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多体位MRI 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1-04-16 11:21徐伟善程永远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椎间隙椎管体位

徐伟善 程永远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普及,颈椎病症状就诊的越来越多,但颈椎退变程度多较轻,可塑性较强,颈椎病相关影像学表现多较为隐匿,常规颈椎磁共振成像对潜在的颈椎病相关表现检出较为困难,对临床治疗造成了困难。既往研究[1]中显示,腰椎动态多体位磁共振检查可以发现常规体位检查不能显示的潜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故本文联合临床和影像医师尝试采用颈椎多体位磁共振成像观察颈椎病患者颈椎椎管潜在的改变,从而探索更好的颈椎影像学检查方法,指导临床合理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12 月~2019 年7 月到本院就诊的颈椎病患者共30 例,其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龄23~50 岁,中位年龄46 岁;主要症状:颈肩背部酸胀疼痛、头痛、头晕。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前屈、后伸及中间自然位分次多体位磁共振成像检查。应用荷兰PHILIPS Achieva 1.5T 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采用线圈为脊柱专用表面线圈。扫描方位:冠状定位像定位,以矢状位T1WI 和T2WI 为主,配合轴位T2WI。序列参数如下: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 T2WI,反转时间(TR)3000 ms,重复时间(TE) 120 ms,视野(FOV) 250,6 个信号平均次数(NSA)采集;TSE T1WI,TR 400 ms,TE 8ms,FOV 250,4 个NSA 采集。层厚3.0 mm,间隔0.3 mm。采用自制固定厚度的泡沫塑料模型垫块调整患者的扫描位置,前屈后伸及中间自然位分次进行T2WI 矢状位扫描,模型形状与后颈部形状相吻合。首先行常规自然位置即中性位扫描,然后依次做后伸位及前屈位扫描。患者平躺在检查床上,精确摆位严格保证颈部左右对称,受试者脊柱中心线与扫描中心线一致,激光线中心定于受试者下颌角。前屈后伸角度尽量保持一致,患者能达到而又不引起明显不适感觉。所有患者的扫描体位均由同一人完成,以严格保证体位的同一性,尽量减少体位对椎间孔的影响。因扫描时间较长,扫描前详细向患者交待情况,取得其充分配合,以获得优良图像。由两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评价图像质量,选择受检者矢状位T2WI 为分析比较序列,评价其颈椎椎管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后伸位、前屈位颈椎C4~5椎间隙水平DSD 减少情况,测量颈椎中立位、前屈位及后伸位状态下C4~5椎间隙水平DS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 例患者中后伸位颈椎C4~5椎间隙水平DSD 减少21 例,前屈位颈椎C4~5椎间隙水平DSD 减少9 例。患者颈椎中立位、前屈位及后伸位状态下C4~5椎间隙水平DSD 分别为(8.3±1.2)、(8.6±1.6)、(7.8±1.3)mm,颈椎中立位状态下C4~5椎间隙水平DSD 与前屈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屈位状态下C4~5椎间隙水平DSD 大于后伸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图2,图3。

图1 自然位颈椎椎管及硬膜囊前后间隙

图2 前屈位颈椎椎管硬膜囊前间隙变窄

图3 后伸位颈椎椎管硬膜囊后间隙变窄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手机使用习惯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姿势不良、伏案工作学习时间过长,同时低头玩手机时间过长,这些都是造成颈椎病发病的原因。颈椎可塑性强的特点决定了颈椎病相关形态学改变较为轻微而隐匿,多以曲度和椎管变化为主,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常常不能发现潜在的颈椎曲度和椎管改变。

作者既往研究[2]显示,腰椎多体位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以发现常规体位检查不能显示的潜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本研究同样也验证了颈椎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中立位不能显示的潜在椎管狭窄。

颈椎椎管是一个由颈椎骨构成的立体、复杂、神经血管众多的结构,可向不同方向弯曲,有效保护颈髓的骨性管腔,单一方向的角度成像检查常无法满足临床需要[3]。颈椎各种退变因素可以改变椎管的空间结构,进而可造成脊髓、神经根或血管的受压或肌群的劳损[4]。临床试验表明[5],颈椎管狭窄是引发颈椎病的重要原因和基础之一,因而准确评价椎管有效矢状径的改变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颈椎病症状。既往有研究[6]显示,颈椎管矢径在伸屈运动时前屈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本研究结果显示,30 例患者中后伸位颈椎C4~5椎间隙水平DSD 减少21 例,前屈位颈椎C4~5椎间隙水平DSD 减少9 例。患者颈椎中立位、前屈位及后伸位状态下C4~5椎间隙水平DSD 分别为(8.3±1.2)、(8.6±1.6)、(7.8±1.3)mm,颈椎中立位状态下C4~5椎间隙水平DSD 与前屈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屈位状态下C4~5椎间隙水平DSD 大于后伸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伸位时硬膜囊后间隙狭窄度较中立位加重,分析可能因素为椎管的后壁结构如黄韧带增厚、椎小关节增生和滑移等也可在后伸运动时产生前压作用[7,8]。颈椎多体位运动如前屈、后伸及旋转等都可能造成或加剧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9]。X 线透视摄影虽然可以采取前屈后伸位摄片,但只能观察骨性结构[10]。传统的磁共振单一体位成像则仅能静态显示退变结构的形态而忽略了的动力学压迫,而多体位磁共振检查则突破了以上二种检查方式的局限性[11,12]。

综上所述,通过对颈椎病患者行多体位磁共振成像,有助于发现隐匿潜在的颈椎椎管变化情况,从而为临床医生的诊治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猜你喜欢
椎间隙椎管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