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鹏,黄甄铭
[1.清华大学 a.高校德育研究中心;b.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2.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公共管理教研部,北京 10009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不断推进,在验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同时也反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经验宝库的充实丰富上。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出自身“变”与“常”的辩证统一,而且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的逻辑体系紧密耦合。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列宁所提出的“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在以党史发展阶段为中心的考察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主题伴随着国家建设不同历史阶段主题同步成长,更可以从中发现“变”与“常”互为表里,有机统一于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核心历史规律。
统一战线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和支持新中国各项事业实现蓬勃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基础,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中国共产党人有意识地从统一战线指导思想的顶层设计与各个层级的具体制度机制、战略策略层面入手,使统一战线的发展进入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发展快车道。具体而言,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国民革命联合战线阶段(1921年7月至1927年7月)。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本质是民主革命联盟,主要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形式推动反帝反封建斗争。1921年至1923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发布《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等来推动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改组了国民党,重新释义了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达成,实现了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的历史成就。但最终,国民党右派的叛变使得统一战线分裂。
2.工农民主联合战线阶段(1927年7月至1935年12月)。工农民主联合战斗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组成的联盟,其高举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革命旗帜,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打退国民党反动派的几次围剿。这一时期党内出现了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采取了“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错误政策[2]。毛泽东、周恩来从我国阶级状况的实际出发,提出苏维埃期间仍然应该发展统一战线。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段(1935年12月至1945年8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一部分愿意抗日的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其中还有广大的爱国华侨,形式是以第二次国共合作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部队、成立抗日联军”的口号[3]。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阶段(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由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的广泛联盟所组成,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人民武装斗争密切配合、互相促进,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4]。1948年5月,党中央、毛泽东发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通电,得到全国各族人民、广大海外侨胞、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拥护,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新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统一战线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联合各革命阶级,先后进行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起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统一战线的内涵、形式和功能也开始发生相应的变化,先后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阶段(1949年10月至1962年9月)。该阶段存在两个联盟,一是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的联盟,二是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包括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分子在内的中间阶级或中间力量的联盟。毛泽东在1953年提出,“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地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在这一时期,党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要求,有效实现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社会主义统一战线阶段(1962年9月至1978年12月)。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政治联盟。其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采取团结依靠第三世界阵营、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孤立打击美苏两大霸权主义国家的方式,加强了和各国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但是,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接受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使党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出现“左”倾错误,而后发生的“文革”使部分知识分子、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民主人士、爱国华侨以及民族和宗教等各界人士受到不公正待遇,国内统一战线工作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文革”结束后,党的统战政策开始逐渐得到恢复落实,统战工作再次回到正轨。
3.爱国统一战线阶段(1978年12月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爱国统一战线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组成,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1979年6月,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6]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原来“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的提法,改为“爱国的统一战线”。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统一战线在原基础上融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中国共产党先后面临恢复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工业化、实行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大中心任务。统一战线在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有所侧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为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形成则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展开探索,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建设与发展直接指向了民族复兴的历史性伟业,而这一伟业,又是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旨归一以贯之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统一战线的性质、地位、作用、实质以及统战工作必须具备的原则和方法及其各领域的关键要求进行了宏观阐述与微观指引,形成了全面完整系统的统一战线思想体系,把统一战线这一法宝的政治优势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位置。
新时代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历史使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习近平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曾提出并明确回答了当前“需要不需要统一战线、需要什么样的统一战线、怎样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7]。不仅如此,习近平在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相关论述中还特别指出:“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8]统一战线的工作领域涉及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五大关系”,其重要作用和功能就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9]。
在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方面,面对我国政党制度在经济全球化中遇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碰撞,统一战线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支持鼓励和帮助民主党派培养、选拔和任用优秀人才,发挥其强代表性和参政议政作用;在民族宗教工作方面,面对民族工作形式的新变化和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斗争压力的增加,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新兴社会阶层方面,随着经济转型期出现社会利益冲突、社会矛盾浮现等现实问题,统一战线工作更加紧密团结新兴社会阶层,有针对性地鼓励支持和教育引导新兴阶层健康发展;在祖国统一问题方面,面对“一国两制”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统一战线工作继续坚持“一国两制”,加强内地同港澳台地区的合作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实践演进的过程中,统一战线所涵括的对象、范围、原则和策略等都处在不断变化调适当中。正是因为统一战线“变”中有“常”的初衷保障了其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始终服务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
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实践史,其变化大致呈现出三方面特征:一是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二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不断变化;三是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在不断变化。统一战线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和演变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内部因素构成也是影响统一战线的关键。由于国内外形势的持续变化,不同时代的任务主题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统战工作所需采取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以及统战工作对象和范围的变化。
1.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统一战线变化走向。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也随之不断突破创新。在最初的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争取民主、独立和自由成为革命任务,革命的性质为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则在其中扮演了联合各个阶级人民并争取民主与自由斗争的角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联合各族人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是主要任务,尽管民主革命的性质没有变化,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我国革命的性质也随之变化,统一战线的地位转变为反抗侵略与实现民族独立,联合国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拯救中华的阶级人士。除了国内环境的影响,国际环境是又一影响国内统一战线基本原则和策略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时代任务、客观条件、敌我关系等几个方面对统一战线的动态变化提出了要求,而只有适应这种要求,才能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变化中的客观条件,完成这种变化所提出的时代任务。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的不断变化是随时代发展的最直观变化呈现,以敌人范围大小和同盟军可容纳的范围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为最直接代表。习近平曾引用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讲话“所谓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说明统战工作的本质[10]。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包括组成政党、无产阶级的统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消灭私有制、建设社会主义、消灭阶级、消灭阶级的根源、过渡到共产主义等。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有统一战争,必须搞好无产阶级自身的统一,必须解决好同盟军的问题。因此,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也就是第一次全国统一战线理论工作会议强调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的问题[11],立足点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1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13]
2.内部因素构成决定统一战线发展过程。内部因素在统一战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统一战线的基础是否始终代表正义与先进的方向、领导水平及其推行政策的正确与否。其一,党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具有道义上的正当性,具有发展上的先进性,促使统一战线的最终走向必然是不断扩大。“我们的事业,各方面都在欣欣向荣,都在快步前进,这是因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是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事业”[1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推翻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党要吸收和集中各种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党要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要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法宝,统一战线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正义事业、先进事业,这就决定了统一战线发展的方向性和前途命运。其二,不同时期领导人的思想认识差别、理论水平和经验水平决定统一战线的发展过程。在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过程中,主要领导人的思想指向正确与否影响该阶段推行的政策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或缩小、停滞。例如,抗战时期,王明坚持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主张放弃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没有看到在抗战中必须保持党的独立自主,必须对国民党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严重损害了统一战线的发展。
“变”与“常”互为表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统一战线“变”的发展过程中,其常态主要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原则,坚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毛泽东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15]。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上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其体现在路线、方针和政策等方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着眼于国家的共同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反对反动统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实现了党对革命统一战线在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围绕中国国情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利益和美好愿景,从而实现了党对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在党的领导下,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充分凝聚了各方的力量和智慧,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团结,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必须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原则。习近平指出,“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16]。统一战线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在协调群体间各方关系、解决党和国家内部矛盾以及维护社会及民族的稳定与团结等方面起着调和剂、润滑剂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求同存异,在追求团结联合时理解和尊重差异、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消除各方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偏差,具体表现在相互沟通协调过程中能注重倾听各阶层的意见与声音,积极整合反映社会舆论和要求,用具体措施和实际成效回应各种情况与问题[17]。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能够实现,要求统一战线主基调始终为“大团结、大联合”。但是,“大团结、大联合”的基调决不代表毫无原则地妥协来求团结。毛泽东多次强调,“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18]。历史的成功经验已证明,团结和斗争二者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
3.必须坚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党的总路线、总任务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国情而制定,党的统一战线则始终服务于不同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根据形势变化来调整统一战线策略的原则不可动摇。1945年8月,面对国民党统治集团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破坏政协协议和停战协议发动内战的行为,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联系团结全国上下爱国分子争取国内的和平与民主,形成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终赢得解放战争胜利,建立新中国。正由于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策略的及时转变,促使其更好地把握了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一战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围绕新时代的全新历史命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努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开创统一战线的新局面。
从以党史发展阶段为中心的研究中提炼规律,不仅是对统一战线阶段性特征的深度总结,同时也是将其作为重要经验指南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效指导未来实践,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保持大团结、大联合的统战优势,持续提升治国理政能力的积极作为。根据统一战线演进规律,在现实完善和发展统一战线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列宁指出,“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19]。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走过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呈现出迂回曲折的波浪式前进的样貌。统一战线的曲折经历启示我们,在面对发展困境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完善和发展统一战线,适时改变不合时宜和不利于建设的工作形式。在坚信我们的事业是正义事业的前提基础上,要探寻历史规律、汲取经验教训,以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的姿态应对外部变革、承认问题而非掩盖错误、处理矛盾而非躲避冲突,从而独立自主把握好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
此外,统战工作仍然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一居安思危的警惕感,正因为曲折存在的必然性,统战工作需要尽可能防范化解潜在的风险,尽量避免极端情况的发生;同时要引导控制,将损失降到最低。在防范过程中,一是要充分分析统战工作过程中曾发生过的典型错误缘由,在思想上行动上规避错误点;二是要提前正确认识并区分好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力量是谁、同盟军是谁、朋友是谁、敌人是谁等,避免对统战对象的分类不清;三是要及时做好引导及控制工作,注意防止党的统战对象被敌对势力分化和利用,进而变成反对党和阻碍党的工作的力量。
依照“变”与“常”的规律,在统一战线工作中需要坚持“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者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水平”的原则性,同时还要有“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协议”的灵活性[20]。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正是准确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的落脚点。无论是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对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关系的理解出发,还是从新时代社会多样性的现实考虑,强调一致性都不等于否定和取消多样性。其中,“一”具体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致性,包括目标的一致性、旗帜的一致性、道路的一致性以及领导的一致性;“多”则指的是利益结构的多样化、群体结构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价值观的多样化。
为有效坚持党对统一战线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领导权,使得一致性的理念融入不同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在团结的基础上通过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必要批评、改造不可或缺,以保证统一战线的建设各方认识的基本一致性;另一方面,则需要协调好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必要时给予照顾和帮助,让其充分释放主人翁意识,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身的特色和特长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之中。
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21]。统一战线从客观实际中来,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了证明,并且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当前学界对其的研究较为广泛,但是其科学化系统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待进一步推动。2015年1月,山东大学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合作共建的“统一战线学”学科开始招生,这是“统一战线学”首次作为独立学科被纳入我国国民教育招生系列,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空白,标志着统一战线事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正式启动[22]。但是,该学科起步较晚,当前各大高校、科研院所、智库单独将其作为一门学科甚至作为一门课程的屈指可数。统一战线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变量、研究意义以及可应用的研究方法等,都有待进行进一步的科学化系统化梳理和探索。在统一战线相关理论的未来发展中,需要鼓励广大实务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以现实为依据不断创新性发展统一战线理论,总结现实经验,进而服务于实践,以期实现统一战线的学理研究发展与政策实践落地良性互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