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历史“现场”:《开学第一课》影像塑造与价值引领

2021-04-15 04:40马楠
电影评介 2021年21期
关键词:开学第一课第一课开学

马楠

2021年9月1日晚,央视综合频道、央视频同步播出了由中宣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电视教育节目《开学第一课》。2021年《开学第一课》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涉及的人物与故事从百年前的革命先烈到祖国建设时期的闽宁第一批移民谢兴昌、扎根大山志在教育的张桂梅,以及当下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航天员、飞行员、奥运健儿等新时代奋进者,为青少年提供了优秀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发愤图强。

一、蒙太奇:重回历史现场的叙事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的座谈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正确的引领。《开学第一课》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用故事讲述串联起建党百年来的历史进程,在各个叙事单元选取重要的时间节点与历史片段,引导青少年观众进入中国革命可歌可泣的百年画卷之中。尽管本身是一档在电视台与网络卫视上播出的节目,但2021年《开学第一课》的引导方式与编导思路完全是电影化、蒙太奇的。首先,《开学第一课》在画面中引入了电影放映机这一重要媒介。在具体故事开始前,节目就引入了蒙太奇叙述的模式,以摄影机放映出古老中国的影像,再让主讲人穿梭于其中的历史情景中,达成“重回历史现场”的视觉效果。节目开始后,放映机画面闪动,主持人康辉在抠图和合成技术下“走”进一张褐黄色的老照片向观众介绍,“这是1921年的北京,此时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放映机再次闪动后,在遮罩动画中将画面转向当今的北京和天安门广场,旁白继续解释,“这是当下的北京,国旗飘扬,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百年,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接下来,节目又同样以摄影机镜头与老照片引领观众“回到”1937年民不聊生的上海火车南站、1975年贫瘠荒凉的深圳、1932年只有一名中国运动员参赛的第十届奥运会;与此对应的是当下作为全国高铁枢纽的上海火车南站、改革开放后高楼林立的深圳与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强大的中国健儿阵容。即使没有这一媒介的图形出现,观众也可以凭借主持人的旁白与不同的画面质感、画面内容辨别出历史照片与当前影像的区别,电影放映机在节目中并没有发挥出它放映电影的功能,而是作为一种连结历史与现实并重现历史图像的“符号”存在。观众看到放映机的画面,便得知这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切换,也是历史与现实的连接,这就是《开学第一课》中的实践路径。“实践路径不始于媒介文本或媒介机构,而是始于与媒介相关的事件,含一切松散和开放的关系。它提的问题很简单:在各种情景和语境中,人们(个人、群体、机构)在做什么与媒介相关的事情?人们与媒介相关的实践如何与广阔的动因联系?从潜力上看,这一路径的结果是媒介研究的新范式。”[1]

除此以外,主持人康辉在节目中的角色突破了单纯的主持人或旁白,在蒙太奇化的叙事语言中成为了不同历史的“见证者”与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伴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康辉也在动画合成技术中“坐”上飞机,从舷窗中瞭望祖国大地与运动健儿,提出“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止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最后,主讲人康辉来到节目录制现场,2021年《开学第一课》节目正式开始。这一串的镜头组合刻意凸显了主持人的存在,主持人从旁观或叙述的视角被拉入其叙述的内容之中。他时而漫步在百年前的中国土地,时而乘着飞机与高铁观看盛世光景,已然成为故事中的一部分。尽管观众明白这只是合成技术实现的模拟效果,但此时的电视主持人宛如电影中的角色一样,是由时间的蒙太奇建构起来的形象,而多角度拍摄从旁佐证了这一点。在康辉“走”向舞台时,一般电视节目会在主持人“进入”节目现场(即将观众的注意力导入节目叙述)的动作后直接给出主持人正脸近景或特写,由主持人面对镜头,向观众宣布节目开始;《开学第一课》则在康辉的背影后先剪入了他的侧脸,然后康辉做出回头的动作,镜头向前推进,康辉在没有直视镜头的前提下总结道“这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百年;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并在简短的动画后,在远景镜头中面对观众提出“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画面拉远,节目标志覆盖模拟现场。在这里,康辉不再是凌驾于叙述内容之上、占有主动权力的故事讲述者,而是爱森斯坦在《蒙太奇论》中所说的“图像”中“形象”的一部分。爱森斯坦理论的一个基本問题就是对“图像”和“形象”的概念进行了区分,“图像”指的是历史老照片般单一镜头内部的内容,画面构图、景别设置、拍摄角度等都是单一视点内蒙太奇的内容;“形象”则是通过一系列对现象最具观念性的图形表现,而连续的“图像”形成了“影像”,准确概括地反映出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画中描绘的内在内容的概括形象”不仅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隐性意义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形象通过转喻的手段变为了观念[2],在节目中即为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故事。主持人在这一故事中如同元电影中的角色一样,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媒介层面上的“亲历者”。

二、榜样力量:重塑时代“顶流”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一系列系统战略方法的指导下,中国的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2021年的《开学第一课》回溯历史征程,立足中国实际,展望光明前景,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第一个新学期开“头”,这个“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引导全国中小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对中国广大青少年们的认知和成长成才将产生重要影响。与过往节目不同,2021年《开学第一课》应“清朗行动”号召,没有邀请娱乐圈中受到中小学生欢迎的影视明星或歌手出现,而是以历史与时代榜样的力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榜样的力量让不同时期的英雄模范或他们的直系亲属站上讲台,让主流价值成为时代的“顶流”,对于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别的意义。在“理想照亮未来”的主题下,从坚持真理、不怕牺牲、勇敢无畏、坚守理想的李大钊、陈望道、方志敏、蓝蒂裕;再到“七一勋章”获得者、脱贫攻坚模范、抗疫先进人物、时代楷模,《开学第一课》通过主持人先进行故事情景的引导,引入主讲人;主讲人再介绍自己的身份并讲述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突出自己对历史往事的切身体验,以真挚动人、生动亲切的讲述方式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优秀榜样的真实故事,开展一堂意义重大的党史教育课与思政理论课,让广大青少年们用榜样的力量自我激励,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教育系统各组织和机构围绕建党百年已经开展和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学第一课》突出了文艺节目与故事讲述相结合的特色,创新了党史教育载体和方式,以纷繁动人、精彩纷呈的歌舞表现与感情真挚的讲述相结合,将革命先烈、英模人物的榜样力量、高尚人格充分融入到中小学生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之中。采用流行音乐形式重新编曲演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形式新颖,艺术水准很高;伴随着钢琴伴奏,主讲人从对1920年出版的第一本《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的讲述,引出了陈望道、李大钊、毛泽东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革命先驱,与方志敏、蓝蒂裕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烈士。在主讲人介绍完历史故事后,李大钊的孙子,“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宏塔与李亚中登上舞台,从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对联讲起,将“文章”解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由李宏塔深情回忆爷爷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兼教授时,将大部分经费都用于革命事业,牺牲时家中只有一块大洋,他将爷爷的遗产理解为无形的精神遗产……生动的故事与鲜活榜样,让在场的观众们真切地感受了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以来的奉献牺牲和责任担当,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和回应。接下来,从立志用知识建设祖国的核动力专家彭士禄、三代传承为国守边的拉齐尼一家接连登上讲台,深情讲述党带领人民百年以来在不同领域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党史教育内容让广大青年学生在灵魂的震撼与精神的洗礼中了解党的历史,感悟自身的使命,对他们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除革命历史故事之外,2021年《开学第一课》还融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诸多重要建设者们的故事。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坚持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巡边,再远、再险、再难,都坚持巡边到点,41岁的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入冰窟的儿童壮烈牺牲,巴依卡的女儿杜尔汗·拉齐尼来到现场分享了父亲和爷爷的故事;彭湃烈士的孙女、彭士禄院士女儿彭洁也到场讲述了爷爷与父亲的故事:彭湃烈士是我国农民运动的杰出领导人,1929年在上海英勇就义后彭士禄吃百家饭长大,励志为党和国家作出贡献,最终成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与大亚湾核电站的重要参与者。彭湃和彭士禄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所担负的使命也不相同,但分别作为杰出的革命者與科学家,分别为中华民族的“站起来”和“强起来”奋斗终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无论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这些优秀榜样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亲历者动情的讲述中,这些偶像的伟大是“我们受命讲述的这个故事中的一个成分”,生动的视频与音频资料、感人至深的故事、榜样使用过的实物,无不展示着历史与时代榜样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都“构成了情境逻辑的一部分”。[3]通过在《开学第一课》中学习党史国史知识,在历史中塑造和学习历史优秀榜样,接受红色教育的熏陶、革命精神的洗礼,青少年可以在榜样的影响下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更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才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中国精神”:理想的传承与开拓

党的十八大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中小学校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学生牢牢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2021年《开学第一课》继续在理想的光芒中,把思想工作贯穿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在各种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下为全国青少年观众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践行初心的闽宁第一批移民谢兴昌,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带领村民们学习种蘑菇和枸杞的技术,带领福宁村的老百姓共同致富,备受乡邻们认可和尊重;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扎根教育条件艰苦的华坪县,兼任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与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她有感于云南农村重男轻女的现状,毕生捍卫女孩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机会,并致力于用教育改变大山里女孩命运。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定理想信念,感悟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先进事迹体现着时代榜样的爱国情怀、强国志向与报国行动,它们在时代榜样的多年奋斗中融入平凡而伟大的生活之中,时刻展现着中国人相信自己、相信党、相信国家的精神力量。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2021年《开学第一课》中还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一脉相承、相互辉映的“中国精神”。在“红色精神”的引领和影响下,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创造、奋斗、团结与梦想的伟大“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内涵深刻,意义深远。节目加入了众多中小学生感兴趣的奥运会元素与航空航天元素,邀请奥运健儿与空间站中的三名宇航员走上讲台,通过“云课堂”方式和各地中小学生共上一堂课。在“中国精神”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终极归属感与荣誉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克服困难的故事体现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奥运会女子铅球冠军巩立姣以视频通话连线的形式与在场学生分享了自己练习铅球21年以来的心路历程,引导中小学生感悟“梦想的力量”;奥运会首金得主杨倩则讲到在建党百年之际征战奥运感到的使命与责任,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为广大学子送出了开学寄语;女子双人十米台冠军、单人十米台亚军陈芋汐也曾经是《开学第一课》的观众,她直言节目中出现过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成为她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鼓励她积极面对困难,勇敢迎接挑战,向着自己的目标勇敢前进……视频通话与新闻现场的剪辑加强了这一环节画面展示的修辞效果,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夺金摘银的画面,引导青少年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争做新时代的新榜样。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中的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则与节目现场即时连线,在兼具科普性与趣味性的空间站展示中体现出了当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节目中的三名航天员勇敢、勤奋、坚韧不拔,在任务面前斗志昂扬,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在成绩面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从舷窗眺望地球、用筷子夹茶水、回答小观众提问等环节,把科学与爱国情怀融入点滴生活之中。航天员们还特别向小观众们说明了要成为航天员所必须付出的努力,体现出了“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航空航天工程是当下中国技术密集产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伟大的事业孕育出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全体中国航天人在不懈奋斗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也持续推动着伟大航天事业的发展。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精神”,对于实现脱贫目标、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鼓舞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顽强奋斗、振兴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

结语

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面临许多新的严峻挑战。《开学第一课》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的理念贯穿节目始终,激励青少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展现新时代学生的青春力量和报国情怀,做堪当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英]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43.

[2][苏]爱森斯坦.蒙太奇论[M].富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15.

[3][英]E.H.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M].范景中,杨思梁,译.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30.

猜你喜欢
开学第一课第一课开学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早上第一课
开学啦!
开学了(2)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科学第一课
开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