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远新 董晓峰
内容提要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向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发起的攻坚战。经过8年的持续努力,我们彻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脱贫机制体系;坚持广泛动员凝聚强大扶贫合力;坚持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根本路径等。这些经验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贫困治理理论,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治理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为我国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提供了借鉴,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向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而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刚性目标。新时代以来,面对一些中西部省份(自治区、直辖市)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很高、脱贫难度很大这一现状,党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国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不仅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而且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深刻地反映了新时代党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政治保障,也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首条经验。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难度大,任务重,用时长,涉及面广,需要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敢作善为、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这就要求全面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领导,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着党指引方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及战斗堡垒的核心作用。
党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召开了1个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7个专题会议,分析决胜阶段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集中部署解决革命老区脱贫致富问题、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东西部扶贫协作问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问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问题、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问题等,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党中央及各级党委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健全党对脱贫攻坚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机制。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实行了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机制;构建了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县委书记和县长是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机制;落实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攻坚的工作机制;建立了选派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任职的选任机制;加强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的落地机制等,实现了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领导。
党中央加强顶层设计,为精准脱贫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办、国办出台12个配套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共出台100 多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也相继出台和完善了“1+N”的政策文件,打出政策组合拳,明确了脱贫攻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党中央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贫困乡镇村班子建设,努力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核心,真正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上述这些部署和安排从方向到决策、从机制到举措、从中央和地方等各个方面有效地坚持了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政治保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制度优势,也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又一重要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吸吮中华文化精华,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成果,经过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宁和人民幸福提供了有力保障,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劲生命力。“中国之治”的核心密码正在于“中国之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一个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制度,它从内在本质、价值取向、公平正义、凝心聚力等方面指引和确保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消除贫困作为本质要求,着力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邓小平早就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①。习近平也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决定了它的本质要求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发展。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牢记这一本质要求和重要使命,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制度安排,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行动,加大对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的支持力度,努力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水平,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奔全面小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强调要把增进人民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反对“以物为中心”或“以GDP 为中心”的发展观念,这是由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决定的。贫困群众是我国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紧紧抓住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个最突出的短板,实施精准方略,使农村贫困人口快速减少;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确保贫困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这些都极大地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积极促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求和价值尺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和理想目标。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理念,强化制度安排,既大力发展经济,又共享发展成果;既努力做大“蛋糕”,又公平分好“蛋糕”;重点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等,尤其是打赢扶贫攻坚战、全体人民奔小康的诺言和壮举,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公平正义的伦理道义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汇聚了脱贫攻坚的巨大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我们党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凝聚各方力量,利用各方资源,才能完成。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调配人财物,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持。
新时代以来,我国正是大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功能和巨大支持,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才如期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也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每个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贫困规模、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经济基础和发展能力不同,其治理方法和路径也必然不同。因此,脱贫攻坚一定要坚持因地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针对过去我国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存在的贫困人口基数不清、贫困原因不明、扶贫措施不力、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及由此影响了扶贫脱贫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持续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贫困治理方略。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 扶贫开发,“精准”至关重要。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2)“精准”就是扶贫要扶到点上、根上。即做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3)“精准”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即通过实地走访、建档立卡等方式,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问题彻底搞清楚,为精准扶贫、精准施策打下扎实基础。二是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即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构建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各司其职、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三是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即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精准解决扶贫的路径问题。四是解决好“怎么退”的问题。即制定反映客观实际的贫困县、贫困户退出机制,努力实现精准脱贫。具体地讲,就是设定了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实行逐户销号,脱贫到人,确保脱贫质量。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把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精准施策与真抓实干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及“如何退”等问题,实现了脱贫攻坚过程精准、举措精准、效果精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新时代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正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才使贫困治理取得了显著成就。
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脱贫机制体系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机制保障,也是我国决胜脱贫攻坚一条基本经验。脱贫攻坚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重,时间紧,涉及多个领域、多个政府层级、多元主体的协同行动,因此,必须构建比较科学、具体、可操作的扶贫脱贫机制体系,切实保障脱贫攻坚工作积极稳妥、有序高效地推进。新时代以来,我国构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机制,以机制保证脱贫攻坚工作落实、落细、落小、落严,为取胜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机制保障。
构建了明确的责任体系,制定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这一体系中,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抓大政方针制定,考核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省级党委和政府对辖区内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抓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监督考核等工作。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县委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做好脱贫攻坚的项目落地、推进实施工作。与此同时,强化社会各界合力攻坚工作,凝聚强大的扶贫合力。这样,全社会都对脱贫攻坚负有责任,并建立了分工明确、责任明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的脱贫攻坚责任机制。
构建了多元的投入体系,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样化、多渠道的扶贫资金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二是加大金融扶贫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三是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这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资金保障。据统计,2013—2017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278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2.7%;省级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82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6.9%。安排地方政府债务1200亿元。③此外,国家的金融信贷、证劵保险、土地政策等助推脱贫攻坚的力度都在明显增加。
构建了科学的实施体系,规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机制。第一步,精准识别。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建档立卡,并进行信息化建设。第二步,精准帮扶。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第三步,精准管理。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实现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第四步,精准考核。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帮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对贫困县开展扶贫工作情况的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这个实施机制,对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起到了制约和保障作用。
构建了严谨的考核体系,实行了最严格的考核评估机制。《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规定,从2016年到2020年,每年一次,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进行,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的任务目标,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减贫成效等方面对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考核。中央对综合评价好的省份,给予通报表扬和一定奖励; 对综合评价较差且发现突出问题的的省份,约谈党政主要负责人,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情节严重的,实行责任追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相关办法,加强对本地区各级扶贫开发工作的考核。这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履职尽责,改进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构建了完善的监督巡查体系,制定了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办法。《办法》规定:对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和巡查,着力推动工作落实和完成。不仅如此,还有其它配套督查巡查制度:中央巡视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内容;8个民主党派中央分别对应8个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省份进行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和媒体、社会等也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合作监督,并把监督结果运用到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中。对督查巡查情况好的地区和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对发现的问题,予以督促纠正。涉及违纪违法的,按照有关规定移交纪检监察或者检察机关。这一办法确保了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上述机制体系涵盖了脱贫攻坚责任、投入、实施、考核、监督等五个方面,是新时代脱贫攻坚顶层设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
广泛动员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脱贫攻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脱贫攻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脱贫攻坚,不仅需要党和政府加强领导组织,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也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形成强大合力,才能获得成效。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东西部协作座谈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健全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定点扶贫机制和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了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大扶贫格局,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撑。
继续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新时代以来,我国加大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力度,调整完善了原有结对关系,实现了对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帮扶全覆盖,落实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任务,实施了东部267个经济发达县(市、区)结对帮扶西部434个贫困县的“携手奔小康”行动。同时,进一步健全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包括精准对接机制、企业合作机制、财力增长机制、协作考核评价机制等,不断提升东西部扶贫协作效果。
积极推动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新时代以来,各定点扶贫单位,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发挥单位、行业优势,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帮扶举措,努力提高扶贫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先后选派挂职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1727名,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713.7亿元,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64.9万人,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636.7亿元,助力89个县脱贫摘帽,1.9万个村脱贫出列,1300万贫困人口脱贫。④这些帮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参与脱贫攻坚。新时代以来,面对精准脱贫的新任务、新要求,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等也更加积极地参与扶贫开发,先后开展了“希望工程”、“幸福工程”、“光彩扶贫工程”、“贫困农户自立工程”、“春蕾计划”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6月底,进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8.81万家,精准帮扶10.27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5.53万个);产业投入753.71亿元(其中购买农产品75.37亿元),公益投入139.1亿元,安置就业66.15万人,技能培训94.1万人,共带动和惠及116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⑤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
新时代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正是广泛动员和凝聚了工、农、商、学、兵乃至国际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汇聚了强大的扶贫合力,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贫困群众既是扶贫脱贫的对象,更是扶贫脱贫的主体,摆脱贫困最终要靠困难群众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因此,贫困治理一定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引导他们树立脱贫信心和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这是新时代脱贫攻坚赢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之一。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牢牢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着力提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大力培训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技能,不断改进和完善扶贫脱贫的方式,努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引导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一是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必先扶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登不上的山。我们党和政府非常注意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动员等多种形式,让困难群众的心热起来、动起来,树立脱贫意识和决心;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积极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苦干实干、勤劳致富精神;批评和克服贫困群众中的“等、靠、要、送”等不良倾向,努力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志气和主动性。
二是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变“输血”为“造血”。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从内因上看主要是因为他们智力不足、知识匮乏、技能缺乏、精神委顿。因此,我国在脱贫攻坚中,大力加强对贫困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致富技能;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精神风貌;努力把东部地区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要素传播到西部地区,促进他们借鉴运用;致力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教育水平,帮助贫困群众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强造血功能。
三是改进帮扶方式,变“送”为“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改进了扶贫方式,不再简单给钱给物、大包大揽、包办代替,而是变“送”为补,变“送”为奖,较多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对积极参与帮扶项目建设的贫困群众,多劳多得;对主动创业脱贫致富的群众,给予补贴;对靠自己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群众,给予奖励,把脱贫致富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非常重要的方法和经验。它能树立贫困群众脱贫的意识和信心,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贫困群众脱贫本领,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身辛勤劳动去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具有根本性和长久性。
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走开发式扶贫的根本途径。这也是新时代脱贫攻坚基本经验之一。新时代以来,我国始终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把发展放在首位,支持、鼓励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实现就地脱贫致富。
一是大力发展贫困地区产业,稳定增加贫困户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产业、旅游业、电商业等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
二是坚持综合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发展。把扶贫开发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加强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调整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三是坚持生态保护,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把扶贫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促进环境、资源、人口良性循环,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实现脱贫。
实践证明,开发式扶贫能厚植贫困地区的发展根基和发展后劲,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更为根本的、稳定的和可持续的脱贫致富,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路径之一。
以上我们分别从七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这些经验已经构成了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其中,党的领导是政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制度基础、“精准扶贫脱贫”是基本方略、扶贫脱贫机制体系是机制保障、社会参与是强大合力、贫困群众是基本力量、开发式扶贫是根本路径,它们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反映了新时代以来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和精准性。
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贫困治理理论,彰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治理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为我国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通过对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深入考察、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深刻剖析和缜密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比较丰富的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及其治理的理论。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求是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本根源。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无产阶级要想摆脱贫困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些理论为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消除贫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具有重大的价值。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只研究了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贫困现象,且多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层面,在实践中应用不多,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更是较少论及。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和贫困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了和形成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开发式扶贫等一系列关于脱贫攻坚的新思想新举措新经验,并指导实践取得了令人赞叹的辉煌成就,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治理理论。
丰衣足食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消除贫困千百年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愿望理想。但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个朝代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从横向上看,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也没有哪个国家很好地解决了贫困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牢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率领全国人民,精准施策,艰苦奋斗,使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成就和经验极大地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意识、治理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贫困具有长期性、动态性和相对性等特征。在我国解决了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之后,还存在着许多相对贫困。与显性的绝对贫困相比,隐性的相对贫困的认定标准更高,人员范围更广,解决起来更难,解决时间也更长。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贫困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即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程度上的贫困问题肯定仍然会存在,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我国已取得的被实践证明非常成功的解决绝对贫困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基本经验,为我国未来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提供了借鉴。我们应在汲取解决绝对贫困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理论和方法,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
贫困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虽然自二战结束以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一直高度重视和致力于解决全球的贫困问题,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全球贫困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基本经验,也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如:贫困治理一定要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一定要加强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一定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一定要实施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一定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一定要凝聚扶贫减贫的强大合力等。当然,这些经验是植根于中国大地、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做法,各国应该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贫困治理方式和方法,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3页。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51页。
④江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成果展”在京开幕》,《人民日报》2019年8月17日第2版。
⑤吴志红:《东西部扶贫协作“万企帮万村”很“燃”——来自2019 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峰会东西部扶贫协作专场的声音》,《人民政协报》2019年8月3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