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如何用好5年过渡期?

2021-04-16 05:08本刊编辑部
记者观察 2021年4期
关键词:县域城乡攻坚

本刊编辑部

《晋书》有载:“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我国自古以农为本,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重农固本也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血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也始终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回顾我们的党史、国史、民族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乎党、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根本性问题。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界点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三农”工作重心已发生历史性转移,迎来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新起点。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历史是靠人民去书写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里,只有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用好5年过渡期,努力拼搏、稳中求进,才可以谱写出“三农”发展的新篇章,为广大乡村绘就一幅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富春山居图”。

“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2012年,我国全面发起脱贫攻坚战。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全党全国全民8年的共同努力,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那么,脱贫攻坚战打赢了,下一步该做什么?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早已回答了这一问题,2020年4月,他在陕西考察时曾深刻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2020年年底,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面对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点,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和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部署了新发展阶段的“三农”工作,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明确信号:在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仍然极端重要,不可放松。

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处在两个一 百年交界点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因此文件既立足当前,突出年度性、时效性,部署好今年必须完成的任务,是管今年的“任务书”;也兼顾长远,着眼“十四五”开局,突出战略性、方向性,明确“十四五”时期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是管5年的“施工图”。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介绍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包括5部分26条,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个决不能,两个开好局起好步,一个全面加强”。

“两个决不能”,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决不能出问题、粮食安全决不能出问题。强调设立衔接过渡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两个开好局起好步”,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都要开好局起好步。农业现代化方面,突出部署解决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现代化方面,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部署一批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村消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点工程和行动。

“一个全面加强”则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对健全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正河认为,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到中央一号文件,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以清晰看到“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他说,“脱贫攻坚主要是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而乡村振兴的范围则更广,要求环境、治理等方面全面发展,更具有战略性。”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巩固当前脱贫成果,是顺利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融合的关键和基础保障。巩固脱贫成果关系到脱贫攻坚能否顺利实现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巩固脱贫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水平。

乡村振兴是一个比脱贫攻坚范围更广的概念。二者有可借鉴之处,但又不能照搬照抄。例如,一些地区短板还很大。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和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差距还很大。例如,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辍学,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间仍有很大距离。

对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超强力度突出了县域,并在城乡统筹方面着墨不少。张正河说,“一个现代化、发达的国家不能有这么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实现脱贫之后,如何通过城乡要素流动和科学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这是乡村振兴的新课题。”

确保有效衔接,把握5年过渡期

乡村振兴正式接棒脱贫攻坚,这是一场马拉松,一跑就得十几年,因此有效衔接是关键。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做到扶上马送一程,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也提到:农村方面的工作重心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谈到有关农村脱贫问题时称,“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分层分类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是底线,也是隐患。

因此,政策调整必须以确保脱贫群众不大规模返贫为前提,合理把握优化调整的节奏、力度和时限。如脱贫攻坚期内,医疗扶贫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也出现了无病“病人”赖在医院过冬的个别现象,过渡期内可以考虑逐步调整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在提升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待遇的同时,将不属于低保户、特困户的脱贫户从超常规保障措施中移出来。

5年非常短暂,稍纵即逝。如何利用好这5年过渡期非常关键。否则一旦标准提高,或者新经济模式成型,农村地区还有被拉开差距的可能。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在中西部地区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支持。为配合这一政策,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提出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意在建设一批农业主导全产业链“链队”,全面助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农业强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涉農企业业态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备投资主体蠢蠢欲动;补贴加持与撬动金融和资本的力量推动,各级政府势在必行。

那么“链队”上的政、企、农有哪些机遇呢?如何借助这一机遇用好5年过渡期?山西大同云州给出了回答。作为中部曾经的深度贫困区,云州区自2018年脱贫摘帽后便走在了乡村振兴的前列,如今已是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云州素有“中国黄花之乡”的美誉,目前黄花种植面积已达到26万亩,年产值达9亿元,是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过去当地人并不想种黄花,主要原因是黄花产业存在“六怕”,即怕早、怕虫、怕前三年没收成、怕雨涝晒不干、怕缺少劳力采摘难、怕市场波动大。对此,云州区委、区政府把“一区一业一品牌”作为全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通过设立种植补贴、改善水利设施、统一种植保险、延长产业链条等手段,集中力量解决一村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加工销售难题,为黄花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了黄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其他已脱贫的地区来说,云州的案例或许能带来一些灵感。这些地区多在山区或缺水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少,不利于开展大规模种植,因此可以发展特色农业,只是在定位上需要琢磨。如果从不足看,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目前还没有具体措施。这或许是过渡期的特点,主要还是保持原来的力度、措施不变。不妨鼓励各地区像云州一样自主探索新的模式,形成真正可以有效衔接的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已脱贫地区在争取各类资源向本地区集聚的同时可以深挖本地资源,形成比较优势或特色,这是出路;开放合作,以本地资源换来更多资源,这是扩展发展机会;解放思想,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这是留住资源的重要保证;回归农业本质,将落后转化为生态优势,发展中高端特色农产品,这是拓展发展空间;加强社会和社区建设,完善社会功能,激发社会活力,让县域内所有人有归属感,大家在观念上、生活方式上处于相近水平,这是培育“主动意识”的持续工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直接关系到5亿多农民的幸福生活。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艰苦努力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有效衔接,不出疏漏,重中之重,任重道远。

城乡融合,棋眼在保留乡村特色

“十四五”时期,城乡融合发展是重塑新时代下城乡关系的总纲领,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其制度保障就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目前,城乡融合战略最本质的改变是将城乡关系从过往的“以城带乡”转变为“城乡融合”,把城乡放在了对等的战略关系下,承认城乡的发展差异,从而实现城乡之间的价值互补。“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唐仁健说,要推动把县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布局,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分级分层解决不同问题,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统筹配置。

农村要有农村的样子。没有了乡村特色风貌,便是一个个零散的小城镇,依然不会吸引人、留住人。村庄建设规划必须尊重现状,在现有基础上开展,不能都推倒重来,搞大拆大建。要加强村庄建筑风貌引导,不搞千村一面,注重保留乡土味道,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城乡融合,棋眼在乡村。也就是说城市有的,乡村也要有。全国农村目前有5亿多常住人口,他们享受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与县域内城镇居民有一定差距,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还存在不少短板。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近一半的村庄内道路没有实现硬化,3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使用卫生厕所,70%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尚未得到有效处理,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围绕建设更加宜居的现代乡村,中央一号文件有四大亮点:一是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有条件的地方逐渐普及公交车,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公交网络;二是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饮水安全问题应抓紧解决;三是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但要保留农户的柴锅,又见炊烟也很必要;四是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其中公共照明是就地城镇化的标志。具体措施主要在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方面着手。鉴于农村分散化的特点,提出不断集成服务,一个设施解决多个问题,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运营成本。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一直存在。自从村小撤销后,农村加速衰败,这次提出要“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足以表明对这方面的重视。农村需要朗朗的读书声,如果没有“耕读传家”这个特色,乡村会失色很多。

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已经转向电商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未来,沉睡在乡村的数以百万亿的生态资产价值将要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将是争夺的重点,农村消费既是“大蓝图”,也是下沉最后一公里的“大蛋糕”。但是不能照搬城市模式,否则成本太高、难以为继。未来城乡之间逐渐建成“双向物流体系”,依托国家骨干物流网络,让城乡产品在新的物流体系之间畅通。

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首先要发展县域经济。农村多在县域内,县域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才能带动乡镇和乡村发展。因此,要节制大城市规模,推进先进制造业尤其是涉农制造业向县域转移,以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要提高规划水平和公共治理水平,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

乡村振兴基础在建立造血功能,也需要外部输血。因为农村多在县域内,县级政府财政绝大多数为赤字状态,财政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如何在税收、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政府债券发行等方面进行改革,从积极_生和实用性两个方面着手,需要更多具体措施。

乡村建设没有终点,衡量的标准就是人们是否愿意留下来,是否能够吸引年轻人。乡村要有吸引人的地方,不一定谁都喜欢,但总有一群人向往之,那么便是成功的,便达到了固本培元的阶段目标。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光荣使命。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用好5年过渡期,把握城乡融合战略,农村就会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的‘曹春山居图”也将在华夏大地壮丽展开!

猜你喜欢
县域城乡攻坚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攻坚脱贫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