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声一呼真妙解

2021-04-16 05:05郑学富
月读 2021年3期
关键词:石涛琴声绘画

郑学富

关于“牛”的成语有很多,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对牛弹琴”了。这个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多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反其意而用之,创作出一幅流传千古的名画《对牛弹琴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可谓意境深邃,寓意深远。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一篇《画语录》,几乎成为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美学史的压卷之作。综观石涛一生的绘画作品,无论是寻丈巨制,还是尺页小品,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气息,观之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晚年,石涛的绘画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对牛弹琴图》正是石涛晚年的重要作品,其画面简约,仅一士、一琴、一牛而已。一高士正面而坐,目视前方,神情静穆,手抚琴弦;一玄牛面向高士而卧,全神贯注,侧耳倾听,如痴似醉。背景空旷,似琴声萦绕其上,余音袅袅。水墨绘就,浓淡相间,不着一色,笔墨洗练,构图奇险,大片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其上题跋和诗占据了大量版面,其中石濤和曹寅诗云:“牛声一呼真妙解,牛角岂无书卷在。世言不可污牛口,琴声如何动牛慨。此时一扫不复弹,玄牛大笑有谁尔。牛也不屑学人语,默默无闻大涤子。”和杨耑木诗云:“朝耕暮犊不知音,一弹弹入墨牛耳。牛便倾心寐破云,琴无声兮犹有闻。世上琴声尽说假,不如此牛听得真。听真听假聚复散,琴声如暮牛如旦。牛叫知音切莫弹,此调一曲琴先烂。”读石涛的和诗,让人感觉到此画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中国画强调写意,表现的是气韵、境界。南朝宋画家王微在《叙画》中说:“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文心雕龙》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这就是一代代中国文人孜孜以求的完美人格。纵观中国艺术,包括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凡能流传于世且能称其为经典者,其背后体现的均是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对牛弹琴图》所传达的画外之音就是石涛的心境和精神,这与他曲折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石涛绘《对牛弹琴图》

作为“ 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俗姓朱,是明太祖朱元璋从孙朱守谦的十一世孙、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本应过着富贵的生活,遗憾的是他生不逢时,出生在明朝灭亡之际。早年的石涛面对国亡家破,不得已削发为僧,遁入空门,这也注定了他崎岖的人生道路。

他登山临水,云游四方,足迹达半个中国。“搜尽奇峰打草稿”,此段经历也为他的绘画事业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其艺术积淀深厚。人到中年,时来运转。1684年,康熙帝南巡驻跸南京,曾至名刹长干寺巡幸,召见石涛,石涛倍感荣幸。五年后(1689),康熙帝再次南巡,石涛于扬州平山堂恭迎圣驾,康熙帝居然当众呼出石涛之名,更使他受宠若惊,作诗云:“圣聪勿睹呼名字,草野重瞻万岁前。自愧羚羊无挂角,那能音吼说真传。”还署“臣僧元济”款绘制《海晏河清图》,并题诗进献给皇帝。

康熙的两次召见勾起了石涛的入仕欲望,当年秋,他来到北京,频频出入于王公贵族的高第深宅,绘画作诗赠给达官贵人,以求官场的一席之地。可是他的愿望落空了,于是写诗表明了自己此时凄楚哀婉的心情:“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169 2年的一个秋风萧瑟时节,51岁的石涛离开京城回到扬州,搭建一处大涤草堂,潜心于绘画艺术。

“ 对牛弹琴”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成语,石涛却“点石成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有人说《对牛弹琴图》反映出作者难遇知音和孤独落寞的心境。笔者认为恰恰相反,虽然石涛进京求仕,因没遇到“伯乐”而受挫,但从其交往经历和画的意境及题跋来看,他在艺术创作上和者众多。石涛37岁那年来到文人荟萃的南京,结识了许多文艺界名流,如鱼得水,与屈大均、孔尚任、龚贤、戴本孝、查士标、黄云等常有往来,这对其艺术境界的提升大有裨益。此时的石涛,笔墨挥洒自如,得心应手,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形成了恣肆洒脱的艺术风格;在绘画理论上也自成体系。即使在北京,他也结交了以操守清廉、为政有方而闻名于世的王骘和辅国将军博尔都等,创作了不少巨幛大幅作品。

再从《对牛弹琴图》中的题跋看,录有曹子清(即曹寅)盐使、杨耑木太史的原韵,顾维桢和曹、和杨的诗,以及石涛自己所作的和诗。曹子清是康熙帝信任的大臣,却把性情高傲的石涛引为一生知己,可见二人情谊之深厚。曹子清还为此画题诗,其中有“一笑云山杜德机,闭门自觅钟期子”之语。

石涛生前身后三百年,追捧者层出不穷,涌现出众多的“石粉”,如扬州八怪、张大千、傅抱石等名家皆是其崇拜者。齐白石称石涛“下笔谁敢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足见对石涛的推崇。

猜你喜欢
石涛琴声绘画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泉水滴答
倾听那琴声
可怕的琴声
悦耳的琴声
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
《苍松秋色》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