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社科知识普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021-04-16 01:17段小明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普知识社科社会科学

段小明,李 杰

宿州学院财务处,安徽宿州,234000

社科普及是以开发公众智力和提高公众素质为使命,利用灵活多样、不同载体的形式,实现科学成果推广、转化,促进社会文明向高层次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1-4]。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此推动了社科知识普及工作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定量与定性分析安徽省社科知识普及的影响因素,为社科普及知识的方法与路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 数据收集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安徽省社科普及现状进行调查,如普及渠道、普及内容、普及对象[5-6]等。通过腾讯QQ、微信等软件发放问卷收集数据,最终共收回问卷546份,其中有效问卷540份,统计分析问卷的结果。

对调查样本合理性进行多角度分析:依据地区分布分析,发现合肥地区样本的占比最多(达到13.21%),其次是阜阳和宿州(占比分别为7.46%和6.78%),其他地区的比重差异不大,占比在4%左右。按照性别比例分析,男性为45.28%,女性为54.72%,性别分布基本均匀。按职业分布分析,调查者中教师占比最多(18.3%),其次学生和事业单位从业者,占比分别为16%、14.8%,其他职业占比人数近似达到10%;按学历分布分析,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25%,本科学历人数占比28%,高中学历人数占比21%,初中学历人数占比15%,小学及以下学历人数占比11%。因此4种分布情况与实际情况相符,样本代表性较好。

2 安徽省社科知识普及现状

社会科学知识涉及面很广,不同类型的科普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同,居民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程度也不同。为了解安徽省社科知识普及现状,先从安徽省居民对各种科普知识的接触情况分析。利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安徽省居民对各类社会科学知识的接触较多,大多数的接触程度都大于3.5,说明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情况良好;其中均值最高的前3种社会科学知识是:出行安全、网络诈骗和医疗卫生;3种接触最少的社会科学知识是:生命奇迹、工业科技和天文地理。

表1 各类社会科学知识接触程度表

再对居民对社科知识普及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2中可以看出居民对获取科普知识满意程度均值是4.26,大于满意度区间的均值3.5,居民满意度较高,但是离最高值7还有一定在差距,说明安徽省社科普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2 获取科普知识满意表

3 社科知识普及成效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3.1 社科知识普及传播渠道统计分析

社科知识普及的传播渠道影响着社科知识的普及效果,研究从报刊、图书、计算机网络、科普馆接触培训、讲座等渠道分析,了解居民接触科普知识的途径。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可以得出:计算机网络是接触最多的一种渠道,其次为电视广播,同时其他类型渠道的接触程度占比不低于10%。因此直观上,各种科普知识的传播渠道的利用率差异不是非常大,提升个别传播渠道的利用率带来的提升效果不会太好。

为便于找出更好的方式,对众多渠道进行降维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7],得出方差解释如表3。

表3 方差解释表

从表3可知,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只有成分1、成分2,且这两个成分对全体原始变量的解释程度达60%,可考虑选取2个主成分,得到如下成分得分矩阵(表4)。从表4可以看出第1主成分对培训、讲座、专业人员咨询以及报刊、图书等解释较大,这几种都是现场实物类的渠道,可以把第一主成分命名为现场实物类。第二主成分对计算机网络解释最高,把第二主成分命名为互联网类。由此发现如想要快速、有效地提高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程度,可以加大社科知识普及在网络、电视广播等互联网上的传播比重,同时适当兼顾其他渠道的传播方式保证传播渠道的多样性,适当兼顾现场实物类的宣传。

表4 成分得分矩阵

3.2 社科知识普及内容统计分析

社科知识普及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社科知识的储备,帮助居民更好的生活[8]。而社科知识普及的内容是直接影响社科普及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内容的居民接受程度及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果:居民接受与满意度都较大的知识类型是食品安全,其次是医疗卫生和出行安全,最小的是人体奥秘和生命奇迹。直观上可以看出如要增加社科知识普及的效果,可以考虑针对居民的接受与满意度适当加大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和出行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传播。同时各类普及知识均值的差异不大,故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自变量间的相关性太高,不适合进行普通线性回归,故考虑利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建立回归模型。从表5可以看出,大于1的特征根有2个,前两个成分对总体的解释也达到了76.125%。所以可以考虑选取前两个主成分,得到表6的主成分矩阵。

表5 回归模型总方差表

表6 成分矩阵

以x1~x14以此表示食品安全知识、政策法规等变量,根据表5和表6可以得到主成分的表达式如下:

F1=0.26x1+0.3x2+0.3x3+0.3x4+0.27x5+0.28x6+0.28x7+0.24x8+0.18x9+0.3x10+0.25x11+0.25x12+0.26x13+0.26x14

F2=0.24x1-0.06x2+0.21x3+0.15x4+0.11x5+0.31x6+0.22x7+0.12x8+0.36x9-0.16x10-0.34x11-0.43x12-0.33x13-0.37x14

以F1和F2为自变量,居民对社科知识普及内容接受与满意度为因变量y,建立回归方程。对建立的回归方程的系数进行t检验,发现自变量F2不显著,因此剔除F2,以F1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如下:

y=5.472+0.261×F1

进而得出:

y=5.472+0.07x1+0.08x2+0.08x3+0.08x4+0.07x5+0.07x6+0.07x7+0.06x8+0.05x9+0.08x10+0.06x11+0.07x12+0.07x13+0.07x14

从上述方程可以看出居民对于政策法规、绿色生活、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普及内容接受与满意度较高,可以考虑加大此类社科知识普及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居民对社科知识普及的关注度,从而增强社科知识普及的效果。

3.3 社科知识普及对象的统计分析

社科普及是向公众有效传播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理论成果的实践活动,在普及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普及对象的性别、文化程度等多种要素。面对不同的普及对象,所采用的普及内容以及接受渠道是必不同的,在分析社科知识普及效果的影响因素时需充分考虑到普及对象的差异性。

研究从性别、学历、职业、居住地、年龄等角度进行分析,寻找对普及效果的影响,采取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结果如表7显示,变量“性别”和“居住地”的显著性都大于0.1,说明“性别”和“居住地”对科学普及的影响不显著。变量“学历”的显著性值为0.032,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学历”对科学普及效果有显著影响,不同学历的人科普效果有显著差异。

表7 多因素方差分析表

再由图1可以看出高学历人群的普及效果要比低学历人群的普及效果要好。职业对应的显著性为0.095(<0.1),说明不同职业对科普效果是有一定影响的(图2),则进一步可以看出学生的普及效果均值最高,说明对学生的普及效果最好。

图1 不同学历科普效果均值比较

图2 不同职业科普效果均值比较

为研究变量“年龄”对科学普及效果是否有影响,运用计算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年龄与普及效果之间在相关系数为0.194,显著性检验的p值大于0.1,发现两者不存在相关关系,说明年龄的大小对科普效果影响不显著。

结合以上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对科普效果影响显著的因素只有学历和职业,其中学历影响程度更大,平均来说学历越高科普效果越好,而学生人群的科普效果要优于其他职业。进而在进行社科知识普及的传播时,应当充分考虑文化程度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文化程度进行不同类型的知识传播,对于高校的社科普及应加大普及力度。

4 结论与建议

社科普及工作的开展是发展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更是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迫切需要。研究从社科知识普及的传播渠道、普及内容以及普及对象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社科知识普及成效的因素。在对社科普及的传播渠道、普及内容以及普及对象分析中可以得出:在今后的社科普及工作中,多采用互联网类的传播渠道,拓宽网络社科知识普及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居民对社科知识普及的关注度。同时由于居民对于政策法规、绿色生活、社会保障等科普知识的接受和满意度要高于其他类型的科普知识,应加大相关知识的普及。再者,在今后普及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普及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职业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文化水平与职业进行不同类型的知识传播,加大各高校的社科知识的普及力度。

猜你喜欢
科普知识社科社会科学
社科成果展示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西安交通大学社科三刊简介
胎儿三维超声科普知识
关于痔疮防治的科普知识
我校首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MG动画短视频与气象科普知识传播研究
咱们班的科普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