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吴孟复《书城先生词读后记》考释

2021-04-15 03:01:37胡传志张慧颖
学术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后记评语

胡传志, 张慧颖

(安徽师范大学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安徽 芜湖 241000)

近期,承宛敏灏先生亲属的信任,授权整理宛先生的遗著,有幸发现吴孟复先生手稿《书城先生词读后记》(以下简称《读后记》)以及其他相关文献,甚是珍贵。吴孟复(1919—1995),原名常焘,字伯鲁,号希贤,笔名山萝,安徽庐江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今淮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图书馆副馆长,安徽教育学院(今合肥师范学院)教授,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著有《训诂通论》《古书读校法》《唐宋古文八家概述》《刘大櫆文选》《桐城文派述论》《吴孟复安徽文献研究丛稿》等。吴先生长于创作,有《吴山萝诗存》传世,被誉为“桐城派最后一位大师”。〔1〕吴孟复手稿中提到的“书城先生”是著名词学家宛敏灏,与夏承焘、唐圭璋等同为当代词坛元老级人物。宛敏灏(1906—1994),字书城,号晚晴,安徽庐江人。1934年毕业于省立安徽大学,先后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省立安徽学院、国立音乐学院、国立安徽大学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合肥师范学院教授、教务长,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等职。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已出版《二晏及其词》《张于湖评传》《词学概论》《张孝祥词校笺》等著作,另有《宋四十词人述评》《唐宋词选》等未刊稿。宛敏灏尤擅诗词创作,作品入选多种选本,1986年曾编《晚晴轩诗词选》,收录百余首诗词,由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印行。刘梦芙评其词作“明快清新,自成体格”,“题材常写时事以抒发怀抱,笔力豪壮而不粗率,意境新颖而不浅俗,虽未到一流大家地步,亦不失为名手也”。〔2〕随着大量未刊稿的整理和出版,宛敏灏的诗词创作成就一定会得到重新评价。因此,吴孟复这份手稿堪称两位当代名家的对话。

一、《读后记》原文及其特点

《读后记》手稿共由六页方格稿纸组成,每页20*16(字),印有“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字样。字迹清秀,有多处增删修改的痕迹,可见作者思虑之谨慎细致。全文共有1580字,落款为“孟复读后谨志”,但无书写时间。根据纪健生《吴孟复先生学术传略》:“78年底,安师大淮北分校改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属煤炭工业部。79年,先生彻底平反,恢复教授职称,任学院图书馆长。”〔3〕可知此文写于1979年以后。现将《读后记》全文抄录如下:

一、浣溪沙

登高望远,抚事感时,景与情会,由景入情,书生忧国,感喟遥深。极虚极活,极沉极郁。“北宋清奇是雅音”,可以移评此词。易安居士见之,亦当许为本色。

“漠漠秋阴”逗下句“雾里”,“晓寒”逗“强从”。“塞雁北来”谓自北而来,与“大江东逝”皆承“认湖山”来。“何处去”有“我能往,寇亦能往”意,亦即“问断鸿,知落谁家”意。“几时还”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意,承“时艰”而痛切言之。然“几时还”又寓奋起抗战以“挽狂澜”之语,故结以“祖生鞭”。顿挫跌宕,针线绵密。《南歌子》结构之妙,与此相同。知此始可以言赏析。

【附注】“祖生鞭”之“鞭”字,与上句“大江”微嫌未贯。改用“中流击楫”典,如何?

二、八声甘州

时越八年,情兼喜怒。词人之笔,准确反映出大众心声。万感苍茫,集于一点;满腔忠愤,谈笑出之。所谓言内意外,诗直词曲也。读此可知诗、词之别。

【附白】结尾“上蛇山去”,似梦窗之“上琴台去”,但“聊以消忧”,不如“秋与云平”之富于形象。此吹毛索疵之论,聊供参考。

三、南乡子(黄山小补桥)

笔力雄健,境界恢奇,而情韵殊胜。词中亦有合阳刚、阴柔之美者,此作是也。觉稼轩弄溪、南剑双溪楼诸作,刚健有余,但犹未免着力,不能如此词之自然。此点可为知者道耳。

【附白】似不必注明地点,附注亦可删去。

四、南歌子

“造物固豪纵”,词笔亦似之。“银钩”“玉臂”读之,如见“运笔走风雷”也。妙从“人字瀑”之“字”字着想,运用拟人手法,复以“瘦”“肥”写出雨前、雨后之不同;而“银钩”“玉臂”“擘窠”“运笔”,又皆与写字有关,构思极为精巧。“始知真放本精微,不比狂花生客慧”,读者当细心玩味之。

五、浣溪沙(观冰上表演)

此题极难作,盖古无其事,无可依傍,更无典故可用也。作者用白描手法,曲传神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五十年来,从报刊上读过若干写现代新事物之诗词,几无一首是诗,更无一首是词。今读此作,心眼大开。始知非新事物之不可以入诗词,而是由于作者功力之不足。有志“旧瓶装新酒”者,不可不读此词。

六、鹧鸪天

以浓艳之语,写沉挚之情,所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也。微而婉,《春秋》之笔法。读者勿误认咏物之工。

七、又一首

此词似从白石“怕红萼无人为主”脱化而来。十年浩劫,回首惊心。当时尤有难言。读此,知老年学者中亦有反“四人帮”之英雄豪杰,故当与《天安门诗抄》合读。

八、虞美人

此亦谴责“四人帮”之词也。“纱窗嫩凉”与“却道天凉好个秋”同一机杼。“漾空汽笛”,化俗为雅,亦见功力。(此句疑指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相继逝世之哀音,未知当否。)

九、一剪梅

据记忆,上阕末两句,当为两个七字句,下阕末“除”与“都”叶,亦不合律(手边无《词律》,未细查),乞再酌!

此首似可不收。

十、庆春泽

纵横穿插,流转自如。“妙手都无斧凿痕”,可为此词的评。

作者善于抓住一点而辐射出去;又能把众多情事融成一片。约而不薄,豪而不粗,组织之工,深堪玩味。与张孝祥之《怀于湖》各极其胜。对读一下,可以学得不少法门。

【附白】“更树人,讲席宏开”,微嫌质木,不类词句,请酌改!

十一、浣溪沙(夜梦乍醒)

意在笔先,神余言外,意境极为深美,融斋所谓“词深于兴”者也。就语言言,锤炼之极,归于平淡,老手功夫,尤不可及。真好词“不厌百回读”也。“一镰”,铸词亦极工。

十二、又一首(几处蛙声)

上阕三句写了情、景、意;下阕三句写了去、来、今。笔力之健,叹为观止。

十三、思佳客

此词亦妙甚,似从“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翻转一层,倍觉动人。词中自有寄托,大约亦写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喜上眉梢。竹垞所谓“其词愈微,而其旨益远”,是不特“通于《离骚》、变《雅》”,亦且通于雅、颂矣。

十四、水调歌头(今日两嘉节)

鼓吹中兴,促进统一,词道之大,于斯可见。气势、音节,合东坡、于湖为一,“谁道今人不如古”乎!

孟复读后谨志

纵观全文,吴孟复对宛敏灏的14首词进行了逐一评论,从这些点评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高度评价宛敏灏的词作。吴孟复对宛敏灏词的点评涉及内容与形式的诸多方面,包括言、象、意的诗法技艺以及情感表达等。内容上对宛词以现代新事物入词表示赞赏与钦佩,如第五则《浣溪沙》(观冰上表演)直言因新事物无典可用、无可依傍而显得尤为难做,但宛敏灏依然将冰上表演写得精彩非凡,“始知非新事物之不可以入诗词,而是由于作者功力之不足”;第八则《虞美人》虽为谴责“四人帮”之词,却“化俗为雅”,具有一定的审美性。诗词技艺方面的点评则更加细致,首先是用字之工,赞其千锤百炼却未有痕迹,“‘妙手都无斧凿痕’,可为此词的评”,“锤炼之极,归于平淡”,“铸词亦极工”,具有词体语言之本色,如“言内意外,诗直词曲也。读此可知诗、词之别”,“微而婉”,甚至有“北宋清奇是雅音”的极高赞誉;其次是意象之妙,如第四则《南歌子》中“‘银钩’‘玉臂’读之,如见‘运笔走风雷’也”,第八则《虞美人》中的“纱窗嫩凉”与“漾空汽笛”皆有其妙;最后是意境之深,深得古人之味,如“意在笔先,神余言外,意境极为深美,融斋所谓‘词深于兴’者也”,同时将言、象、意相结合,对宛词的整体艺术风貌有着比肩古人的较高评价,如“笔力雄健,境界恢奇,而情韵殊胜”,“气势、音节,合东坡、于湖为一”。除此之外,吴孟复对宛词的构思精巧也多有赞美之词,如“顿挫跌宕,针线绵密”,“构思极为精巧。‘始知真放本精微,不比狂花生客慧’”,“约而不薄,豪而不粗,组织之工,深堪玩味”等。宛敏灏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也令吴孟复赞叹不已,动荡时期的忧国情怀、新时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都熔铸于字里行间,如“书生忧国,感喟遥深”,“知老年学者中亦有反‘四人帮’之英雄豪杰”,“大约亦写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喜上眉梢”等评语体现出吴孟复对宛敏灏的称赞之情。

二是客观指出宛词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建议。吴孟复对宛敏灏这14首词的点评并非一味地抬高,同时也根据自身的学识与情感体验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常常以“附注”或“附白”的形式加以表达。一方面是语言上的推敲,如第二则“但‘聊以消忧’,不如‘秋与云平’之富于形象”,第九则对“除”与“都”二字不合音律的疑问,建议不收,第十则“‘更树人,讲席宏开’,微嫌质木,不类词句”;另一方面则是意脉的探讨,如第一则“‘祖生鞭’之‘鞭’字,与上句‘大江’微嫌未贯。改用‘中流击楫’典,如何?”这些对词作不足之处的探讨所占比重虽不大,却比赞美之词更加珍贵,是吴孟复在认真研读宛词后提出的想法,渗透着吴孟复的词学观。这些附注或附白常以“如何”“聊供参考”“未知当否”“乞再酌”“请酌改”之类的语气结尾,不仅是对年长者的尊敬,还有交流、探讨之意味,“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蒲松龄语),这是对友人词作的重视与尊敬。真正的朋友之间不仅要相互赞美,更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敢于交流不同的想法,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就像吴孟复的这篇《读后记》,既肯定了友人词作之精妙,有“‘北宋清奇是雅音’,可以移评此词”,“觉稼轩弄溪、南剑双溪楼诸作,刚健有余,但犹未免着力,不能如此词之自然”一类极高的评价,也提出词中不足、可商榷之处,如意象的使用、用字之音律、语句之连贯等问题,既有对朋友的赞赏钦佩之情,又有自身理性的思考,这种在交流中共同进步才是真正深厚笃实的友谊。宛敏灏去世后,吴孟复接连写了《悼宛敏灏先生》《宛书城遽逝,前挽一联,意有未尽,更作一诗》两首挽诗,叹“知己况兼乡里厚,从今更苦朋友稀”,〔4〕集后附录中还有吴孟复为宛敏灏所撰的挽联,可见是把宛敏灏视为学术上的知己,再加上两人同乡,关系更加亲厚。

三是体现了吴孟复的文学修养,尤其是词学方面的造诣。吴孟复对历代诗人词人及其诗文内容极为熟悉,在这十四则点评中,诗词文章之引用信手拈来,王达敏称其“一生游走于义理、考据、辞章之间,在会通中力求创新”。〔5〕如第一则中“北宋清奇是雅音”出自清代张之洞《过芜湖吊袁沤簃》(其四)〔6〕,主张采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诸家诗歌路数开雅正诗风一派。下文的“我能往,寇亦能往”出自《左传·文公十六年》:“蒍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7〕第二则附白中“上琴台去”与“秋与云平”则出自宋代词人吴文英的《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8〕第四则“造物固豪纵”出自辛弃疾《水调歌头(造物故豪纵)》,〔9〕此处“固”当为笔误。第七则“怕红萼无人为主”以及第十三则中的“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皆出自姜夔《长亭怨慢》。〔10〕第十则中的“妙手都无斧凿痕”出自辛弃疾的《浣溪沙》〔11〕词首句,“痕”是“瘢”字之误。第十一则“融斋所谓‘词深于兴’者”出自刘熙载《艺概·词概》。〔12〕第十四则“谁道今人不如古”出自宋代王洋《赠大猷》〔13〕一诗。由上可知吴孟复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较为广泛,尤其熟悉南宋词,“稼轩弄溪、南剑双溪楼诸作”一语中将辛弃疾《沁园春·弄溪赋》与《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两首词作拿来作比,令人惊叹!除此之外,从“附注”中对宛词提出的修改意见也可见吴孟复对词的创作亦有钻研;第四则中关于书法“银钩”“玉臂”“擘窠”“运笔”等专有名词的使用,可见吴孟复在文化上的涉猎之广。凡此种种,足见吴孟复学问之高,令人敬佩。

通过对这篇《读后记》文本的解读与特点的分析归纳,一些疑问也随之而来:这份手稿只有点评,并未摘录宛敏灏的原词,仅看评语、不读原词便难以在二者之间建立起更为直观的联系,评语中关于宛词艺术风格、情感寄托等方面的内容也很难坐实。那么原词何在?《读后记》一文只有“孟复读后谨志”的姓名落款,并无年月,虽根据“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的稿纸推测写于1979年之后,但是否有更准确的撰写时间?又缘何而作?吴孟复对宛词的意见与建议是否被采纳?这些都是饶有意趣的话题。

二、《读后记》写作缘起及其被采纳之处

在宛敏灏先生的遗物中,我们发现他与施议对先生的几封来往信函,为我们解开了上述谜团。

施议对(1940—),台湾彰化人,先后师从夏承焘、吴世昌等词学大师专攻词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澳门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等。现为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著有《宋词正体》《今词达变》等。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开始策划编纂《当代词综》一书,向宛敏灏约稿。围绕约稿事宜,现存五通往来书信,第一封内容如下:

《当代词综》编辑组

施议对同志:

83年3月21日大函诵悉。

现杂抄拙作若干首并附拟小传寄奉,即请教正。承示“体例依龙编”,故亦采用直行及繁体字(平韵仄符号从略)。倘无必要,可能转增麻烦也。

此致

敬礼!

宛敏灏匆复

1983.4.21

由此可知,施议对曾于1983年3月21日致信宛敏灏,虽然此信已佚,但大致内容应为《当代词综》即将开编,望宛先生不吝赐词,以收编其中。因此才有上面的这封回信,其中“龙编”指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7天后,也就是4月28日,施议对回信,提出了“除选录词作外,并附作者小传及词评”,“大作片段,也盼录示,以便采作单篇评语或集评”的希望与要求,这里首次提到了“词评”一事。宛敏灏于5月13日予以回复,特意说:“至于词作评语,友好间往往溢美,不值一提,乞谅。”可见宛敏灏对词评之事并未积极响应,认为词评往往是朋友之间相互吹捧之辞,实际上没有多大必要,因此婉拒附录词评。5月19日,施议对再次来信商讨词评一事:“词作评语,希望惠寄。体例如此,附上若干评语,更加有助于阅读欣赏。”不得已,宛敏灏准备词评。6月20日,他回复施议对:“承嘱补充几项材料。鉴于阁下工作之认真,只好勉凑若干,聊备参考。又前寄拙作拟修改数处,附陈并乞教正!”除勉强附上评语之外,还提出“拟修改数处”,对之前所寄的作品进行了一些修改。这封信后有五页附稿,其中有吴孟复与史颂民对宛词的评语,还有拟修改的词句,分别以“(改)”与“(评)”进行了标注。史颂民是宛敏灏同乡兼同窗好友,在太原工作,二人感情深厚,诗词交往密切。因其评语与本文无关,暂且不谈。将宛敏灏书信所引吴孟复评语与《读后记》进行对读,不难发现,附稿中的评语基本摘自《读后记》,只是将《读后记》易名为《读词偶评》。

如此一来,吴孟复《读后记》的写作时间与背景等问题便迎刃而解。1983年5月19日施议对来信恳切希望宛敏灏附上词评,之后的一个月内,宛敏灏将自己的14首词作寄给吴孟复,请他为自己的词作加以点评,吴孟复因此写下《读后记》。宛敏灏随后于6月20日将整理好的词评与修改意见随信附稿寄给施议对,当时宛敏灏与吴孟复分别在安徽师范大学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任职,从芜湖到淮北,算上信件在途中耽误的数天时间,可以确定《读后记》当写于1983年5月底或6月初。

值得关注的是,吴孟复在为宛敏灏词所写的点评中,多以“附注”“附白”来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不仅体现了吴孟复较高的词学造诣,也反映了挚友间敢于说真话的深厚友谊。对于吴孟复的点评与修改意见,宛敏灏又是如何取舍的呢?在回复施议对的最后一封信的附稿中,宛敏灏专门提到了词的修改建议,并标以“(改)”字,如《读后记》中对《浣溪沙》(漠漠秋阴护晓寒)一词提出“‘祖生鞭’之‘鞭’字,与上句‘大江’微嫌未贯。改用‘中流击楫’典,如何?”于是附稿中有“(改)末句‘只今谁着祖生鞭’改为‘中流击楫向谁先’”。再如《八声甘州》(问滔滔、江汉汇东流)一篇中吴孟复云:“结尾‘上蛇山去’,似梦窗之‘上琴台去’,但‘聊以消忧’,不如‘秋与云平’之富于形象。此吹毛索疵之论,聊供参考。”虽自谦为“吹毛索疵”之论,但以“聊以消忧”结尾确实缺少情韵,趋于质实,宛敏灏最后予以采纳,在附稿中有“(改)末句‘聊以消忧’改为‘一醉清秋’”之句。还有《庆春泽》(快雪时晴)一词,吴孟复提出“‘更树人,讲席宏开’,微嫌质木,不类词句,请酌改”,宛敏灏附稿中有“(改)‘更树人,讲席宏开’改为‘净风烟,晓色云开’”之句。从以上几处改动,可知宛敏灏对吴孟复的修改意见大多予以采纳。当然,宛敏灏也保留了他自己的看法,没有全盘接受吴孟复的所有建议,如吴孟复建议删除《一剪梅》词,但宛敏灏予以保留。

再看宛敏灏寄给施议对附稿中抄录的词评,由吴孟复与史颂民两人的评语组成,其中吴孟复的点评少则十几字,多也不过三四十字,与《读后记》对读,可知宛敏灏先生对吴孟复的点评适当摘选,有所取舍。这里摘录几则评语加以对比:《浣溪沙》(漠漠秋阴护晓寒)吴评原文为:“登高望远,抚事感时,景与情会,由景入情,书生忧国,感喟遥深。极虚极活,极沉极郁。‘北宋清奇是雅音’,可以移评此词。易安居士见之,亦当许为本色。”宛敏灏附稿中抄录评语为:“吴孟复教授云:书生忧国,感喟遥深,景与情会,愈见沉郁。(读词偶评)”《浣溪沙》(璀璨华灯泻水明)吴评原文为:“此题极难作,盖古无其事,无可依傍,更无典故可用也。作者用白描手法,曲传神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五十年来,从报刊上读过若干写现代新事物之诗词,几无一首是诗,更无一首是词。今读此作,心眼大开。始知非新事物之不可以入诗词,而是由于作者功力之不足。有志‘旧瓶装新酒’者,不可不读此词。”宛敏灏附稿抄录为:“此题缺乏依傍,无典可用。作者以白描手法,曲传神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因知新事物非不可以入词,但视写作功力如何耳。(读词偶评)”从以上两处对读可以看出,宛敏灏对吴孟复的评语进行了一定的简化与取舍,保留了对艺术性方面的一些点评,而删去了如“‘北宋清奇是雅音’,可以移评此词。易安居士见之,亦当许为本色”,“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之类的溢美之词,取舍之间体现了宛敏灏谦虚谨慎的胸襟气度。

尽管宛敏灏与施议对的通信及附稿为我们了解《读后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材料,但其中仍未有宛词的原作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词评的理解与把握。

随着1983年6月20日宛敏灏就《当代词综》选词一事给施议对所写的最后一封回信,词作与词评之事也暂时告一段落。遗憾的是之后《当代词综》却迟迟未有消息,宛敏灏生前也未能见到这部词集的出版。

三、《当代词综》中的宛词与吴评

2002年9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当代词综》,这套精装4册的著作似乎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2016年,施议对自言:“《当代词综》编纂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付出版后,耽搁十余载,至2002年9月,方才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四册精装,堂堂煌煌。但并不怎么引起注视。一直以来,评论者仍甚寥寥。直至最近几年,周于飞带领其团队,一批小友生,竟研究起这部当代的词丛编来了。作为这部词丛编的编纂者,感到无比欣慰。但愿这部词丛编,不会再这么落寞下去吧。”〔14〕言辞间可见施议对的遗憾与希冀之情。

《当代词综》全编六卷,汇辑词家三百余位,词作三千余首。包括王允晳、张伯驹、夏承焘、俞平伯、唐圭璋、龙榆生、詹安泰、丁宁、陈家庆、缪钺、宛敏灏、吴世昌、钱仲联、沈祖棻、万云骏、何之硕、吴则虞、黄墨谷等。港台地区及海外有赵尊岳、梁实秋、李祁、饶宗颐、琦君、罗忼烈、阚家蓂、叶嘉莹等人。卷首附有夏敬观、徐行恭、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梁实秋、李祁、饶宗颐等人手迹,并有凡例及前言,卷末则有后记。何晓敏在《为中华词苑保存一代文献——施议对〈当代词综〉评介》一文中将此书与朱彝尊《词综》、丁绍仪《清词综补》合称为三部词总集,“共同构成了由唐、宋至明、清,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历代词作品的一个完整系列,甚是有功于词苑”。〔15〕还给出了“大时空的观照,大时代的呈现”“艺术家的精品,当行者的抉择”“实用价值与文献价值”三条较高的评价。2006年白静发表《廿载心力成一编——评施议对〈当代词综〉》〔16〕一文,对此书丰富详实的材料来源和周密严谨的选词标准、宏观通达且高屋建瓴的词史观照和代群划分、熔文献与理论为一炉的选评结合的编排体例、《前言》中对百年词业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反思给予了高度赞扬。此后对《当代词综》的研究一度陷入低谷,直到2015年周于飞团队再次对这部著作进行深入研究与重新评估,发表了《施议对〈当代词综〉研究》〔17〕一文,对编选的体例与特点、目的与文献价值以及当代词风的呈现进行了更加细致与深入的研究,并且对未来研究前景作了积极的展望:“目前学界已经在为探讨旧体诗词的文学史地位而努力,并为它们所承担的文化使命正名。在这种情况下,旧体诗词的研究及创作必将有很大的改观,《当代词综》也会借此契机被广大读者所知晓,书中那些不被大家所熟知的作家和作品将会‘重见天日’,他们的文学成就最终会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

在这部煌煌之著中,宛敏灏词被收编于第四卷,即1906—1911年间词人之列,共有14首词作,即《读后记》中吴孟复所评的14首词。但词作顺序稍有不同,《当代词综》乃是按照词调长短编排,小令在前,长调在后。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见宛敏灏的原词,通览原词之后,再看吴孟复的评语,更可见其对字法、结构、意境等点评的精到之处,这样可以将词与评结合起来,二者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各赏其妙。词评基本与信件附稿一致,对宛敏灏附稿中的修改意见予以尊重和接纳,只在形式上将同词牌的“又一首”改为“前调”,更加规范。前引《读后记》第四则关于《南歌子》一百多字的评语,在没有读到原词前,对吴评所言终隔一层,其词实为《南歌子·黄山雨后小立白龙潭上观人字瀑》,现征引如下:

前日银钩瘦,今朝玉臂肥。擘窠书就势如飞,底怪昨宵运笔走风雷。 晚霁喧知了,斜阳染翠微。白龙夭矫下山溪,更与多情明月伴人归。

原来宛词所写对象是黄山人字瀑。该词上片写雨后瀑布变化,别出心裁,就“人字”形态展开联想,巧妙运用一系列书法术语,用“银钩瘦”形容雨前“人字”的纤细,“玉臂肥”形容雨后“人字”的壮硕;倚在山崖上的人字瀑,非常巨大,又像是飞动起来的“擘窠”大字。过片回写昨夜风声雨声瀑布声,延续前几句以书法写瀑布的思法,将自然界真实的声响与笔走风雷的成语嫁接起来,既衔接自如,又妙合无痕。这时我们再重读吴评,就能真正体会到他所说“妙从‘人字瀑’之‘字’字着想……构思极为精巧”等内涵,切实认识到吴评之精当。

《当代词综》在14首词后还附有“小传”与“集评”,“小传”是宛敏灏应约而写,除生平简历外,还介绍他与周岸登及李大防等老辈谈词经历,以及他的词学主张。“集评”仍是吴孟复与史颂民之评,其中吴孟复对《浣溪沙》(登振风塔)、《南歌子》(前日银钩瘦)、《庆春泽》(镜湖迎春)的点评都出自《读后记》中。

另外,附稿中宛敏灏在吴孟复的评语后标注“读词偶评”,在史颂民的评语后标注“爱吾庐漫志”,二者皆以括号标点。“漫志”一般多用来为笔记、作品集等命名,如南宋王灼的《碧鸡漫志》、明代陈鼐的《百可漫志》、陶辅的《桑榆漫志》等,因此《爱吾庐漫志》当为史颂民的著作,另一部同样以括号形式出现的“读词偶评”便也被类归为吴孟复的著作。在《当代词综》中,二者都加上了书名号,即《爱吾庐漫志》与《读词偶评》,将之视为单篇文章或著作,无论是否公开发表,都显得更加规范。

在《当代词综》的后记中,施议对说道:“本编正式向海内外词家征集作品是从一九八三年春开始的,……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整整五年时间。……三项工作进展甚缓慢。因此致使某些作者生前无法见到此书出版,这是最大的遗憾。”〔18〕落款为“施议对 一九八八年五月八日于北京”,这表明1988年《当代词综》截稿时,即有一些作者陆续辞世。2009年2月,《词学》刊载了题为《二十世纪中国填词史话——〈当代词综〉前言》〔19〕一文,文末有作者附记一则,提到“这篇文章撰写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而《当代词综》则耽搁多年,于二〇〇二年九月,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从1988年截稿到2002年付梓,其间又经过了14年之久。宛敏灏与吴孟复相继于1994年、1995年去世,皆未见到他们为之付出辛苦的著作,实乃憾事。

注释:

〔1〕〔5〕王达敏:《吴孟复:桐城派最后一位大师》,《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2〕刘梦芙编选:《二十世纪中华词选》,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782页。

〔3〕纪健生:《吴孟复先生学术传略》,《文献》1996年第1期。

〔4〕吴孟复:《吴山萝诗存》,合肥:黄山书社,2015年,第183页。

〔6〕全诗为:“江西魔派不堪吟,北宋清奇是雅音。双井半山君一手,伤哉斜日广陵琴。”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579页。

〔7〕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675页。

〔8〕“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杨铁夫笺释:《吴梦窗词笺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77页。

〔9〕“造物故豪纵,千里玉鸾飞。等闲更把,万斛琼粉盖颇黎。”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61页。

〔10〕“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夏承焘笺校:《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6页。

〔11〕“妙手都无斧凿瘢。饱参佳处却成颦。恰如春入浣花村。”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第424页。

〔12〕王气中笺注:《艺概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47页。

〔13〕“人言功名难力取,我意功名要勤苦。分明经训是菑畲,谁道今人不如古。”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949页。

〔14〕施议对:《关于〈当代词综〉问题(一)》,《人民政协报》2016年12月12日。

〔15〕何晓敏:《为中华词苑保存一代文献——施议对〈当代词综〉评介》,《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16〕白静:《廿载心力成一编——评施议对〈当代词综〉》,《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2期。

〔17〕岳兰香、周于飞:《施议对〈当代词综〉研究》,《新文学评论》2015年第2期。

〔18〕施议对编纂:《当代词综》全四册,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021-2026页。

〔19〕施议对:《二十世纪中国填词史话——〈当代词综〉前言》,《词学》201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后记评语
后记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四川文学(2020年11期)2020-02-06 01:54:52
周克芹语录及诸家评语
四川文学(2020年10期)2020-02-06 01:22:44
教师评语
后记
后记
后记
天一阁文丛(2014年1期)2014-10-13 08:00:24
怎样为作文写评语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36
作文评语探讨
如何写好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