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亚停 孟 杰 何文广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曲阜 273165)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的确是一种抽象的真实存在。人们经常用时间词汇来标定或说明人类的活动,如“三年前她来到这儿求学,如果顺利,两年后将拿到博士学位”“他上个礼拜去北京参加了个学术会议,下个月还计划去欧洲演讲”等。不像人类拥有专门负责感知事物大小、颜色、形状、气味、味道、温度、质地等具体属性的感知器官,对于时间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人类没有专门的感知通道,那么我们是如何在大脑中对时间概念进行表征的呢?研究表明,人们常借用时空隐喻(time-spatial metaphor) 来表征时间,如使用“前/后”、“上/下”等空间方位来表示“过去/未来” (Evans,2013; Walker & Cooperrider,2016)。为了验证时间心理表征的空间现实性,Santiago,Lupiáñez,Pérez 和 Jesús Funes (2007)向被试呈现一些表示过去或未来的时间词汇,要求被试根据词汇的时间内容(如“过去”和“将来”)又快又准地做按键反应。实验任务分一致性条件和不一致性条件:一致性条件下,看到表示过去的词汇按左键,表示未来的词汇按右键;不一致性条件下,看到表示过去的词汇按右键,表示未来的词汇按左键。结果发现了显著的时空一致性效应 (time-space congruency effect),即一致性条件下的反应显著快于不一致性条件下的反应。为了进一步探究上述实验中发现的时空一致性效应是基于时间词汇层面的原因,还是由于时间加工中空间隐喻效应的影响,Weger 和 Pratt (2008) 选用 20 世纪初和 20 世纪末的流行演员作为实验材料,让被试判断该演员是在他们出生前流行还是在出生后流行。虽然这些实验材料没有明显地传达时间信息,但研究结果显示依然存在时空一致性效应,即刺激-反应相容时,被试反应较快。该结果说明时空一致性效应的出现是由于时间加工中空间隐喻效应的影响。时间加工中的空间隐喻效应不仅体现在单个词汇刺激认知方面,在句子层面研究者同样发现了显著的时空一致性效应。Urich 和 Maienborn (2010) 向被试呈现描述过去事件(如“莫娜和戴安娜昨晚通宵都在跳舞”)和未来事件(如“五分钟过后我们将在波恩下车”)的句子,实验条件同样分相容和不相容条件,发现相容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显著快于不相容条件。由于上述实验中都采取被试用左、 右手分别按对应的左、右键,因此一些学者提出时空一致性效应的出现也许是“反应方式”影响的结果,而不是由于时空隐喻效应。为此,他们使用类似的实验材料,但采取反应手和反应键交叉匹配的实验范式,即看到表示过去的时间刺激,用右手按左键;看到表示未来的刺激,用左手按右键。结果显示时空一致性效应受词汇指示的反应位置而不是反应按键位置的影响,据此研究者认为时空一致性效应的出现是由于时间加工中空间心理表征的影响 (Janczyk & Urich,2019 )。除却当前大量时间加工中左右反应实验范式外,研究者在前、 后反应实验范式下也发现了时空一致性效应。具体来说,被试对和未来有关的语言信息作朝前反应及对和过去有关的信息作朝后反应 (刺激和反应匹配条件)比不匹配条件下反应快 (Urich et al.,2012)。
总之,当前研究充分表明,借空间隐喻辅助时间心理表征广泛存在于多种语言背景下。Lakoff 和Johnson (1980) 认为隐喻是人类的思维方式之一。抽象概念是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机制得以表征的。较之于空间这一与知觉运动系统联系较为紧密的具体概念,时间概念较为抽象且无法用身体感知,时空隐喻就是用空间概念对时间概念进行映射,用空间概念的图示结构建构时间概念的内在逻辑结构,借助具体的空间信息表征抽象的时间概念。那么,时空之间是如何产生隐喻效应的呢? 隐喻效应发生的具体机制又如何? 命题表征符号理论认为,通过感知运动获得的较为具体的空间信息以及抽象的时间信息都以命题符号的形式存在于人类大脑中,并形成命题联结。当表征时间信息时,相应的时间概念节点就会被激活,该激活会沿着连线扩散至与之有关的空间概念节点,导致空间信息的激活。由于空间信息相对较为具体,易于感知,从而导致时空隐喻效应的发生(李金星,王振宏,2015)。命题表征符号理论属于第一代认知科学,主张信息以抽象符号的形式在大脑中实现表征和操作,期间不涉及感知运动系统。但后续研究表明,人类在加工诸如工具、动作、情绪、气味等言语材料时,有关脑区在激活的同时,相应的感知运动系统也有参与(Miller,Brookie,Wales,Wallace,& Kaup,2018)。对此,学界提出了具身认知理论 (embodied cognitive theory)。该理论认为,认知不仅仅是大脑内部抽象符号的运作,同时还涉及身体感知系统的参与,而且刺激信息的物理环境也发生着影响。总体来说,认知活动是“大脑、身体、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体现出鲜明的具身性、情境化和通道特异性 (Gunraj,Drumm-Hewitt,& Klin,2014; Santiago &Dlakens,2015)。根据该理论,时空隐喻效应的产生可能源于书写和阅读习惯。大部分文化背景下,人们习惯于从左至右、 从上到下的书写和阅读方式,长此以往,这种从左至右或从上到下的感知运动经验便和时间概念产生联系:左/上侧的运动和信息与较早的时间有关,右/下侧的运动和信息与较晚的时间有关。于是,人们在对时间进行表征时,往往把较早的时间表征为位于左或上方,而把较晚的时间表征为位于右或下方。该理论假设得到了跨文化研究的支持。来自阿拉伯语及其它从右至左书写语言背景下的研究表明,右映射过去时间,而左映射未来时间(Janczyk et al.,2019; Von Sobbe,Scheifele,Maienborn,& Ulrich,2019)。
虽然时空隐喻效应已获得大量研究的支持,且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对该效应进行解释,但目前该领域依然存在一些存有争议、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时空隐喻效应的出现是时空联合编码的结果还是任务实验范式的效应? 语言加工中时空隐喻效应的出现是一种自动化现象还是语义通达后心理模拟的结果?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拟采取启动和任务搜索联合范式,通过操纵刺激材料呈现的时间,考察时间词汇加工对空间任务搜索的影响。
启动范式是时空隐喻研究中常用的任务范式,不少研究选择时间信息或空间信息作为启动材料,都发现了时空隐喻效应 (吴念阳,徐凝婷,张琰,2010;Ulrich et al.,2012)。但已有研究的启动任务中往往把启动刺激和被试按键反应放在同一个反应窗口,使得刺激和按键反应可能发生交互影响。同时大部分已有研究对时间词汇的物理属性,如笔画数、词频、词长并没有做匹配处理,这些变量方面的差异性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时空隐喻效应的表现。为此,本研究拟采取启动-搜索联合任务实验范式,将启动刺激和空间任务反应分割在不同的实验窗口,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刺激和按键反应间的交互影响,还可以控制启动刺激物理属性差异带来的干扰。另外,语言加工中时空隐喻效应是否自动激活仍然存有争议。为探讨时空隐喻效应的激活机制,Ulrich 和Maienborn(2010)让被试就呈现的句子语义是否合理作判断,而不是就句子描述的时间做反应。按照他们的设想,如果时空隐喻效应可以自动激活,句子语义判断任务下被试依然会表现出时空一致性效应,即相容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间要显著短于不一致条件,但结果没有发现时空一致性效应。据此作者认为时空隐喻效应非自动激活,而应当是时间词汇语义提取之后,与空间信息联合编码的结果。还有研究使用隐含时间信息的刺激或事件 (Urich et al.,2012; Maienborn,Alex-Ruf,Eikmeier,& Ulrich,2015),结果同样没有支持时空隐喻效应的自动激活。但 Sell 和 Kaschak (2011) 通过让被试就嵌入小故事中的句子进行语义判断,而不就时间信息进行加工,则发现了时空隐喻效应,据此作者认为时间隐喻效应可以自动激活。时空隐喻效应是否可以自动激活姑且不论,我们认为上述探讨该现象的实验设计存在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将含有时间信息的材料呈现给被试,接着让被试就句子语义或词汇属性做判断,而后按键进行反应。这样设计的理念是,在进行句子语义合理性判断的同时,被试会就时间信息进行无意识加工。但问题是,被试在判断句子语义合理性时,是否会对句子中隐含的时间信息进行无意识加工? 由于相应研究没有就该问题进行分析,所以没有发现时空隐喻效应的原因也许是被试没有加工时间信息。为此,本研究通过操作时间刺激呈现的时间和任务要求,引导被试完成不同阈限水平的加工,进一步考察时空隐喻效应是否可以自动激活。
本研究包含两个实验,实验1 旨在探讨时间信息阈上加工水平时空间隐喻效应的表现。根据命题符号表征理论,阈上加工水平时被试对时间信息的语义有着充分的通达和提取,该信息经由扩散继而激活相应的空间信息,从而促使时空隐喻效应的发生。根据具身认知理论,词汇语义信息加工的同时,感知运动系统及其相应的神经基础会被自动激活,因而也会导致时空隐喻效应。实验2 旨在探讨时间信息阈下加工水平时空隐喻效应的表现。由于刺激呈现时间非常短暂,被试难以有效通达和激活时间信息的语义信息。根据命题符号表征理论,该任务条件下不应存在时空隐喻效应。根据具身认知理论,个体在习得时间、空间词汇时,大脑不仅完成了对词汇语义信息符号表征的处理,感知运动系统也逐渐与这些词汇间建立了自动化的联结。以后这些词汇呈现时,相应的感知运动系统会被自动激活。所以即使在阈下知觉加工水平,时间词汇的物理属性依然能诱发空间映射。
2.1.1 被试
曲阜师范大学40 名在校学生,其中男生7 名,女生 33 名 (M年龄=19.78 岁,SD=0.82),所有被试皆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不存在阅读障碍。
2.1.2 设计
采用2(启动词类型:表征过去的双字词/表征将来的双字词)×4(反应方向:上、下、左、右)×(反馈类型:一致/不一致)的三因素被试内设计。反馈类型是指被试在进行词汇再认任务时,需要判断该词与启动词是否一致,目的是使被试在实验中保持专注,保证对先前呈现的词汇进行充分加工。因变量为被试在目标搜索任务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2.1.3 材料
表征“过去”(例如“昨天”)和“将来”(例如“明天”)的双字词各20 个,加上20 个填充词汇共60 个词汇作为启动材料,反馈材料为另外60 个词汇,其中一半词汇与先前呈现的词汇相同,另一半则不同。另外请未参与实验的20 名在校大学生,采用5 点量表对启动材料进行熟悉度评定,其中“1”表示比较不熟悉,“5”表示较为熟悉。所有启动材料的熟悉度平均得分均超过4 分,且两类词汇间熟悉度不存在显著差异性(M过去=4.7,SD=0.66;M未来=4.75,SD=0.65;F(1,38)<1)。同时还就时间词汇与其隐含或表达的时间维度间的语义契合度做了7 点量表主观评定,其中“1”表示过去维度,“7”表示未来维度,统计结果显示两类词汇时间维度取向语义差异显著 (M过去=1.15,SD=0.37;M未来=5.95,SD=0.83;F(1,38)=11.93,p<0.01)。
2.1.4 仪器和程序
实验在隔音、隔光较好的心理学实验室进行,被试端坐在电脑显示屏前 (HP 21.5′ LCD,1,920×1,080 像素,60Hz 刷新率) 约 60cm。使用 EPrime 系统编程。具体流程如图1 所示:首先屏幕中央呈现500ms 的“+”注视点,随后在相同位置呈现300ms 的时间词汇启动刺激,接着呈现500ms 的掩蔽刺激“###”,然后在屏幕“上”“下”“左”“右”四个方位随机出现一个数字(三个方位出现数字“5”,一个方位出现数字“2”),被试需要又快又准地搜索数字“2”,并根据数字“2”的空间位置按键反应(共四种按键条件:在“上方”按“上键↑(8 键)”,在“下方”按“下键↓(2 键)”,在“左侧”按“左键←(4 键)”,在“右侧”按“右键→(6 键)”,实验前箭头预先贴好)。探测刺激在被试按键后消失,超过5000ms 不反应自动进入下一界面。接下来会在屏幕中央随机呈现反馈词,要求被试判断该词与之前呈现的启动词是否一致。一致按“Y”键,不一致按“N”键,超过 4000ms 不反应视为错误,自动进入下一试次(设置反馈的目的是确保被试认真阅读启动词,反馈结果不进入数据分析)。每个时间词随机出现5 次。正式实验之前,被试先进行10 个试次的练习以熟悉实验流程,结果不进行数据分析。
图1 实验流程图
采用 SPSS17.0 进行数据分析。因反应错误率超过20%,删除8 个被试的数据。剩余数据中,再删除错误反应试次及反应时超出2 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约 5%)。结果见表1。
反应时: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启动词的主效应不显著,F(1,29)<1,说明两类时间词汇在词汇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合乎实验对材料的要求。反应方向的主效应显著,F(3,87)=21.26,p<0.001,ηp2=0.42。下键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上、左、右键的反应时。启动词类型和反应方向的交互作用显著,F(3,87)=5.74,p<0.01,ηp2=0.17。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表征“过去”的词,左键的反应时(M=923ms)显著短于右键的反应时(M=990ms),F(3,87)=5.93,p<0.01,ηp2=0.18,上键的反应时 (M=974ms) 显著短于下键的反应时 (M=1179ms),F(3,87)=16.44,p<0.001,ηp2=0.31;对表征“将来”的词,右键的反应时(M=891ms)显著短于左键的反应时(M=1008ms),F(3,87)=14.79,p<0.01,ηp2=0.26,上键的反应时 (M=955ms) 显著短于下键的反应时(M=1195ms),F(3,87)=23.12,p<0.001,ηp2=0.43。
表1 阈上水平时间词汇加工任务搜索反应时(ms)和错误率(%)
错误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启动词类型的主效应及刺激类型和反应方向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Fs<1。反应方向的主效应显著,F(3,87)=3.72,p<0.05,ηp2=0.11,左键反应的错误率显著高于右键的反应的错误率。
通过启动和任务搜索联合实验任务,实验1 考察了时间词汇阈上加工水平的时空隐喻效应。结果发现,在水平方向上,对于表示“过去”的启动词,被试按左键的反应显著快于右键的反应;对于表示“将来”的启动词,被试按右键的反应显著快于左键的反应。说明阈上水平存在“左-右”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即“左”对应“过去”,“右”对应“将来”。在垂直方向上,对于表示“过去”的启动词,上键的反应显著快于下键的反应,而对于表示“将来”的启动词,下键的反应显著快于上键的反应,该结果表明阈上条件下同样存在“上-下”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由于阈上加工水平时被试对启动刺激有足够的语义通达和提取时间,根据命题符合表征理论,激活的时间语义信息扩散至与之有关联的空间信息,导致空间信息的激活,进而促进时间信息的加工和表征,促成时空联合编码效应。同样,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大脑在对时间语义信息加工的同时,相应的感知运动系统及其神经基础将会被自动激活,同样导致时空联合编码效应。
启动范式下,阈上水平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都发现了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但该效应是自动激活还是时间词汇语义信息通达后空间信息表征的结果,实验1 难以回答。为此实验2 采取时间词汇信息阈下加工任务,进一步考察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机制。
3.1.1 被试
曲阜师范大学40 名在校学生,其中男生5 名,女生 35 名 (M年龄=19.89,SD=0.73),所有被试皆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不存在阅读障碍,所有被试未参加过实验1。
3.1.2 设计
采用2(启动词类型:表征过去的双字词/表征将来的双字词)×4(反应方向:上、下、左、右)两因素被试内设计。因变量为反应时和错误率。
3.1.3 材料
同实验1。
3.1.4 仪器和程序
仪器同实验1。在实验1 的实验流程基础上,去掉反馈任务,并将时间启动刺激的呈现时间缩短至55ms,其它同实验1。实验流程见图2。
图2 实验流程图
采用 SPSS17.0 进行数据分析。因反应错误率超过20%,删除5 个被试的数据。剩余数据中,再删除错误反应试次及反应时超出2 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约 7.5%)。结果见表2。
表2 阈下水平时间词汇加工中搜索任务反应时(ms)和错误率(%)
反应时: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启动词的主效应不显著,F(1,29)<1。反应方向的主效应显著,F(3,87)=49.8,p<0.001,ηp2=0.63。下键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上、左、右键的反应时。启动词类型和反应方向的交互作用显著,F(3,87)=4.63,p<0.01,ηp2=0.14。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表征“过去”的词,左键的反应时(M=719ms)显著短于右键的反应时(M=761ms),F(3,87)=4.29,p<0.05,ηp2=0.13,上键的反应时(M=759ms)显著短于下键的反应时(M=948ms),F(3,87)=21.03,p<0.001,ηp2=0.37; 对表征 “将来” 的词,右键的反应时 (M=749ms)和左键的反应时(M=730ms)无显著差异,F(3,87)<1,上键的反应时(M=748ms)显著短于下键的反应时(M=977ms),F(3,87)=22.97,p<0.001,ηp2=0.42。
错误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启动词类型的主效应、反应方向主效应、刺激类型和反应方向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Fs<1。
实验2 结果显示,对于表示“过去”的启动词,被试左键的反应显著快于右键的反应,上键的反应显著快于下键的反应,表现出鲜明的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但对于表示“将来”的启动词,则没有表现出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根据命题符号表征理论,时间词汇加工中的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是由于时间语义信息通达的结果。实验2 中,时间词汇启动刺激呈现时间控制在55ms,属于阈下知觉水平,被试难以通达和提取词汇语义信息,因此时空信息难以实现联合编码,不应存在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而具身认知加工理论则认为,个体习得语言的过程中,不仅习得词汇语义信息,该词汇的物理属性以及学习中的情境信息都会以内隐的方式被习得,并影响后来对该词汇信息的认知。55ms 的启动刺激呈现时间,被试可以实现对相应词汇物理属性的认知和加工,而这种加工则有助于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的出现。据此,我们认为实验2 的研究结果部分支持具身认知理论。
当前诸多来自反应时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加工表征时间的语言信息时,往往借助空间表征信息,即存在所谓的 “时-空联合编码效应”(Eikmeier,Schröter,Maienborn,Alex-Ruf,& Ulrich,2013;Von Sobbe,Scheifele,Maienborn,& Ulrich,2019 )。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该领域存在的争论,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 从阈上认知加工水平考查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结果显示,时间词汇的信息加工和“左、右”“上、下”空间方位都存在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 实验2 从阈下认知水平探测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结果显示,只有“过去”时间词汇的信息加工中存在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未来”时间词汇的信息加工没有发现该效应。
关于时间语言信息加工中是否存在时空隐喻效应目前尚有争议 (Von Sobbe et al.,2019),大部分研究表明该效应的确存在于时间语言信息的加工中。但也有研究认为该效应可能是时间语言信息加工中的一种副现象,或者是由于出版偏见的结果(Eikmeier,Hoppe,& Ulrich,2015; Ulrich &Maienborn,2010)。鉴于已有研究经常将时间词汇的信息加工和空间任务反应设置在同一反应界面,且对时间词汇信息没有严格匹配,使得已有研究结果可能存在混淆变量的干扰,为此本研究采用启动和任务搜索实验范式 (Weger & Pratt,2008)。将时间词汇的加工和空间任务反应分隔在两个窗口,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材料和空间反应间的交互干扰,还可以避免因材料问题而污染实验结果。除了阈下加工水平表示“将来”的时间词汇没有时空隐喻效应外,其余任务中都发现了显著的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据此,我们认为,时空隐喻效应的表现虽然受到任务类型和实验材料的影响,但该效应并非时间信息加工中的一种副现象,时间和空间信息在符号表征层面或感知运动系统或有关表征脑区方面有着内在的、天然的联系。
既然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存在某种内在、 天然的联系,为什么诸多研究中都没有发现时空隐喻效应的自动激活现象? 一方面的原因可能在于实验设计。旨在探究时空隐喻自动激活现象的研究多采取语言材料合理性判断问题,而不是让被试对时间词汇进行时间信息的加工,他们认为这种范式下被试会自动地、 无意识地对蕴含其中的时间语言材料进行加工。由于语言材料呈现时间非常短暂,且被试聚焦于语言材料合理性方面,他们是否注意到时间词汇或有时间对它们进行加工值得怀疑。因为有研究发现当任务间设置足够的转换时间,被试可以有效完成记忆刷新认知操作时,时空隐喻效应存在自动激活现象 (Maienborn et al.,2015)。而且来自隐含时间刺激材料的研究也发现了显著的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Sell et al.,2011; Weger et al.,2008)。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在于因变量指标的选择。当前研究多使用行为反应时间 (reaction time,RT) 作为考查时空隐喻效应的指标,该指标基于斯滕伯格的相加因素法思想,认为认知活动是以系列加工方式进行的,某一认知活动消耗的时间是其包含系列认知活动所耗时间的总和。但认知联接主义理论却认为,认知活动并不总是基于系列加工方式,诸多认知成分间存在交互作用,需要通过并行加工方式进行解释。而且反应时属于认知活动的间接性指标,难以有效反映大脑内部发生的复杂的认知活动。为此,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可借助神经电生理学的技术,从神经生理层面探究时空隐喻效应是否存在自动激活。
有关时空一致性效应,当前学界提出了不少有影响的理论进行解释,而其中命题符号表征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最具有代表性。命题符号表征理论强调语义信息的通达是时空联合编码效应的关键,所以根据该理论,时空联合效应应该是基于人们对时间词汇语义信息加工后的产物,而非自动激活。具身认知理论在强调大脑对信息符号表征处理的同时,还注重词汇物理属性及其习得环境的影响,而且认为该层面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和通道依赖性,因此该理论认为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可以自动激活(Eikmeier,Hoppe,& Ulrich,2015)。从实验 1 的结果来看,命题符号表征理论有其合理性。根据语义激 活扩 散模 型 (Navarrete,Basagni,Alario,&Costa,2006),信息以概念为节点存储于大脑中,概念之间因其语义关联性及协同发生频率而存在不同的联结,当某一信息被激活时,该激活会沿着连线激活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概念节点。由于时间和空间信息经常协同发生,因此时间语义信息的激活会相应激活与之有着密切连线的空间信息,从而促使时空联合编码。此外,具身认知理论也能较好地解释实验1 的发现。汉语拥有从左至右、从上到下的书写和阅读方式,受这种习惯的影响,这种从左至右或从上到下的感知运动经验便和时间概念产生联系: 左侧或上方位的运动和信息与过去的时间产生关联,右侧或下方位则与未来的时间发生关联。所以,人们在对时间进行表征时,倾向于借助 “左-右” 和“上-下”空间信息表征时间信息。但上述两种理论在实验2 结果的解释上都有不足。根据命题符号表征理论,时间词汇的阈下加工不应产生时空关联效应,但在表示“过去”时间信息的加工中,无论是“左-右”方位,还是“上-下”方位,都发现了显著的时空隐喻效应。该发现说明,时空隐喻效应的出现并非完全基于词汇语义信息通达、提取和表征的结果。正如具身理论所主张的那样,一些相对较低水平的词汇信息(如词汇的物理属性、词汇习得的环境等)和感知运动信息也有重要作用(Weger & Pratt,2008)。但为什么实验2 中表示“将来”时间信息词汇的加工中没有发现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呢? 原因可能如下:首先,较之于表示“将来”时间信息的词汇,表示“过去”时间的词汇信息拥有较高的使用和出现频率,如报刊、网络、电视媒体、书籍等都基本上是对过去发生事情或事件的描述,人们由于经常接触到表示“过去”的时间词汇信息,因而拥有更多的经验 (Sell et al.,2011; Von Sobbe et al.,2019);其次,“过去”的事件意味着已经发生的、是人们有着切身经历的。较之于表示“将来”时间词汇信息,有着切身经历的事件不仅在认知上有着更深的加工和理解,在感知运动水平上也有着切身体会。正是这种切身体会使得表示“过去”时间信息的词汇与空间表征信息的联结更紧密,因此容易产生时空隐喻效应。
时间信息加工中时空隐喻效应获得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但该效应是否真的存在,以及效应激活方式和影响因素是什么,目前依然存在争论。为此,本研究使用启动搜索联合任务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阈上认知加工水平下,时间词汇信息的加工和“左、右”“上、下”空间方位都存在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2)在阈下认知水平下,只有“过去”时间词汇信息的加工中存在时空隐喻一致性效应,“将来” 时间词汇信息的加工没有发现该效应。据此,本研究认为时空隐喻效应是时间语言信息加工中一种内在的、固有的认知现象,该效应除了受到时间词汇语义信息的显著影响外,时间词汇的物理属性、习得环境、使用频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该效应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