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客空间运行机制研究

2021-04-16 04:25万力勇
中国电化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创客空间培训

万力勇

关键词:高校创客空间;运行机制;美国高等教育创客空间联盟;学生自治

一、引言

创客空间(Makerspace)是指允许并鼓励人们通过聚集,进行知识分享、协作交流从而创造新事物的特定空间[1]。高校创客空间特指以高校为主体创建的创客空间,其以创客项目的运行与开展为主导,有效推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应用,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生成和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2]。在具体功能上,高校创客空间同时扮演着资源空间、交流空间和共享协作空间的角色[3]。具体表现为:(1)资源空间。高校创客空间作为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最大化满足创客对设备、工具、软件等各方面的资源需求,为大学生创客开展创意和创新设计活动提供物质和环境保障。(2)交流空间。高校创客空间能够消除时间和空间障碍,为大学生创客提供思想交流碰撞的场所。(3)共享协作空间。高校创客空间能为大学生创客开展协作和协同开发产品创造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与获得的经验彼此共享,以知识聚合产生聚变效应,带动创客空间整体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纵观诸多世界一流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所采取的举措,高校创客空间既是不可或缺的人才培养载体,也是大学生创客联系外部环境、实现产业模块对接的重要桥梁,可以为优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既可见又可行的“操作平台”。

我国已拥有较为完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九大舉措,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2.8万余门,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近2.8万人,建有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1.3万个[4]。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创客运动作为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正逐渐向高校渗透和发展,国内高校创客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已成“燎原”之势。虽然国内高校创客空间建设已具有规模效应,但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高校创客空间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建设理念、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高校创客空间作为高校创客运动和创客教育的主要载体,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在建设理念和发展导向上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致性。目前我国高校创客空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处于操作层面的运行机制问题,包括组织管理、学生参与、安全运行以及运行监控等方面。

由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凯斯西储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欧林工程学院等八所美国知名高校发起成立的美国高等教育创客空间联盟(Higher Education Makerspace Initiative,简称HEMI)[5],通过彼此分享创客空间建设经验和相关资源,协同开展与高校创客空间相关的学术研究,联合召开以学术型创客空间为主题的年度国际学术会议ISAM(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cademicMakerspaces),大力推动全美高校创客空间建设与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对美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HEMI高校中具有代表性的创客空间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的MakerLodge、斯坦福大学的PRL、耶鲁大学的CEID、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acobs Institute forDesign Innovation(又称Jacobs Hall)、卡内基梅隆大学的IdeATe、凯斯西储大学的Sears think[box]、佐治亚理工学院的Invention Studio和欧林工程学院的The Shop等[6]。

本文将在对当前国内外高校创客空间的主要运行形态及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HEMI八所高校的典型创客空间为研究案例,对高校创客空间运行中的组织管理机制、用户参与机制、安全运行机制和运行监控机制进行系统梳理,总结HEMI高校创客空间在科学运行方面形成的经验和规律,为优化国内高校创客空间的运行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高校创客空间的主要运行形态及模式

(一)高校创客空间的运行形态

梳理与高校创客空间相关的文献发现,当前对高校创客空间运行形态的划分主要基于空间属性、运行环境和空间构成要素三种视角。

从空间的具体属性来划分,高校创客空间存在不同的运行形态。Culpepper从空间的物理属性和社区属性两个维度认为高校创客空间在运行上可分为三种形态:机器车间(Machine Shop)形态、项目空间(Project Space)形态和社区空间(CommunitySpace)形态[7]。这些创客空间通常在物理属性方面差别不大,但它们在社区属性上存在较大差异,而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社区管理和空间文化。机器车间是指专门培训/指导/制作复杂系统或精细零件的创客空间,其专注于对空间中工具或设备的熟练掌握,侧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项目空间主要支持群体项目,这类空间通常具备可以促进协作的场地或资源,如交流空间或开放的工作空间等;社区空间主要是指可以通过社群努力来促进自由交流和协同创造的创客空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协同性,其关键价值在于可以吸纳更多用户尤其是新手用户的加盟和访问。另有学者认为高校创客空间在运行上包括社区型(Community)和综合型(Community+Project/Course)两种形态。社区型创客空间主要用于大学生创客的基本技能培训,同时提供公共课程平台支撑服务,如MakerLodge和Sears think[box];综合型创客空间除了具备社区型创客空间功能外,还与其他课程和研究项目整合,支持跨学科学生团队开展合作,如PRL、CEID、Jacobs Hall、IdeATe、Invention Studio等[8]。

从空间运行环境而言,高校创客空间可分为物理空间和线上空间。物理空间主要为大学生创客提供开展活动所需的场地、设备和材料,同时具备现场研讨及创客活动成果展示汇报等功能,还可以开展更广范围的互动交流以及校外创业导师指导等活动。线上空间具备数字资源共享、远程交流互动、在线协同设计等功能。一般来说,线上空间侧重于为创客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参考资源,如相关技术文档、开源软件、学术文献、前期成果及开发案例、相关领域专家的联系方式与其他扩展性资源等。物理空间则主要侧重于前期设计工作完成后的开发和制作实践,此外还包括创客之間面对面的高质量交流和深度研讨等,与线上空间所具有的局限性形成互补。从国内创客空间的环境建设现状来看,将线上虚拟空间与线下物理空间相互整合形成一个混合式、交互式的学习与实践空间,已成为当前高校创客空间的主流形态。

从空间的构成要素而言,耶鲁大学CEID创客空间主任Wilczynski提出了一个高校创客空间运行要素分类模型,认为功能范畴(Scope)、可访问性(Accessibility)、用户规模(Number of Users)、空间面积(Footprint)、人员配备及管理(Management andStaffing)这五个维度是影响创客空间运行的关键要素[9]。其中功能范畴是指创客空间对高校完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种使命的贡献和实现程度。模型中具体分类维度和标准如下页表1所示。

(二)高校创客空间的运行模式

1.组织管理模式

在组织管理方面,按照创客空间运行管理者来划分,高校创客空间可以分为学生管理型、教师管理型和混合型三种[10]。其中混合型是指介于学生管理型与教师管理型之间的组织管理方式,在具体操作上以教师为管理主体,学生也参与部分管理工作。国外高校创客空间主要以混合管理型和学生管理型为主。在管理团队方面,呈现出从机构领导到管理团队到学生成员这样一条隶属关系。管理团队成员具有多元化特点,以混合管理型创客空间为例,其团队成员包括学生团队、技术团队、志愿者团队和创客教师等。其中技术团队主要负责创客空间的技术指导和设备运行维护;学生团队和志愿者团队主要负责日常的运营管理和培训工作;创客教师以开设创客课程的形式引领创客空间的有序发展。国内创客空间主要以教师管理型和混合型为主,以学校作为运营主体,依托校内某个职能部门(如创新创业学院)或学院进行组建,多部门协同,配备专职人员进行行政事务和日常运营管理,同时会聘请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创客进行指导[11]。指导教师包括专职型和兼职型两种。专职型教师由专门从事创客活动指导或创新创业指导的专业教师担任;兼职型教师主要由创业成功的知名校友或社会性创客空间的知名创客兼任。

2.运营支撑模式

运营支撑主要包括空间支撑和经费支撑两个方面。作为最基本的运营支撑,首先创客空间必须具备开展创客活动的专用场地。该场地必须包括工作室空间、合作空间、设备置放空间、行政管理空间、创客培训空间等多个区域。如CEID创客空间总面积约为9000平方英尺(约合836.13平方米),划分为四类专用区域:讲座和共享空间区域、设计工作室区域、设备工作坊区域、办公和会议区域。其次,还必须以校园网、数字图书馆等校内资源等为依托,为大学生创客提供域名、网站空间、云服务器、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等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构建“集成化、个性化和一体化”的在线创客空间[12]。经费支撑是创客空间可持续运行的经费保障。国外高校创客空间的先期建设(如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主要由学校或政府承担,后期运行经费则主要依靠合作企业支持、项目孵化回报、政府专项资金、社会捐助、知名校友捐助等。创客空间运行过程中经费使用的独立性较强。国内高校创客空间主要以高校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为主,兼有社会投资机构投入、社会捐助、合作企业支持及项目孵化回报等资金筹集模式。

3.资源共享模式

目前高校创客空间在资源共享方面主要分为校内共享和校外共享两种。校内共享首先表现为依托高校内部现有的科研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开放实验室而形成共享[13]。其次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图书馆场地、图书文献资源和数据库资源形成共享,这类创客空间被称之为图书馆创客空间。图书馆创客空间是我国高校创客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重点。再次可以通过协调学校各院系、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共同构建学科交叉共享平台体系,最大程度实现校内创客空间资源的共享和共用。校外共享则分为校企合作共享和校际联盟共享两种方式。校企合作共享是指高校与企业共同创办创客空间,由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管理,企业为高校提供相关设备、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高校的创新性研究成果通过企业进行转化和推广,二者之间形成优势资源互补和共享;校际联盟共享是指若干所高校的创客空间形成合作联盟,在联盟之间共享各类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比如HEMI高校创客空间联盟便是校际联盟资源共享的典范之一。

4.运营管理模式

建立规范的运营管理制度以及有效的准入与退出机制,是高校创客空间运营管理的主要做法。高校创客空间的运营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创客空间的日常管理制度、新成员培训制度、安全保障制度等[14]。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创客空间组织机构及职责、日常管理规范与实施要点等;新成员培训制度通过向新进成员提供基础技能、工具使用和设备操作方面的培训,让新进成员迅速适应空间环境并熟悉相关设备和工具的使用;安全保障制度通过实施全方位安全管理和提供安全操作培训来防范可能存在的人身安全风险和设备安全隐患。准入与退出机制用于对申请入驻的创客团队从其入驻资质、团队定位、人员结构、技术或服务能力等指标进行综合审核,以确定其是否具备入驻资格。对已入驻的创客团队实行动态管理和绩效考评,在规定周期内考核不合格的创客团队将取消其入驻资格。

三、HEMI高校创客空间的运行机制

(一)组织管理机制

1.人员角色

在高校创客空间的组织运行方面,主要可分为教师主导、专业技术人员主导和学生主导三种方式,HEMI高校创客空间在运行上基本涵盖了这三种方式。在创客空间人员构成上,主要包括以下四种角色[15]:

主任(Director):负责创客空间的组织和管理,统筹协调其他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一般由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在少数学生自治型创客空间如Invention Studio中由学生担任。主任一般都有很强的技术背景,在有些文献中将他们等同于“车间主任”。除了承担管理工作外,他們也会承担教学和培训等工作任务。主任每周在创客空间的平均工作时间为40小时左右。

主管(Supervisor):是创客空间中经过培训的员工,负责空间维护以及对创客空间用户进行技术指导,一般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他们受过专门的训练,熟悉空间中的机器设备及其操作。主管每周在创客空间的平均工作时间为20小时左右。

学生主管(Student Supervisor):也是创客空间的注册会员,其工作形式为兼职,负责创客空间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作为兼职工作的回报,他们可以获得全天的创客空间使用权。学生主管一般不如专业主管受过专门的培训,主要以自愿形式参与。学生主管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约为3小时。

指导教师(Instructor):一般由专业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他们的工作任务主要是为创客空间的新用户讲授有关机器操作和创客空间安全的课程。指导教师每周在创客空间的平均工作时间约为6小时。

2.组织管理制度

HEMI高校创客空间在组织管理上充分发挥创客空间学生用户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行同伴指导制、助教制、原型制作导师制等以学生为管理主体的日常管理制度,学生在参与创客空间运行和管理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同伴指导(Peer Mentorship),即由资深的、经验丰富的学生创客对新手创客进行培训和指导。同伴指导制被多个HEMI高校创客空间所采纳,如麻省理工学院、凯斯西储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16][17]。自2014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开始在其创客空间MakerLodge中设置学生导师角色,推广同伴指导制度。学生导师在能力和素质上等同于学生主管,其不同在于,学生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创客空间的新用户进行培训指导。在培训过程中,学生导师具有很强的自主权,他们有权购买制作材料、安排培训日程、举办社交活动、改善空间条件等。创客空间中的同伴指导属于自愿行为,学生导师可以通过培训新用户来换取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交空间、社交活动以及创客空间设备的不限时使用权作为回报。

助教(Teaching Assistance,TA)制也是创客空间人员组织与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以斯坦福大学的PRL为例,每年PRL雇佣18—20个研究生作为助教来协助管理创客空间[18]。PRL给予助教足够的权限并且向他们支付报酬。所有PRL助教都具有研究生学历,并且大多数是在斯坦福大学接受的本科教育并具有机械工程或产品设计的本科专业背景。助教上岗前必须接受为期两周的全职培训,包括机器的安全操作、维护和突发状态的医疗急救等。学生助教以团队形式开展工作,他们每4小时进行轮换,保证创客空间从上午8:30到晚上11:00对外开放。助教的工作重点是:(1)监控创客空间用户的人身安全;(2)监控和检查创客空间的设备安全;(3)协助和指导创客空间成员顺利完成他们的设计项目;(4)参与创客空间项目成员的小组讨论;(5)对学生所完成的设计项目进行评分等。

原型制作导师(Prototyping Instructor,以下简称PI)制是Invention Studio等创客空间中的人员管理制度。PI是创客空间中的核心成员,具备扎实的基础操作技能、熟悉创客空间的各类机器设备和空间的各项规章制度,他们负责引导创客空间会员使用设备、实施安全培训、夜间或周末值班、协助空间其它团队开展工作等。要想成为PI,申请者必须完成检查表(Checklist)程序[19]。执行检查表程序的目的是确保PI具有基础性的设计和制作能力、熟悉创客空间的机器设备和创客空间安全制度。

(二)用户参与机制

用户的积极参与是创客空间价值实现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所在。动机是驱动用户积极参与的核心动力。动机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较外部动机而言更具有持久性。如果学生受到内部动机的驱动,其对完成创客活动的信心和在创作活动中不断创新的激情能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此外,当创客个体在创客空间体验到一种主人翁意识和成就感时,也会产生高水平的参与动机。一旦他们将自己的个人身份与创客空间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还可能吸引和推动周围的同伴也加入到创客空间活动中。相关研究显示,影响学生参与创客空间活动的主要因素包括:由于缺乏设计和制作经验而产生的焦虑、缺少相关设备操作和使用的信息、害怕被其他成员孤立和排斥、先前存在的对创客空间的片面认知等[20]。HEMI高校创客空间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在消除影响学生参与的负面因素的同时,从提升学生的内外部参与动机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激励措施,效果显著。

1.以培训为保障,降低进入门槛

在创客空间中,影响学生参与的主要障碍是,创客空间主要面向理工科学生且要求加入者必须具有设计制造方面的知识和机械加工经验。这种要求无形中抬高了创客空间的准入门槛,同时也极易让学生对创客空间产生片面认识,使很多潜在参与者望而却步,从而影响创客空间的推广和发展。设置较低的进入门槛在创客空间运行中十分重要,能给那些有意加入创客空间的潜在人群提供参加项目、选择探索和设计制造的机会。同时,营造一个开放的参与环境也有助于改变学生对创客空间的片面认识,消除他们对创客空间活动的疑虑。比如,一些HEMI高校创客空间每周在固定时间对学校的所有学生开放,允许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参观和咨询,同时精心设计介绍手册和会员指南,为潜在成员提供各类信息。

但准入门槛的降低也会带来一些弊端,比如门槛降低后,新进成员的设计和操作技能往往良莠不齐,因此对新成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培训主要包括设备培训和技术培训。部分HEMI高校创客空间会在开放时间提供最基本的机器操作培训,并且整个学期都会向新成员提供介绍性主题(如创意生成、设计思维或电子电路)的基础课程并定期组织机器操作进阶技能的工作坊。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各类培训可以有效弥补新会员对工具设备使用信息的缺乏,提升学生操作设备的自信心和参与动机。

2.以宣传为先导,提升空间包容性

在早期的高校创客空间中,理工科学生自然聚集,较少有人文、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参与,缺乏不同类型专业视角的交融和碰撞,对创客空间发展不利。另一个现象是,参与创客空间的学生主要以男生为主,以Invention Studio为例,2014年该创客空间的65名PI中,仅有9名是女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女生普遍认为自己不擅长从事制作类活动,二是创客空间没有专门开展过面向女性的创客活动也没有专门面向女性的设计工作室,很难激励女性成为设计者和创新者。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Invention Studio于2014年秋季首次开展了名为“Invention Studio女性之夜”的主题活动,旨在吸引更多女生参与到创客空间中[21]。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女性参与者使用激光切割出具有个人特色的3D亚克力或者木质拼图,然后彼此分享各自的作品。此次活动结束后,Invention Studio女性参与者的数量开始快速增长。除了定期开展此类特色活动外,研讨会、工作坊、各类展览以及各种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宣传活动,也成为提升创客空间包容性、促进空间成员异质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3.融合STEAM教育元素,激发学生兴趣

创客空间如何挖掘和激发潜在参与者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关键所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是STEAM教育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艺术渗透到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个理工类学科中,使得学生接受的教育有了情感的融入和美的追求,能有效发展个体未来职业所需的各项能力。通过适时适度地引入科学、技术、艺术和数学这四种要素并与创客空间的制作文化进行有机融合,让大学生创客在创作过程中能同时感受到创作成果的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和人文价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代入感和成就感。以Invention Studio开展的名为“钢制玫瑰”的开放工作坊为例,该工作坊将工程与艺术联系在一起,主题任务是引导参与者通过使用钢板和钢棒制作一朵钢制玫瑰花[22]。参与者用喷水切割机为花瓣和树叶制作平面图案,然后用砂带机、点焊机和钳子来塑造形状各异的钢制玫瑰。该工作坊只能容纳36名参与者,结果在活动通知发布后的一个小时就报满,在一天内至少有100名学生向主办方咨询活动详情。在活动结束后的一周里,多位参与者带着他们制作的“玫瑰花”再次返回到创客空间进行热处理并给玫瑰上色。

(三)安全運行机制

HEMI高校创客空间通过实施分级化的安全控制链制度和精准化的成员安全培训机制,有效降低了创客空间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事故风险,确保创客空间安全有序运行。

1.实施安全控制链制度

创客空间在受众群体规模上比较庞大,如何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安全运行控制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全控制链是指采用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法对设备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潜在危害进行有效监测和控制,同时将这些危害及其所对应的控制方法进行分级,以方便实施精准化的防范与管理[23]。安全控制链在作用上不仅仅只是工具和设备的分类机制,同时也是建立创客空间环境特征、用户培训、访问和监督的驱动力。要在创客空间实施安全控制链制度,必须将其整合贯穿到访问权限、监督管理、资格认证等各个运行环节中,具体表现为:在“访问权限”上,根据使用时间、访问区域、设备权限的不同,涉及全时段开放、特定时间开放、特定区域开放或特定设备开放等不同访问权限;在“监管程度”上,可分为自我监管、同行监督、正式监管、非正式监管等多种形式;在“资格认证”上,根据用户类型的不同有多种技能认证方式,有些只需简单培训,而有些则需要实施培训后的技能考核。

将安全控制链应用于创客空间的第一步是审查和评估这些空间存在的潜在危险,然后通过用户培训、机器保护和在工作空间内采用安全文化来对这些潜在危险进行控制。耶鲁大学所使用的安全控制链分类系统将机器和设备按其危害程度分为四个级别,并据此制定机床和设备的培训、访问、监督和使用指南,具体如表2所示[24]。同时,安全控制链也可以根据空间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扩展,以定义创客空间内特定区域的分类类别,并对应于适当的访问控制级别,确保只有符合特定条件的个人才能在规定的时间使用特定的设备。

2.精准化的安全培训机制

创客空间的用户通常具有不同的专业和技术背景。部分成员具有专业的机械加工或木工经验,而有些成员可能对基本的手工工具都不太熟悉。因此,必须分类制定创客空间新用户的安全培训内容和要求,从而实施与用户个体实际情况相匹配的精准培训。特定工具的培训强度应该根据工具的危险等级而有所不同。与所有安全培训一样,对每个人参加培训课程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培训后的考核结果)进行记录存档显得尤为重要。

在安全培训实施过程中要为每个新用户制定最低培训要求,包括那些不打算使用工具的人。最低培训要求包括应急响应处理、熟悉空间布局、识别已批准的活动、了解需要额外审批的活动,认识并了解在没有额外培训的情况下哪些工具是不能使用的。对不同安全级别的工具和设备进行培训,其程序、方法和要求各不相同。以耶鲁大学制定的安全培训要求和准则为例,其将安全培训根据设备工具危害级别的不同,分为4个等级[25]。对危害级别1的工具和设备而言,其培训可在入门级的培训中进行,并对培训过程进行记录;对危害级别2的工具和设备培训除了由空间同伴或主管进行演示指导外,新用户还需使用设备手册、在线培训辅助工具及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危害级别3的工具和设备培训需要受训人员实际动手操作,并由专门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其考核内容既包括对工具和设备使用的规范度和熟练度,也包括对相关安全知识的熟悉程度;危害级别4的工具和设备培训通常会整合到一系列的课程中进行,并需要结合课程完成指定的实践项目。该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将作为鉴定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前三种培训不同的是,该危险级别的培训必须由空间主任、专业主管或指导教师来监督完成。

(四)运行监控机制

对高校创客空间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是确保创客空间运行质量、运行规模和运行绩效的重要途径。现有创客空间多采用“层级主体”的运行监控模式和“查评控结合”的运行监控模式[26]。但以上两种运行监控模式均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且工作量较大,操作起来较为繁琐。HEMI高校部分创客空间在运行监控方面独辟蹊径,充分挖掘创客空间运行数据价值,以数据为驱动,实现了基于数据的创客空间运行监控模式。在基于数据的运行监控中,必须解决三个主要问题:第一,哪些数据可为监控所用?第二,数据如何获取和分析?第三,数据分析结果如何使用?

首先在数据类别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户数据,一类是设备数据。用户数据包括用户基本信息(如用户ID、用户姓名、联系方式、所属机构等)、用户培训信息(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次数、考核结果等)、用户访问信息(访问时间、访问次数等);设备数据包括设备操作状态、使用记录、排队系统状态和维护状态等。除了这两类数据外,Linsey等人特别强调了HEMI高校创客空间中三类数据的重要性,这三类数据分别是:设计自我效能(DesignSelf-efficacy)、访问者计数和民族志数据[27]。2016年八所HEMI高校相关创客空间对数据的监控记录情况如下页表3所示[28]。从下页表3中可看出,截至2016年,用户基本信息、用户培训信息和设备的操作使用记录是HEMI高校创客空间重点监控记录的数据。

其次在数据获取方法上,Cooke和Charnas提出了几种创客空间运行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使用证件读卡器或证件扫描器进行用户信息输入、实施APP签到、实施注册信息采集和用户调查等[29]。Hunt提出了一种即时调查技术,当用户刷身份识别卡进入创客空间时,会提示他们说明访问某个创客空间的原因,从而将签到数据和调查信息关联起来[30]。另一种有效的数据收集方法被称为自动人员计数器(Automatic People Counter,APC),主要用于实时统计空间使用人数。在HEMI高校创客空间中,最常用的数据获取方法主要有四种:输入登录获取、刷卡登录获取、手机APP登录获取和用户调查。其中前三种均可通过用户管理系统后台自动获取,用户调查则以发放纸质问卷和在线问卷的形式采集用户数据。在数据的分析上,除了对各个统计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还可将用户人口统计学数据与空间设备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从更深层次挖掘和评估创客空间的具体运行状况。

在数据分析结果的使用上,Cooke和Charnas认为数据可以“支持决策、衡量和验证空间评价指标以及对空间影响力进行评估”[31]。Cooke将定量数据整合到创客空间关键绩效指标(KPI)仪表盘中,对创客空间的绩效进行评估[32]。具体而言,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准确反映创客空间设备使用情况(使用率、哪些人在使用、使用高峰期、哪些设备需要更频繁的维护等)、空间运行情况(人员配备是否合理、哪些区域需要更多的人员、哪些时段需要更多的人员等)。总体上,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帮助创客空间管理者优化和完善创客空间的人员配备,通过跟踪设备使用情况来协助相关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管理,通过对整体运行绩效的评估来优化管理机制和资金投入机制。

四、对我国高校创客空间运行机制建设的启示

(一)我国高校创客空间在运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HEMI作为美国高校在创客空间建设和开展创客教育方面的典范,在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学生自治为主的组织管理机制、开放包容的用户参与机制、完备的安全运行机制和数据驱动的运行监控机制,为美国高校创客空间的高效运行和产出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与HEMI高校创客空间进行对比,我国高校创客空间在运行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制。国内高校创客空间的组织管理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在管理团队成员的身份构成上缺乏多元性,在学生自治性管理方面的探索还不够。第二,学生参与度较低。虽然各高校不断加大创客空间投入力度,大学生创客群体的规模也在逐年增长,但相对总体来说,大学生对创客空间的关注度和参与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创客空间实际访问量较少,使用率较低。第三,安全运行机制不够完备。部分高校创客空间尚未建立完备的设备安全分级与周期性维护制度,对具有潜在危害性的工具设备缺乏严格的管控措施,缺少标准化的安全操作指南和应急处理方面的培训。第四,运行监控机制不够精准。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创客空间的运行监控机制较为粗放,缺乏精准有效的运行监控措施和运行绩效评价方法。

(二)从HEMI高校创客空间获得的几点启示

HEMI高校创客空间的相关做法对优化我国高校创客空间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应根据各高校创客空间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吸收HEMI高校创客空间在运行方面的成熟经验,可以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我国高校创客空间的运行机制进行优化。

第一,加强学生自治,优化组织管理。学生是创客空间的主体,加强学生自治,有助于提升创客空间组织管理的弹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认为自己是创客空间的主人和共同拥有者,以更高的积极性参与到创客空间管理活动中。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创客空间运营管理制度、成员守则和创客空间文化的制定和创建工作,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空间归属感。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同伴指导功能,鼓励优秀大学生创客扮演“同伴导师”“助教”和“原型制作导师”等角色,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专职创客教师人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使创客空间师资队伍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结构更加多元化[33]。再次要强化创客空间社区自治。创客空间的社区结构是由兴趣和项目来触发和驱动的。学生自发形成的自治型社区有助于大学生创客个体身份的塑造和彼此认同,进而形成有凝聚力和共同使命感的创客实践共同体。

第二,降低入门门槛,激励学生参与。首先,开展丰富多样的开放日活动、创客工作坊活动,开设创客助力营和创客体验营,提高创客空间在高校大学生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通过适当降低创客空间准入门槛,增强高校创客空间的包容性,吸引各类专业学生的参与,使高校创客空间的参与者在性别、专业背景和知识技能方面更具有异质性。其次,有针对性地将STEAM教育元素与创客空间制作文化进行有机整合,融艺术体验、科学知识和人文价值于创客制品设计中,激发学生参与创客空间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再次,最大程度增加创客空间的开放时间,鼓励不同创客空间之间开展跨学科团队活动,最大限度实现校内及校际创客空间资源的共享共用[34]。

第三,加强安全管控,优化运行监控。借鉴和引入HEMI高校在创客空间安全运行方面所采用的安全控制链技术,根据国内高校创客空间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设计,将安全控制贯穿到访问权限、设备培训、资格认证、项目制作等创客空间运行全流程环节中,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用户设计分级化的安全培训任务,并针对每一类别安全培训提出不同的考核方式和标准。充分发挥各类数据(访问数据、人员数据、设备数据、资金数据、外部产出数据等)在创客空间运行监控和绩效评估方面的优势,借助数据挖掘和信息可视化等技术,实时监控和评估创客空间人员和设备的具体运行情况,实时排查空间中存在的异常运行情况,提高创客空间运行效率。

第四,提供运行支持,实现外部对接。在提供运行支持方面,高校除了为创客空间提供相应的物理空间,还应搭建为实践提供相关服务支撑的虚拟空间,形成虚实融合、虚实互动的升级版创客空间。由此实现创客空间活动在时间、空间、方式三个维度上的整合[35]。时间上,实现空间外实践与空间内实践整合,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结合;空间上,实现跨越虚实空间的混合式创客实践,线下物理空间和线上虚拟空间融合;方式上,实现个体创作和群体互动、协作的整合。实现外部对接,一方面是指高校可以尝试将创客空间活动与相关专业课程进行对接,二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形成点面结合的多样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36];另一方面是指学校协助创客空间与外部实体进行各种信息及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对外建立产业接口、资金接口和服务接口,将创客活动成果与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匹配,助力大学生将创客活动转化为创业实践。

猜你喜欢
创客空间培训
会议·培训
空间是什么?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创享空间
会议·培训
校园创客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创客,你是什么段位?
创客时代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