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业“课证融通”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关系

2021-04-15 01:08:47
卷宗 2021年19期

吴 萍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5000)

1 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课证融合度不高。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展示方式,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媒介之一,现有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往往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即由于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只承担理论部分的教学,教师在课堂内完成基础会计理论的教学任务,然后再由实践指导教师的带领进行相应的实践技能操作训练。这种做法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专一技能的掌握,课证融合度不高,明显的弊端就是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部分分离,理论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不能提高对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侧重知识体系,与岗位对接不畅。常规的课程教学考虑到课程内容和体系的延续性,在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分开进行,即在完成理论讲解后,开展针对性地专业能力培养,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压力较大的环境下,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更为重要。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而言,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而现实情况下,正好相反,只注重知识体系的传授,不重视与岗位对接。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不能做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2 “课证融通”的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内容工作过程系统化。首先,考虑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适应社会对学生职业技能要求,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及周边的企业行业发展状况对职业技能的需要,把满足企业需求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考虑到是单一课程的教学,所制订的职业技能标准需要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其次,通过对具有地方行业特色和优势的合作企业中实际发展与分析,以此构建基于课证融通的“财务管理”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建立工作过程与课程知识、技能的相互联系。最后,按照学生的认知学习和职业成长规律,选取具有典型性、结构化、序列化的企业工作任务,对其进行教学化处理,使之成为具有逻辑关系,开展课堂教学和能力训练。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较好地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轻松应对新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

2)以产学合作为依托,科学建设课程资源。“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现课证融通,其核心是开展校企合作,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一线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使CPA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紧密融合。同时,为使产学合作成果在课程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除了带领学生赴企业开展现场教学、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注重源于企业实际的配套课程资源建设。其中,课程资源建设的重点是创设具有“学习潜力”的工作岗位,使课程资源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课程资源除了采集企业的实际生产视频和信息,还可以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将其中的一些原理性知识通过动画等形式表达出来,帮助教师阐述课程重难点、学生理解学习对象,满足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的需求。

3)以理论知识培养为目标,创设考证实训平台。人才培养目标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依据。确立适宜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增强人才培养工作针对性、适宜性、有效性的有力保障,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课证通融、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与岗位证书考核要求相互融通,教学更有的放矢,学生能更好适应岗位需求。

基于课证融通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其目标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水平,顺利通过考证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结合本课程的知识内容和职业要求,按照学生知识水平递进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资源,开发配套的实训项目,还需要合理选择和利用校企合作的校外企业实训平台,通过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协作,让部分有条件的班级在课程学习开始的同时进入企业,在进行课程理论知识系统学习的同时,进入企业进行参观、现场教学和实习操作,强化学生对于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运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3 “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实践

1)融通职业技能和标准,重构课程知识与评价体系。首先,在课程标准中要掌握理论知识,将其要求融入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中,以此规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明确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其次,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对接,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家研讨论证,以及地方行业特色和优势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同时,要对每个阶段的考核仿照考证题库的形式合理组卷,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考核,该阶段的考核除了学生的理论成绩外,还应注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安全、流程与规范的执行情况,以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另外,对于部分进入企业开展实践训练的班级,课程评价还需考虑引入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表现和综合能力评价。

2)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可以借鉴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中的实际表现教学内容,以能够达成专业培养目标为准。课程教学大纲注重的是教学目标的体现,主要通过“了解、理解、掌握、熟悉”等反映对不同知识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而考试大纲的审核更加严格,其明确了该课程考试内容与能力情况,要求大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以专业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其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的知识点类似,包括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能力要求分为三个不同等级。能力等级的设定是对考生所掌握专业知识情况的基本要求。其中,能力等级一的考核内容为知识理解能力,具体指考生对注册会计师所从事相关工作的理论认知、原理认知情况等;能力等级二的考核内容为基本应用能力,具体指考生在坚持基础理论与原理的情况下,在较为单一的工作环境中,能否遵守职业道德,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4 结束语

在财经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实施“课证融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不矛盾。“课证融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目标方向是一致的,内容上是多处重合的,手段上是相似的。而且,“课证融通”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完善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等级认证,满足了企业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后续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