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超教授
(1.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2.中南大学 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3)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安全水平的不断提升,安全的重要性日趋凸显,社会对安全人才的需求猛增;同时,全国高校安全领域的师资队伍、实验室条件、科学研究以及生源等已经足够支撑起安全科学与工程成为一级学科。安全学科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具备成为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一级学科。基于上述背景,经过安全学界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多年呼吁,2011年安全科学与工程终于在中国研究生教育目录里成为一级学科。安全学科是近年我国新学科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目前全国已有近30所高校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70多所高校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每年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2 000多名。
但过去很长时间里,国内大多数安全工作者比较注重实际应用,真正属于安全学科独有的通用理论、方法、原理、模型、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并不多。已有的大量安全知识大都属于安全工程技术类的,而这些内容在专业划分上更属于各相关工程技术专业的范畴。存在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国内许多研究者的安全研究思维让国外已有理论牵着走,解决安全实际问题的功利意识太强;多年来国内人才培养文理分科,造成培养的许多安全人才的科研思维比较狭窄片面;国内许多安全研究缺乏国际视野或前瞻性,学习借鉴意识重于创新思维。
显然,一门独立的学科如果没有相对独立的科学基础,在科学层面是没有位置的,在安全学科专业高层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设计中也会存在巨大障碍。在安全科学与工程独立成为一级学科之前,笔者在2002年负责所在单位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筹办论证和建设工作时,就有了上述的实际体会。2004年,笔者作为当时教育部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学科建设分委会副主任,承担“关于设立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的论证报告起草工作和兼任申报工作小组副组长,在当时进行系统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和论证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更深深体会到有关安全类专业的属性特征、学科结构体系、学科基础、研究方法论等基础理论几乎是空白,若不深入开展研究,则很难说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们和主管领导认同把安全科学与工程独立成为一级学科,并认识到这也是开展安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好机会,因而对安全学科理论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当时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刊物也发表一些观点和研究文章;2011年安全科学与工程独立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之后,安全学科理论夯实及其实践更显得非常重要与紧迫。因此,笔者瞄准这一重大需求和空白,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及其新课程建设与推广中,坚持了10多年的研究并取得系列成果。
本文将介绍笔者及其团队如何以“创新安全科学理论—发表系列论文—撰写研究生教材—开设研究生课程—向全国高校推广”这一发展思路,重点介绍在过去10多年中开展的安全科学系列研究生新课程的创建及其推广经验。
本研究10多年来得到教育部、湖南省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持续支持。笔者在2004年开展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的研究工作基础上,2007年发表《安全科学学的初步研究》一文,该文章站在安全科学学的高度, 论述安全学科的属性为综合属性, 并认为开展安全科学学的研究, 才能获得更加重要、更具原创性和更加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成果,给出安全科学学、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科学学公理、比较安全学的基本定义和内涵;从安全学科的属性总结出5条安全科学学公理;指出安全科学学的研究,可以以安全科学方法学的研究作为突破口, 安全科学方法学的研究可以以比较安全学作为切入点;还从多个角度对安全科学方法学进行分类。这是第一篇比较系统开展安全科学学研究的论文,对后面的安全科学系列新课程创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07年,笔者作为负责人申请获批“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教高函[2007]25号)”,使得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能够持续开展数年;2009年,笔者申请获批“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外高校安全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比较研究及其经验的创新运用(湘教通[2009]321号)”,其研究进一步加深对国外安全科学发展历史的认识;2011年,笔者主讲的《安全科学方法学》博士生课程获批湖南省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湘教通〔2011〕296号),为安全科学系列首门课程建设奠定基础;2014年,笔者申请获批“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注安师—工程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标准三者兼容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湘教通[2014]101号)”,从而使安全科学系列新课程建设与国内高级安全人才培养关联起来;由于教学改革资助的经费非常少,2015年,笔者有幸申请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安全科学原理研究(51534008)”,从而为安全科学系列新课程的创建研究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和论著出版经费;2016年,笔者作为负责人申请获批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安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湘教通〔2016〕276号),使安全科学理论研究成果有了很好的实践应用机会;2019年,笔者负责的《安全科学原理》课程被认定为湖南省研究生教学平台项目(湘教通〔2019〕370号),成为笔者负责的第二门省级建设的安全科学系列研究生课程。安全科学系列新课程的创建离不开安全学科理论的指导,笔者在数年前创建的支撑安全类专业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学科理论,2019年获得湖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该理论一直为安全科学系列新课程的创建和推广提供指导作用。
10多年的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及其成果,为安全科学系列新教材撰写提供基础。
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新课程创建是一项长期积累复杂工程,总体研究思想秉承“创新安全科学理论—发表系列论文—撰写研究生教材—开设研究生课程—向全国高校推广”这一发展思路。依据交叉学科的发展规律,构建安全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创建新的安全学科分支,进而形成创建安全科学系列新教材的基础。
基于安全科学的大交叉综合属性,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必须站在科学学的高度,运用系统学方法、比较分析方法、逻辑思辨方法、知识溯源方法等,从安全科学的元定义出发,来演绎出安全科学的概念群、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分支学科、实践应用、发展方向等。研究方案主要依靠安全系统思想和结合系统的特征开展,特别是注重以下3方面:第一,研究充分考虑安全科学是以人为本的学科,安全科学高级人才培养需要从安全人性的塑造开始,基于安全科学方法论等和安全科学的多维结构体系(包括时间维、对象维、文化维、环境维、技术维、理论维等),从不同维度开展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第二,将安全科学研究方法分为安全科学哲学方法、安全科学一般方法和安全科学具体方法3大类型,使错综复杂的安全科学研究方法清晰化,进而针对安全学科科学、安全专业科学、安全应用科学3个层次的安全科学内容开展有序研究,进而开展安全科学学科体系的创建工作。第三,由于安全科学的时空巨大,采用横断比较分析研究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运用比较安全学方法论及其比较研究的一般步骤和范式体系,可以开展安全系统相似分析、相似评价、相似设计、相似创造等,以指导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创建和实践研究工作。
整个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探索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建设与实践阶段、论著发表和推广阶段。第一阶段:2002-2005年期间,主要对安全科学的定义、内涵、外延、学科属性、学科基础等开展探索性研究;第二阶段:2006-2008年期间,主要对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开展创建研究,从上中下游三层次知识、安全科学模型、安全科学方法系统、安全信息系统体系等不同视角构建安全基础理论分支体系;第三阶段:2009-2012年,形成安全科学的学科理论,为安全科学研究生教育提供理论支撑;第四阶段:2013-2016年,主要为安全科学的新学科分支建设与实践,先后创建30多门安全科学新分支和开设6门安全科学系列新课程;第五阶段:2016年以后主要为成果推广应用以及论著的发表出版工作。
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实施内容包括:
(1)从安全科学学的高度和安全学科的属性出发,凝炼出安全科学学的基本原理,即:①安全学科与各学科交叉,可以应用到各门学科,所以各学科的知识都可以渗透到安全学科的研究中;②安全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安全系统思想;③安全学科具有浩瀚的时空,安全科学方法学对安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至关重要;④由于安全学科的浩瀚时空,开展横断研究是安全科学研究的最有效途径;⑤安全学科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功能系统性、动态非线性、整体综合性和复杂多样性等特征。
(2)构建安全科学理论体系。梳理基于安全学科相对独立的安全科学基本概念群(核心概念、基本概念、主要概念)、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范围,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安全科学理论、方法、模型、原理等,使之能够成为适用安全科学通用理论问题和安全工程实践应用共性问题的理论体系。
(3)创建安全科学新分支。站在科学学的高度,运用安全科学的交叉属性和思路去创建安全科学新理论新分支,先后创建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统计学、安全教育学、比较安全学、比较安全教育学、比较安全法学、比较安全管理学、比较安全经济学、比较安全伦理学、比较安全文化学、安全文化学、安全文化史学、安全文化符号学、安全文化心理学、安全民俗文化学、安全人性学、心理创伤评估学、安全信息学、安全大数据学、安全物质学、物质安全管理学、物质致灾化学、物质安全评价学、安全系统学、安全运筹学、安全协同学、安全规划学、物流安全运筹学、安全关联学、相似安全系统学、相似安全心理学、相似安全管理学、安全混沌学、安全预测学、安全科普学等,并构筑他们的基本框架。
(4)筛选一些当前社会和安全学科迫切需要及近期比较容易实现的安全科学新分支开始实践研究,建设这些学科分支的具体内容,重点开展这些学科分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表系列论文,撰写出版《安全科学原理》《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统计学》《安全信息学》《安全文化学》《现代安全教育学及其应用》等教材和专著。
(5)选择比较适合的安全科学理论著作作为研究生新课程开设的参考教材和创建相应课程,并建设课程的配套资源,之后在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高校中推广这些新教材和新课程。
安全科学是一门大交叉综合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的研究生需要掌握通用层面的安全科学理论,系统了解安全科学方法体系,熟练应用典型的安全统计方法,具备有效获取和运用安全信息的能力,能够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和实施安全教育,并能够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需求,从安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高度,作为新课程建设,可将上述要求归纳提升为安全科学原理、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统计学、安全信息学、安全文化学和安全教育学6门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是过去未曾开设的,因此,这些新课程的创建和推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至于这些课程对高级安全人才的知识、素质和支撑作用以及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可以通过与已有安全学科知识体系的比较分析加以明晰。
安全学科的知识结构、层次、逻辑、体系(或是高级安全人才的知识体系),不同的研究者可从不同视角和应用目标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我国安全科学的创立者刘潜基于哲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的传统学科知识分类的思路,构建了一个安全学科模型,见下表。这个模型实际上等同于一个安全学科体系,也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安全科学理论研究及安全人才培养等提供指导,该模型被引用多次。
表 一种安全学科体系模型[19]Tab. A safety subject system model[19]
如果把上表当作已有的安全学科知识体系(或高级安全专业人才知识体系),下面讨论本系列新课程知识在结构、层次、逻辑上与已有安全学科知识(见上表)的关系,同时也阐述这些系列新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安全科学原理》新课程界定的安全原理是指通用层面的安全原理,主要涵盖上表中的安全哲学原理、安全基础科学原理和安全技术科学原理,安全工程技术原理放在相应的工程技术专业之中。但过去这些通用层面的安全原理并没有完全被归纳或梳理出来,通过我们的研究创建通用层面的《安全科学原理》,这样用一门课程就可以解决过去需要多门课程才能涵盖或缺少和不能覆盖的安全原理,而且使得上表中的安全学或高级安全人才有了自身的核心理论体系。
不论是安全哲学、安全基础科学、安全技术科学,还是安全工程技术,这些知识都有方法的学问,都需要方法论的指导。而过去已有各层次安全学科知识(或已有高级安全专业人才知识)中,并没有一门系统讲述安全科学方法的学问,更没有专门讲授安全科学方法创新的理论(见上表)。另外,很多相关学科的科学方法都可以运用到安全领域,但过去并没有专门的安全学科分支从相关学科凝练或梳理系统的方法。因此安全科学方法学是已有各层次安全学科知识(或已有高级安全专业人才知识)中需要补充的一门综合知识。
由于安全的复杂性,大量安全规律都是通过实践统计得出的,例如各种灾害和事故的统计。作为在大量安全科学方法中的最典型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安全统计是所有安全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等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但过去的已有各层次安全学科知识(或已有高级安全专业人才知识)中并没有这门专门应用学科分支(见上表),因此需要创建和补充已有的不足。如果说《安全科学方法学》是方法学的百科,则《安全统计学》是方法学的明珠。
过去仅有该学名,但没有形成这一学科分支。安全信息学不同于安全信息,更不同于安全信息技术或工程。信息关联一切和表征一切,在安全科学领域,近年来安全科学的“信息学化”特征日趋明显,“安全信息是通往安全的必经之路”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安全管理思想。安全信息学是专门研究安全信息的一门学问或科学,安全信息学同时涵盖已有各层次安全学科知识(或已有高级安全专业人才知识)中的安全信息学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理论。
从安全对策论来看,安全文化是工程、管理、教育3大对策之外的第4大安全对策,安全文化在安全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故现代安全科学理论强调将安全文化对策融入到所有的安全工作之中。但过去虽然高度强调安全文化的作用,并没有形成安全文化学这样一门学科,安全文化可以同时融入到已有各层次安全学科知识(或已有高级安全专业人才知识)中,而安全文化学是安全文化的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理论。
从安全对策论来看,安全教育是与工程和管理并重的传统安全工作3大对策之一。安全教育是提升人类安全素养和实现安全的根本,安全教育是终身教育。安全教育是有规律的,遵循安全教育规律是实现安全教育科学化和最优化的主要捷径。安全教育学的目的正是为了上述目的而创设的。过去仅有安全教育培训的应用或工程,并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分支。安全教育学是一门以提高各类安全教育绩效为主要目标,对人类一切与安全教育活动有关的现象、规律、方法、原理和技术及其应用等进行研究和实践的交叉学科,是已有各层次安全学科知识(或已有高级安全专业人才知识)中需要补充的安全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理论。
安全科学原理是安全科学最核心的基础理论,本课程是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必修理论课,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组建议的必修课,该课程还适用于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程管理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选修。
4.1.1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树立科学的安全观,系统掌握通用层面的安全科学理论、模型和原理等,为后续深入学习各门安全专业课和完成各项实践环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科学思辨和安全理论水平,具有分析解决安全问题与创新能力,并为学生毕业以后从事职业安全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4.1.2 课程内容
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是通用层面的安全科学原理,包括:绪论、安全哲学原理、事故预防原理、风险管理原理、安全模型原理、安全人因科学原理、安全自然科学原理、安全技术科学原理、安全社会科学原理、安全系统科学原理等。具体见参考文献[7],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具体介绍。
4.1.3 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研究生能掌握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方法论,能运用安全科学原理于安全活动中,支持和引导安全科技工作实践,在各种安全活动中遵循安全科学原理及其规律;能运用安全科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事故致因、概括事故灾难规律、用于指导预防事故灾难、确保人的安全健康等。
4.1.4 课程特点
讲授安全科学原理的研究方法和途径,考查安全现象和从安全现象中挖掘出安全科学原理;从大安全的视角讲授安全科学原理,使之更具普适性和具有广泛辐射作用;并重视安全观念、文化、心理、氛围、信息等非物性的安全科学原理;从安全科学原理的整体论和还原论2种思维方式讲授,更侧重于从相关学科提炼安全科学原理的研究。
本课程主要作为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的理论基础课,也适用于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卫生、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选修。
4.2.1 教学目的
很多安全工作的实质其实都是方法问题,特别是安全管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研究生掌握安全科学研究所涉及的各种研究方法并能够开展方法的组合创新和原始创新,并将学习的安全科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解决安全科学技术的各种问题和安全管理实践之中。
4.2.2 课程内容
本课程讲授内容分为5篇:第1篇为安全科学方法学总论,重点为:安全科学与安全科学学,安全科学方法学要素,安全科学方法学基础;第2篇为安全系统方法学,重点为:安全系统方法导论,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复杂安全系统方法,安全系统现代管理方法;第3篇为安全系统人—机—环方法学,重点为:安全系统控制与安全仿真方法,人因特性研究方法,人因分析与可靠性评价方法,安全社会科学方法学;第4篇为典型安全科学方法,重点为:安全教育方法学,安全思维方法,安全比较研究方法,安全逻辑学方法,安全历史方法,事故统计分析方法,安全调查与观察方法,安全预测和评价及决策方法;第5篇为应用安全科学方法学,主要介绍安全管理的数学力学表达方法。内容详见参考文献[6],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具体介绍。
4.2.3 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通用的安全科学方法之后,能够结合自己原来所学或所从事的专业开展方法创新研究,也能将掌握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学的安全科学方法不仅对开展学位论文研究有帮助,而且在未来工作中能终身可用和受益。
4.2.4 课程特点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安全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思想和思维高度;教学主要是采用讲授法,并需要结合一些典型安全科学方法案例讲授,熏陶学生抽象归纳安全科学方法的思维能力和安全哲学思想;要求学生能够思考成功的安全科学家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和创建新的方法的深度及视角来学习本课程。
由于安全大都是复杂性问题,安全科学的很多规律都是由统计总结出来的,因此安全统计学对安全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非常重要。本课程主要作为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的具体方法课程,也适用于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公共管理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选修。
4.3.1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掌握安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及计算技能,能够针对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和不同对象的安全问题开展统计研究,具备综合分析和处理安全统计数据的基本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安全统计方法创新与较强的安全统计实践能力。
4.3.2 课程内容
安全统计学是综合利用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产、生活等领域中与安全问题有关的信息的数量表现和关系,揭示安全问题的本质与一般规律,对安全生产、生活规律进行预测和决策,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保障安全运行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安全统计调查与分析、安全统计指标体系、安全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与安全统计指数、安全统计的抽样推断与估计、安全数据的回归分析与预测、安全数据动态序列分析与预测、安全数据的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安全统计决策,并讲授事故统计、自然灾害统计、职业健康统计、安全经济统计、安全社会统计、绩效统计等主要内容和方法、安全大数据应用等。具体内容见参考文献[9],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具体介绍。
4.3.3 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统计学基础,对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安全问题有较好的了解;讲授过程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国家相关机构发布的安全统计数据和已有的大量安全统计案例为研究基础;并能够撰写出有较高质量的安全统计分析论文,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安全统计学的创新研究和实践中。
4.3.4 课程特点
讲授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统计思维,使研究生掌握安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去分析、认识、解决安全领域的各种问题和统计规律;从多视角介绍安全统计学的诸多分支,如生产事故统计、自然灾害统计、职业健康统计、安全经济统计、安全社科统计等;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安全信息学是一门全新的安全科学理论课程,也反映了21世纪安全科学的前沿问题。本课程适合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研究生学习,也适合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
4.4.1 教学目的
一方面,本课程使学生能够拥有系统的安全信息学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安全信息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安全问题或开展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本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安全信息学知识审视和解决安全问题,并学会如何开展和指导安全信息化工作,以及如何基于安全信息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的实践能力。
4.4.2 课程内容
本门课程主要讲授安全信息基本问题、安全信息学学科建设理论、安全信息学核心原理、基于安全信息的安全行为干预理论、安全情报基本理论、基于安全信息的典型安全管理方法与安全信息学学科分支等内容,具体见参考文献[17]。
4.4.3 教学要求
在信息时代,特别是大数据时代,安全信息是通往安全的必经之路,安全信息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安全科学学科分支。本课程突出夯实学生的安全信息学理论基础,使学生能够拥有安全信息学视角审视和解决安全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开展和指导安全信息化工作,以及如何基于安全信息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的实践能力。
4.4.4 课程特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安全信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核心原理、方法论及应用基础理论,难点是安全信息学核心原理与应用基础理论;学习安全信息学既可以开展理论研究,也可以开展实际应用。
安全文化学不同于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学通过研究与探讨安全文化的起源、特征、功能、演变、发展、传播与作用等规律,指导安全文化实践的一门融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安全文化学不仅适用于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学习,而且适合对安全文化感兴趣的各专业学生学习。
4.5.1 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人本价值为取向,以塑造人的理性安全认识和增强人的安全意愿和素质为侧重点,以不断提高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安全水平为目的,以安全显现的文化性特征为实践基础,以安全科学和文化学为学科基础,使学生掌握安全文化学主干内容和建构安全文化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并能够运用安全文化学预防事故和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4.5.2 课程内容
本课程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安全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安全文化学的基础问题、安全文化学方法论、安全文化学原理、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分支、安全文化学的外延、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理论、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典例等。具体参见参考文献[12],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具体介绍。
4.5.3 教学要求
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对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要有一定基础。讲授和学习过程师生都需要具有跨学科视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与安全文化史、世界范围安全文化、行业安全文化等相结合。
4.5.4 课程特点
本课程主要属于社会科学领域,讲授和学习方式比较接近文科。尽管安全科学是一门大交叉综合学科,但目前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被划分为工科,因此,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进一步熏陶学生的社会科学思维方式、拓展理工科学生的知识面,增进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对社会科学的理解。
安全教育学是职业安全人的必修课程,适合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传统的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安全教育学也同样属于社会科学。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安全教育学已经融入了很多理工类的内容。
4.6.1 教学目的
安全教育是事故预防的3大策略之一,搞好安全教育必须要用安全教育学做理论支撑。安全教育学是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和培训师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许多安全管理工作者经常需要承担安全教育的工作,安全教育学也是他们的必选课。
4.6.2 课程内容
安全教育学是一门以提高各类安全教育的绩效为主要目标,对人类一切与安全教育活动有关的现象、规律、方法、原理和技术及其应用等进行研究和实践的交叉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安全教育学的内涵与范畴、特征与功能、分类,安全教育学原理,安全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安全教育方法论,安全教育的教学设计,安全教育评价,现代安全教育技术,安全教育培训项目开发,安全培训项目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安全培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具体讲授内容见参考文献[11],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具体介绍。
4.6.3 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师生都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师生可以互为转换角色。本门课程的教与学过程就是一场大规模的安全教育学实验和安全教育培训,教师就是安全培训师,课堂就是安全培训室;学生也可以上台充当安全培训师;教师一个重要的职责是充当教学的组织者。
4.6.4 课程特点
本课程可安排一些实训活动,如安全颂、安全故事会、安全主题演讲等。演讲要求学会控制情绪、时间、节奏,能够合理运用开场白、眼神、声音、表情、手势、步伐、姿势等技巧。通过录像等方式,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开展安全培训方案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编写讲义和制作课件,上台试讲等。
上述6门课程已经在中南大学开设了一段时期,长的达10多年之久,短的也有一个学年。笔者多年来在上述课程的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得出的一个主要教学经验是所谓的“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结合所讲课程,从做研究的视角、层面和需求对研究生开展教学和启迪,在完成本课程内容讲述的同时,使选课的研究生不仅了解这门课程的核心理论、方法、原理等,还要知道这门课程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动态,同时对本课程的某些内容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并能举一反三的将本课程的精髓运用于自己以后的学位论文研究中。下面具体对研究型教学做一些陈述:
(1)相对来说,安全科学理论课程内容比安全技术类课程的普适性程度较高,适合于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多个方向的研究生需要。由于学生选修一门课程总会联想到对其研究方向有什么具体作用,所讲课程的通用性较强是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学习的重要前提,教师讲课列举实例也需要尽量具有通用性。
(2)教师本身最好是能从事安全科学基础领域的研究,而且研究水平要处于该学科领域的较高层次。如果教师对安全科学基础理论没有做过研究,讲课必然只是对书本现有知识的传达,即使是教师能够备课充分一些,也不外是做到比较系统的知识传达而已。当教师对安全科学基础理论有深入研究之后,才能对所讲内容的历史和已有成果进行科学评述和鉴赏,才能展望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才能讲授该领域的研究经验和体会,才能告诉学生如何做该领域研究的方法论,才能与学生研讨该领域的科学问题,讲课才有底气。同时,教师才能设计出所讲课程领域有研究价值的论文题目或实践任务,让学生开展研究。
(3)安全科学方法论是最具通用性和受欢迎的内容。安全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肯定有很大差异,但其研究方法却大都是相同或相通的,因此方法论具有普适性。为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受益,要多讲方法论,使学生将科学方法论应用于自己的研究实践中,这也是研究型教学模式所必需的。但教师掌握或达到能够讲方法论的层次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师本身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对方法论有一定的研究,才能用方法论启迪学生的思维方式。
(4)教师较宽的知识面是适合安全科学类课程教学的特征。教师需要关注大同行、大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对横断或交叉领域比较有兴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懂得一点,在讲课时才能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成果,并使学生对研究产生较大兴趣。
(5)研究型教学要体现在课程讲授的具体内容和研讨环节及实践中。对一个科学问题或知识点要能讲历史、讲启示、讲经验、讲问题、讲不足、讲创新、讲发展等,学生听起来就比较有兴趣,并从中学习和提高科学研究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布置研究论文写作任务要做到:内容有利于深刻理解课程内容,题目需要结合课程前沿,论文写作要有规范格式要求。可以安排学生汇报与交流互动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修改完善课程论文的作用,鼓励学生把质量较好的论文尝试投稿相关期刊发表。
安全科学研究生系列新课程的建设和推广,需要笔者及其团队有一颗做公益事业之心,需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个事业来做,而且需要坚持多年才能见效。新建课程要得到相关高校同行的认同和应用,首先是编撰的教材内容的确是安全学科的研究生课程所需要的,教材质量达到研究生参考用书的要求。另外,笔者还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推广工作:
(1)向相关高校对应的学科专业主讲教师们赠送教材。出版社出版一本可作为研究生新设课程的参考用书,很多同行教师是不知道的。为推广新出版的教材,近10年来,笔者利用自己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的经费,购买了十多万元上千册的教材,在学术会议会场上或通过邮寄方式赠送给同行教师,让教师们熟知有这样的教材可用。
(2)除了赠送教材之外,笔者还组织研究生一起制作教材配套课件,用于赠送有意开设该新课程的教师参考使用,做成课件可以节省新开设教师的大量工作时间,这样也提升了同行高校教师开设该新课的积极性。
(3)赠送教材和课件之后,笔者还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宣讲所撰写教材的编写经验和开设该课程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同行了解该课程和受到一些启发。同时,笔者还通过科学网博客和微信公众号介绍所出版的教材和教材经验,以便增加课程的影响力。
(4)拍摄视频课程,利用网络和现代媒体传播技术推广新建课程。对于新建课程,许多高校教师不见得熟悉其内容和能够讲授,如果视频在线课可以参考,开设新课程就变得容易和方便起来,也可以让学生部分学习在线视频的内容,这样节省了很多学习和备课时间。笔者团队目前已经拍摄了《安全科学原理》(课程链接: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2059255#teachTeam)及其配套资源课程《安全科学微专业》(课程链接: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2060819#teachTeam),更多视频课拍摄将在后续开展。
(5)一门课程的创建和推广不是一劳永逸的,还需要不断充实资源和更新内容。考虑到这一点,笔者对所建课程一直坚持开展后续研究。也正因如此,一门课从无到有到推广开来,其周期是非常长的,至少都需要10年时间。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推广,目前全国已有30多所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学位点的高校选择开设《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科学原理》《安全统计学》《安全信息学》《安全文化学》《安全教育学》或部分相关课程,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同时,也使笔者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逐渐得到同行认同,并在安全科学某些领域起到引领作用。另外,安全科学系列教材也作为安全科技工作者的理论读物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在社会安全发展、提升社会安全文化水平,以及安全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
(1)安全科学与工程独立成为一级学科,为安全科学发展提供契机,特别是在安全科学理论尚未完全成熟和存在很多空白的时期,给安全科学系列新课程的创建及其推广赋予机会。笔者及其团队能够瞄准这一前沿基础领域和适时把握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才能取得本文所介绍的成果。
(2)安全科学系列研究生新课程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过去生产安全领域的安全科学,其内涵和应用领域适应未来安全科学的发展趋势。安全科学系列研究生新课程的创建和推广,填补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安全科学方面的短板,从而为该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3)从多年开展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发表系列论文,出版专著教材,到创建新课程及其推广,需要研究者具有淡薄名利坚持做公益的情怀,拥有饱满热情和创新精神,对所从事研究内容高度自信,并付出巨大心血和努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4)能够编入教科书的成果才是最好的成果,也是理论成果的最好应用;一个专业不外由几十门课程构成,如果能为本专业创建系列新课程(特别是标志着专业独立的基础理论课程)并使之持续发展传承下去,那将是一件了不起的里程碑事件和学术生涯成功的重要标志。这是笔者10多年坚持从事上述研究的动力和自信所在。
(5)为了使取得的安全科学理论成果得到更快推广,除了出版专著教材、创建新课程和建设配套教学资源之外,其推广更需要互联网和现代传媒技术的助力,更需要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如建设网络视频课程等。
(6)目前还有更多的安全科学系列研究生新课程需要创建,笔者及其团队创建的新课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继续推广,在语言方面还需要翻译部分教材成为英文版发行,以便在国际范围推广和提升其影响力,而这些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