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在地性的彝族地区城市设计策略初探
——以喜德县城市更新为例

2021-04-16 03:04:44ShuBo
华中建筑 2021年4期
关键词:老城肌理彝族

舒 波 | Shu Bo

张 阳 | Zhang Yang

张睿智 | Zhang Ruizhi

何洲历 | He Zhouli

肖凌志 | Xiao Lingzhi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发展正从传统的增量空间扩张向存量空间优化与重构转型[1]。但在长期的扩张型城市建设下,城市文脉特色由于缺乏对地域性要素的深入挖掘而逐渐淹没在快速同质化的浪潮里。如何通过系统的、有机的、渐进式的城市更新设计,推动城市拒绝平庸并重塑城市精神,成为了重要的时代命题。近年来中央对城市设计予以高度重视,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城市设计应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2]。

图1 失度的开发建设破坏了城市肌理

图2 城市空间结构梳理

“地方”概念最早于1947年由地理学者怀特提出,一个地区长期积累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人们对其产生认同感,使得该地区具有了“在地性”[3],城市地方特色通常包含隐形的城市精神气质、文化氛围和以城市山水环境、空间形态、建构筑物等为显性载体的视觉感受[4],因此,城市“在地性”内涵通常以城市肌理、城市风貌、城市开放空间等物质实体所承载的市民生活、习俗、人文风情等非物质形体得以表达。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城市“在地性”进行了更具体的思考,陈志龙等通过保留旧的城市轴线以延续城市文脉,并开辟新的城市轴线以发展和完善城市空间[5];李兴钢等以研究传统素材构建城市场所精神营造,通过空间叙事实现“宅园合一”与“理想居所”的诗意融合,探讨北京老城的可能性[6];毛刚等以民族特色文化为切入点,探索延续稻城城市文脉、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竞争力的城市设计方法策略[3]。总体看来,目前学界关于城市“在地性”研究具有一定深度,但有关民族地区的城市设计研究和规划实践较少,对实施路径的相关研究尚待深入。

图3 重塑城市肌理格局

喜德县作为距离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最近的彝族自治县,是彝语之乡,但当下老城面貌呈现陈旧、杂乱、无序等问题,城市环境亟待改善。因此,从“在地性”视角出发研究如何更新喜德老城的城市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项目背景

1.1 自然背景

喜德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地处大凉山与小相岭间。其地理环境特点突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多山。老城全域海拔多在1800~2000m,从坡度来看,城市建设区域大部分处于城市适宜建设区内,仅有两侧的乡村聚落区处于坡度较大的范围。多山高海拔的地理环境铸就了喜德顺山就势的城市格局,建筑群顺应山体坡地形态由山脚顺势而上,沿着山脊舒展开来,其轮廓与山势相吻合,浑然天成。

喜德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孕育了“负阴抱阳”的城市山水格局,南、北山郊野公园环抱喜德县城,孙水河绕城而过,突出的生态禀赋深刻影响着喜德城市的“当地社会现实”。在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彝族先民就地取材,顺应自然并改造环境,其传统的乡村建造体系形成了“前堂后室”的点式建筑平面格局以及以“梯田稻作”、“晾谷晒台”为主的生态聚落格局。

1.2 人文背景

久远的历史和封闭的自然社会环境培育出彝族独特的地域文化,深刻影响着“彝语之乡”喜德的城市格局、建筑风貌和居民日常生活。以“灵物崇拜”为主的民间教化影响着彝族先民建造家园的策略,造就了彝族仿生象物的城市格局,还促成了彝族特有的建筑色彩和装饰风格的诞生。而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彝族文化还贯穿于聚落选址、房屋布局、空间建构等城市营造的全过程,可以说,喜德的文化语境引导着其建筑语言的物化与发展,并通过在人群中记忆的延续塑造了城市空间节点,强化了公共空间和城市地标。

2 现状问题

2.1 城市肌理杂乱,生态环境脆弱

对自然环境的应答是“在地性”设计的首要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于地形地貌的呼应和与生态环境的融合。

喜德老城属于典型的“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城市,宋代以来,喜德逐渐形成了以环城东路为中心,契合地形沿扇形展开的街区肌理,素有“扇城”之称。喜德老城在历史变迁中,遵循着“中轴引导、有机联系、契合地形、扇形展开”的规律,这也可视作喜德老城的城市形态基因,它在无形中控制着城市的街巷肌理,成为喜德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原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大致保留了扇形的空间形态和依山就势的城市布局,由于喜德老城内新的建筑类型不断“嵌入”传统肌理中,失度的开发导致城市肌理日趋碎片化,高密度、低质量、环境条件较差的街区及建筑现状在破坏整体序列感的同时,也愈发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图1)。

同时喜德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与自然环境割裂的问题,大规模铺开的城市建设用地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导致整体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这其中生态敏感性较高的林地情况堪忧,城市绿地尤其是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的缺失严重。此外,绿地被分割严重,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未能形成连续的生态链条,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显著性低。

2.2 公共空间失活,本土需求脱节

目前,喜德县的公共空间多由建筑围合而成,缺乏整体规划考量。其形态普遍较为狭长,利用率较低。尤其是集中式高质量的公共空间缺乏,不仅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功能需求,其空间规模与环境质量也难以满足居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需求。而游憩空间、文化设施、垃圾收集点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全,开敞空间与避难设施不足,供水供电停车等基础设施配套有待升级,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喜德老城公共空间的使用。公共空间失活,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

2.3 传统文化缺位,地域特色丢失

喜德县隶属凉山彝族系,大小凉山如今已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划,而是一个包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符号,形成了以彝族文化为主的地域文化语境。这种场地的文化语境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传统建筑语言的物质表达和历史风俗文化的载体呈现。

在建筑语言上,彝族先民们借鉴吸收了四川地区常见的穿斗式建筑构架形式,结合本民族的生活特性发展出穿斗 架式彝族民居;在建筑色彩上因土地崇拜体现出尚黑传统,红黄二色则代表火与丰收。然而,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喜德的传统民居遭到破坏,不少历史建筑被拆除重建,取而代之的则是风格多样的现代建筑;此外,遗存的传统民居老化严重、居住条件较差。乏味的现代高楼与破旧的传统民居混杂,喜德整体建筑风貌恶化,其地域文化特色无从体现。

在文化载体上,一方面,作为文化显性载体的物质环境及空间形态向大城市看齐,在规划中缺少对城市肌理的延续、公共空间的保护,在建筑风格上缺少对传统文脉的继承表达与交融创新;另一方面,城市记忆、人文精神和传统氛围等文化基因的隐性载体在失去了显性载体的表达与传递后难以为继,集体记忆与实体环境之间存在落差,未能协调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关系,无法获得居民的归属感和情感共鸣,乡愁和集体记忆无处安放。

3 城市设计的方法与路径

为了保护老城城市本底和肌理脉络,再现彝族乡愁记忆与生活场景,将喜德建设成为“山水喜德、彝族老家”的城市名片,老城空间结构规划为“一心两轴,四带六区”(图 2)。在设计中突出具有文化代表性的邓公馆,将其作为城市的核心区,统筹城市整体风貌,形成“一心”;并将商业街与沿线分布有众多市政建筑和公共开放空间的中心街塑造成具有城市文化标志意义的老城纵横发展主轴;同时营造东沟、二道沟水体景观与成昆铁路带生态公园,引入商业、休闲娱乐设施,打造城市生态绿带;并依托山湖林田村的自然资源,结合老城原有功能布局、场地特征,以邓公馆为文化中心,向四方散射,形成“六区”。

3.1 老城肌理修补

通过肌理激发城市活力需要注重密度与尺度,多元与混合,时间与稳定三个要素,也即需着力控制城市道路网络尺度,有机联系城市不同要素与模块,避免大规模的拆迁与更新[7]。为了更好地保护城市原有肌理与自然有机属性,实现城市功能的差异互补与有效连接,彰显城市文化中心的核心价值,修补肌理中空白、残破的区域,设计对老城建筑采取“保、改、建”的治理措施:①保留邓公馆等历史文化建筑的文物属性,并对其原有风貌进行修复,以延续喜德城市文化特色;②整治改善片区大部分建筑并保留其建筑类型与完整的院落格局,提升建筑内部功能。对城市肌理各要素进行分解、提取,重新转换组合形成新的动线、庭院与公共院落等,以重组空间秩序(图3);③拆除重建房屋结构老化、风貌陈旧的建筑,疏通道路和绿化空间,植入城市功能配套,增强其公共服务能力。

3.2 地域文化传承融合与创新

喜德是闻名遐迩的彝族母语之乡、克智之乡、漆器之乡和美酒之乡,有着灿烂文化和渊源历史。而城市文脉的延续首先在于传承城市隐性文化的意义,同时在整体上反映其个性及特色,城市是通过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五个要素组成的庞大系统,它们在整体结构中能获得比单独出现更大的意义,城市文脉的延续也应是对这几个方面的总体把握[8]。

图4 铁路文化公园

图5 民俗文化广场

图6 城市客厅

图7 彝族文化中心

规划依托喜德老城特有的成昆铁路、区域色彩、中轴节点与标志,打造众多城市形象面,使各要素间相互支撑,共同实现喜德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融合与创新。在喜德成昆线穿城而过,构成了老城区一条别具特色的道路,为了提升沿线的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在此设计城市文化公园(图4),以发挥其休憩功能,同时增加公共空间汇聚人流,提升片区活力。彝族传统民居多为灰白主色调,配以木纹色,成为整体的色调风格,同时在细部点缀以黑红黄“三原色”。本次规划建筑墙面主体也沿用彝族色调风格,并通过分析每个街区的现状色彩,结合其具体使用功能及设计目标,选用建筑材料及色彩装饰等;中心街是老城的中轴线,是喜德最具象征和庆典意义的场所,规划在沿线打造民俗文化广场、城市客厅与彝族文化中心(图5~7)等城市节点与标志性建筑,设计积极利用现状基地条件与彝族传统文化元素塑造活跃的公共开放空间,形成中轴对称、气势恢宏的场面,并融入文化、体育、休闲功能,使其成为人们活动交流的中心,给彝族同胞的传统节日活动提供舞台,再现彝民乡愁记忆与生活场景。

3.3 重塑步行街巷生活

喜德老城在历史发展中以步行交通为主,因受现代机动化发展浪潮的影响,原有步行空间不断遭到侵犯,片区内交通网络阻断、无序,存在大量断头路、尽端路,街区缺乏社交活力。但老城街巷尺度宜人,贯穿分布于整个片区,仍具有良好的步行本底,为创造优质的步行生活体验提供了条件。

本次规划为了打造更多的步行空间,复兴传统街巷,激发城市活力,在沿街设计了商业景观和公共空间,并建立起可达性高、完整、多样化的道路交通网络,同时依据老城功能分区设计了慢行系统,让人们更好地体验喜德城市生态环境。规划首先疏通道路线性关系,打通断头路和尽端路,形成城市干道网络,并规范道路交叉口组织,保障交通安全,控制动态与静态交通关系,实现人车分流(图8);同时拆除部分与道路功能冲突的建筑,规范道路断面形式,增加绿化、小品等人行景观设施;慢行路径紧紧围绕老城区传统街巷邻里、水体景观与成昆铁路、传统彝族聚居村落形成步行空间体系,营造出休闲、舒适的生活空间,让人们能较好地体验彝族传统民俗与生活场景,同时在扇城两侧以山地原始公园为特色打造登山、骑行、步行的生态绿道,以健康、运动为主题(图9)。

3.4 营造生态开放空间

老城区的绿化景观以硬质铺装及少量绿植为主,多为自发生长而成,缺乏系统规划,需从体验性、功能性进行提升。规划依托老城空间节点、生态廊道系统与山水自然景观打造城市绿化交往空间,构建起望山看水的景观通廊,从而增强人们的生态体验感。设计充分尊重现状广场绿地,以人的活动热力为基础,形成城市核心节点和次要节点体系的广场、公园,并拓展街巷公共空间,提升环境质量;同时续水续林,在现有东沟、二道沟、铁路线等廊道构成的生态骨架基础上,打造特色水街与滨水休闲空间,营造开放的生态网络系统,进一步提升步行生态空间功能,改善城区生态环境本底;并将“扇城”两侧独有的山水林田自然景观引入城区,创造良好的观景体验(图10)。

图8 规划道路系统

图9 规划慢行系统

图10 城市绿化交往空间

结语

在当前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变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由于其独有的社会地域文化特征,决定了城市更新以挖掘在地性为宜,以反映其鲜明的地域生活与人文气质。本文通过探讨在地性的相关研究与规划实践,以彝语之乡——喜德作为彝族地区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以期得出在地城市设计可能的策略与路径。

在地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涵盖多维度的设计与运用,从本文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应主要着眼于以下几方面:①自然本体:深入挖掘与保护城市固有特质,如城市肌理、自然景观、文物建筑等,同时着力解决城市原生问题,扬其精华,摒其糟粕;②城市生活:应为居民的日常生活营造绿色、健康、便利、多元的公共交往场所与休闲出行空间,以激发城市活力,实现旧城复兴,让规划更好地扎根于城市本土之中;③文化语境: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需注重城市文脉、民族传统、集体记忆等的延续,让城市回归本土。

虽然在地性城市设计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民族地区,但它对自然、本土、场地的理解与实施策略可以为规划师们设计创作提供借鉴,并启发民族地区城市设计的相关研究与设计思路。

资料来源: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老城肌理彝族
老城旧影 永平门
红岩春秋(2022年11期)2022-05-30 16:00:02
彝族海菜腔
心声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36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少儿美术(2020年2期)2020-12-06 05:53:24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四川蚕业(2020年3期)2020-07-16 08:09:42
彝族荞粑粑
老城旧影·和平路
红岩春秋(2019年12期)2020-01-03 06:20:56
老城活力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2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感受肌理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民族学刊(2019年2期)2019-05-15 10: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