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运动干预研究

2021-04-16 03:36范影影满明辉陈开梅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依赖症总分因子

范影影,满明辉,陈开梅

根据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11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16.01亿户,其中4G用户达到12.76亿户,5G时代已到来,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越来越高。随着我国互联网和手机智能化的发展,手机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小巧灵便、功能强大,能看新闻、娱乐、通讯聊天、购物、打游戏、网络学习等。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引发出一些问题,校园里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对手机依赖也越来越强,手机不在身边或者无法使用时,常会出现情绪变化,如焦躁不安、抑郁寡欢等,对手机的依赖一旦达到难以自控的程度,实际上已经是成瘾的表现,属于心理疾病范畴,多见于年轻人群中。很多学者将其称之为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yndrome,MPDS),手机依赖症又称为“手机成瘾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综合症”,是指过度使用手机并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的成瘾行为。

手机依赖症作为一种心理病症,在高职院大学生中非常普遍,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发展,亟需一些方法进行干预和治疗,研究表明:运动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手机依赖症。目前关于运动干预手机依赖症的研究较多,但针对高职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却很少。整理资料发现关于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研究主要是阐述了手机依赖症的现状、危害、影响因素,而且大多是从理论视角分析的;而对于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干预研究很少,且大多是从心理干预角度研究的,从运动干预角度研究的则更少,虽部分研究是实证研究,但大多只运用了T检验对运动干预手机依赖症的效果进行了总体评价分析,没有对干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从高职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症的表现特征为切入点,采用运动干预疗法,结合前人干预实验研究基础上,结合成瘾行为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心理学特征,增加了一个干预中期观察变量,分成干预前(T0)、干预中期(7周后T1)、干预后(14周后T2)三个时间点,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事后比较,从手机依赖症整体和各个构成维度出发,具体分析运动干预在不同组别、不同时间节点的干预效果,希望能够借助体育运动,为缓解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提供实证依据,并为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江苏农林职业技术625名大学生,其中男生328名,女生297名,发放由苏双、潘婷婷、刘勤学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进行调查,测出手机依赖症者147人,手机依赖率为23.52%,经过咨询、商议、剔除,遵循自愿参与、主动配合的原则,最后选定实验对象64人(男32人、女32人),平均年龄(20.13+1.02)岁,分成两个组,干预组(32人)和对照组(32人)。剔除标准:(1)有精神障碍疾病史者,(2)身体有重大疾病,不能参与体育运动者,(3)干预条件不能服从者。以《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测试的数据为准,干预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为原则,对干预组与对照组样本进行调整,保证同质比较。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实验提供理论支持。

1.2.2 实验法

1.2.2.1 测量工具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共有22个项目,采用5级计分方式,赋值由低到高分别为1-5分,包含戒断行为、突显行为、社交安抚、消极影响、App使用和App更新,共6个因子,总分在22-110分之间,总分越高,表明手机依赖程度越高。该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x2/df=1.57,CFI=0.92,CFI=0.93,RMSEA=0.05,SRMR<0.001)。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8,6个维度的α系数为0.44~0.85;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3,6个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72~0.82,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的量表[6],将总分在80.3以上判定为手机依赖[7]。

1.2.2.2 实验干预方案

干预路线:干预前无显著性差异原则下分组,对干预组进行14周的运动干预,对照组正常生活和学习不进行任何干预。在干预7周和14周后,分别对两组进行测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事后比较,对干预实验中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干预效果。

干预时间和方案:干预实验从2019年9月中旬到2019年12月下旬,共14周,每周干预三次,周一、周三和周五的下午第七、八节。根据项目特点、学生的爱好和实施条件,选择了有氧健身操、乒乓球和排球项目,周一健身操、周三乒乓球、周五排球。有氧健身操授课形式是动作套路教学、练习、小组展示;乒乓球和排球授课形式是动作教学、练习、小组比赛,乒乓球主要授课内容是球性练习、发球、推挡、攻球和乒乓球裁判法,排球主要授课内容是发球、垫球、传球和比赛规则,课程不强调成绩和对抗性,课堂以鼓励为主,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运动的兴趣。

为了避免因教学实施引起实验差异,由一名教师教学,每节课为90分钟。运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准备活动部分20分钟,包括慢跑+徒手操+快乐小游戏,心率控制在120次/分左右,目的是热身,并通过快乐小游戏加强同学间的互动、交流,调整心情,激发参与运动的兴趣;课中部分60分钟,包括动作教学+练习(个人、小组)+课间休息+小组成果展示或组间比赛,最大心率控制在150-180次/分左右,目的主要是通过小组展示或比赛,增强学生间交流,并提高学生自信心;放松部分10分钟,主要是放松操,心率控制在100次/分左右,目的是放松身体、放松心情。

1.2.3 数理统计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重复测量方差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三个时间节点的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干预实验前,两组同质比较

实验前对手机依赖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比较,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P>0.05),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两组在干预前(T0)手机依赖症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两组属于同质比较,符合实验设计要求。

2.2 两组三个时间节点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对两组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因素为时间,包含干预前(T0)、干预7周后(T1)及干预14周后(T2)三个水平;组间因素为干预因素,包含干预组和对照组两个水平;交互因素为时间×组间。整体分析结果见表1: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时间×组间)上,除了因子5APP使用维度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901>0.05,P=0.396>0.05,P=0.095>0.05)外,手机依赖总分和其他五个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运动干预对两组对象在因子5APP使用上不随着时间和组别的变化而变化,对手机依赖总分和其他五个维度得分都有随时间和组别变化的趋势。

组间效应分析:对干预7周后(T1)和14周后(T1)两组研究对象的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1)干预7周(T1)后,因子3社交安抚、因子4消极影响和因子5APP使用三个维度上(P>0.05)两组不存在差异;在手机依赖症总分和其他三个维度上均存在着显著差异性(P<0.05)。(2)干预14周后(T2),两组除了因子5APP使用无差异外(P>0.05),在手机依赖症总分和其他五个维度得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且干预组分数低于对 照组,即干预组的手机依赖程度低于对照组。

表1 两组在3个时间点的得分比较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组内效应精细分析:因干预因素对因子5APP使用不随着时间和组别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只对两组三个时间点手机依赖总分和其他五个因子得分,对两组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三个时间的均值差异,结合表1和标2数据显示: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呈降低趋势,手机依赖症程度减轻;而对照组部分指标虽存在显著差异,但总分和大部分因子则呈上升的趋势,手机依赖症程度加重。

具体分析干预效果,对干预组三个时间点事后比较见表2:(1)干预7周后和干预前对比(T1VST0):因子3社交安抚和因子6APP更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机依赖症总分、因子1戒断行为、因子2突显行为和因子4消极影响维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经过7周的运动干预,手机依赖症总分、因子1戒断行为、因子2突显行为和因子4消极影响方面干预效果显著,因子3社交安抚和因子6APP更新干预效果不显著。(2)干预14周后和干预7周后对比(T2VST1):手机依赖症总分和其他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干预14周后和干预前对比(T2VST0):手机依赖症总分和其他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14周的运动干预对因子5APP使用效果不显著;对因子3社交安抚和因子6APP更新的干预效果前期不显著,后期效果显著;对手机依赖症总分、因子1戒断行为、因子2突显行为、因子3社交安抚、因子4消极影响和因子6APP更新的干预效果,14周优于7周。

表2 两组在三个时间节点两两比较分析

3 讨论

3.1 运动干预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效果

Murphy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机体温度,促进儿茶酚胺与内啡肽的分泌,降低机体的焦虑感,对治疗心理疾病或成瘾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对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者运动干预实验,结果表明:经过14周的运动干预,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者的依赖成瘾情况明显改善,这一结论与前人们的研究一致,但本研究的研究过程、方法稍有不同,本干预过程中增加了一个中期观察变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更加深入。经深入分析发现:14周的运动干预对因子5APP使用效果不显著,对手机依赖症总分、因子1戒断行为、因子2突显行为、因子3社交安抚、因子4消极影响和因子6APP更新维度干预效果显著,且长期干预效果优于短期。因子5APP使用干预效果不显著的原因:当前智能手机App程序使用对日常生活的渗入越来越深,早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一部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总会有获得更高层次的需求,生活、娱乐、教育等,App程序几乎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求,这些丰富的功能正是导致手机依赖症的最大客观诱因,高职院的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是一特殊群体,较本科生比,自控力差、个体意志力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业余时间多,更容易被智能手机的“魅力”所“蛊惑”,所以运动干预对5APP使用无效果是正常的,今后对手机依赖因子5APP使用干预方法还需进一步探讨。高职大学生是手机依赖的高发人群,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方式,智能手机又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对智能手机使用的正确引导和手机依赖症群体的干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本研究虽证实运动干预可以有效的缓解高职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但运动干预只是措施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预也可以有效的改善手机依赖症,为了更有效的探讨手机依赖症的干预效果,将心理干预和运动干预相结合,运用综合干预手段,借助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对手机依赖症者进行干预,将是本研究即将深入的方向。

3.2 运动干预手机依赖症的可行性

手机依赖症形成受客观因素(家庭环境、手机魅力和需求)和主观因素(心理特征)的影响。资料梳理:自尊心强、性格内向、人际关系敏感、易焦虑、自控力差、抑郁人群更易对手机产生依赖,国外学者Bianchi和Phillips等研究发现人格特征与成瘾行为有较大的相关性,具有外倾性、神经质的个体容易出现手机成瘾,此外低自尊和低宜人性个体也容易手机成瘾,穆丽思认为心理素质与青少年手机依赖呈现显著负相关,认为心理素质水平越低,手机依赖越严重。高职院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家长和社会期望值低,自我价值感低,社会评价低的等因素也易引起高职院大学生自卑、孤独、焦虑、抑郁、敏感等不良情绪,手机的隐私性、方便性与功能性恰好为不良情绪提供一个虚拟的释放环境。根据Kardefelt-Winther的补偿性互联网使用理论假设学说,生活压力和负面情绪促使个体利用科技手段(如手机)来缓解负面情绪,对手机的使用可以看作是对心理不适和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的补偿[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健康,还能改变行为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所以通过改善不良心理特征,减缓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是可行的,当人运动时刺激大脑产生一种叫内啡肽的神经递质,这种物质能使人缓解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释放心理压力,保持心情愉悦,从而降低个体因寻求情感满足和压力释放而陷入手机依赖状态的可能性。另外,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转移”高职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间,还可以广交朋友,充实的课余生活,可以在现实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社交抚慰和快乐,也降低了对手机的依赖。

3.3 运动干预项目的选择

体育干预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同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有着不同的效果,所选的项目要具有团队性、参与性、可控性、趣味性、易掌握性等,根据手机依赖者的心理表现和项目特点,本研究最后选择有氧健身操、乒乓球和排球,课程内容主要有快乐游戏、动作教学、团队展演(个人或团体的比赛),选择的教学动作都比较简单、易学,容易掌握,不强调成绩和结果,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兴趣,是他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调整心情、释放压力、提高自信心和团队的交流、协作的能力,已有的运动干预研究也有将这些项目纳入干预项目中,且效果显著,本研究也证实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虽然干预项目有效,但具体每个运动项目的成效如何,还将是今后深入研究的课题。

4 研究结论

(1)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病症,不仅影响了生活、学习和工作,还影响到身心理健康和行为方式。

(2)运动干预有利于缓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患者对手机的依赖程度,14周内的运动干预对因子5APP使用效果不显著,对手机依赖症总分、因子1戒断行为、因子2突显行为、因子3社交安抚、因子4消极影响和因子6APP更新维度干预效果显著,且在14周内干预效果长期优于短期。

猜你喜欢
依赖症总分因子
十二星座有哪些依赖症
摆脱依赖症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巧解难题二则
你有手机依赖症吗?
现代人的手机“依赖症”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
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