,耗竭性的急性运动损伤少见于此项目。电子竞技运动员面临的运动损伤主要是慢性肌肉劳损,多发于手腕、肩颈和腰背(张恩铭,2008)。总体来看,主要集中于躯干和上肢。其原因为长期坐姿、重复性和周期性的动作致使机体局部承受大强度的静力性负荷,表现为慢性肌肉、关节疼痛。分析可知,长期单一姿势以及静态负荷必然导致肌肉、肌腱、韧带等发生机械性形变,引发血管内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构改变必然影响功能。生理学认为,肌肉长期处于静态收缩状态可致使肌纤维代谢、线粒体损伤以及微循环受阻等导致肌肉在代谢方面出现紊乱现象。长期来看,肌肉解剖和生理变化,致使关节、角度、力矩以及相关肌肉的肌力方面都会受其影响,静态负荷也必然改变肌力以及肌拉力线方向、关节角度、力矩等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致使身体能量传递出现阻碍,无法实现顺畅的身体循环,进而导致微循环受阻,血液通行不畅,得不到营养的肌组织在恢复能力方面有所下降,由此产生慢性损伤。此外,非训练学因素(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史等)以及个人因素(操作习惯、键盘位置、座椅高度、视线与屏幕的角度等)均可导致损伤发生。长此以往,还会引发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这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运动成绩,严重者还可能危及其生活和生命健康。

3.2 损伤康复路径探讨

3.2.1 损伤预防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人体硬件系统(人体基础结构:肌肉、韧带、骨骼和关节等)是比赛的基本“装备”,运动员对其认知水平决定对其保护程度。若想实现硬件系统的保护则必须提升认知和行为水平。所以,损伤预防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它可以让运动员了解所从事项目的损伤知识,进而普及预防方法和手段;此外,也可在心理方面进行疏导,让运动员知晓损伤预防及康复效益(杜承润,2019)。例如,在训练时运动员有意识的保持正确坐姿,可减少腰部承受的负荷。在训练结束后提高拉伸、按摩等意识,以便及时消除疲劳。运动员还需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以预防慢性病。只有使运动员了解所从事项目的保护注意事项,才能以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

3.2.2 筛查评估,掌握实时状态

不同的运动项目在不同的阶段,实时了解运动员状态既是对此前训练效果的检验,也是此后训练计划制定的依据。在损伤预防与康复方面同样如此。对运动员损伤类型、程度、时间等进行筛查和评估是掌握运动员损伤实时情况的重要方法。以往对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及测试评估方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而在损伤预防和康复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对运动员损伤实时状态的测试与评估办法较为匮乏,甚至忽略了测评问题。目前,运动训练领域在损伤筛查以及预防、康复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为保障运动员处于正常状态进而通过训练达到超常状态以获得优异运动成绩,需要对运动员的异常状态进行预防和康复,即可保证运动员训练质量,又能提高其技术水平,还能促进运动员身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延长运动寿命。以运动员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训练需求为基础,对测试评估进行修改与迁移,以适应电子竞技(图3)。定期实施测试评估以发现实际问题为导向才能制定合理的减损和功能性力量训练策略。

图3 测试与评估示意图Figure 3.Test and Evaluation Diagram

3.2.3 恢复与再生增加减损效益

运动员达到极限状态后如何实现快速、有效的恢复,是降低伤病风险并延长运动寿命的关键。以专项特征为基础的“减损大于增效”以及“恢复与训练同等重要”理念为运动员恢复再生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提供了支撑(Verstegen et al.,2007)。训练或竞赛后运动员及教练员需采用诸多疗法及其相互配合以加速机体恢复。这些疗法分为2大类:被动恢复和主动恢复。睡眠是被动恢复的主要方式;主动恢复则包括物理、化学、医疗以及运动等手段(仇乃民,2018;Kemi et al.,2019)。例如,冷热交替疗法(冷水:4℃~10℃;热水∶24℃~26℃;时间比为3∶1或4∶1;交替进行2~3次)可增加血管弹性,改善微循环,进而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对代谢产物的排泄和肌肉放松,对运动员手指损伤的修复都有积极作用(冯晓东等,2016;Cochrane,2003)。而拉伸、泡沫轴、按摩棒等训练学手段相较医学或营养学而言可以恢复专项训练后肌肉活性下降、关节肌群张力失衡等运动员面临的现实问题,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时程短且不受场地、环境等因素限制。单一身体姿势、重复性的技能操作导致的肌力下降及其关节周围肌力分布不均而诱发的炎症、疼痛、姿势异常等局部功能性病变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体验,研究表明,以整体性思路为基础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在肌力增长、控制疼痛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马金宁等,2019)。同时,在力量训练过程中以肌肉收缩活动促进血液流动,以运输营养物质促进远端关节周围肌肉等组织的物质再生,还可恢复或改善被刺激肌肉或肌群的神经-肌肉协同功能。所以,拉伸、泡沫轴滚动以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等运动策略是确保运动能力的重要方法,适用于电子竞技运动员在训练或竞赛后实现炎症-修复-再造(Baechle et al.,2011)的恢复与再生训练,进而达到增加减损效益的目的。

4 结语

对竞技能力特征的分析是电子竞技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关键要素,也是训练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以心理、智能为核心,以技战术训练为基础,以体能训练为保障的竞技能力模型是运动员实现训练目标、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根本。以健康教育为逻辑起点,提高防范意识;以测试评估为基础,掌握运动员实时状态;以恢复与再生为保障,提高运动员减损效益,是电子竞技运动员针对损伤在防与治方面的可行路径。

从不同学科视角(如训练学、康复医学、心理学等)切入,探究电子竞技运动员损伤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将是一个新思路,建议未来研究可围绕电子竞技运动员职业化发展的训练、康复、营养、心理等领域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电子竞技竞技运动员
肌内效贴与电子竞技的应用实践及机制讨论
基于Cite Space的国外电子竞技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电竞种植记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一封写给电子竞技的情书
过去回顾
花与竞技少女
运动员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