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与我们的时代

2021-04-16 05:08王德峰
记者观察 2021年4期
关键词:典籍境界理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递进叠加的速度越来越快,从千年、百年,缩短到有可能是十年。人们与阅读的关系也在不断变迁。读什么?怎么读?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选择。

人文经典是国学精髓的温床,是我们寻求智慧的捷径,因为特定的语境,它似乎离我们的时代有点远,但是每当打开书籍时,会发现似曾相识。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放进去,这是阅读经典的一把钥匙。本文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德峰对于“经典阅读与我们的时代”这一主题的认知与理解。

阅读经典就是在阅读自己的生命感受

阅读经典并不是找知识,我们和经典的关系不是和物理教科书的关系,不是和计算机教程的关系,而是在阅读自己的生活,阅读自己的生命感受。

不读自己的生命感受可以吗?当然也可以活下去,但面对不了痛苦。所以,当我们阅读经典的时候,是把我们本已有的,但是零星的、散漫的,不同境界的生命感受提升为生命境界,一旦生命境界形成,智慧自然就来了。

如果一部经典中,某些话你不懂,没关系,先放着,因为你此时尚缺乏相关的生命感受。凡是你读懂的,那叫会心一笑,深得吾心,那就是你这种生命感受得到提高了。你把这种生命感受拿出来翻捡过了,并且它引领你上升为生命境界。

你的生命感受让你比较亲近道家,他的命运体验让他比较亲近儒家,这都有可能,每个人会有自己的选择。所以经典不是外部的客观知识,它在不断启迪我们的心灵,是我们心中潜伏的东西的展现。它展现得恢宏、阔达、深远,那你的心灵就得到了充分的滋养,这就是我们和经典的真实关系。心灵的恢宏、阔达、深远为什么重要?当我们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命运的抉择,你会用什么方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拿一张白纸,分为左栏和右栏,根据你的知识和经验,左边一栏写上往左边这条路走的话利有多少条弊有多少条,右边一栏写上往右边走的话利有多少弊有多少,然后做一个理性的计算,哪条路利多弊少,就走哪条路,是不是可能用这种方法来做出重大的决定?就我个人来讲,我碰到过几次命运的抉择,我知道抉择是不可能通过理性的计算来完成的。这时候头脑的理性、以往的知识积累都帮助不了我们。也许我认识到我必须往这条路走,尽管就我的知识和经验判断这条路上没有利全是弊,但我明白这是我应当走的路,我就坚决走下去,一个重大的决定就做好了。那叫山穷水复疑无路,结果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命运抉择的重大关头我们依靠的不是头脑的力量,而是心灵的力量。在这里不是科学出现了,而是艺术出现了,是哲学的智慧出现了。所以我们要为人生做好心灵准备,这种准备是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来获得的。

让经典思想来回答当代问题

我们身上都有孔子的影子。尽管我们懂那么多的数理化,乃至整个西方的哲学,但孔子还在我们身上。

比方说,我们的汉语系统里有诸如“觉悟”“因果”“心心相映”,这些词都是佛学来到中国之后产生的。这些词被我们言说,也就参与了我们民族对世界的基本理解和人生态度的形成。所以说中国的儒道佛三家的经典,不是西方外来的陌生的东西,而是我们自己的亲身感受,这一点是非常基本的。经典怎样存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对经典应该持何种态度?不是尊重,而应是热爱,让它在我们这个时代焕发出它应当有的生命力,能够让经典的思想来回答当代问题。

所以对于“国学热”,我觉得是应当欢迎的现象。另外,“国学热”要提高为另外一种目标,就是构筑经典。不要以为这个任务过分宏大,以至于我们无法胜任,这其实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经典活在每一个时代对其的重新解释里,就像贝多芬的音乐,我们如果能够听到最古老的贝多芬交响曲的指挥版本的话,会发现和今天我们指挥的差别非常大。这就是今天的人让贝多芬继续“活着”的方式,因为他有必要“活着”,因为他展现出来的思想、情感的境界,仍然是真理。所以在阅读经典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在经典面前跪下,那是单纯的、一味的崇敬和敬畏。我们站起来阅读经典,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回答当代的问题,所以我们热爱它。我们对一部经典和一部伟大的艺术品的最佳态度不是崇敬,而是热爱。这是我们民族精神延续、生生不息的唯一方法。我们不能因为西方的真理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完全走向复古。

经典充满了被重新解释的可能性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乃是因为它充满了重新被解释的可能性。而那些算不上经典的作品,它们的意义是被定义了的,没办法再去解释它了,它说得太清楚、太具体、太教条了。经典不是教条,它富有生命力,它不朽。所以阅读经典方法的第一条,就是别把它当作一个完全确定了的知识来记忆,而是我们从中能体会到多少?这取决于我们的经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人生阶段,取决于我们生命感受的范围。也许我们的生命感受还是那么狭窄,所以大段的文字我们不能领会,但只要你领会一点点,就把已有的人生体会提升了,这就是一个重大的收获。第二点,阅读经典时我们要焕发想象力,要有这种思想的能力。这就是反思的判断力。康德认为这种反思的能力是伟大的天赋,这样说太严格了。其实反思的能力在后天也是可以训练的。我们通过艺术作品和人文典籍来培养反思的判断力,使我们心灵的另一种能力得到发挥。我一直强调一点,就是人类心智的最高能力不是理性。感性有很高的境界,它高于理性,那叫作“性灵”,是“性灵的力量”。

在经典的世界里面,我们的性灵得到了开启,也就是我们的想象力、哲学和感悟的能力得到了滋养和发挥。我们不能把性灵放到边上不去管它,让它慢慢枯竭,那我们就失去了创造力。所以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乃至非常技术性的专业,你仍然要关注人文经典。因为在专业领域,有时候也需要你有所创造、需要发挥想象力。曾经有个数学系主任就说,他遇到数学中最难的题目时是很开心的,因为他的想象力被唤起了。

打开被严格的逻辑思考所压抑的心灵

中国的人文典籍包含文学典籍、史学典籍和哲学典籍,尤其中国的哲学典籍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中国的哲学看不到严格的逻辑推论,在庄子、老子的作品里是读不到这种东西的,反而读到的是文学。读庄子的《逍遥游》,你不仅是好像读一个很生动的形象,还焕发起极广阔的想象。文学的经典就更是如此了。我们借助形象在感悟人生,打开人生的境界。这件事情是那么美好,它不是要求我们紧张地思考,而是要求我们亲切地体验,久而久之,我们的心中会有另一种发展方向,它长久地被严格的逻辑思考所压抑着。在阅读中国文学典籍的时候,这个方向就发展起来了,我们便潇洒起来了,心胸更为开阔,有一种比较自由自在的心态。

我小时候虽然非常喜欢文学,但注意的是辞藻的华丽、文辞组织的美妙及一些警策的句子。比如“人生自古伤离别”,比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以为这些甸子就代表了好的诗歌,后来才明白,其实更好的句子并不是警策和概括,更好的诗是打开了阔达的意境,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那才是阔达的意境。还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境界叫“沉郁”。后来我就懂了,诗贵沉郁。辛弃疾的“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不仅是警策而已,那是人生之境界。辛弃疾晚年潦倒,平生壮志未酬,在秋天的晚上盖着粗布的被子做了一个梦,梦醒过来,无限落寞。“眼前万里江山”一句,便把这无限酸楚的意境表现了出来,那就是沉郁。所以读诗,不在于读到关于人生的意义,而是读到对人生的最深刻体验、对命运的领会。艺术是打开一条路让我们领会真理,我们的心因此充实,得到滋养,我们能够体验和感悟人生,于是心灵就有了力量。这是经典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收获,是任何的学问、科学所无法取代的。

人文典籍是我们心灵栖息的家园

这个时代要求每个人去重新寻找他的意义。马克思曾说,“于是,个人只能在自己的灯光下思考哲学”。马克思用这句话来描写古希腊的晚期,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也是如此。

我们要重新去寻找,于是找到了经典。它不仅对于我们滋养心灵,发挥想象、直觉和感悟很重要,对我们安身立命也十分重要。西方文明不可能把它的理性规范植入到我们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让它安定下来。这件事情五四新文化运动想做,但最终没做成。我们可以遵从一个理性的规则,但不会把这个规则看成是安身立命的所在。这一点我们做不到。所以我们不得不返回到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中来,回到先秦的智慧里去,先返本,然后要開新。这就是我认识到的经典阅读与我们时代的关系。

猜你喜欢
典籍境界理性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出版的探索与思考
连连看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古代典籍分类中之事物分类法探源
最高境界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