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钢
从长篇小说《行色慌张》(2002)到中短篇小说集《阁楼》(2020),仉立国(老长)一直在书写哈尔滨城市底层民众的凡俗生活。与阿成的《马尸的冬雨》、梁晓声的《人世间》、迟子建的《烟火漫卷》、孙且的《有一个地方叫偏脸子》等描写哈尔滨的作品不同,仉立国的小说地域色彩并不浓厚,他所写的是普通人的城市,而不是城市的历史大事件或现代化景观。有论者指出,“对那些长久定居于此的人来说,城市在一些不足为人道的细枝末节里”(张定浩《关于“城市小说”的札记》,《上海文化》2014年第11期)。仉立国所写的正是城市里难与人言的细节,他长期定居于哈尔滨,城市人生活的苦痛、压力、无奈等情绪构成了他小说的主要内容。
读仉立国小说的第一感觉是压抑。小说集《阁楼》的第一篇《死亡证明》中,球子的死疑点重重,如果按流行的罪案剧的思路,大致会是家属申诉,警方侦破案件,最终发现球子并非自杀,而是他杀。但《死亡证明》所要探究的重点并不在球子的死因,而在于普通百姓开具死亡证明的拉扯过程。如果老康最初顺应警方的要求,承认弟弟是自杀,那便没有后来的诸多麻烦。而一旦他质疑警方的权威,他便要面临“死都死不起”的困境。对权力机构的一再推诿,老康尽管“两眼已火光四溅,却奈何不了严严关上的屋门”,最终只能把气撒在公交车上,为了一点小摩擦跟别人大打出手。死无葬身之地的球子让笔者想到梁鸿的《出梁庄记》中的军哥,他们都是死无证明的底层人,所不同的是老康想为弟弟开具死亡证明而不可得,兴哥则是为了继续领弟弟的低保、种弟弟的地而不去认领尸首,证明死亡。虽然亲人的态度不尽一致,但死者无法安息的悲剧却是相似的。
生活的压抑和无奈在《残年》中表现得更为强烈。如果说《死亡证明》中还残存着一点盲目的火气,那么到《残年》里这点火气也消失殆尽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小说是记载人在城市中慢慢老去的小说,以生命的衰朽来承受时间的流逝。《残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这也是仉立国常用的一种视角。我们看到的是“他”乘坐公交车在城市里游荡,在人来人往的商场里闲逛,伴着电视节目入眠,外界的嘈杂更映衬出他老年生活的孤独冷清,他只是茫茫人海中一个无人在意的孤老头罢了。第三人称的旁观视角,一如时间,冷漠而又强大,让人无力反抗。“每天的日出对他而言早已没了多少意义,无非是对前一日的重复而已”,这是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悲伤。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并不是一个贫苦无依的老人。他有一份足以维生的退休金,有一套宽敞的住房,儿女双全,孙子也已长大成人,虽然老伴儿因病去世了,但又有人帮他介绍了一个老太太,这大概是会令大部分老年人羡慕的退休生活了。他之所以如此孤独,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私自利,觉得儿子没本事,害怕儿子抢占他的房子,便不让儿子搬过来跟他一起生活。对后找的老伴也是如此,他清醒地看到,“她之所以想找一个伴儿,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寻一个住处和赖以生存的人”,可是,“他更想依靠别人,凭什么让别人来依靠他呢”,正是这种过于重视物质利益的性格,造成了他老年生活的孤独。其实,时间的流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命的光和热随着年华老去而消散了。如果只想利己,不想利他的话,那“残年”不过是在等死而已。
面对这样苦涩、颓唐的悲剧人生,平凡的市民们怎样才能排遣生活的压抑和苦闷呢?如果说时间的流逝不能阻止的话,那么对生存空间的追求或许是排解苦闷的一种方式。《阁楼》的故事便是发生在一个相对宽阔的空间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房间这个意象在城市文学写作中频频出现,陈染的《私人生活》、盛可以的《留一个房间给你用》等作品都对城市人生活的房间进行了细腻的书写。在如今城市高房价的现实面前,拥有大面积的住房已成为一种奢侈,而阁楼这种户型能以较为低廉的价格享受充足的空间。但我们发现,宽敞的空间并没有给主人公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在一路走上自家房间的过程中,他仔细打量着楼下每一层的邻居,这一过程仿佛是一个押入牢房的人在观望狱友,整栋楼就像是一座牢笼,而阁楼不过是最深处的一间牢房。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障壁越来越坚固,《阁楼》里似乎有一种打破这种障壁的努力。孤独冷清的生活让主人公对楼下女邻居生出了莫名的欲望,他竟想制造厨房漏水来引起女邻居的注意。这是一种生活的压抑下产生的扭曲的欲望,这种欲望无论多么强烈,都无法带来心灵的满足。就如《遮蔽的阳光》中的情节,主人公对女同事充满了欲望,但当那个动人的躯体送到他面前时,他却无能为力。现代化方便快捷的城市生活,似乎使身体获得了自由发挥的巨大空间,但恰恰是在城市里,身体的无处安放感更加强烈。越努力描写欲望,身体的不在场感就越强,欲望写作也因此显得空洞、重复,最终无可避免地走向虚无。
总体看来,仉立国的小说集《阁楼》叙事细腻,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准确生动,对城市人压抑、无奈生活的描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的写作冷静而又节制,接近于“零度写作”,恰如巴尔扎克所言,他只是作为时代的书记员,他记录他知道的关于城市和生活的一切,但他不负责诊断。但在描写巨大的、看似不可抗拒的城市生活压力的同时,仉立国羞涩地把生活的诗意揉入作品之中,就像《哥们儿的阳台》里的那个画出的阳台,尽管情人对它嗤之以鼻,但它确实承载了一个美好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