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榕 陶 雯
(江苏省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1)
“思辨”一词出自《礼记》的“学问思辨行”。“思辨性阅读”中,“阅读”是关键,“思辨性”是方式方法,就是要在书册阅读活动中,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形成,提升小学生的思辨能力。其目的在于获取知识或者解决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只有学与思的结合,读与辨的融通,才能使学生处于阅读与思考的状态——思则通,辨则达。所谓思辨,就是思考、分辨。何谓“思辨性阅读”——且引用目前语文界知晓度较大的两种说法作为依据。一是余党绪老师的观点:“指导学生以批判的态度阅读理性的文本。”二是黄玉峰老师的观点:“批判性思维乃至思辨性阅读应该包含两个维度:第一是强调思维过程的反思性;二是强调理性态度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校开展省级课题《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小学书册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旨在引导学生进行书册(即整本书)阅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辨性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笔者将以《西游记》书册阅读教学为例,谈谈我校书册阅读思辨性教学策略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需要合理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需要合理的阅读规划与必要的思维引导。如何让思辨性阅读真正实现自主,走向高效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从“找准思辨教学‘点’”“构建思辨教学‘线’”“铺展思辨教学‘面’”三方面入手。
思辨教学“点”要立足文本特点,更要关注学生的需求,顺应学生需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准文本中有思辨深度的训练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辨训练。
就拿《西游记》书册阅读推进来说,活动前期,校语文组对这本书进行了书册阅读的“整体框架”设计、“通读指导”规划。笔者带着学生结合“通读指导”中的摘录、复述、梳理、改写、想象、辩论、配音、绘制等阅读任务,第一次自主完成初读。
为了让学生对书册内容有整体了解,在初读结束后,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以思维导图、阅读小报等创意表现形式来绘制西游路线图。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再一次熟悉《西游记》这一长篇章回小说的情节脉络,对书册内容产生较为理性清晰的印象,两次漫读一粗一细,为后续重点人物和情节的研究提供内容上的保障。
思辨性阅读是一个从分析、理解到判断、辨析的思维过程。因此,思辨活动实现自主高效,还要与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感受、理解、体会、积累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整体设计一条思辨训练力度逐步推进的“线”。
例如:书册阅读《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环节中,除了唐僧师徒这几个主要人物值得品味外,散落文中“特点各异”的神仙、妖魔等形象,书中的兵器、法宝等,都充满趣味性的内容,值得仔细研究。
在深度阅读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研究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经研究整理,学生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人物类:“《西游记》妖怪之最”“《西游记》神仙之最”……
法宝兵器类:“《西游记》中最厉害的法宝”“《西游记》兵器谱”……
拓展文化类:“《西游》取经路线与玄奘法师西行路比较”“取经之路与一带一路比较”……
1.西游人物类主题研究
此类研究主题开展过程中,学生结合《西游记》中具体情节对书中人物进行深度剖析。除唐僧师徒外,书中数量众多的各路神佛妖魔,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配角也精彩”的话题讨论,关注书中众多精彩的配角形象,进行丰富多彩的主题研究:
神佛类 :最厉害的神仙——“菩提老祖”;最记仇的神仙——“观音菩萨”……
妖魔类:疑点最多的妖怪——“六耳猕猴”;计谋最多的妖怪——“白骨精”;最善良的妖怪——“黄狮精”……
2.法宝兵器类主题研究
对于《西游记》中出现的各种法宝兵器,学生也进行了相应主题研究,并撰写出生动翔实的主题研究报告(下图示):
3.拓展文化类主题研究
对于《西游记》中涉及的异域风情、地理文化等知识,学生围绕此类主题尝试了结构化拓展阅读。在挖掘书中资料的同时,大量收集“一带一路”等地理类、时政类信息,进行了许多有趣的主题研究(下图示):
通过初步的结构化阅读,学生将《西游记》与现实生活勾连起来,打开了阅读视野,进一步挖掘了书册的价值和内涵。
思辨性阅读教学要拓展更大的思维空间、思维深度,一定要注重深度阅读。课内阅读经典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从而引发学生对整本书和整个时代的整合性阅读与探究,这样的阅读才是思辨性阅读教学追寻的全阅读、深阅读。
如在教学《西游记》时,我们结合《明朝那些事》《上下五千年》系列丛书,开展“西游背后故事”的话题的研究,结合主题活动我们设置了三次研读活动:
活动一:了解明朝那些皇帝、官员。
学生小组合作,阅读了一系列丛书后,他们初步认识了明朝那些皇帝和官员:朱元璋残杀功臣、朱棣篡位夺权、英宗宠幸宦官、明宪宗好道、武宗荒淫无耻、明神宗怠政、世宗政治腐败、明熹宗不务正业……
活动二:结合明朝历史,了解作者及故事的写作背景。
通过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学生恍然,原来书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是有原型的。紧接着,我们将历史和《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相联系,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在取经路上要设置九九八十一难?为什么有主的妖精被收服,无主的妖精被打死”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对《西游记》的理解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活动三:开展辩论会: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西游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必要吗?
正反方各执己见开展辩论,学生明白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了真经,修得正果,那是要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取得成功的。于是,活动结束后,学生写成了思辨性阅读文章《难忘的西游之旅》。
“思辨”,一节课打开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聚焦“思辨”,才能联动“思辨性阅读”。只有准确地把握“思辨性阅读”的视角,巧妙地运用“思辨性阅读”策略,才能真正成为主动的阅读者,从而开阔视野,学会独立地思考,理性地分析,辩证地表达,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