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
——以江苏为例

2021-04-15 05:22张海防张家维
江苏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江苏现代化区域

张海防 张家维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各具特色、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区域现代化集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先发区域率先实现现代化,符合现代化的内涵演进与发展规律、时空演进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对推进全国现代化进程具有显著的带动和示范效应。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关键要大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快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篇大文章,推进区域现代化则是这篇大文章中的精彩篇章。从党的十八大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2]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页。,再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3]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9页。,党中央对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期许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既明确目标定位,又赋予使命任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率先发展、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差别化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迈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现代化进程。但同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不同地区现代化进程差异依然明显。新时代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整体上推进全国现代化,不能简单、机械地要求各地区“齐步走”、达到同一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全国发展的“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71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只有经过不平衡的历史发展过程,才能达到协调发展的理想目标。

区域现代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率先出现的现代性并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现象,全国现代化是各区域各具特色、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现代化集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章寿荣:《区域现代化进程中的几对关系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19年第6期。。某些区域的超前现代化实践,构成了全国现代化多姿多彩的生动图景。发达地区具备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优势,有责任在新发展阶段上走在前列,同时通过展现生动鲜活的现代化实践,发挥其带动和示范作用,进一步丰富现代化的思想内涵,为其他地区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促进整体层面上的现代化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大棋局”中,像江苏等空间尺度较小的先发区域率先实现现代化,不仅契合中国现代化的一般特征,而且彰显出区域现代化鲜明的个性特点。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深入探讨。

一、现代化的内涵与演进逻辑

在世界历史的坐标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蕴含中国特色、顺乎时代潮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巨大,不同区域现代化不可能同步达到全国整体水平,实现现代化过程相应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是一种必然选择,这是由现代化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1.现代化的内涵演进与发展规律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对其认识层次递进的嬗变性、实践层面的多样探索性凸显了其“现代性”的属性。自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启现代化的大门之后,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便不断与时俱进。一般认为,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这一过程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及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和层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和历史主体的重大深刻变革[3]赖英腾、赖腾云、陈素文:《价值、空间与时间: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多维度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西方学者从多重视角对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如罗斯托、弗兰克、库兹涅茨、格尔申克隆等学者主要从物质层面对现代化进行历史考察,认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经济现代化,而经济现代化的主体是工业化与城市化[4]周毅:《西方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之路》,《改革与理论》2003年第1期。。我国学者在对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的艰难历程进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对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罗荣渠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现代化做了论述,何传启提出了现代化进程两大阶段论。由此可见,现代化作为一个综合的、多层面的、动态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念,在目标维度上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多元性。我国发达地区现代化在发展目标、内涵和实现条件等方面既有世界现代化的许多共性,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契合了十八大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策略。我国现实国情也决定了现代化进程必然是“区域推进”的方式,基本现代化不能齐步走。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经济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缪尔达尔提出的“地理二元经济理论”也认为,发达地区可以通过率先发展扩散效应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现代化在发达地区先试先行,然后逐渐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快速协调发展,带动全国共同实现现代化。

2.现代化的时空演进规律

现代化是整体系统性和发展不平衡性相统一的历史发展进程,其演进规律体现在相对集中性、非同步性和传导性、扩散性以及互补性和整体性等方面。梳理西方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和我国现代化的探索实践脉络可以发现,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先导作用是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囿于地理环境、要素禀赋、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区域发展客观上存在不均衡性。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现代化程度、过程及方式各不相同,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往往在发展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力并取得突破,形成现代化的核心区,然后由现代化先发地区逐步传递扩散到其他地区,进而带动和促进一国社会整体系统的深刻进步和全面提升。比如,早期英国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资源和交通条件良好的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该区域是英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集中了英国大约80%的经济总量,并催生了伦敦这样的世界经济中心城市,同时形成了现代化的巨大张力,并不断向欧洲、北美和世界其他地区扩散[1]吴权:《简论江苏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作用》,《群众》2012年第6期。。因此,率先在自然、区位和人文条件相对优越、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形成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区,是符合现代化时空演进规律的。我国发达地区具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完全有条件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上率先突破,这是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量变与质变相承接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从落后走向发达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并将未来社会划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列宁进一步把这两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实践历程中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直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相互连接同时又各具特点的次发展阶段。从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梯式递进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目前全球经济发展衰退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的衰败之象,与我国的“风景这边独好”产生了鲜明对比,充分证明了中国现代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这表明,中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并给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发展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我国现代化发展而言,不断深化对现代化规律性的认识,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特征,实现发达地区与后发地区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必定会从整体上加速推进全国现代化进程。

二、江苏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党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早在200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1]《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华日报》2021年3月2日。;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江苏“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2]娄勤俭:《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领航新发展开启新征程》,《新华日报》2020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指示,赋予了江苏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新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内涵。“率先实现”“走在前列”,立起了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新航标,体现了现代化建设序时进度和目标取向的有机统一、实现速率和质量效率的有机统一。在序时推进上,就是要先行一步、率先探索、率先达标;在目标内涵上,就是当好现代化的“先行军”“新标杆”,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作出表率,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上作出示范,并做到水平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高。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江苏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

具体而言,江苏做好现代化建设的探路者,率先建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省域发展形态,充分展现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图景,其目标指向为:一是率先推进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二是率先创造高品质生活。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保障人民群众过上现代化的高品质生活。三是率先实现高效能治理。加快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发展动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形成省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样板。四是率先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绿色发展活力持续增强,资源能源利用集约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生态产品供给稳步提高[3]《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华日报》2021年3月2日。,促进建成美丽中国示范省份。五是率先攀升社会文明新高度。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新的跃升。六是率先形成改革开放新优势。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重要战略枢纽作用[4]《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新华日报》2020年12月28日。。

江苏是全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具备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对现代化探索的认识不断深化、战略不断成熟、实践不断丰富,致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各领域各方面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甚至转折性变化,现代化新征程支撑更强、步伐更稳。

1.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强”的基础更加厚实

江苏省经济总量一直处于全国第二位,2020年突破10万亿大关,达10.27万亿元,自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7.3%,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超过1/10。按当年汇率计算,2020年江苏经济总量为14892亿美元,若按单独经济体衡量,已比肩俄罗斯(14835亿美元)的水平。人均GDP连续12年位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超过世界银行2019年高收入经济体12536美元的标准。江苏制造业实力雄厚,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软件、新能源、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50%[5]所引数据均来源于历年《江苏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根据钱纳里标准结构、库兹涅茨法则等理论,可以判断江苏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

2.民生福祉日益增进,“百姓富”的成色愈发饱满

推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共同富裕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居民生活改善,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学前教育加快普及普惠,义务教育逐步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和高水平大学资源供给不断扩大[1]《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华日报》2021年3月2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待遇水平稳步提升,居民健康、养老、托幼、体育、扶残助残等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前列[2]《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华日报》2021年3月2日。。

3.美丽江苏建设强力推进,“环境美”的气韵日益灵动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正在加快由局部好向整体好迈进。人居环境更优更美,长江、淮河等重点流域水质明显改善;实施能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变革;统筹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国家生态市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数量居全国前列[3]《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华日报》2021年3月2日。。

4.社会治理不断加强,“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境界持续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成为示范样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走在前列。省域治理能力攻坚得到突破,“放管服”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有力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不断深化,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三、江苏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动力机制

从我国现代化的实践动力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外源推动与内生自主并重的现代化,我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加快融入国际大循环,开放发展成为现代化的重要外在推力;同时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促进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叠加发展[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28页。。对区域现代化而言,虽然在不同发展阶段,内外动力作用程度在不断变化,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但内源因素与外生因素相融相生仍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1.创新驱动打造区域现代化强劲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创新引领、自主发展上下功夫,努力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在若干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跃升。2020年,全省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占GDP比重不断上升,在空间科学、核心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和原创科技成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进展,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源头支撑。科技人才实力雄厚,区域创新走在全国前列。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2014年获国务院正式批复以来,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主要创新指标领跑全国,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创新资源最为密集、创新活动最为活跃、创新氛围最为浓厚的区域之一。

江苏发展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的阶段,但创新能力不强仍是制约现代化建设的“阿喀琉斯之踵”,无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还是创新效率,距世界前沿水平都还有较大差距。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企业基础性创新更加缺乏,具备科技创新整合带动能力的领军企业偏少,企业“有高原、无高峰”问题较为突出,在参与全球大分工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竞争力。如何实现推动战略前沿领域的创新突破,突破“卡脖子”环节,站上世界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成为迈向创新型发达经济体面临的迫切任务。

2.区域协调放大区域现代化发展能级

现代化进程通常存在从极化效应向均衡发展的现象,而区域协调则是推动现代化走向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江苏加速推进区域协调和省域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区域发展相对差距缩小,呈现出三大区域多头并进的局面。区域发展短板弱项明显改进,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重大国家战略全面落实,江苏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依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和省内全域“六个一体化”方面取得较大进展[1]《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华日报》2021年3月2日。。

江苏城乡区域发展进入功能互补、深度融合阶段,但区域发展的梯度特征仍然非常明显,南北发展差距较大。苏北和苏中部分地区发展基础还很薄弱,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集聚能力不强,对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吸引力度不够,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业同构、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区域治理体系尚未健全,区域利益关系调整缺乏成熟的制度规范,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偏弱。如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区域协同,在巩固和放大先行地区发展优势的同时,增强欠发达区域发展动能,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成为江苏整体上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3.开放发展拓展区域现代化成长空间

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江苏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格局正在形成。贸易大省地位不断巩固,转型升级逐步见效,新兴市场带动效应突出,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提高。各级各类开发园区加快创新转型,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线上线下融合的内贸流通体系,国内大循环体系更加顺畅。

江苏对外开放进入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的阶段,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开放和创新的融合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外贸外资大省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特征明显,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层次不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总体仍处于中低端位置,核心竞争力仍主要体现在加工生产和制造活动上。创新体系效能不足,创新环境和能力亟待优化提升。外资总部经济技术溢出效应下滑,加之国内大循环各环节的“堵点”依旧存在,制约着基于内生发展能力的开放水平提升。因此,如何以更高水平开放汇聚高端发展要素,构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仍是现代化进程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推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江苏率先实现现代化,必须以国际视野审视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短板不足,充分吸收借鉴现代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激发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不断开辟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的新路子。

1.突出创新引领,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创新驱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做大高质量发展“蛋糕”、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变量。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深化产学研协同攻关,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力争在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重点领域[1]《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新华日报》2020年12月28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标志性技术成果,构筑区域创新高地。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创建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打造产业创新新引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集成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优势明显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优化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2.锚定“新四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同步发展既是基本路径,也是重要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我国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新四化”。在新型工业化上,要充分发挥江苏制造业体系健全和规模技术优势,以培育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主抓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布局调整,不断提升江苏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能级。打造制造强省,全面增强综合竞争新优势。在信息化上,要坚持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数字中国”的江苏样板。在新型城镇化上,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和都市圈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高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水平。在农业现代化上,全面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通过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实现高质量的农产品供需平衡;同时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让城乡生活品质不再有明显的落差,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要构建有利于“新四化”同步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以及城乡区域间的深度融合,有力支撑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3.聚焦民主法治,加快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江苏率先实现现代化,需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和现代国家的主要标志,要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创新和完善新时代地方立法体制机制,加强地方立法能力建设,加快经济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注重民生保障领域立法,完善社会治理领域立法,突出生态环境领域立法,强化文化道德领域立法,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立法,提高法治供给质量效率,着力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供给;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格局,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发展,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区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在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功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推进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有效破解治理难点堵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成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苏,把江苏建成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4.注重制度创新,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变量,制度创新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或额外利益的、对现存制度的变革的过程。制度创新就是要有效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使制度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激发现代化建设的持久动力。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领域和环节,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推动改革从单兵突进向整体协同转变,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全面构建起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制度保障。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突破口,在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劳动力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健全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等方面寻求突破,着力推动各种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与高效配置。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培育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营造有利于促进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着力实现政府职能深刻转变,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交给市场,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强化政府制定实施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职能,持续加大政府有效政策供给,有效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

5.聚力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本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江苏率先实现现代化,必须通过人的现代化来支撑和保障。一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率先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把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稳步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加快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转移性收入水平。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不断把“蛋糕”分好,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二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社会新风尚,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程度,率先构筑以社会文明程度高为显著标志、推动各方面文明全面提升的现代化。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率先形成以环境美为鲜明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现实样板。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发展与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统筹推进、相得益彰。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理论,坚持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猜你喜欢
江苏现代化区域
边疆治理现代化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