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争艳 李正军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消化性溃疡(PU)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是指主要发生于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发病率占消化系统疾病的10%~13%〔1〕。出血是消化性溃疡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消化性溃疡诱发的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0%~80%,一般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止血,不仅会加重病情,严重者还可引起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3〕。现代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因子和保护因子失衡导致的,其中幽门螺杆菌、胃酸、胃蛋白酶是主要的损伤因子。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原因很多,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饮食不节制、嗜烟嗜酒、长期精神紧张等,均可诱发黏膜损伤因子强于保护因子,进而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在中医学方面,消化性溃疡属于“胃脘痛”“嘈杂”的范畴,而上消化道出血属于“呕血”“便血”的范畴,为血证。导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证型主要有胃热型、脾气虚型、脾阳虚型、阴虚型和气随血脱型,辨证施治可取得较佳的疗效〔4,5〕。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对胃热内盛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老年患者采用健胃止血合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该治疗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免疫球蛋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选取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科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6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患者经诊断均确诊为胃热内盛型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6〕,①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长期或反复发作,伴有头晕、乏力、心悸、口渴、尿少、血压下降,甚至晕厥等现象;②按压上腹部出现局限性压痛;③X线钡餐检查:硫酸钡溶液填充的溃疡部位呈圆形或椭圆形龛影,边缘整齐,炎性水肿呈环形透亮区;④有呕血或黑便史;⑤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⑥胃镜检查:急诊胃镜检查可见活动期溃疡并活动性出血。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和《实用中医消化病学》〔8〕,胃热内盛型:①胃脘灼烧胀痛;②呕血紫黯或咖啡色,甚则鲜红,有食物残渣,黑便;③口干口苦口臭;④嘈杂、嗳气、反酸;⑤舌红、苔薄黄;⑥脉滑数。纳入标准:①符合胃热内盛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②出血程度为轻~中度的消化性溃疡出血者;③年龄在60~80岁;④愿意接受中医、中药治疗者;⑤入院前未使用过任何止血药物;⑥入选患者均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胃热内盛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②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尤其是肝、肾、心、肺等脏器功能不全及凝血功能障碍者;③有精神障碍或精神病史者;④过敏体质或对试验用药组成成分过敏者;⑤其他原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者;⑥所用穴位皮肤感染或有皮肤病者;其中男88例,女72例;年龄60~78岁,平均(69.4±2.6)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中男46例,女34例,平均年龄(69.7±2.2)岁,平均病程(3.8±0.6)d;观察组中男42例,女38例,平均年龄(70.2±2.3)岁,平均病程(4.0±0.5)d。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补液、止血等常规处理,如患者出血量超过1 000 ml或血容量减少20%以上、血红蛋白低于70 g/L时,需进行输血。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止血药、抑酸药、胃黏膜保护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加用抗菌药进行治疗,具体为:氨甲苯酸0.2 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泮托拉唑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2次/d;西咪替丁0.2 g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续治疗7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胃止血合剂及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健胃止血合剂:大黄、黄连、佛手、白芍、仙鹤草、茜草等;250 ml/瓶,批准文号:甘药制字Z11012105,每次口服50 ml,2~3次/d。穴位贴敷:将生大黄6 g、黄芩6 g、黄连3 g、栀子6 g、丹皮6 g、仙鹤草10 g,按比例研为细末,用白醋调制成药膏,涂在穴位贴上,贴敷于足三里、公孙、膈俞、内关、内庭穴,每次贴敷6~8 h,连续治疗7 d。贴敷前,清洁穴位周围的皮肤;贴敷时,患者取平卧位,并注意观察贴敷部位是否有过敏等异常状况出现;贴敷后,清理局部皮肤,观察皮肤有无异样。嘱患者用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寒凉生冷、肥甘厚味、坚硬、过酸或易产酸食物及易阻遏气机的食物。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评价 痊愈:7 d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试验连续3 d呈阴性,出血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显效:7 d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试验显示~+,出血伴随症状有所改善;有效:7 d内吐血或黑便减少,大便潜血试验由强阳性转为~,出血伴随症状略有改善;无效:治疗7 d后仍旧出血,伴随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中医证候评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证候分级量化表,对呕血、黑便、胃疼、头晕、心悸等中医证候计算积分,每项积分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
1.3.3凝血功能检测 治疗前后,分别于每日清晨(7∶00~9∶00)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肝素抗凝,分离血浆,采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
1.3.4炎症因子检测 治疗前后,分别于每日清晨(7∶00~9∶00)取外周静脉血2 ml,肝素抗凝,离心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
1.3.5免疫球蛋白(Ig)检测 治疗前后,分别于每日清晨(7∶00~9∶00)取静脉血3 ml,肝素抗凝,离心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血清中IgA、IgG和IgM水平。
1.3.6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记录两组呕血频率、便血频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计算平均值。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n=80〕
2.2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呕血、黑便、胃疼、头晕、心悸的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呕血、黑便、胃疼、头晕、心悸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各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PT、APTT、TT、FIB、PL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TT、FIB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LT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CRP、TNF-α、IL-6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RP、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
2.5两组治疗前后Ig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IgA、IgG、IgM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IgA、IgG、IgM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IgA、IgG、IgM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Ig水平比较
2.6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呕血频率、便血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6。
表6 两组呕血、便血频率、止血及住院时间比较
消化性溃疡深度可达到或穿透黏膜肌层,主要发生于胃及十二指肠。周期性上腹疼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特征之一,还会出现反酸、胃灼热等临床症状。有数据显示,在我国,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10.3%~32.6%〔9〕。消化性溃疡易反复发作,长期发作的患者还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甚至癌变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10〕,其中消化道出血是导致消化性溃疡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占消化性溃疡住院病例的14%~67%,是消化内科的常见急症;而消化性溃疡出血又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一半以上〔11~13〕。
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其次是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大量分泌也是引起溃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消化性溃疡诊治的规范性加强,该病的发病率、住院率、死亡率均下降,但复发率、并发症,尤其是并发出血所致的住院率及死亡率仍不容忽视〔14〕。因此,如何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及致死率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医学上,消化性溃疡出血属于“呕血”“便血”的范畴,为血证,引起出血的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和血瘀〔15,16〕。导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证型主要有胃热型、脾气虚型、脾阳虚型、阴虚型和气随血脱型〔17~19〕,因此在治疗时,需辨证施治方可取得理想的疗效。中医治疗一直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无论何种治疗方式均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指导思想,在准确辩证的前提下选用合理的药物或治疗手段,方能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中所用健胃止血合剂主要由大黄、黄连、佛手、白芍、仙鹤草、茜草等中药组成,具有健脾燥湿止泻、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的功效。其中大黄味苦、性寒,归大肠、脾、胃经,具有泻热通便、凉血化瘀止血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及抑制细胞 DNA 合成,来抑制白介素的释放,进而调节免疫功能;大黄所含的有效成分儿茶素、没食子酸,可增强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作用,促进凝血。黄连苦寒,主泄中焦之火,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与大黄合用,可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出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小檗碱能缓解肠黏膜的炎症反应。仙鹤草味苦涩、性平,归心、肝经,有收敛止血、补虚、解毒、止痢、杀虫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仙鹤草可增强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干扰素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脾、肺三经,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可通过影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抑制 TNF-α合成及炎症细胞黏附、聚集,遏制炎症级联反应进一步扩大,减轻黏膜破坏,并能上调 IL-10 表达以减少促炎介质释放,从而改善免疫调节紊乱、抑制肠道局部炎症,促进溃疡愈合。茜草味苦、性寒,归肝经,有凉血止血、化瘀、通经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茜草可通过抗肝素作用而止血。佛手味甘、辛、苦,性温,入肝、脾、胃经,具有理气化痰、疏肝健脾、和胃止呕的功效。
穴位贴敷是中医治疗中一种独特的外治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历代医家对穴位贴敷都有过探索。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对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与临床经验更进行了系统总结;这与现代医学研究、开发的中药外用中经皮给药的方法有很大的相似性〔20,21〕。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传统医学经络十二皮部理论为基础,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穴位给药与经皮吸收的原理,让药物在特定部位吸收,并对腧穴经络产生刺激作用,以促进经络气血循环,调和脏腑功能气血,发挥药物疗效与腧穴循经功能的双重作用,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研究中穴位贴敷所用的中药材中黄芩、黄连、栀子苦寒,前二者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泄上、中焦之火,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主泄三焦之火;大黄泻热通便、利湿退黄,泄下焦火,还可凉血止血;丹皮清热活血、凉血散瘀;仙鹤草收敛止血。所贴穴位中足三里、内关穴和胃止呕;公孙穴为脾经穴,脾统血,又通冲脉,冲为血海,故可健脾止血;膈俞穴为血之会穴,取之理血宁血;内庭穴为足阳明胃经荥穴,可泄阳明之热。
本研究结果表明,健胃止血合剂联合穴位贴敷可有效减轻胃热内盛型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老年患者的出血情况,提高治愈率。
综上,胃热内盛型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老年患者给予健胃止血合剂配合穴位贴敷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增强凝血功能,减轻炎症,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具有理想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