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习近平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中提出学习“四史”的新要求,“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1]。在这里,习近平强调将学习“四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将理想信念的坚守、初心使命的践行、民族复兴责任的担当统一起来。这实际上揭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提出爱国主义视域下开展“四史”教育的必要性的问题。本文从爱国主义的多重视域出发,解读开展“四史”教育所带来的爱国情感的认同、爱国意志的强化、爱国责任的担当,直面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提出通过“四史”教育筑牢爱国主义的思想堡垒。
近年来,“爱国主义”是思想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学者就“爱国主义”进行学理上的概念辨析,从价值层面、理论层面、精神层面和宏观层面对爱国现象进行概括、总结和提升[2]。笔者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新要求,认为爱国主义既是一种具有完整性的价值观,又是一套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还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含着一种远大的理想信念,并汇聚成一股气势磅礴的硬核力量。
首先,爱国主义意味着对爱国行为的价值评价,是一种具有自身完整性的价值观。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相继颁布,标志着新时代对全体国民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爱国主义是一种积极、正面的价值观,需要防止爱国主义被滥用而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警惕以爱国主义为名阻碍历史进程的行为。其次,爱国主义是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爱国主义不仅是对爱国行为的现象反映,而且经过理论总结和提升,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系统理论。在爱国主义理论体系中,需要详细考证爱国的渊源,论证爱国的缘由,分析爱国的行为,甚至规定爱国的表达方式与行为。这既需要进行及时的历史总结与回顾,又需要敏锐地关注现实,开展并推进理论研究。再次,爱国主义是从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虽然具有抽象性,但不是虚幻的,可以从典型人物的行为表现、意志品格、气质风貌中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面貌。不同时代的爱国者表达爱国的行为和方式各异,但爱国的精神无不散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面貌,并具有穿越时空动人心魄的能量。复次,爱国主义对具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来说具有信仰的意味,蕴含着远大的理想信念。人们出于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对国家的向好、向善给予更多的期待,并愿意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甚至为了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不惜牺牲生命。最后,爱国主义在新时代的中国动员各方凝聚共识,成为一种建设祖国的硬核力量。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这种硬核力量:其一,它既是一种内在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力量,又是一种外在于时代的建设力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爱国主义贯穿数千年文明,经久不息,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中国社会当下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爱国者方方面面的努力。其二,它既是一种个体力量,体现在每个爱国者个体的言语和行动之中,又是一种集体力量,是整个中华民族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理想信念和精神气质的反映。其三,它既是一种体现在人们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中的显性力量,又是内在于人们心中的深沉力量,为人们提供价值支撑和精神依靠。爱国主义既是一种主体的强大精神力量,又可以外化为建设祖国、发展事业的强盛力量,表现为国家的强大实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爱国主义的多重意蕴,而“四史”教育正是通过历史梳理与回顾的方式强化青年的爱国之情、增强他们的强国之志,并为青年的报国之行提供理论支撑。
一般而言,“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增强一个人的知国之明。“四史”除了一般的历史教育功能外,侧重近代中国与世界历史的碰撞,能够促使青年在更加开阔的世界历史视野之下,审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探索、奋斗与发展,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作为价值观的爱国主义意味着一种始终如一的立场和信念。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贯彻着一条主线,即党始终如一对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始终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诺言。“四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执行力的记录与体现。“四史”教育可以帮助青年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强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信心,增加对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自信。
在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对比中,青年更容易把握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在中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对比中,青年可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历史与现实强化青年的国民身份认同与政治认同,屈辱与荣耀唤醒青年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深化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促使其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这证明中华民族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具有现实的可能。社会主义发展史将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视野中,比较中外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突出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独特价值。在反思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经验与教训中,可以不断完善当前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史”教育从不同层面强化青年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引导青年将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实现对爱国主义本质的理解,坚定爱国之情。
爱国主义理论体系搭建了爱国的理论框架,解决了理论上的认识误区。“四史”以其丰富的内涵佐证抽象的爱国理论,在有据可查的历史细节、人物风貌中还原近代以来中国发展与进步的艰辛历程,引导青年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增强政治认同、实现理性爱国。
通过研习历史把握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的传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以历史为教科书的学习。受斯大林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启发,1939年毛泽东参与撰写《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材,开启中共党史教育的序幕。此后,在高级干部研修过程中,他一直强调用党史统一全党思想,用党史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重点关注脱离中国历史和中国实际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批判“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现象,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要联系国内外历史,“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3]。邓小平也在不同场合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呼吁全党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4]。习近平反复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5]。历届领导人对党史、新中国史学习的强调,旨在通过引导青年研习历史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教育一代代青年人什么是爱国、为什么爱国、怎样爱国。
在反抗外来侵略、抵御外族入侵中,我们逐渐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概念。在中外对比中,形成对国家主权的确认、领土疆域的划定、道路制度的选择。中国革命胜利之后建立新中国,从此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中国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凭借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存在体呈现于世人面前。在某种意义上,社会主义制度既搭建起了新中国社会肌体的骨骼系统,又嵌入其肌肉纹理之中。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支撑起了整个社会肌体与大厦,各项具体制度以此为基础相继形成并推动国家有机体的具体运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家与社会制度的关系上,社会主义制度与新中国密不可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制度紧密关联。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发展史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给青年提供更广阔的视角理解爱国主义理论体系。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设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扩大,各国交往日益频繁,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市场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卷入普遍的竞争之中,各民族交往的日益密切、大工业的发展打破民族界限,促使世界历史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世界性的文化,“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6]。世界历史理论,决定各个民族的发展必须保持开放包容的气度,积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利用世界市场结合自身优势发展自己。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同时,需要认识到世界历史的形成是分阶段的,最高阶段或者说理想状态是各民族打破界限、放下芥蒂共同缔造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化。但目前的历史发展水平和条件决定各民族国家仍然是人们认同和归属的共同体,爱国主义的维度更多放在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国际主义,尤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认识到这一点。
爱国主义起源于人们朴素的爱国情感,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历史、理论、现实三者的结合,可以将青年的爱国情感升华为一种坚定的理想与信念。
“四史”为爱国主义的信仰话语提供历史与理论根据。早在1994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就提出,要把培养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重申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7]。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正确的信念始终被鼓励与提倡。“四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的独立、富强不断探索的艰辛历程,可以激发青年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四史”教育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总结民族经验与教训、提升爱国情感的过程。
爱国主义的心态中包含理想信念的成分,“四史”教育为提升爱国的心态、增强爱国的信仰提供契机。爱国主义的信仰与爱国主义的话语相比,是一种内在的表达。这种信仰需要深入到爱国者的内心和行为深处才能得以体察。在爱国者“心理—行为”结构中,理想与信念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爱国信念促使爱国的情感转化为现实的爱国行为,正是坚定的爱国信念支持主体承受挫折却矢志不渝。这种信念进一步升华到“信仰”高度时,主体会自愿为国家、民族的永恒事业奉献一切。信仰的树立需要榜样人物的引领,正是通过“四史”的教育与学习,青年人了解到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大批的优秀中华儿女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不惜奉献牺牲自己的生命,祖国记得他们、人民记得他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英雄人物将启迪年轻人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在榜样人物的感召之下,青年人更容易理解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青春奋斗的底色,任何时代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与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
通过历史回顾的方式开展“四史”教育,可以使青年更加理解认同中国共产党,深刻理解“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取得成功。重温党的成长历史,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在何、使命为何,自觉将爱党、爱国与爱人民统一起来。正是“四史”,揭示了我们的政党、政体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无论是革命岁月还是建设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直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价值指向。因此,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党的事业成为有志青年的理性选择。
一批批中共党员以自身的实干精神、负责精神、担当精神引领中国当前的各项事业,为广大有志青年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勇于承担时代的使命与责任[8]。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9]。时代为青年提供新的机遇,赋予青年新的责任。在新冠肺炎疫情紧要关头,许许多多青年牺牲小我、奉献大我,奔走在疫情最前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阶段,无数大学生、志愿者赶往扶贫第一线,用智慧与汗水帮扶困难群众。在抗洪救灾的最前线,青年消防官兵舍生忘死,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守护万千群众的家园。爱国主义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历史与现实彰显青年人的责任担当。尽管每代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每个人所站的岗位各异,但顾全大局、忠于职守是青年人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体现。历史秉笔直书那些为民族发展、为国家进步不懈奋斗的青春岁月,引领新一代青年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统一起来,为青年指明一条通向光明与幸福的康庄大道。
“四史”的教育与学习,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有效增强青年学生的知国之明、爱国之情与强国之志,鼓舞青年奋发有为实现报国之行。与此同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四史”教育,是对当前各种思想乱象的正面回应,开展“四史”教育可以有效应对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各种挑战。
时代的发展,对爱国主义提出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对爱国主义带来的挑战、历史虚无主义对爱国价值观的解构、消费主义对爱国信念的消极影响以及非理性爱国行为对爱国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地提出加强“四史”教育,正面应对意识形态的挑战,阐明爱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合法性,强化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威严,增强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指明理性爱国的新方向。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不可否认它对经济发展、国际交流、世界历史形成带来了积极影响,但是其负面影响也对爱国主义带来挑战。首先,它冲击爱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全球资本的流动使国民自身经济利益与国家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产生松动,个人出于本能更可能会出现自利和短视的行为。其次,它动摇着爱国主义的政治基础。全球问题的凸显、国际组织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对国家主权施加影响。“全球化体系具有一种将人类从土壤中连根拔起的离心力,社会组织因此而动摇松散。”[10]再次,它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广泛传播冲击多数国家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正是孕育爱国主义的土壤,承载爱国者独特的价值与情感诉求。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会动摇人们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冲击人们的归属感。因此,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范围的频繁人际、地域互动和流通,极易冲淡人们对国家“极其深厚”的感情。
“四史”教育正是从历史、现实与理论三个方面阐明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的合法性。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教育青年需要用整体、长远的眼光看待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尽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有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在更深的层次上个人利益脱离不了国家利益,个人与国家始终是命运共同体。“从地域和民族这两个方面看,以现有的经济全球化水平尚不能分离国家与特定民族的结合,也不能改变民族原有的地域基础,摧毁国家与民族结合的纽带。”[11]民族国家尽管受到冲击、国家主权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国家依旧是大多数人认同和归属的所系。此外,世界文化不是只有一种形式,文化内容的先进性与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并行不悖。我国在革命、建设岁月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中保留自己的特色和多样性,共同丰富着世界文化。
历史问题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乎国家的国运、关乎执政党的命运。社会主义发展史既记录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记录了社会主义国家轻视历史问题、忽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敲响警钟。“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12]反思这段历史,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车之鉴。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时兴风作浪,主要表现为:在学术研究上,打着“价值中立”的幌子,预设现代化最终指向“西化”,并以此指摘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是非;在日常话语中,借助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以娱乐、戏谑的态度,“戏说”历史,“恶搞”英雄人物。这对青年正确的价值观塑造产生恶劣的影响。
“四史”教育揭开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伪装,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从整体上、从联系中把握主要的历史线索,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在这个过程中,引导青年认识到所谓的“重评”历史不过是对当前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否定,揭开历史虚无主义背后的别有用心。回归“四史”,才能发现历史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中国近代历史不是可以随意裁剪的,近代以来中华优秀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解放所做出的艰辛探索是不容被忽视和抹杀的,任何从根本上否定中国革命的意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言论都是需要高度警惕的。“四史”教育引导青年重新建立对社会和历史认知,纠正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价值观的混乱,认识到任何对待历史的不严肃态度对国家所带来的灾难,重塑对历史的敬畏,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现代社会经济繁荣、资本发展,不少人试图用商品填补精神世界的空虚,导致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消费主义鼓励消费,将消费能力与个人能力等同,通过广告激发人们的欲望,鼓励超前消费。形形色色的“网红”主播作为炙手可热的“带货之王”,协同便捷的购物平台、发达的配送体系以及膨胀的各路信贷,为消费主义推波助澜。当“得到”“拥有”成为年轻人主要的生活乐趣时,无聊、乏味、空虚将会占据他们的整个精神生活[13]。消费主义背后一方面是人们对“生活世界”及其意义的关注,人们不再回避对物质享受和感官满足的追求,希望从世俗生活中得到满足、意义和解放;另一方面是人们忽视对精神世界的超越性和永恒性的追求,个人欲望的即刻满足代替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放弃爱国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
通过“四史”的教育与学习,青年应重新审视资本逻辑主宰下的消费社会,认识到消费主义不过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生而来的局限性承载不了人们对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消费主义只是进一步制造新的欲望、扩大精神的迷惘与空虚,它从不会解决问题而只会制造新的麻烦。因此,及时认清消费主义的陷阱,能够引导青年人少走弯路,回归人生正确的方向。这个正确方向,就是“四史”所揭示的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14]。最充实的岁月、最美丽的青春诞生在为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懈奋斗之中。
爱国发自人们心中的朴素情感,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无论何时,爱国都不是僭越法律、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借口。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打着“爱国”的旗号,进行不负责任的情感宣泄,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极端个别者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发泄愤怒,这些非理性行为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是爱国而是害国。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中国传统社会,爱国常常与忠君联系在一起,这是政权与族权结合下“家国同构”时代的必然;近代以来随着民族意识与民权思想的传播,爱国主义超越狭隘的个人、家族的圈子,与现代国家和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相联系,正确的爱国方式始终伴随着国际主义。翻开“四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人是国际主义者,他们主张世界大同运动”[15]。热爱祖国和热爱世界友善的人民是一致的,理性的爱国者始终保持世界眼光,以开放的胸怀对待世界各民族,极力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既是爱国者又是国际主义者。党史和新中国史向青年展示真正的爱国者应该如何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才叫爱国。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更是表明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始终抱有世界情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解放而不懈奋斗。相比较而言,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是开历史的倒车,逞“匹夫之勇”打砸抢累及无辜的行径无论以何为借口都掩盖不了犯罪的实质。
爱国主义具有多种内涵,开展“四史”教育可以从不同方面增强青年对爱国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引导青年增强爱国志、砥砺强国行,帮助青年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使青年真正意识到当代中国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真正的爱国,是不畏艰险勇于承担时代责任,是真情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是抱有世界情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解放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