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校本教研 助推学校品牌

2021-04-15 11:56蔡贤宗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校本课题教研

蔡贤宗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5-0110-02

随着课程改革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也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践行者”和严谨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行动和学会创反思。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学校教育品牌意识的逐步增强,可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缺乏专业指导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仅靠专家的指导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而大规模送教师外出学习也不太现实。因此,学校必须探索出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教研模式,以其推动学校教育品牌的建立,注入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活力。

一、再明校本教研含义,厘清内容

校本教研在许多学校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如果有正常开展也大多是学习(大家一起抄材料、聊天,等)、集体备课(改改作业)、评课(代表发言,优点一、二、三,不足或建议)、读书活动(抄笔记——抄书)、做课题(人人有课题,结题前拼命补材料,结果人人无课题)、指导教师(签协议,听听课)……可以说是无教研主题,遗忘问题的存在,迷失教研的初衷。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校本教研”理解为“为了学校”“在学校中”“通过学校”,这样校本教研的内容就可以放大到“学校的管理”,就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大致内容有学校的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程的建等,形式有制度修订、集体备课、磨课、听课、观课、议课、主题教研、讲座、读书、学习考察、培训交流、学生培训、校本作业、编制校本课程……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成绩有提高、教师的素养有提升,师生都是成长的共同体,最终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而每一年的学生情况都是变化的,因而校本教研也隨着变化,不能一劳永逸,重新再建构。

二、构“四五八”教研体系 ,强化常态

学校的校本教研体系,也是伴随教学改革而逐年形成的,从2011年3月启动课堂教学改革以来,这个“四五八”教研体系可操作性比较强,每年持之以恒,一而惯之,也让我们体验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四个目标,环环相扣

一是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具有稳定性,明确教学方向,成为各项工作的中轴线;二是学年工作目标细化,具有指令性,通过每学年第一次教师大会,以PPT的形式进行解读,让全体就是知道要做什么;三是年段教学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年段分层定位,初一侧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初二侧重“课堂导学”,收集整理学科学习特点,初三侧重精细管理;四是主题教研目标,具有操作性,各教研组要围绕学校的学年目标开展主题公开教学研讨。

(二)五个层面,定位有为

一是决策层,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负责校本教研工作的指挥;二是管理层,教务处、科研处主任负责,布置校本教研任务,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具体监督实施情况;三是操作层,教研组组长、备课组长负责,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活动;四是培训层,任课教师负责,对各学科组长进行学科学习指导培训;五是指导层,教师进修以学校教研室为主,借助专题指导、市级活动和市级(片区)公开课,深入课堂 “把脉会诊”,进行专业指导。

(三)八个载体,明确活动

一是以说课为载体,以备课组为主,开展教学型教研活动;二是以主题(课题)为载体,以教研组为主,开展研究型教研活动,每年的教研主题如“导学案使用”“小组展示”“学案导学”“教学环节有效落实”“提炼课型”;三是以读书为载体,以同读一本书为主,开展学习型教研活动,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赠送书本如《陶行知教育文选》、《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教师的20项修炼》、《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2014年)、《学校课程再造——让教育与生命同行》(2015年)、《教育走向生本》(2016)、《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和《初中分层制走班教学》(2017年)、《核心素养导学的课堂教学》(2018)、《小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2019)、《正面管教》(2020);四是以导学案(校本作业)为载体,以备课组为主,开展教与学的教研活动;五是以结对子为载体,以新老教师为主,开展重点目标达成教研活动;六是以重点学科建设为载体,以骨干教师为主,开展优势学科教研活动,2014年晋江市启动普通中学重点学科建设(25个学科);七是以初中课堂教学建模联盟为载体,以联盟校为成员,开展共同体教研活动,2014年晋江市启动初中课堂教学建模联盟,构建“学本·高品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八是以全国分层走班教学联盟为载体,以联盟校为成员,采用走出去的战略,让一线教师接触前沿教学,拓展视野。

不过,每一个体系的形成都是因情(校情)而定,也是动态管理,将随着学校改革的深入而进行适时调整。

三、假借课题,打通脉络,树立品牌

一所学校无特色就会失去知名度,一所学校无品牌就会失去发展力。

(一)抓问题(课题)切入,确立教学框架

现在我们普遍性的存在对学校的评价——高考怎样、中考怎样,无法说出自己学校的教育品牌,再运用教育品牌的优势转化成高考成绩、中考成绩。我们的近邻厦门双十中学“四维”教育——尊重生命、崇尚人文、热爱科学、追求卓越,也是通过课题研究提炼的,苏州十中的诗性教育、苏州景范中学的书院式学校、深圳高峰学校,还有东北师大培训时遇到的黄宝国老师提出的差异教育,这些均以教科研为支撑,构建自己的教育品牌。因此通过学校大课题,各教研组再设立子课题(校本小课题),同时明确教学论文和案例的范围,这样才能保证校本教研的方向。

学校意识到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面临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唯一解决的途径就以课题代替问题方能有所解决。《“四导学本”教学模式下的班级小组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被确立为晋江市级课题,《“四导学本”课堂模式改革实验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课题被确立为泉州市级课题,该成果获评2017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福建省普通高中优质学科课程建设、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两年一届)、福建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校”这些都是政策导向,也是创建教育品牌的载体,为校本教研提供发展的平台。然而,课题确立的方式和内容也会因校而异,应考虑学校的历史文化、校领导的管理风格、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生的综合情况等多种因素,从而形成不同的品牌,确立一校一品的战略思想。

(二)理负面清单,还原目标思路

学校的教学工作会以问题为导向,一个学期(或学年)一个问题,即一个教研组一个问题,一个年级一个问题,一个班级一个问题,一个教师一个问题,以问题为目标清单,实行微改进,逐步达成目标,这样才能达成校本教研的目的。

(三)纠管理偏差,落实措施推进

每一项工作的改进,都是难点,除有强大的执行力外,更有不可预见性,因而工作开展初期,应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并对方案进行适时调整,破解工作中的难点和困难,这样才能保障校本教研的有效。如刚开始实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导学案如何编制,唯有反复听课、开会,再试用,再听课、开会,再试用……不断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围坐式座位,学生新鲜、好奇,上课喜欢讲话、做小动作、不懂得听课和学习,唯有不断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再试,最终形成《小组建设与管理方案》,并注重结果的应用。一是《学科作业管理手册》,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等五个学科,由学科组长和任课教师共同管理。二是《班级小组管理手册》,用于班级小组的管理,由班主任管理。内容涉及小组信息(组员及分工、组名及组训)、定期(每月)开展小组培训(目标、问题反馈、思想状态等方面)。再如,2015年在初三开展分层走班教学,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面临新的变化有教师观念由面向优生变为面向全体、科任教师职责由单一向多能转变、行政班的班级管理由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集体备课由备一课变为备三课甚至四课、学习目标由梯队变为平行、作业跟踪由集中变为分散、平时辅导由全体变为个别、课堂教学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也因教师风格、学情等变化,每年制定不同的《初三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实施方案》。

学校从2011年启动教学改革,确立以校为本的研究方向以来,已基本构建自己的校本教研体系,促进“四导学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從 2013年开始连续获得晋江市初中毕业班教学质量奖“七率”,其中2013年有“五率”获奖,2015年、2017年均获“六率”表彰,此后年年多率获表彰,位居晋江市同类学校前茅。2017年12月荣获首批“福建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建设学校”。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的起点,教研规格上追求“教师即研究者”——充分利用教师现有经验,改进而不是改造教师及其教学行为。学校将立足校本、借助课题研究向课堂、课程、教研、小组管理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我们提出“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以研究推动工作,把研究成果落实在工作中”的工作要求;教研方式上走“校本化专业发展”之路——学校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场所和舞台,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化社会的窗口;教研策略上采用“科研先导、课题带动”;教研内容上偏重于实施新课程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教研管理者和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校本教研的有效落实将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生成,促进师生主动发展,助推学校树立品牌。

猜你喜欢
校本课题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