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析

2021-04-15 02:23魏晓东
晋中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政文学情感

魏晓东

(晋中学院中文系,山西晋中030619)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中国现代文学作为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应当紧扣立德树人根本宗旨,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专业知识,扩展学生学术胸襟和眼界,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启发教育学生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追求良好的道德和美好的情感。本文立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从学生认知、情感、行动三个层面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一、提升认知,以文化人

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围绕立德树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这条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以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渗透于课程教学具体内容,给学生种上高雅的、正向的、有益的、进步的种子,让他们在文学知识的感受和认知中获得精神文化的熏陶,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政教育收到润物细无声之良效。基于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应当深入挖掘本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遵从现当代中国文学史发展脉络,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一百多年的文学发展史中优选受新一代大学生喜爱的课程思政与现代文学教学内容兼容的教学内容,遵循“盐溶于汤”的原则挖掘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社会责任、生命意识等元素,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精神塑造和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担当意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关心系家国天下的忧患意识、批判社会满怀政治情感的事功精神、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的作家、作品及其历史事件不胜枚举。从“作家的现实人生际遇中得到某些启发,修养自己的人格,锻造自己的品性,恰是中国现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精髓所在”。[2]中国现当代文学任课教师要善于从中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例如: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是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鲁迅为理想目标的实现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希望用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唤醒麻木的国民,由此开启了“改造国民性”的艰难历程,其作品《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等无不贯穿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沈从文的一生追求生命的信仰、爱与美,其文学创作体现了对人情人性美的追求,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我们欣赏其作品可以深切地体味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与自觉的社会历史担当。欣赏沈从文作品《边城》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充分地领略沈从文笔下的自然美,陶冶学生情操,温润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

茅盾的《白杨礼赞》借礼赞白杨树,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所具有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也是大学生应追求的人生价值。此外,在汪曾祺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西南联大精神”;从戴望舒的写作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从困惑于“小我”到书写“大我”的成长历程。

在讲授作家作品时,将经典作品的时代背景讲深讲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奋斗失败、堕落的故事,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悲剧形成的原因,还可通过观看上海租界的英国驻军、流离失所进城乞讨的农民、上海日华纱厂的童工等资料,引导学生透过祥子的个人悲剧认识旧中国贫穷落后及其社会根源,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产生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美好时代的幸运之感,进而思考如何在当今时代追求崇高理想、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复兴联结在一起,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

二、温情默化,以情感人

“文学能传播一种特殊的信息,即能揭示人的心理和灵魂深处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极为隐秘的心理机制,呈现人类心灵的辩证法。”[3]85“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我们不能从情感的角度打动学生,我们的课程思政教学就很难做好。文学是人类的精神产品之一,是诉诸人类情感的艺术,“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4]60

美的情感培育是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对于学生的情感熏陶、价值引领是与启迪其对文学的审美感悟过程相伴相生的,既“润物无声”,且能够“久久回响”,美的情感一旦走进了一个人的心里,影响就会延续他的整个生命历程。而在所有的文学课程中,“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中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课任教师应潜心钻研、精心备课,通过温情的故事,打造有温度的课程,将正确的三观教育潜移默化地注入学生的心田。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欣赏、鉴赏文学作品时把自己摆进去,与文本、作者、时代、自己对话,与“他们”同哭同笑、情感共振,让学生既能从作品当中汲取知识、情感共鸣,又能够保持独立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力与解读能力。

譬如:郭沫若《凤凰涅槃》所塑造的自焚更生、无限生机的凤凰,以其雄伟的构思、开阔的诗境、丰富的想象传递出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勇立时代潮头的强烈愿望。他的历史剧《屈原》中反对卖国投降的炽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

老舍《四世同堂》里的一个所谓的“日本兵”坐车夫小崔的车,下车后不给钱,小崔毫不畏惧将“日本兵”痛打一顿,打得他直叫亲娘妈妈,才知道他是中国人冒充的“日本兵”,小崔又把他一顿痛打,要打出他的“日本屎”来。小崔的打抱不平、除暴安良,让学生在读作品时拍案叫绝,正义之情油然而生。

路遥《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孙少平为了生存进城务工,尝尽人情的冷暖,不幸的阅历促成了他人格上的成熟,因此他对人生始终保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总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间又是如此短促;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地活……即便是痛苦,也应该看作是人的正常情感;甚至它是组成我们人生幸福的一个不可欠缺的部分呢!”[5]人生必将面临许多生存的挑战,人生的道路必定是坎坷不平的,孙少平微笑着、以感恩的心态面对人生,唯有热情乐观地面对生活,才能点燃平凡人生命的希望之火。它在启迪大学生:只有不断进取,求真务实,不怕困难和曲折,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三、点滴入心,行动育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要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必须重视学生的身心体验。为此,要大胆改革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理论传授和行动践行统一起来,做到思政隐形化、理论实践化、知识体验化、互动参与化,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来领悟和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心系国家、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创新人才。

(一)言传身教

课程思政能否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教师非常关键。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师一定要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外化为日常实践,养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的良好习惯,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潜心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保持阅读习惯,坚持读写结合,以良好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成为点燃火种之人。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生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秉承着从我做起的原则,以线上教学为契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采用诗歌朗诵、作品原创等方式讴歌疫情期间奉献在一线的抗疫英雄,鼓励学生关心和热心国家大事、时事政策,增进学生对于我国在抗疫过程中的机制优势的认识,理解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二)课堂实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思政教学改革要重视教学方法和育人载体的创新,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线上线下混合课堂、课外实践拓展、团队协作与基于共同体的个性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当代大学生通过自主发现进而接受精神洗礼,让科学认知上升到精神层面进而外化为行。具体实践形式有几下几个:

提问与讨论。譬如,可尝试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将鲁迅《伤逝》中的子君和根据亦舒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女主角子君进行对比,通过新旧子君的对比,探讨造成旧子君悲剧的原因。子君在爱情遭到不测的时候选择毁灭自己极其可悲,其实爱情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人生的无望,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师生情……。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努力学习感恩社会,努力提升自身能力,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还可联系玛格丽特的《飘》、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爱玲的《爱》、弗洛姆的《爱的艺术》等作品,谈论爱情与金钱、婚姻与责任、爱情与缘分等相关话题,让学生通过优秀的文学经典认识爱的本质。

即兴表演。譬如讲授《受戒》时,以即兴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表演明海受戒后,小英子接他回家那一段。学生们所表现出的小英子的大胆示爱与明海的羞涩回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准确地表现少男少女情感的自然纯朴,让学生们感受纯真情感的美好,课堂效果很好。

写作与思维训练。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切实的写作与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有必要。一方面是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写作。文学作品的创作体裁不限、字数不限,但必须原创,文学评论并不局限于课堂讲授的内容。另一方面是相关作家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及与课程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训练。经过持续实践,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学欣赏与写作能力,又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四、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6]的要求,坚持以情动人、因势利导、“德美兼顾”“润物无声”的教育原则,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与其他课程协同发展,同向同行,培养出更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文学情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需要文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