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苑玲
【摘要】小学不仅是学生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确立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采用家校共育的方式,找寻到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深刻了解家校共育的意义,继而在有效的策略中强化学生心理认知,为他们未来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对该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校共育 小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3-0024-02
在素质教育不断普及的今天,如何科学地教育、更好地教育,使教育适应未来社会,都是当今时代下教育主题环境中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就当前的教学环境来看,大部分学校更加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方的协作缺少呼应,本文主要就借助家校共育强化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及意义作一简要地探究。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一)个人因素。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抱有积极的态度,但相应地他们在生活的过程当中抗挫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再一次面对问题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一定的失误,对他们后续的行动具有很大的影响,这往往也是小学阶段,从个人因素出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生活中的许多不顺心也都有可能成为他们今后一段生活中的阴影,如溺水经历、灾难经历等,除此之外,学生长期处于不利于自身成长发展的环境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二)家庭因素。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中,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都拥有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极个别同学而言,不利的家庭因素,致使他们拥有与同龄孩子不一样的认知心理,这是由于两者在生活经历上具有很大的分歧。在调查导致青少年使用暴力的原因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走向歧途的主要原因都是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如单亲家庭的环境影响等,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除去一些人为因素,个别家庭出现重大灾难的事例,[1]对学生也会产生非常大的认知影响。总的来说,小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正处在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的生活当中所出现的点点滴滴都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家校共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意义
首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教育方法,结合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重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让学生在面对负面情绪时能够拥有一定的抵抗力,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
(一)凝聚教育力量。首先对教学活动的实际内涵进行解析,教育活动是顺应社会需求的产物,每一个学生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柱石。近年来,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社会各界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而教学活动本身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的协同结果,虽然近年来有不少教育机构和学校都在积极的展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但始终处于一种治标不治本的问题环境下。从教学活动的开展现状上来看,不少学校选择定期开展与心理教育相关的活动,并在开展的过程当中邀请相关的检查组织进行观看和协同管理,但在以成绩为主的考核模式下,这种活动很快就流于形式,不但未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发育的需求,也没能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对此,学校可站在家校共育的视角下,凝聚现存的教育有生力量,有效向家庭反馈相应的问题,采用标本兼治的教育推行办法,与家长及社会各界达成协作关系,凝实教育力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端准备工作。
(二)健全教育链条。就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而言,社会对学生理论知识能力的需求是最低标准,但对于大多数学校的办学环境而言,他们只能够追求社会的最低标准,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没有完整的教育链条,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缺乏一定的考核方式,其绩效检查也大多流于形式。站在家校共育的视角下,通过家长和校方的共同重视,能够有效改善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环境。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和地区教育发展较快,政策落实也较为明显,在这部分地区,其教育水平自然不言而喻。但在一些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家校共育的优势就能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来,在家校共育的环境下,家长能够树立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自身特殊地位所带来的优势,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言传”过程,而家长则要做到对学生的“身教”过程,在“言传”与“身教”并行的前提下,能够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向更完整的教学体系发展,健全教育链条,保障教学质量。
(三)促使健康成长。对于学生而言,家校共育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主要体现在家校共育下教学的完整性,学校在学校能够享受到的特殊教育,在家庭上能够享受到,在教学链条得以补足的情况下,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教育教育的重视性就能够得以提高。通过家长及学校的共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提高自身的重视性,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学的全覆盖过程,[2]使家庭与学校实现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一)立足校園主体。在家校共育的教学视角下,本身牵涉到学校、家庭两个教学主体,这就使得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区分教学的主客体。作为教学主体,应在教学过程当中发挥实施教学指令的能力,而客体应该在教学过程当中维护主体所发出的指令协助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学校作为专业化的教学机构,相比于家庭方面,要有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科学调节教学策略,对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立足于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客体的教学策略,在构建好大致的教育框架后。学校一方面应该重视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首先应该协同家长开展讲座,与家长协同明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是要合理开设心理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产生学习兴趣,在必要时也可以采用亲子互动的形式,提高家校共育的亲和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开发符合学情的校本课程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保障内容的实效性。
(二)建设家风家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家庭因素作为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父母关系不和谐的相处过程当中,很容易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自卑敏感等负面情绪。对于学校而言,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大多数停留于理论层面上,而对于家庭而言,家长与学生是每天相处最多的人,家长的一举一动和行为体现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对于家长而言,家长要深入把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在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后,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做好自身在心理健康效率中的辅助作用。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历经六年的学习过后,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家庭教育的过程当中,家长应加强对家风家貌的建设,向学生提供一个可参考学习的样本,以此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缺陷。
(三)加强家校联系。家庭和学校的亲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校合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在家校共育视角下实施教学,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处在教学过程当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需要尽可能地发挥自身职能,完成教学任务。联系“言传”“身教”的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家校共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可以利用家长的特殊身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此来设立最适合当前学情的教学内容,并调整教学策略,而家长则可以通过学校的反馈来认知学生的学习状态,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落实学校下达的教育指令。因此,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学校,都能够得到對方在与学生相处过程当中得不到的信息,只有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做好教育的配合工作,才能够保障家校共育策略的平稳运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家庭和校方也有了各种各样的新型沟通手段,如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都能够有效加强家校沟通的时效性。
(四)进行社会教育。对教育本身而言,家校共育的策略无非是提高学校教育的教学质量,而教育本身却是社会、家庭与学校三方的协同结果。站在社会的角度上,社会作为学生最终的成长出口,可以说社会需求就是学生未来的大致发展方向,而小学阶段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为保障教育教学本身不产生脱节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学校还应邀请相关的社会各界人员参与到学校教学中来,对学校的下一阶段发展做指导作用,根据社会需求具体调整教学策略,在明确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工作,站在家校共育视角下最终完成三方协同的教学工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共同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时,要采用家校共育的方式,通过以上几大方面,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提升他们的心理素养,继而在加强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小学学习生活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红梅.家校共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6):35-36.
[2]李卓霏.家校共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5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