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社会生态视角阐述〔*〕

2021-04-16 08:00
学术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文明

常 松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安徽 合肥 230053)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今理论界研究的热点,2020年7月28日—8月8日,通过中国知网高级检索,关键词和篇名都选择“生态文明”,论文发表时间选择2000年1月1日开始,查阅到11612篇中文期刊论文文献,利用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由图1(下页)可见,我国生态文明方面的年度发表论文数量具有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2008年和2013年,这是由于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召开,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将生态文明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通过论文的关键词和主题分析,我国生态文明方面的研究最相关的关键词依次为:“美丽中国”“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工业文明”“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制度”;从研究具体内容来看,“美丽中国”“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制度”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三大主题,理论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关系是重点分析的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具有辩证的关系,美丽中国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美丽中国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1〕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2〕以及加强对企业的监管〔3〕。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态文明,还要处理好国内生态建设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关系,〔4〕但是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生态技术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障。〔5〕新型城镇化过程必须满足生态文明要求,为达到这一目的,应该有序推进农业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户籍制度的改革,〔6〕但不能简单地以人口进城率评价城镇化水平。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环境保护科研水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7〕尤其是要引入对地方政府的生态业绩考核制度。〔8〕建立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是生态文明制度的创新,因此需要加大生态补偿力度。〔9〕生态文明制度主要包括环境保护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态修复制度和环保责任制度。〔10〕目前重点需要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包括:自然资源权属制度、国家公园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和环保督察制度。〔11〕

图1 我国生态文明方面的年度发表论文数量趋势图

随着理论上和实践方面逐步发展,生态文明的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生态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思想提升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的、博大精深的内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仅是指自然生态层面的生态文明,还包括了个人及群体层面的生态文明、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和国家层面的生态文明等。理解生态文明要回归到生态学的基本特征,生态具有系统性、平衡性、可持续性等特征,本文利用科学生态学原理,深入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

一、自然生态层面的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

自然生态文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点,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选择。资本主义国家300多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造成了资源枯竭、自然生态危机,一系列全球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只有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护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才能充分保障各国人民的利益。依据自然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来源于生态系统内部高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自然生态是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就是保护人类本身,保护自然才能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含义就是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如何保护环境。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内容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居民环境友好意识、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倡导绿色生产及绿色消费。在环境友好型社会视域下,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做好各类环保制度的建设,这些制度包括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企业的环境信息报告制度等。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由传统的“经济建设型”政府模式转变为生态型政府。生态型政府也称为绿色政府或环境友好型政府,“它是指能够将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作为其基本理念,将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作为其基本目标,并能够将这种理念与目标渗透与贯穿到政府制度与行为等诸方面之中去的政府。”〔12〕既要追求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又要追求人与自然的能动性和谐,并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即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13〕的协调统一。生态型政府以恢复与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为基本职能和根本目标,致力于追求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的政府组织。这种赋予了新型内涵的“生态型政府”组织,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不是单一地追求经济效益指标,而是追求人类与环境互利共存的目标;生态型政府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协作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个必须的条件。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党中央从公益角度出发,统一领导、组织和监督,中央政府强而有力,各地方政府相互协作,这些都是我国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优势。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十七大报告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如果不能实现生态政府职能,利益受损的是公众和人民群众利益,同时会造成区域发展不公平、不同收入群体之间不公平等。生态型政府的构建是落实政府生态责任的必然要求,具有其客观的现实依据。生态型政府必须具有四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是科学决策能力,尤其是生态环境政策的制定;其次是执行政策能力,通过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干预人类社会在自然界的活动;第三是利益协调能力,地方政府总有袒护地方企业的利益冲动,各个地方政府之间发生利益的冲突,这就需要以生态政府的追求目标来统一协调,最后是危机管理能力,尤其是生态危机的处置管理能力。

科学技术体系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保障,环境友好型科技主要包括清洁能源科技、绿色加工生产科技和环境监测科技。〔14〕清洁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等,这些能源的使用降低了人们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依赖,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绿色加工生产从源头上合理地使用自然资源,生产过程减少废物的排放;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同时可以预防环境污染,监测水质、土壤、大气等环境因子,评定环境真实情况。

生产者要转变生产方式,发展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对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实施监控,监控指标主要为资源利用率和废物排放的数值,同时改进工业园区设计。近年来,清洁生产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清洁生产是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要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清洁生产以预防为主,把污染从源头消灭,目标是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传统粗放生产方式资源浪费严重,且采用末端治理的方法,等到污染形成后再想办法治理,这样的治理成本高,治理难度大,而且危害已经形成,难以彻底治理。要做到以预防为主,必须选择合适的项目、创新工艺技术、采用先进的设备等。制定和完善清洁生产的专项法规是落实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统一起来,增大执法力度,提升企业落实清洁生产的动力。行政管理执法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要充分发展以市场为主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信息系统。

解决环境问题、消除生态危机不仅要从科学技术、清洁生产、制度规范和约束等方面作出努力,而且更要实现消费过程的生态化和可持续性。要鼓励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消费者要自觉做到适度消费,抵制消费破坏环境的产品,优先消费节约能源、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消费者的选择向生产领域发出绿色消费信号,促进企业清洁技术应用,生产出更多环境友好型的产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环境保护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落实节约消费的理念。

二、群体层面的生态文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

现代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个体不能作为生存和进化的单位,生态系统以群体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采用现代生态学这个原理分析我国人类社会生态,则要求公民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而不能过分强调个人的私利。从科学生态学角度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社会主义集体观在思想内涵方面具有辩证统一性。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不仅要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15〕传统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注重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年代主要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将人的解放作为最高目标,因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薄弱化。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两大关系的和谐统一,我们应该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要理解社会主义集体观与生态文明思想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态文明视域下,社会主义集体观与生态集体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集体观不仅符合科学生态学关于群体的认识,还具有马克思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学等方面的学理依据,马克思哲学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16〕可见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将人类史和自然史看作一个整体,人类不同团体的协作、分工、生产、消费等构成人类社会,才能实现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道法自然,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征服自然、过度开采从而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中国古代就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生态集体观的意识。

集体主义的内涵在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原始社会的部落群体是集体主义最初级表现,在原始社会,生产技术和工具落后,个人无法在自然中生存,人类是依靠部落群体来抵御自然界的风险。原始社会的人类还带着较多的动物属性,从进化历史来看,灵长类动物都是属于群居动物,所以原始社会的部落群体既是人类本性的体现,也是社会生活所迫;在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集体主义被统治阶级的个人主义和统治集团利益所代替;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全体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提倡集体主义才能维护每一个人利益,只有通过集体主义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社会主义阶段提倡集体主义也是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集体主义的体现和保障,我们要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和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同时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形成社会主义的经济繁荣,集体主义价值观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唯一追求目的,最终导致穷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经济成果分配不公。我国现阶段倡导的集体主义并不是完全否定个体主义和个人发展,只要个人的行为不妨碍集体的利益,个人的利益将得到充分的保护,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17〕

进一步完善我国现阶段集体主义价值观涉及多方面问题,例如舆论监督、利益分配制度和法律约束等,其中完善利益分配制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少数团体聚集了较多的财富,长期这样下去,违背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不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协调各社会团体的利益和分配制度的运行,关键还是要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出发,明确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三、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和谐社会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引入了生态学的概念,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这种稳定性来源于生态系统中各个群体或种群的复杂关系,种群内部个体间具有竞争和互助的关系,种群之间具有依赖、竞争、互生、共生等关系,由于自然选择作用,生态系统只有协调好这些关系,才能在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人类社会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本质上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以及社会内部诸要素之间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习总书记的这段论述清晰地表达了社会生态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自然界内部”可以理解为自然生态系统,“人与人、人与社会”指的就是社会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就是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动态中的平衡”达到和谐社会。

人类社会存在各种职业团体、利益团体等,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管理者,只有协调好各类团体的关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推动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角下,从社会层面来说,和谐社会就是处理好党和群众关系、各类居民团体的关系、各行业的关系等,促进我国各项事业和谐繁荣。处理好各类社会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以及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群关系关系到执政党的生存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党群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随着新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经济发展不协调,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党群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18〕现在党群关系尚存在待改进的地方,例如党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够、部分领导与群众不时发生冲突、少数党员干部腐败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19〕党为人民办实事,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感。坚决惩治腐败分子,切实保障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的关系,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完善民主协商制度,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民主协商制度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民主协商平台、配套的民主协商制度、建设民主协商委员的队伍等措施。

但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态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在社会生态系统中,人类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人类不仅仅主动地适应自然,还会积极地改造自然。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确定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而存在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在我国,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行为文明,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居民消费模式;发展生态制度文明,是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各种关系的规则规范,它以对生态的保护和合理使用为宗旨。

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健康运行的前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经济繁荣、全面脱贫奔小康依赖于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而经济繁荣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命运,所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和谐社会将成为空中楼阁。和谐社会中各个社会团体、利益集团之间是稳定和谐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各个利益团体既是劳动者又是劳动成果的享受者,各个利益团体作为劳动者参与创造财富,由于处于和谐的环境,各个劳动者之间有效地分工和合作,创造财富的效率更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还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调整收入分配等。

和谐社会是法治化的社会,和谐社会中各个利益团体总体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并不意味着各个利益团体之间就没有竞争、对抗甚至不和谐的因素,事实上和谐社会中各个个体、团体之间充满了各种矛盾,这是由于我国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化解这种矛盾就要依靠法治,法律是和谐社会的保障,法律规定了和谐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法律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有序运转。法律还通过保障人权、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民主参与政治等方式间接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20〕

四、国家层面的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科学生态学角度,整个地球的生物和环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要做到全球生态保护,首先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引领了世界新秩序,超越了阶级阶层的限制,站在全人类的利益高度治理全球环境问题。〔21〕世界各国深入合作交流才能解决全球性问题,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环境治理的认识程度不同,需要适当的治理模式才能实现全球自然生态文明治理的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种全球环境治理的新模式。

只从全球环境保护及全球生态学的角度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世界各国就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一个个群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包含地球环境、生物生态,还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诸多方面综合治理,才能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2〕习总书记的论述明确表明,在人类共同体的系统下,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这正是共同体生态系统思想。基于共同体生态系统的认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内容,共同体生态系统是由生态链组成,每一个国家都是生态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国家之间是平等相待的伙伴关系,生态链中缺少任何一环,都会打破生态平衡,所以共同体生态是安全共享的,生态链中的群体之间做到和而不同、包容互惠才能维持生态利益共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共同体生态系统,共同体生态系统的内容包括全球自然生态、全人类社会活动和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几个最基本的条件:完善现有国际组织,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平台的建设和制定新的国际法。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来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使命主要就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来看,现有的国际法存在碎片化,不利于整体协同解决问题,争端仲裁机制遇到障碍,国际法难以执行。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同时又是国际上一个重要的大国,理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平台建设和新国际法制定方面有所作为,体现大国担当。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具体包括建立新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一致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三个方面的内容。〔23〕

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世界秩序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行的是各成员之间互惠、平等和共同繁荣。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世界秩序给世界带来灾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同时造成了各成员国间的严重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是以金融资本主导全球化,肆意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财富,金融资本的天然特征就是自身的增值,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国家之间矛盾和民族矛盾越来越剧烈。

“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24〕中国提倡和主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全人类的利益,国家与国家之间地位平等,践行多边主义,正如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特别致辞中所说,“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进一步加剧,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不利影响。需要进一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世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性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五、结 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仅是指自然生态的生态文明,还包括了另外三个层面的生态文明,即群体层面的生态文明、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和国家层面的生态文明,这几个层面的生态文明呈现递进的关系,且各个层面的生态文明相互作用。只有理解了各类生态文明的关系,才能高效有序地管理调控各项具体的工作。

本文提出了共同体生态文明的概念,是从生态学角度理解习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以前大多文献对人类文明共同体的研究往往从社会学、哲学的角度,如果从生态文明本身的角度,人类文明共同体应遵循的原则是合作共赢及互惠有利原则、和而不同及求同存异原则、大国担当及全球治理原则。首先,合作共赢及互惠有利原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是一个顶层设计的生态系统,但不是弱肉强食的自然生态,少数霸权主义国家推行强权政治,严重破坏了国际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类群体的互生及共生关系可以借鉴到人类的各类活动中,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是共同体生态中各国的正确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中国提出,中国将自身命运与世界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中国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将民族复兴大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同时并举;其次,和而不同及求同存异原则,就共同体生态本身而言,各国要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不同生态位组成互为有利的生态链,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差异、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各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世界各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共同理想,摈弃分歧、求同存异才能合作共赢;第三,大国担当及全球治理原则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社会责任,人类社会生态包含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共同体生态需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否则共同体生态不会自行运转,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并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共同理想共筑人类家园。中国作为GDP总量全球排名第二的国家,一贯倡导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担当更多责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也必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注释:

〔1〕段睿雨、王宇:《美丽乡村建设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年第26期。

〔2〕赵雯:《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经贸》2018年第27期。

〔3〕郝文欣、刘汉一:《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成逻辑》,《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4〕高宁:《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前线》2018年第9期。

〔5〕李恺:《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37-38页。

〔6〕王岐昌、原丕业、张明:《基于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中国储运》2019年第8期。

〔7〕化秋平:《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41-43页。

〔8〕杨美山、侯西安:《论新型城镇化大时代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9〕曹洪军、李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体系构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7期。

〔10〕成长春:《完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红旗文稿》2020年第5期。

〔11〕李小强:《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法理基础及其具体展开》,《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12〕黄爱宝:《全球环境治理与生态型政府构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14〕林琳:《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哲学思考》,东北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41页。

〔15〕耿步健:《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完善》,《求索》2010年第12期。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页。

〔17〕王建新:《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学习月刊》2012年第18期。

〔18〕王国飞、王贵花:《新时期党群关系问题的成因剖析》,《新西部(理论版)》2017年第1期。

〔19〕赵虹:《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党史文苑》2017年第24期。

〔20〕赵乘:《论和谐社会的法治化》,《山西青年》2019年第21期。

〔21〕兰露露、赵金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7期。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22页。

〔23〕赖俊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治理变革》,《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5期。

〔24〕《习近平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社,2019年4月28日。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文明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请文明演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漫说文明
命运秀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