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为例

2021-04-15 01:08:47傅立光
卷宗 2021年19期

傅立光

(辽东学院 商务管理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1 引言

开放式多元化教学理念的概念,是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灵活性及民主性和创造性,敲掉学生为主体的差异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认知过程特别是四外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多元取向就是要根据教学主体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策略,甚至是不同的考核标准,实行个性化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并通过协作的方式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 课程存在的问题

生产运营管理是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必修课、主干课。在学校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大背景下,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成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但该课程处在专业课程体系前端的课程,由于其距离实际应用较远,且多为专业基础知识,使其教学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变得很困难。传统教学中存在具体问题如下:

为了使学生具有全面的生产管理运作的知识,现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面太广,几乎涉猎了所有的生产运作管理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理论整堂整篇的讲,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我校教学发展要求中,要结合企业人才需求为基础的前提下,精化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多结合,使之更适用于实践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方式目前多采用的是讲述式、启发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与实际项目的结合度不够,在教学方法上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教师为主、黑板和投影仪为辅的填鸭式教学。

学生自主学习和结合社会实践的内容不多,对学生真正管理一个实际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没有合适的实际应用项目练习,只能从书本上和老师的经验中学习如果运作所学的课程知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内容,现有的实践方式主要是教师举例,带领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学生的参与感不强,主动性不够,应当将学生作为主体,老师应当起到辅助及提供建议的作用。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只是简单的期末试卷加上平时作业及出勤的方式考核,对于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的测评没有。

教师配置不合理,没有合理的梯队建设和师资培训。没有相应的完善的课程资源建设机制。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引领,包括专业课、通识课与基础课在内的课堂教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阵地,同样也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主渠道。

3 解决方案

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建设、课程考核等方面的研究,解决生产运营管理教学难题,找到一条适应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专业课教学之路。开放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吸收了现代教学理论思想,强调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已得到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设计课程的框架,分配角色、设定课程相关的教学案例运用综合的教学发发等,开拓教学思路,活跃教学气氛。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将在目前讲述式、启发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实际企业完整项目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技术,所用到的本门课程的核心知识进行规划。主要从学校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入手,首先是进入实际相关企业的技术需求调研,让学生能够知道所学的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从被动地学习状态转入到主动学习的状态,通过完成调研报告的方式,体现学生的一部分学习成果。第二步将企业中实际发生和已经发生的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中去,根据需求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完全按照书本的顺序,按部就班的讲解方式。

情景教学法的引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高校慕课网等多方面的微课、影视、书籍和实际工程案例等的引入,根据具体案例的分析,将课程知识点的学习融入到多个情景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翻转课堂的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有些院校有些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也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学生的认可,授课模式由教师为主,改变为以学生为主,部分学习内容由由学生自学、学生来教学或者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完成,但是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课程内容的规划和讲授深度,学生在这方面经验不足,需要老师认真指导,起到好的辅助和协调的作用,注意存在的问题,不要浪费时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分组学习方式的引入:从实际项目研发出发,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实习,结合有经验的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针对完整项目运作机制,将学生按照不同层次有机、合理的分组,进入到不同的项目运作中去,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具体的任务,具体分析,将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际,通过报告和企业导师点评的方式,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教学内容的调整: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精简教学内容,使之更适合实际工程和就业的需要。多进行企业需求的调研,根据目前和未来企业规划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规划教学安排和学时的安排及对学生的考核要求。从实际项目的参与中提炼教学内容,是学生容易对所学的内容有个直观的认识,所提炼的教学内容务求经典性、实用性、简洁性、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课程资料的完善及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方式是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科学合理的考核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仅限于期末的笔试考试,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不够合理,增加平时的量化考核、学生自我评价及互相评价机制。增加单元测试和综合设计作业的比例,考核的内容增加出勤、回答问题及作业、课程总结、报告等方面内容,加入新的以实践为标准的考核方式。根据在项目组参与实践项目的难度不同给予项目难度分,然后根据学生在项目组中的角色给予学生项目角色分,并将企业导师的评价量化到学生的实践赋分中。

增加社会实践教学:以往的教学主要是在校内进行,主要是在课堂当中通过验证型实验或者课程设计来进行实践操作。将部分教学内容放到企业实习中进行,很多企业有着大量的企业运作的案例,十分适合学生进行实践。老师提出问题,根据学生能力不同进行分组,进入到企业产品开发团队和生产环节进行认知性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找答案,这种实践方法,对课程开始的应用性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

师资建设:原来课程的教学只由校内的教师进行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现在尝试采用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进行教学。企业导师主要解决学生对于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等问题。这种双导师制可以融合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的长处、形成互补,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