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创新研究

2021-04-15 01:08:47
卷宗 2021年19期

张 佺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著名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认为,在现代管理中项目就是一切,每人都是项目管理者[1]。当前,项目管理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中,对企业成长与发展贡献良多。新时代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非常重视实践活动对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因此,探索通过引入企业成熟的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模式研究,具有现实而积极地意义。

1 当前大学生实践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参与度不高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自主意识强、思维活跃,通过网络等多媒体渠道,大学生可以轻松获取海量资讯,最大限度拓展视野。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也可以完成包括沟通、讨论、交友等人际活动。因此,当代大学生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并作出快速反映,但也很容易对缺乏新意的事业产生厌烦与抵触的心理。传统的实践活动,往往在活动设计策划方面缺乏创新,许多“名其名曰”品牌化活动,往往形式固化、内容单一、时间固定。许多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的低年级学生,在参加过一两次实践活动后,就不愿主动参加。更有甚者,部分学生管理者不重视学生心理诉求与感受,将实践活动变成行政任务,将实践中的伙伴关系,生硬地转变为组织者与实施者的关系,让许多大学生对实践活动产生了抵触心理,参与度大大降低。

1.2 活动过程缺乏监控,质量无法保障

学生辅导员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但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辅导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常常身兼数职,很难全心全意地参与实践活动的策划,更无法全过程参与活动管理。一般情况下,辅导员会将活动过程组织、管理、监控交给学生干部负责。而部分学生干部对活动的目标语义理解的不够透彻,缺乏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往往接到任务后,研究讨论不充分。在活动组织过程中,缺乏活动管理的权威性与技巧性,常常无法有效调动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无法引导同学们为了活动目标全情投入,最终活动过程问题频发,活动效果不佳。

1.3 活动结果缺乏考评,成果无法应用

活动成果的转换与应用,是实践活动开展的真正意义所在。但在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往往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即实践活动摒弃了目标与初衷,只关注活动的数量与参与的规模,变了“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实践活动的过程没有很好地提升学生思想素养、陶冶学生文化情操、锻炼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实践活动的结果也没有主动与学生素质考评、评优评先、推优入党有机结合在一起,导致实践活动成果转换的缺失。这种做法,不利于活动质量的持续改进,不利于实践育人效果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2 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内涵与优势

项目管理是指管理者利用系统思维,对项目实施高效管理的过程。简言之,管理者专注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策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全过程管理,最终实现项目目标[2]。项目化管理理念与模式已经在国内外广泛运用,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学生工作,具有显著的优势:

一是通过项目管理,可以明确实践活动育人目标,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塑造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拓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二是通过引入项目管理模式,科学设计立项指南,开展立项申报、批准,结合项目运作的情况,及时开展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总结评比,构建从项目规划、项目实施到项目考核评估的全体系,确保不同类型实践活动的质量。三是通过项目化管理,可以扩大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同时,项目化的实践活动可以淡化非规范的组织行为,通过类似市场化的目标管理与竞争机制,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完善的能力,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3]。此外,通过项目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水平,帮助辅导员从日常繁杂事务中抽身,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提升学生管理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3 高校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施路径

在高校实践活动中推行项目管理,首先应该明确项目的负责人与参与主体。一般地,我们将辅导员视为项目负责人,要求其发挥统筹兼顾、监督指导的作用,确保活动的目标明晰准确;大学生作为项目的参与主体,实践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运行工作主要由学生项目小组完成。项目实施过程中,辅导员可以运用依托诸如“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与平台,开展线上与线下全过程管理。

一是项目立项。项目立项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活动形式上,既要有新鲜有趣的创意,又要有较强实操性。辅导员可以在学期初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学生上学期申报项目情况,围绕项目的时效性、影响力、创新性、主题性、可行性等因素,开展立项培训。通过制定科学的立项指南,对立项申请进行综合评估并确定结果,引导学生创新设计适于成长成才需要的可行性、高质量项目。二是项目运作。通过立项后,项目参与主体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自主开展项目运行。辅导员可以在期初、期中、期末或特殊时点,对项目运作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帮助项目主体明确项目方向,规避项目风险,处理突发情况,完善项目方案。三是科学评价。借鉴行业企业项目评价的导向机制,通过收集总结材料、开展实践活动抽样调查、组织现场评审等方式,掌握项目实施情况、成果实效,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此外,辅导员可以通过项目评价,促进项目组之间的“赶学比超”,为下一阶段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成果转化。将项目实施的结果、成绩量化成学生的素质考核分数、第二课程学分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努力与实践成果变成可视化、成果性的肯定;另一方面,可以将此列入评优评先、入党推优的考核依据,实现项目化管理成果的长效应用,形成积极地运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