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视域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21-04-15 01:08:47刘满君
卷宗 2021年19期

刘满君

(辽东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1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是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理工科专业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后续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提高课程。课程讲授内容为C语言,主要学习算法、程序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通过C语言编程,了解程序内在的运行方式,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时,能灵活应用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的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大多数都是教师采用多媒体投影讲述,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既要讲述大量的知识点,又要通过演示完成教学案例[1],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2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课程组秉承我校技术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强调学生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尝试通过基于“网络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将以教为中心的优势和以学为中心的优势组合到一起[2],混合教学视域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2.1 强化师资,提升课程组教师的自身专业技能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成效好坏的重要决定因素[3]。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师培养:努力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课程组还定期举办教学研讨活动,邀请学院承担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情况进行点评,提出优化建议;其次,课程组教师积极融入学院程序设计类课程组,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沟通,使课程定位更精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最后,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学习,例如辽宁省计算机基础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等,参与研讨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学习、交流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路,并推举青年教师参加学会举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通过教学研讨、会议学习、讲课竞赛等方式,课程组教师在教学观念、信息技术水平、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提升,并将它们融入教学过程中。

2.2 依托辽东学院网络教学平台,结合学情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平台

课程组教师在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后,结合学情和网络教学资源,将课程各章节知识点逐一细化:课前预习部分、课程面授内容、课后自主性测验练习等,并增加课外拓展阅读、提升动手能力实践练习等。在此基础上,依托辽东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借用网络优质课程资源,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平台建设(含教学视频、课件、课程资源、课程题库等),利用平台发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效果[3],促使学生根据课程要求,自检个人实际学习情况,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平台,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自测等,提升课程学习效果。

2.3 通过“互联网+”,构建教学多元化模式

在开课前建立课程QQ群,设置问卷调查,了解掌握学生的线上学习条件;考虑到部分学生没有电脑,课程实践环节的练习有困难,查找资料,为学生找到并提供线上调试环境和手机APP。在教学过程中,将全部课程资料在辽东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开放,包括课件、视频、案例、阅读材料等,结合线上教学资源,要求学生课前视频学习,进行预习并完成相应的预习作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中心,根据学生预习作业完成效果、教学重难点来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提出的在编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展开答疑解惑。根据课程进度为学生布置的章节测验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验作业根据学生学习效果设置相应的必做实验题和选做实验题,知识掌握程度高的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加选实验内容,进一步提高课程学习效果。学生按时提交实验作业,教师及时批改作业并反馈作业情况,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课程内容。

2.4 借助学习通APP及课程教学平台,加强课堂互动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借助学习通APP及辽东学院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发布课堂签到(二维码、手势、位置、拍照等方式)、知识重点设问抢答、随机选人编程游戏、主题讨论统计词频、随堂练习限时提交、自组团队解决问题、课堂反馈发放问卷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选择课程互动对象,设计课堂互动内容,拓展课堂互动形式,评价课堂互动完成情况,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5 有效渗透思政元素,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我校19级人才培养方案中,程序设计类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授课学期都发生了变化,针对各学院学时和授课学期的变化,综合程序设计类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特点和课程思政内涵,结合以往授课的实际经验,在原有基础上,重新修订“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课程的教学纲要,将思政教学内容纳入课程的教学纲要之中。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将课堂活动的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学校的实际教学安排和课程知识点设计发布,提升学生的团队凝聚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工程素质,将素质教育全面融入课程内容中,增强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与学习,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2.6 调整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考核中,建立“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导向,以能力评价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4],采用“2+1”即平时考核、能力考核+期末考核的形式,平时除了考核学生的出勤、课堂活跃度情况,还通过课程视频学习和拓展阅读来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和实验作业,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阶段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期末结课后通过超星考试系统随机组卷,并发放给学生独立做答,考核其课程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积极性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的激发下,得到了有效提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调整后的考核评价体系,更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的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混合式教学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转变了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带来了较好的实际教学效果。在接下来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建设中,如何将混合式教学转变为一种切实高效的课程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课程教学建设的重点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