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姣
图1 石瓢壶
茶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应用极广,并且在茶道文化影响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茶壶以陶瓷材质居多,其中以出产于宜兴的紫砂壶最为出名,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独一无二的实用性、精湛的做工以及多元的艺术设计与文化表达,使紫砂壶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当代最具活力的传统陶制茶壶。
图1“石瓢壶”的原型是经典的“曼生十八式”之一,八字形的壶身尤为独特,且具有文人韵味。此壶型历来多经名家模仿,衍生出非常多的类型,丰富了这一款式,足见“石瓢壶”的受欢迎程度。此件作品继承了石瓢之形,并结合了陶刻装饰,以表达艺术个性,传达出文化思想,这既是紫砂壶创作的个性化需求,也说明了“石瓢壶”这一壶型的艺术文化容纳能力。
创作以色彩较为深厚浓郁的红泥制成此壶,壶体表面呈大气深厚的紫红色,均匀细腻,极有中国古典韵味。泥料细腻温和,光洁明亮没有一丝瑕疵,在表面上形成温厚丰润的质感,更显纯朴温和,为作品打造出柔和内敛的气质。
这种色彩的泥料在紫砂壶制作中尤为常见,用此泥料制壶使作品具有明显的经典化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大吉,紫色象征高贵,紫红色的泥料不仅展示了紫砂泥的天然之美,也具中国文化品质,对于实现作品经典化有重要作用。
“石瓢”也称“石铫”,是一种有柄的吊子,相传最早由苏东坡开创,后为清代陈曼生所借鉴,制成了“石瓢壶”。“石瓢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八字形(或称金字塔形)的壶身,浑厚朴拙,尤为耐看,是极受人喜爱的一种款式。
这件作品的设计继承传统,将壶身打造为上窄下宽的梯形,壶身左右外撇对称,上下成比例对称,以保证壶身重心的稳定。创作对壶面的弧度进行了调整,使壶型趋于饱满圆润,有自己的特点。壶身外部线条一气呵成,流畅轻缓,没有僵硬之感,在刚柔并济间严守造型原则,气度非凡。壶身肩部短促利落,两侧线条与底部线条转折形成圆润的角,更显作品温和儒雅之气度,完成了对石瓢造型的精准表现,并具有自己的风格。
在壶底部镶嵌三只圆润的钉足,在壶底部构成一个三角,对稳定壶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圆形的壶盖平滑简约,覆盖在壶颈部轻巧灵便。壶盖中央是桥梁形状的壶钮,弧度优美,左右对称,中间的圆孔为人们使用提供了便利。值得注意的是壶钮线条与壶身两侧线条的连续感,使壶体的外在线条更加统一和完整,加强了作品的精致感。利落简约的直嘴镶嵌在壶身一侧,上部线条与壶身肩部线条形成宽阔顺畅的夹角,下部线条则与壶身下部线条连为一体。壶嘴对侧的倒把线条柔和,自然形成一环形,与壶嘴、壶钮配合在壶身上部形成一个“隐形”的三角,稳定了壶身上部结构。作者对壶嘴、把手进行了细致地处理,以使壶体各处线条运行平稳,流畅自如。
“石瓢壶”中最具个性的部分在壶身处,在此运用了陶刻装饰,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工艺水准。陶刻是紫砂壶中非常经典的一种装饰技法,可将诗文绘画、自然人物等融入至壶中,以表达不同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对于彰显作品个性有重要的作用。
创作运用陶刻主要刻画的是人物,辅以文字配合,表达了作品的内涵。吉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壶中所装饰的就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神仙,以求其能保佑生活和顺,避开邪祟。神仙陶刻位于壶面中央,创作力求逼真传神,神仙体态魁梧健壮,怒目圆睁,表情威严,足以震慑一切邪魔。衣饰刻绘精致,纹路不尽相同,丰富又灵活,以烘托神仙的仙气。在神仙一侧有清晰的陶刻文字,曰“天下太平”,这不仅是个人的愿望,更是天下大同的和谐追求。与中国一向秉承的和谐理念相适应,提升了作品的格局,不使作品限定于民俗文化的表达,与新时代文化相接轨,同时也说明了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件“石瓢壶”在从经典走向个性化的过程中始终不忘传统,使经典“石瓢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综上所述,继承与创新是紫砂壶艺术发展的两大动力,手工艺人应以工匠精神为本,灵活运用各种紫砂壶工艺,使紫砂壶艺术走向更为多元开放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